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榆林特产食物有哪些 陕西省榆林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榆林特产食物有哪些 陕西省榆林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10-02 14:15:44

一. 陕西省 榆林 府谷县 熬倭瓜

熬倭瓜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府谷的蔬菜种植品种比较单调,春菠菜、春白菜过后,就是倭瓜和茄子。县城周边的水地上,到处都种着倭瓜,大的十几斤,小的也有六七斤。笔者求学的府中礼堂窗台上、后地上,都垒着许多倭瓜。县城里,无论农民还是市民,家里、院里都有倭瓜的存放。除熬豆稀粥用以外,当时府谷人夏秋的当家菜就是茄子和倭瓜。将倭瓜洗净剁瓣,搲掉瓤和籽,切成一厘米左右薄厚的片,土豆去皮切块,先后放入有油的锅里炒一炒放适量盐,加水熬熟,即可用以就饭。还可以加入豆腐,像烩菜一样。县域东部叫熬葫芦。

二. 陕西省 榆林 府谷县 红枣

红 枣 红枣是本县传统的经济林木,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全县现有红枣林44374亩,年产红枣1000多吨,此枣色泽红润,油性大,核小肉厚,含糖量高,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营养丰富,具有养血安神,益脾和健胃功能,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一定声誉,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府谷)

三. 陕西省 榆林 榆阳区 柠条

柠条,又叫小叶锦鸡儿、牛筋条、雪里洼等。它是榆林黄土高原和沙漠地带的一种优良的饲料、肥料、燃料、编织材料及固沙保土的灌木树种。

榆林柠条,是榆林各县普遍栽植的乡土树种。它约占陕北林地面积的30%~50%。以横山县为例,全县有柠条约100多万亩,遍及全县,占该县林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为了满足绿化大西北,治理沙漠的需要,1980年国家确定横山县为全国柠条采种基地。近几年,每年采种70万公斤以上,除供当地使用外,约有60多万公斤柠条种子销往宁夏、甘肃、内蒙古等省和自治区。
榆林柠条是干旱缺水的草原、风沙迷漫的半荒漠地区的先锋植物。流沙,千百年来埋压牧场,吞噬田园,淹没村镇,恶化环境,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然而,就在这一般植物难于落脚的荒沙地带,柠条却能繁衍其间,形成纵径7~8米,枝干过百条的群体,敢与流沙搏斗。流沙地带缺肥少水,柠条却有开源节流的对策。其实力雄厚的根系,能深扎入沙层深部吸收水分。地上的嫩枝,细叶披着白色蜡质外套,控制着水分蒸腾。它那庞大的根系,挂满无数的根瘤;个个根瘤犹如座座微型固氨车间,给沙地增添了肥源。柠条根系在向沙层的深度、广度进军中,把松散的沙粒紧紧抱成一团,地上的枝叶又把风吹来的沙粒阻滞在脚下,这样上下有机配合,迫使猖狂的流沙就地安家落户。据专家们测定,生长8年,高1.5~2米的柠条,能覆盖地面4平方米,减少地面径流?3%,减少表土冲刷66%,拦截流沙0.15立方米。它群体生长,一长就是密密麻麻一大片,能给裸露的大地迅速穿上绿色的防护衣。这种保持水土的能力,是乔木比不上的。榆林地区每年大约有5亿多吨泥沙倾泻到黄河里面。有的学者曾经尖锐地指出: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而柠条就是制止陕北水土流失的一种最好的“止血剂”。

榆林柠条不仅能防风固沙,而且是“铁杆牧草”,能放牧牲畜,是营养价值很高的木本饲料。柠条萌发力强,嫩枝叶和籽荚营养丰富,l寸柠条节等于一颗黑豆,1.5~3亩柠条可养1只羊。春夏季节,羊群采食后7~10天即可萌发复壮;冬季大雪封山和早春百草尚未萌发返青的缺草之时,柠条更是牲畜的“救命草”,对保羊保羔有重要的作用。

