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嵊州覆船山有什么特产 绍兴嵊州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嵊州覆船山有什么特产 绍兴嵊州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10-09 14:38:12

一. 浙江省 绍兴 嵊州 嵊州领带

嵊州领带

蓬勃发展的嵊州领带行业,起源于改革开放之初,内地“西服热”的兴起。1985年,嵊州籍港商卢陆看准时机,在嵊州创办了首家领带企业——浙江省佳友领带有限公司,成为嵊州领带的第一粒“火种”,也成了浙江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从此星星之火逐渐在嵊州蔓延成燎原之势,嵊州出现了一家又一家领带企业。而中国领带城也随之崛起,并三次变迁与发展,为拓展领带的销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嵊州的领带“系”住了大半个中国。按嵊州领带年产量来推算,每5个中国男人的脖子上,就有4个系着嵊州领带;每3个穿西服的“老外”中,则有一个靠嵊州领带打扮。

于是嵊州人开始描绘更为宏伟的蓝图:把嵊州建设成为国际性领带都市。

单纯的质量扩张造就不了“国际领带都市”,关键是要在质量和品牌上实现新突破。于是嵊州人花巨资引进了一批世界一流织造、后整理设备,使领带的制作工艺和面料质量逼近了世界水平。而领带作为一种服饰,其旺盛的生命力还取决于花色的多变。嵊州现已具备日产1000个领带花型和24个小时完成从设计到一个产品问世的能力。

产品品质提升的结果是,八十多家国内外著名服装企业被吸引到嵊州来定牌加工领带。“金利来”来了,“鳄鱼”来了,“华伦·天奴”来了,“皮尔·卡丹”来了。不过,“创牌是金”,嵊州领带企业已不满足于赚取微薄的加工利润,而是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实现效益最大化。中国服装协会最近评出的13个中国领带品牌中,“巴贝”、“麦地郎”、“金天得”等12个品牌出自嵊州,仅有一个“德士风”产地在北京,细一打听,还是嵊州人跑到北京办的公司。

不仅如此,嵊州领带产业的革命还引发了一次领带业的跨国大转移。韩国、日本、意大利领带企业纷纷把生产基地移师嵊州,光韩国就在嵊州兴办独资和合资企业8家。日本年销售领带的三分之一是由嵊州生产的。目前,外国在嵊州独资合资兴办的领带及相关企业已达30多家。

二. 浙江省 绍兴 嵊州 越乡龙井

嵊州四面环山,九曲剡溪横贯其中,佳山秀水,风景幽丽。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茶园多分布在海拔300到500米的丘陵山区,土壤肥沃,常年云雾缭绕,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产茶历史悠久

嵊州早在汉代就有种茶、采茶、饮茶的习俗,晋代已甚流行;唐朝茶圣陆羽、高僧皎然等为嵊州留下了宝贵的茶经和丰富的茶文化;宋朝在嵊州设立了茶叶贸易的官方管理机构“茶事官置司”;元、明、清三朝,嵊州均有茶叶进贡朝廷。清代至民国,嵊州茶叶开始出口欧美及非洲国家。清末,“泉岗辉白”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当代茶圣吴觉农在嵊州三界创办了浙江省茶叶改良场。所有这些为越乡龙井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建越乡品牌

面对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1998年嵊州市以具有地域特色的“越剧之乡”文化品牌为龙井茶定名,注册了富有文化内涵的“越乡”龙井商标,并作为全市龙井茶公共品牌。经过10多年的发展,越乡龙井因其外形扁平光滑,色泽翠绿嫩黄,内质香气馨郁,滋味醇和,经久耐泡,深受茶叶专家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先后获浙江名牌、浙江省著名商标等荣誉,30多次获国际国内名茶评比金奖。2009年,在第二届浙江省十大名茶评选中,昂首入选并名列榜首。

越乡龙井·培育篇

推广良种制定标准

为培育越乡龙井品牌,大力推进茶树良种化建设,全市累计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9.5万亩,已建成的位于崇仁镇的省级现代茶叶示范区成为全省名茶高产高效的典型,3次被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为确保越乡龙井品质,嵊州市相继制订了《越乡龙井》省级地方标准、《无公害茶叶》地方标准、《无公害茶生产技术规程》,实现了茶叶种植、加工的标准化、无公害化。目前全市无公害茶基地已占茶园总面积的80%。

