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珠海农特产 珠海十大特产在哪里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珠海农特产 珠海十大特产在哪里更新时间:2022-09-08 01:22:24

一. 广东省 珠海 斗门区 烧禾虫

烧禾虫是一道著名的粤菜,质软味香,营养丰富,是许多广东人喜爱的珍馐。 禾虫学名叫“疣吻沙蚕”,产于珠江三角洲,它生活在咸淡水交界处稻田的表土层里,以腐烂的禾根为食。其形体像蜈蚣,可是它的脚比蜈蚣的脚还要多,更有趣的是它身上可随时交替变换各种鲜艳的颜色,不过煮熟后就呈蛋黄色了。它身体虽小,却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味道清香鲜美,嫩滑可口,还具有滋阴、健脾、暖身、去湿之功效。

小贴士: 珠海斗门县一带的居民有捞禾虫的传统,每年的五月和九月两季,人们会在夜晚拿着手电筒和大网去草滩上捕禾虫,场面热闹非凡。五月的禾虫称为“荔枝虫”,九月收获的称 “秋虫”。

二. 广东省 珠海 金湾区 御泉鱼头煲

以新鲜的白藤湖仙骨鱼鱼头,用大瓦煲佐以葱、蒜、姜、香菜、绍酒等干锔而成。味香浓郁、入味爽滑。为御满堂的特色菜式。

御泉帝皇蚬取斗门上横壳大肉肥的黄沙蚬,用钵仔蒜茸蒸制而成。汁浓肉美、回味无穷。是一道在都市里难以寻觅的特色美食。


三. 广东省 珠海 斗门区 御金球荔枝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珠海市果树科学技术推广站、珠海市斗门区水果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从珠海市斗门镇南门村南边里鬼仔林的实生荔枝老树群体中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易成花、花量适中,生理落果少,裂果率低。果实于6月下旬成熟,果实中等大,圆球形,果皮鲜红、微带金黄色,小核率25%~80%;品质优,肉质嫩滑,风味浓郁;理化品质检测结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9.9%~20.3%,总糖含量15.7%~16.9%,可滴定酸含量0.06%~0.09%,维生素C含量35.3~37.3毫克/100克。

产量表现:嫁接苗种植第三年、第四年和第五年生树平均单株产量分别为3.7公斤、6.5公斤和9.6公斤,折合亩产量分别为111公斤、195公斤和28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选择淮枝、黑叶作嫁接砧木,春季或秋季嫁接;⑵丘陵山坡地在种植前进行深翻改土,挖深、长和宽各80厘米种植坑,分层施入有机肥;⑶嫁接苗高50厘米时便可移植,株行距5×6米,每亩种植约22株;⑷秋梢结果母枝老熟后进行制水制肥,12月上中旬进行控梢促花;⑸果实发育期合理施肥,抑制夏梢的生长,5月上旬左右适当疏果;⑹果皮颜色鲜红及时采收;⑺枝梢生长和果实发育期注意防治霜疫霉病及蒂蛀虫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御金球荔枝丰产稳产,果实于6月下旬成熟,果实中等大,圆球形,果皮鲜红、微带金黄色,小核率较高,品质优,肉质嫩滑,风味浓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9.9%~20.3%,综合性状优良。适宜我省荔枝产区种植。

四. 广东省 珠海 斗门区 客家咸茶

客家咸茶从清乾隆(1744年)开始盛行,摒弃了传统擂茶中的荤食,保留素食部分,并不断地发展其特色,成为当地客家饮食风俗中最具特色的茶文化的一朵奇葩流传至今。其主要原料有:茶叶(成品茶或茶青)、花生、黄豆、芝麻、蔬菜(生菜、油唛菜、西洋菜、豆角)、细叶芹菜、葱。咸茶美味可口,老幼咸宜,且有止渴生津、提神醒脑之功效,曾有常饮咸茶可延年益寿之说。

2010年6月,客家咸茶被列入珠海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代,武陵山区土家族已有以生米、生姜、生茶叶擂捣冲泡成“三生汤”作医疗良方和保健饮食的风俗,俗称擂茶。随着客家人躲避战乱而南迁,擂茶风俗便传到闽粤赣台等地,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扬弃,改进、丰富、发展,而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在白蕉镇客家村几乎家家都会煮咸茶,不论男女老少,人人喜爱喝咸茶。

白蕉镇境内赖家、白石、小托、黄家、虾山、南澳以及斗门区内的客家村,共有村民25000人。白蕉镇客家咸茶从清乾隆(1744年)开始盛行,摒弃了传统擂茶中的荤食,保留素食部分,并不断地发展其特色,其主要原料有:茶叶(成品茶或茶青)、花生、黄豆、芝麻、蔬菜(生菜、油唛菜、西洋菜、豆角)、细叶芹菜、葱等。已经成为了当地客家饮食风俗中最具特色的茶文化的一朵奇葩流传至今。

2010年6月,客家咸茶被列入珠海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布区域及地理环境

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处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南端,东与中山市隔江相望,西南为斗门区府驻地井岸镇,南与鹤州垦区接壤,西北部濒临莲洲镇。全镇总面积176平方公里,辖32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

全镇耕地面积10.5万亩,其中水物1.1万亩,鱼塘6.3万亩,作物3万亩,农业总产值13.5亿元。有外资和民营企业264家,工业总产值64.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8051元。白蕉濒临南海,是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22℃左右,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是个宜居宜业的好地方。