榆林柠条全身是宝。其枝条顺直、坚韧,是良好的编织材料。它的嫩枝叶富含氮、磷、钾,可以沤制绿肥,堪称“绿肥之王”。据测定,每500公斤干枝叶,顶得上2000公斤圈粪的肥力,是天然的高效“复合肥料”。砍柴当燃料,在“锅上不愁锅下愁”的地方,又是火力旺盛的好燃料。3公斤柠条柴顶得上1公斤好煤。由于柠条外表有蜡质,干湿都能燃烧。树皮还是较好的纤维原料。种子榨油,可用于润滑、照明。花为蜜源。根、花、种子均可入药,有滋阴养血和通经、镇静、止痒等功效。故陕北群众说:“柠条是个宝,既是林又是草,防风、拦沙、蓄水、淤地把水保,编织、药用、蜜源好,放羊、烧柴、作肥料,还是牲畜的好饲料”。

四. 福建省 福州 闽侯县 福州美且有雪片糕

福州美且有雪片糕:系美且有糕饼店于清咸丰年间创制,已有130余年历史。有椒盐、桂花、核桃等品种。

五. 陕西省 榆林 子洲县 摊黄儿

绥德小吃摊黄,是陕北的一种独特的食品,它的原料是硬黄米面或玉米面,再兑上些白面就能制作而成。因为是用鏊子摊的,于是就叫成“摊黄儿”。有的地方也直接就叫“黄”,可能是因为从它的颜色叫起的吧,因为不论是米面还是玉米面,可都是黄色的。

摊黄时要先将面粉用酵子发起,加碱调成糊就行了。现在市售的摊黄儿则多为小米面和玉米面,再掺以少许白面。面糊的调制有发酵的和不发酵的两种,发面的成品比较松软,不发面的成品则比较筋道。前者用开水将面调稀,晾凉后加入酵面发至起泡并稍有酸味,后者用温水将面调稀。

烙制摊黄儿的鏊子俗称“黄儿鏊”,分底盖两部分,均用生铁铸成。鏊子呈中间凸起之弧状,光滑油亮;周边隆起,便于舀入面糊烙制。盖子的大小恰好扣住底部,盖顶有环,供取下或扣上。摊黄时,把黄鏊子放在炉子上,还要把火压住,火不能大,火大了就焦了。摸上油,将面糊倒在鏊子中间,面糊自己就流满了鏊子,盖上盖,片刻间,只听“吱啦”的一声,就好了,翻过来,再烙一下约1~2分钟即熟,取下盖,用铁铲铲出置箅上,稍凉后折成半圆形即成。合格的成品,色泽焦黄而不糊,味道鲜香,十分惹人喜爱。

摊黄儿的原料为小米面、玉米面、糜米面、高粱面、荞面等,也可用小米面、玉米面掺以少许白面的混合面粉。

取面粉适量,调为糊状,经发酵后,用勺子舀取,均匀地倾入鏊子中烙蒸。烙制摊黄儿的鏊子俗称“黄儿鏊”或“鏊儿”,为生铁所铸,分鏊身与盖子两部分。鏊子底部铸有三只矮足,鏊身呈圆形,中间凸起,周边隆为楞圈儿状,鏊面光滑,油亮可鉴。盖子为覆碗状,盖顶有环或钮,便于揭扣。烙制时将鏊子置灶炉上,待鏊底烤热后,先涂以食油,再倾入面糊儿,加盖烙蒸。烙蒸约两至三分钟后,只听鏊内水汽“滋滋”作响,表示摊黄儿已熟。这时摊制者取下盖子,用小铁铲将摊黄儿铲出,置于箅上降温,待稍凉后折叠成半圆形,即成。出鏊儿摊黄儿色泽焦黄,香甜可口,十分惹人喜爱。摊黄儿有发酵与不发酵两种。发酵的松软,不发酵的筋道。发酵与否,完全依食者的喜好而定,并可根据不同食者的不同口味儿,酌加咸盐或白糖,以及其他佐料。

摊制摊黄儿要严格控制火量。火力不够,费时;火力太猛,摊黄儿易焦糊。有经验的师傅摊制的摊黄儿,每一张都焦而不糊,色香俱佳,此亦无他,惟手熟耳。

淮宁河川,春秋为狄地,是晋公子重耳避难的地方,晋公子的随从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就发生于此。当地百姓现在还称淮宁河川为重耳川。传说结束十九年逃亡生涯的重耳成为晋文公后奖赏随臣,可介子推却隐居绵山,不愿食君禄。晋文公赏介子推心切,于是下令放火烧山,逼其出山。大火绵延数里,三日才熄。后有人在一棵枯柳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被烈火烧焦的尸骨,时在三月五日。晋文公闻讯后,悲痛万分,遂下令每年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是日,举国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寒食节”从此形成。据说“寒食节”初兴时,因担心有人燃薪烧炊,各地1还要深入里闾,逐一检查各家锅灶,看是否有生火做饭者,倘有违令者,便重重处罚。这样一来,谁家也不敢在“寒食节”生火做熟食了;一些想做热食的人家也只能偷偷在“投灶口”或院子里用石块支砌临时灶堂,燃火做饭。时至现在,在一些地方,人们摊制摊黄儿时,仍临时支砌火灶摊制,多不用家里的锅灶。