提高技艺推介品牌

为打响越乡龙井品牌,市政府出资2300多万元,开展了提高越乡龙井炒制技艺暨品牌推介系列活动。自1998年以来,嵊州市已连续举办了12届越乡龙井炒制大赛,还与省级部门联办2届扁形名茶炒制大赛和1届机制龙井茶大赛,共有900多名炒制高手参赛,近百人获奖,通过获奖选手的传帮带作用,共培养了1万余名炒茶能手,使炒制质量得到整体提高,2008年名茶产值是2004年名茶产值的146%。2004年,越乡龙井炒茶王参加中法国际茶文化节,为近万名外国友人作了龙井茶炒制表演,为开拓欧洲市场赢得先机。

构建网络拓展市场

为拓展越乡龙井销售市场,嵊州市十分重视茶叶市场网络建设,先后建立了15个产地名茶市场和28个茶青市场;去年3月,嵊州(中国)茶叶城一期投入使用,实现中心市场的升级换代,成为全国龙井茶的主要集散地;在29个省(市)开设直销窗口1000多家、越乡龙井专卖店72家;在家乐福等大型超市设立专柜120家。其中山东市场有直销窗口600多家,越乡龙井专卖店28家,年销售龙井茶2500多吨,占到山东市场龙井茶销售量的42%。已在法国等国家设立3家办事处,形成了由茶青市场、产地市场、中心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相配套的“五市联动”销售网络。

越乡龙井·壮大篇

不断加快标准化生产

为加快越乡龙井品牌建设,全市建立了越乡龙井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产品质量监督体系。有6家企业获得ISO9001、HACCP等质量体系认证,14家通过QS认证,11个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4个基地获得IMO国际认证。

切实改善茶叶加工环境

为优化越乡龙井加工环境,到2008年底,共投入1800多万元,优化改造初制茶厂172家,创建省级示范茶厂3家,建成名茶加工集聚区62家,突破了名茶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清洁化加工难的瓶颈,为推进全省茶厂优化改造和名茶产业升级提供可以实践的有效模式和途径,走在全省前列并在全省推广,并两次被评为“省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先进县”。

全面加强品牌化管理

为使“越乡”成为嵊州市龙井茶的集群品牌,2008年市政府出资150万元收购“越乡”商标,对全市龙井茶品牌进行整合,成立了越乡名茶协会和品牌管理办公室,制订了《越乡名茶协会章程》、《越乡商标管理办法》、《越乡龙井包装管理办法》、《越乡龙井包装印刷合同》等制度,采用“越乡+企业商标”形式运作,实行品牌、标准、包装、标识、宣传、监管“六统一”的行业管理。

越乡龙井·提升篇

越乡龙井在经受市场考验中获得客户好评,显示出强劲活力。嵊州人在专注地做好茶叶品质的同时,正专注地做好着越乡龙井的品牌。从2009年起,全面实施“品质提升、品牌铸造、龙头带动、文化传承”等四大工程,目的就是将越乡龙井品牌打得更响,真正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推进嵊州从“茶叶大市”向“茶叶强市”迈进。

品质提升工程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5.3万亩,建成名茶加工集聚区100个,省级示范茶厂10家,新增通过QS认证企业40家。

品牌铸造工程开设越乡龙井专卖店300家,打进1000家超市,开拓国际市场,健全“越乡龙井”营销网络。

龙头带动工程培育3-5家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扩建嵊州(中国)茶叶城;培育5-10家省级示范合作社,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紧密型产业链。

文化传承工程作为中国茶道的发源地,通过举办茶文化节、茶艺茶道表演等活动,充分发挥深厚的茶文化历史底蕴,同时整合资源,筹划集观光、采茶、制茶、品茶于一体的特色休闲旅游,进一步培育嵊州茶业新的增长点。