客家咸茶这一民俗在白蕉镇辖区内客家人聚集地广为流传。

五. 广东省 珠海 斗门区 黄金凤善

黄金凤鳝又名青鳝、鳗鲡、河鳝,是淡水中名贵鱼类之一。产于斗门井岸镇黄金村海湾,由于其水质环境没有污染,是风鳝生长的好地方,这里的凤鳝肥大、肉嫩,农历八月至十月份是凤鳝收成季节。

因它富含维生素A,加上肉味鲜美可口,被人誉为“水中人参”。凤鳝喜暗怕光,昼伏夜出,特别喜欢在风雨中游戏。它适应性很强,离水较长时间也不会死亡。现在人们已开始人工养殖鳗鲡,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凤鳝的烹饪,既可清蒸,又可红烧。清蒸时,先剖腹去内脏,再去头尾,用刀切2-4厘米长连接小段,放在盆内,加入佐料黄酒、姜、葱、油等。蒸煮后即可食用。其味既嫩又鲜且肥,十分可口。红烧时,则将切成小段的凤鳝,先下油锅炸成金黄色,捞出后用另一锅子放入猪油、白糖、酱油等佐料炒成枣红色时,再将炸好的鱼段倒入,烧熟后放上笋片、香菇等配料,再用水淀粉勾芡,淋上熟油后即可装盆食用,其味油而不腻,鲜中带肥,香嫩可口。由于凤鳝营养价值高,味道又十分好,所以成为筵席上的上等佳肴。

信息来源:斗门镇政府网

六. 广东省 珠海 金湾区 花雕双蟹

海湾大酒店的招牌菜。花雕双蟹又名花雕鹅肝重壳蟹,采用珠海四大美食—斗门重壳蟹为主原材料,色、香、味皆为上品。

电话:8877998

地址:拱北水湾路245号

七. 广东省 珠海 斗门区 黄金风鳝

    斗门县沿海江河皆有出产,尤以黄金附近河段产风鳝历史最长,数量最多,体肥肉嫩,畅销港澳、日本。炒食清脆香爽,焖食胶滑甘甜。( 珠海)

黄金风鳝是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黄金村的。风鳝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饵,其肉质肥而不腻,鲜美甘香,营养价值极高,素为席上佳肴。

斗门区井岸镇黄金渔村,地处珠江出海口的鸡啼门水道。这里,濒临南海,咸淡水流交汇,浮游生物非常丰富,而且河面宽阔,水质肥美,水产种类繁多,是得天独厚的天然渔场。

风鳝归属鱼纲鳗鲡科,有风它才会出没,因此而得名。风鳝多在咸淡水交界的水域中生活,以浮游生物为饵。每当春暖花开时,幼年期的风鳝多在淡水地带觅食;成年后喜好游向盐分较多的水域,并潜身海底;冬季刮北风时,体壮健硕的风鳝又返程择地繁殖。因此,鸡啼门水道上的黄金渔村水域当属风鳝最佳的栖息繁衍之地。

风鳝是名贵水产品,成年风鳝长约两尺余,体重多达两斤左右,其头部略呈圆尖,长有较大的黑色耳廓,鳝背深灰色,鳝肚银白色。因其肉质肥而不腻,鲜美甘香,营养价值极高,素为席上佳肴。其烹调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种,将风鳝切片伴以姜丝、芜荽、葱段,加适量油盐“打边炉”,吃之顿感鲜美极致;第三种,将风鳝切片,用荷叶垫底,放上杞籽、蒜蓉、豆豉、姜片及适量油盐糖清蒸,吃之爽脆鲜滑清甜可口。此外,还有煎 、烘烤等烹制方法,同样美味可口,令人垂涎。古籍《本草纲目》有云:风鳝能“杀虫去风”,“以五味煮羹,能补虚损”。长期以来,风鳝不仅驰誉大江南北,连欧美及日本消费者也将黄金风鳝视为极品。故此,风鳝作为水产珍品一直畅销港澳及海外市场。

黄金渔业村装捕风鳝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其装捕习俗极富传统地方特色。上世纪抗战“光复”(1945年)年间,渔民郭德、郭养、陈兴、陈胜好、黄长等6户人家先后从新会县双水、牛湾等地迁徙至斗门黄金冲一带,至今历经三代,捕鱼为生。装捕风鳝的传统生产习俗也随之形成、成熟并传承至今,对斗门地区的渔业生产和贸易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今,由于受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野生风鳝数量锐减,加上有心学习这门传统习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如果不注重环境保护和传承,这项传统习俗将会日渐式微,甚至失传。

2010年7月,装风鳝被列入斗门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 广东省 珠海 金湾区 白藤草织品

白藤水草有三角草、圆草两种。白藤水草织制的花席、地席、草盒、草帽,坚韧耐用、富有光泽,精致美观,除远销国内华东、西南诸省外,还远销国外。( 珠海)

九. 广东省 珠海 斗门区 斗门沙虾

斗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咸淡水适度的水域,最有利于沙虾生长。因此,斗门的著名土沙虾具有鲜、甜、美、脆等特点,是食客推荐的美食,配以海鲜酱油,味道鲜美。通常做法有:白灼、椒盐、盐焗……春耕后是沙虾生长的好时机。

十. 广东省 珠海 斗门区 横山粉葛

上横粉葛特别多,以上横新埠一处所产最佳。松化、无渣,有清香味,其汤如奶水,闻名遐尔。( 珠海)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