烙制摊黄儿的鏊子,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的。在一个村庄里,鏊子这种炊具顶多也就有几个,所以“寒食节”前,人们相互传递,转流使用。依民俗,借用鏊子时,需放入筐内,并用围裙苫严,不要叫别人看见;尤其不要叫狗看见,倘不慎被狗看见,摊制的摊黄儿则易碎且乏味。此为乡里荒唐可笑之陋俗,其实是没有一点儿道理的。

在陕北一些地方,也有在四月八日吃摊黄儿的习俗,有俗语云:“四月八,不吃摊黄儿不得发,吃了摊黄儿快倒塌”(一说“四月八,不吃豆腐不得发,吃了豆腐快倒塌”)。农历四月八日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日,是日吃摊黄儿是否与纪念佛祖诞生有关,尚不得而知。

六. 陕西省 榆林 靖边县 陕北山杏

陕北山杏

陕北山杏通身是宝,从杏肉、壳到仁无不有用。鲜杏果肉加工制作的杏脯、杏酱是多年畅销市场的食品。杏仁可用于多种食品加工,除生产大宗的杏仁炒货、杏仁蛋糕、杏仁酪、杏仁饮料、口香糖、杏仁巧克力等多种糖果糕点外,也可用作华夫饼干,蔬菜色拉,焙制品上面的调味品,或肉禽、海产品色拉加味品等,还从中提取分离出多种单一组份,用于添加强化其它食品,制作高档营养食品,还用于面霜、面乳等多种化妆品;杏仁油用于制作香精、食用油或高级润滑剂。壳用于油漆、活性碳、肥皂等多种化工品。

陕西是山杏原产区之一,以天然林为主。建国后,陕北、渭北许多县以营造水土保持林为目的,大量播种山杏,形成了林带。山杏的主要产品是杏仁,为重要的木本油料,传统的出口物资,主要用于药材、榨油、糕点、食品等。既有极好的经济效益,又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是黄土高原上较好的树种之一。

山杏,适应性强,耐旱、耐寒。有早熟、中熟、晚熟之分;离核、粘核之分;甜仁、苦仁之分。

栽种,一般采用直播造林,随整地随播种,每穴3~5粒种籽。陕北多以种播,出苗整齐。若是春播,人们常将种籽进行“沙藏处理”。苗长头五年内,要进行定苗、修枝、松土、除草,每隔二三年还要复垦一次,十年后即可疏伐。

杏仁既味美,又和“幸人”谐音,故人们在一些喜庆的宴席上和馈赠礼品时,常用“杏仁粥”、“杏仁酥”、“杏仁糕”、“杏仁羹”等食品,以取其“人人幸福”之意。此俗在陕南各地流行。

七. 陕西省 榆林 清涧县 清涧煎饼

涧煎饼是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的特色小吃。在陕北众多的风味小吃中,清涧煎饼应该可以占得一席。它做工精细,营养丰富,色泽如雪,薄似蝉翼,入口绵软,暖胃耐饥,食后回味无穷。

做清涧煎饼的原材料是荞麦。荞麦富含钙、磷、铁、锰、锌及赖氨酸等矿物营养素。早在元代王桢所著的《农书》中,便有“荞麦治去皮壳,磨而成面,摊作煎饼,配蒜而食”的记载。

清涧煎饼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先把荞麦在石磨上去皮后,磨成约小米粒大的糁子,然后浸泡在水中约三四个小时,糁子微微发涨后装在一个白纱布口袋中按其比例添加清水后反复搓揉,揉出的荞麦液要浓度适宜。稀了,摊出的煎饼不易成形;浓了,摊制时容易出现龟裂。配兑好浆液后即可上特制的煎饼鏊上摊制。摊制煎饼的手法更要娴熟,慢不得也快不得。慢了,会长在鏊子上;快了,又会薄厚不均匀影响口感。别看一张直径约20厘米的煎饼只用小刮板轻轻地旋转360度即可成形,若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很难摊成。