三. 浙江省 绍兴 嵊州 阿美珍珠

产品名称:阿美珍珠

产品产地:浙江省绍兴市

产品特性:圆润璀璨,晶莹夺目,清凉含蓄。

产品功效:护肤,祛斑,美容养颜。防癌和抗衰老物质,对防治甲亢,慢性咽炎等疗效明显。

产品简介:浙江省平湖市阿美珍珠养殖场起步于1982年,目前在本市有15亩养殖水域,6万多只三角珍珠蚌,在我省金华市还有合资养殖场。养殖场跟随市场要求,不断改进养殖技术,所产珍珠圆润璀璨,并形成了椭圆形、扁圆形等特种规格,颜色除常规珍珠白,还有粉色、金色、粉紫、肉色、孔雀绿、黑色、咖啡色五彩等。阿美珍珠养殖场是嘉兴市首批旅游商品生产定点企业,还曾在中央电视台《农业新闻》中做过专题报道。阿美珍珠养殖场把上好的珍珠做成饰品,品种有项链、戒指、手链、脚链、耳饰、挂件六大系列50多个款式,并采用了进口高档配件,配有精美礼盒。阿美珍珠饰品已在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打开市场,还吸引了一些在平湖投资、工作的外商,慕名定做珍珠饰品,作为回国送给亲朋好友的礼物。

产品历史:我国是世界上采捕、利用、培育、生产淡水珍珠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春秋时代,《书经》中就有关于珍珠的记载,并有《天工开物》采珠全图的记录。我国早在4000年前就在淮河流域采捕天然珍珠作为贡品,还从古墓中发现把珍珠作为装饰品随葬的。到了明朝便发明了淡水珍珠养殖法。

产品典故:历代帝王嫔妃,贵族太太都用它来美容化妆。清时的慈禧太后,对用珍珠美容更有讲究,除涂擦面部外,还每隔10天按时服用一匙精炼的上等珍珠粉,以保皮肤柔滑光泽,细腻白嫩。慈禧还以珍珠殉葬,口含珍珠,被掘墓时面颜如生一般。 由于珍珠含有多种人体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通过表面细胞吸收,可增强皮肤细胞活力,促进身体机能新陈代谢,延缓衰老。因此,现代技术也用珍珠粉配制成各种高级美容化妆品。这些化妆品可以被人体表皮细胞吸收,增强细胞活力,促进新陈代谢,具有滋养肌肤除斑和抗衰老的作用。 珍珠美容,可使皮肤增白、消皱,久而久之能使面部光洁照人,柔白细嫩。

四. 浙江省 绍兴 嵊州 “绿里香”茶叶

产品名称:“绿里香”茶叶

产品产地:浙江省绍兴市

产品特性:光泽,色泽,色泽以翠绿为主,绿中有香,

产品成分:矿质元素、蛋白质与氨基酸、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等。

产品功效:抗衰老,止渴生津,利尿清心,益思明目。

产品简介:绿里香茶叶选用龙井43、乌牛早、鸠坑等茶树品种,经过精心加工而炒成;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叶),成朵、匀齐、无紫色叶芽;加工炒制的十大工艺依次为鲜叶摊放、杀青、回软、过筛、去片末、烘干、分筛、复炒、归堆、收灰。炒制的茶叶外形平扁光滑,有光泽,色泽,色泽以翠绿为主,绿中有香,充分体现了“绿里香”这个品牌的特色;现名茶年产量已达一千余公斤,每年从3月中旬开始采摘上市;为了提早应市,还采用小批量的大棚设施栽培,上市时间可提早到2月中旬,目前又引进了二十五点七亩的平阳特早茶,露地载培可提前到2月底至3月初应市。

产品历史:“绿里香”茶叶是由绿里香名茶开发协会出面注册了一个茶叶商标,从此茶叶产业实施了品牌战略,通过聘请专家来指导,加强理论和实践的培训,提高采摘标准,改进炒制工艺,使绿里香的茶叶质量再上新品台阶;99年6月,绿里香样茶在参加浙江省第十三届名茶评比中,被评为省一类名茶,获此荣誉,这在海盐乃至嘉兴的茶叶史上属首创。

五. 浙江省 绍兴 嵊州 嵊州竹编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竹编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竹编

嵊州竹编是我国著名手工艺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早在1600多年前,这里的劳动人民就用当地盛产的各种竹子,和巧手妙法编织出简朴、实用的竹篮、竹箩。东晋诗人许询迁徙居嵊州金庭时曾题《竹扇》诗:“良工眇芳林,妙思融动聘,篾短秋蝉翼,因助望舒景。”盛赞嵊州精细的竹编。明清两代,江南一带考生上京赴考时挑的考篮以及民间用的香篮、鞋篮、珠花篮

等,都是做工相当讲究的工艺竹编品。随着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嵊州竹编典雅的工艺特色。