煎饼摊成后卷入猪头肉、豆腐干、豆芽菜等配料开始调制煎饼蘸汁。蘸汁是吃煎饼时吃一口蘸一下的汤水。在清涧,有“一碗蘸汁一卷饼”之说,此话固然有些夸张,却说明了蘸汁是非常的清爽可囗,沁人心肺。蘸汁是用蒜泥、姜粉、醋等原料兑凉开水调制而成,用料的多少全凭经验。近些年清涧城内的煎饼摊、煎饼馆比比皆是,真正能调出好蘸汁的却为数不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涧城内卖煎饼的只有两三家,到了七八十年代才扩展到七八家,靠卖煎饼养家糊口实属不易。因为在那个衣不裹腹、饭难充饥的年代,很多人家虽知煎饼好吃却无钱品尝,只有逢年过节才买上一些给老人或孩子解解馋。大多卖煎饼的只是一手挎着煎饼篮子,一手提个蘸汁罐子在街上吆喝着去卖。如果遇上食客,双方往地上一蹲,卖煎饼的取出小碗舀上蘸汁递给食客,然后一卷一卷地卷好食客所要的配料放在食客的碗里。吃罢付钱走人,双方倒也省事。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好转,人们对美食的需求越来越高,曾经走街串巷叫卖的煎饼成了高档酒宴上不可缺少的风味美食。清涧城内大大小小的煎饼馆每天都是门庭若市,供不应求。

清涧是榆林市的南大门,而煎饼也早已成了清涧美食的代表之一,很多外地客人途经清涧时,都会点着名要吃清涧的煎饼。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清涧煎饼也逐渐走出了家门。行走在榆林的大街之上,制作清涧煎饼的摊点和煎饼馆数不胜数。48岁的白永平从2009年开始在榆林卖煎饼,每年他制作煎饼用的荞麦糁子不下100袋,年收入10余万元。除供两个孩子上大学外,积蓄还有不少。白永平告诉笔者:“刚开始时吃煎饼的人并不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客人越来越多,很多人还把煎饼捎到西安、北京等地,我们夫妻二人忙不过来的时候,还得请人帮忙。”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而今的清涧煎饼,已经成为清涧人劳动致富的一条新门路。

八. 陕西省 榆林 神木市 神木红枣

神木红枣是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的。神木红枣其特点是果大核小,皮薄肉厚,质脆丝长,汁多味甜,甘美醇香,含糖量高,色泽鲜红,水分较少,贮藏期长。

神木县南部乡镇以非煤产业致富,其中沿黄乡镇马镇、沙峁、贺家川、万镇及花石崖等以红枣为主导产业,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乡镇,其红枣初加工产业也开始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独占地理品质优势万镇镇位于神木县最南端,毗邻佳县,东靠黄河,因其地处黄土高原峁状丘陵沟壑区,且有黄河流经,以土石山为主,土层深厚、土质松软,多为绵黄土,成为了红枣的宜生之地。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万镇成了神木县主要发展红枣“一镇一品”产业的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红枣的五大古产区之一。红枣不仅是万镇镇的支柱型产业,也是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

神木全县共有红枣20多万亩,其中仅万镇就有6万亩,产量占全县的一半左右。目前,全镇已建设烤枣炉200多座,就地加工转化2000多万斤,超过总量的60%。仅红枣这一项收入就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左右。

九. 陕西省 榆林 神木市 神木卤肉

神木卤肉是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的特色美食。神木卤肉其色泽红润,气味芬芳,肉质软糯,糜而不烂,浓郁醇香,素有“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含油”的赞语。

卤肉,菜名,是以猪肉为主料,配以葱、姜、精盐等辅料制作而成。它肥而不腻,口有余香,老少皆宜,深受大众的喜爱与推崇。在中国数千年的饮食文化长河中,始终以一种热气腾腾的姿态,占据一席之地。卤肉历史悠久,远近闻名。