嵊州竹编选取当地盛产的质地优良的毛竹、早竹、金竹、迟燕竹等劈成篾片、篾丝,编织成各种工艺品,具有造型美观,编织精巧、牢固实用的优点。

嵊州工艺竹编厂在继承传统工艺的编织技法的基础上,首创了活络模型、竹篾漂白、花筋、烫金、模拟动物、兰胎漆等新工艺,推动了全国工艺竹编行业的技术进步。其中“模拟动物”、“竹篾漂白”、“花筋”、“篮胎漆”是嵊州竹编的四大工艺特色。

同时嵊州竹编厂已与全县35个乡(镇)的109家竹编厂,25个雕花加工点进行联营协作,使28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力找到了出路,增加了农民的收益,支援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 浙江省 绍兴 嵊州 朱万昌糕点

产品名称:朱万昌糕点

产品产地:浙江省绍兴市

产品特性:冰雪酥随,香味四溢,片匀柔韧,圈而不碎。

产品成分: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淀粉。

产品功效:滋补强身、理气开胃、老少皆宜。

产品简介:朱万昌糕点店是出了名的,他那精良的制作更是特色鲜明,名副其实。仲冬初春有松软油亮的鸡蛋糕、薄脆半透明的交切片和软糯适度的蜜糖糕。鸡蛋糕嵌蜜糖糕更是有口皆碑,名闻于浙北一带的海宁盐官朱万昌糕饼店,创建于1916年。八十多年来,以其特色的糕饼而久负盛名。因此,昔有“南有朱万昌(盐官),北有天益兴(硖石)”之说,而天益兴因体制转换不复存在,朱万昌仍以精制糕饼应市。
产品历史:朱万昌糕点延续至今已80余载,老字号历程艰辛。1956年公私合营之后,目前是观潮胜地盐官镇上的一家国有食品厂,生产的百果大麻饼、芝麻酥、椒盐桃片和松子糕依然成为游客选购的食品。祝愿老字号焕发青春,开发出更多的旅游食品,适应发展旅游事业,让游客们把更精美、更优良的朱万昌糕饼传到四面八方。

产品典故:相传太平天国一支奉命攻克海宁州府的部队,派遣“细竹”预先进城刺探军情,为与驻寨在城外数里之遥的主力联络,以便待机里应外合攻克清兵把守的州城,推翻腐败的清廷对海宁的统治。由于太平军兵临城下,清军守城严密,城内城外联络困难重重。正地无计可施时,一太平军“细竹”路经朱万昌糕饼店时,看到柜台上摆放的鸡蛋糕嵌蜜糖糕时计上心来:何不将情报嵌入嫩黄的鸡蛋糕和玉白色的蜜糖糕中间带出城外。时不多久,果然不出所料,一场声势浩大的破城战斗打响,一举推翻了清廷在海宁的政权。据传乾隆帝数度巡访之期,有一次因路途劳顿,食不甘味,吃了朱万昌的砂仁糕后,胃口大开,大加赞赏。

七. 浙江省 绍兴 嵊州 嵊州长毛兔

嵊州长毛兔是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的。嵊州长毛兔产毛量高,体型大,粗毛含量低,绒毛质量好,适应性好,抗病力强,遗传性能稳定,是浙江省自主培育的优质长毛兔品种。

嵊州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最高气温43℃,最低气温为零下6℃,常年平均气温在13-15℃之间。四季分明,气候适宜,雨量充沛,草料丰富。

嵊州长毛兔毛色洁白,富有光泽;全身(尤其腹部)被毛密度高,颈后绒毛密生不见皮肤,被毛稍有弯曲,毛丛结构明显,手捏丰厚,脚毛全生,颊部鬓毛厚密,为细毛型。

全国的长毛兔良种,每5只中有3只来自嵊州。嵊州长毛兔产业以培育优良种兔为基础,以兔毛收购、加工、出口为依托,种兔销全国,兔毛出口全世界,实现了在更大范围内的农业资源重组和优势互补,促进了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

目前嵊州市有5万农户养兔,年饲养长毛兔超过100万只。每年向省外出售良种长毛兔30多万只,加工出口兔毛600余吨。兔业年产值达1.5亿元。养免农户年收入超万元的达到2500多户,超10万元的有500多户。

八. 浙江省 绍兴 嵊州 嵊州茶叶

嵊州市素以产茶著名,千百年来,嵊州茶业一直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嵊州茶叶产量稳居全国第一,1996年3月嵊州市被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全市茶园多分布在红壤、黄壤、侵蚀性红壤,以及油质红黄壤,香灰土等土壤中。

嵊州茶业,起源汉晋时期,《异苑》有“剡县陈务妻”故事。唐时,茶圣陆羽曾来嵊州考察茶叶生产,他的好友皎然对嵊州所产“剡溪茶”作出高度评价,宋高似孙在《剡录》中还记录了剡地十种茶品,即瀑布茶、五龙茶、真如茶、紫岩茶、焙坑茶、大昆茶、小昆茶、鹿苑茶、细坑茶、焦坑茶。宋代,嵊州茶叶在日铸茶影响下,品质亦很优异,常充作日铸茶,“世之烹日铸者多剡茶也”。当时,朝廷还在嵊州设立了茶叶贸易的官方管理机构茶事官置司。

元、明、清三朝,嵊州均有茶叶进贡朝廷。清代至民国,嵊州茶叶作为平水珠茶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欧美及非洲国家,清同治年间,嵊州创制出“前冈辉白”,不久即驰名大江南北,成为全国名茶。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嵊州市曾有茶园10万亩,年产量曾达8万担,1936年,吴觉农在嵊州三界创办浙江省农林改良场茶场,引进良种及先进的机械设备,开展茶叶生产技术研究及推广工作。日寇侵占后,嵊州茶叶一落千丈,茶园荒芜,面积降至3万亩,产量跌至17800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设立茶叶生产指导机构,引进优良品种,发展条栽专业茶园及密植茶雷锋,推广生产技术,引进和研制应用先进的制茶及茶园作业机械,建设了一批初精制茶厂,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嵊州市对珠茶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60年代中后期,嵊州人马传进、张德兴与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教师合作,研制成功珠茶炒干机,后获国家发明四等奖,这一成果是我国茶机行业最为成功的典型之一。据统计,1969年至1982年各珠茶产区共向嵊州市购置、移植、仿造珠茶炒干机达1.1万余台。嵊州市还对珠茶炒制工艺作了成功的改革,改烘二青为滚二青,对提高品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部分高山茶区还创立珠茶匀火制茶法。1971年和1980年,嵊州市茶叶产量接连跨上2500吨和5000吨两个台阶。1981年,天坛牌特级珠茶获国家银质奖,1984年,又获国际金奖,之后嵊州市被确定为全国珠茶出口三个基地县之一,1989年茶园面积达15.6万亩,产量近万吨。 1975年起,嵊州市开始恢复历史名茶、1985年开始创制新名茶。先后恢复和创制了前冈辉白、金钟茶、桂岩雾尖、舜皇云尖、湖尚院龙井、麦饭石龙井等一批名优茶品,90年代后,嵊州市名优茶发展速度加快,1998年名优茶产量达4.9万担,产值超亿元。崇仁镇应桂岩村创出亩产名优茶300公斤的先进经验,成为省内外闻名的名优茶专业村。长乐镇乌埂村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还长有一株珍稀的茶树白茶,此茶树春茶前期叶片呈白色,后期起恢复为绿色,制成的茶叶风格独特。

目前,嵊州市已形成从生产、初精制加工、销售到茶机制造等门类齐全的茶业体系,1999年嵊州市有茶园11万余亩,初制厂1100家,精制厂36家,名茶市场9个,其中三界茶厂是我国最大的珠茶精制厂。茶区拥有修剪机、采茶机、耕作机等茶园作业机械200余台,名优茶制作机械2100台,又制订了前冈辉白的综合技术标准。嵊州茶业正在沿着产业化、现代化的目标向前迈进。

九. 浙江省 绍兴 嵊州 花岗石

嵊州市的花岗石、品种多、质量优特点,其中“嵊州樱花”、“嵊州红玉”、“嵊州墨玉”、“嵊州东方红”、“嵊州云花红”获中国名特优石材品种称号

(嵊州)

十. 浙江省 绍兴 嵊州 嵊州水蜜桃

嵊州水蜜桃是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的。嵊州市水蜜桃汁多、口感鲜甜,备受消费者的青睐。

嵊州市桃面积3万亩,主要品种以冈山、砂子为代表的早熟水蜜桃系列,主要分布于甘霖、崇仁、鹿山、黄泽等乡镇、街道,其中“甘霖”牌水蜜桃基地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品之喜”牌桃获浙江省精品水果展销会金奖。常年产量达1.5万吨,果品主要销往绍兴、萧山、宁波、杭州等大中城市。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