由于地域的不同,卤肉的制作方法也各不相同,形成了四川、沧州、衡水、芮城、等地成为地方特色风味,受人追捧,在陕西省北部的神木,晋陕蒙金三角地带,西北依鄂尔多斯,东隔黄河与吕梁相望,地处内蒙古草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区域。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点,人们的饮食习惯是偏好不肥不腻的肉类。卤肉恰好兼具这两种特点,成为神木人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走在神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随处可见香气四溢的卤肉店。都说神木人的早晨是从一个香喷喷的卤肉夹干酪开始的。一大早人们起床便匆匆出门,赶往卤肉店。神木人秉承卤肉的古老制作方法,将其美味保留至今。

卤肉的制作方法除了“卤”这道工序外,最讲究的就是对食材的清洗。将买回的猪大肠倒入盆中,添上热水,利用独特的手法将大肠清洗干净。然后将猪肝、猪肺、猪喉咙、倒入盆中清洗,喉咙分气管和食道,清洗时要将食道切开,这样才能保证将其各个部位清洗干净,让健康从口入。对猪头、猪耳朵、猪肘、猪蹄上的猪毛处理则需更细致入微。屠宰场用打毛机将猪毛清理干净后,我们将头蹄放在不旺的兰炭火上烧焦烧黄,烧不到位的则用烧红的火箸燎烫,便能将上面残留的猪窝味烧掉。我们还讲究食材的切割,清洗猪头要将脆骨剔除,再把肉厚的地方一刀一刀划开,在煮肉时调料更好入味。

将食材清洗干净后则要放到汤锅中。卤肉味道的好坏取决于制作时采用的卤水,所以先介绍卤水制作。将卤药包配方分成两份,分别装入宽松的纱布袋中并用细绳扎紧袋口,洗干净的姜片拍碎,葱连根须洗净挽结。将大块的冰糖先在火上炙烤一下,然后放在菜板上轻轻敲碎,再与精炼油一同入锅,用小火炒至呈深红色时,掺入少许沸水均匀搅拌,即成糖色。锅置火上,掺入鲜汤,放入姜葱,调入精盐、味精和糖色,再放入香料包,烧沸后改用小火慢慢地熬至香味四溢时,即成新鲜卤水。

将猪肉放入卤水锅中,煮时在锅盖上压上秤砣,砖头等重物,防止卤汤溢出香味流失。一个半小时后,将煮好的猪头肉从锅中捞出,香味飘满整个四合院的上空,刚捞出的猪肉鲜艳欲滴,颜****人,让人满嘴生津。猪头肉捞出后,将肉从头骨上剔除,这道工艺需要经验丰富的人进行操作,才能将肉从骨头上完全剥离。

有些人喜欢吃卤肉饭,有些人喜欢吃卤肉面,而神木人喜欢将卤肉和干酪搭配起来吃。有嚼劲的干酪加上可口的卤肉,让人垂涎欲滴。卤肉能增加食欲,卤制调味品大多具有开胃健脾,消食化滞等功效。所以卤肉除了满足人体对蛋白质及维生素等的需求外,还能达到开胃、增加食欲的目的。神木人喜欢称卤肉夹干酪为神木式的汉堡包,可见人们对它的喜欢。

神木卤肉的美味在人们心中已根深蒂固,就是这份根深蒂固的情结,才使得神木卤肉的传统制作手艺代代相传下来。神木人对卤肉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对味道的贪婪、迷恋,更是因为人们对祖祖辈辈所留传下来的这份手艺的爱惜、珍重,神木卤肉,讲述着过往,承载着未来。

十. 陕西省 榆林 佳县 陕北红枣

陕北地区土质独特,光照、气温、降雨量等自然条件适宜,所产红枣果大、肉厚、味甜、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亦可入药。

榆林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地带,能耕,能牧,能植,榆林的红枣、细毛羊久负盛名。榆林的手工艺品精巧别致,毛毯、地毯、柳编、石雕等均为热门出口商品。

商洛的山货、土品、中草药材、野生支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洛南的核桃、镇安柞水的大板栗远销日本。丹凤的干红、干白葡萄酒,商南、镇安的茶叶、生漆、商州的柿饼已闻名国内外。各县市的木耳、香菇也销往全国各地

1988年,国家林业局授予陕西佳县“中国红枣名乡”称号。陕西清涧95年被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其可溶糖、维生素、淀粉等含量远远高于全国各产地。陕西绥德枣林坪的黄河滩枣素称人参果。

陕北大红枣是驰名中外的陕西传统名优之一。营养相当丰富,其主要特点是果大核小,皮薄肉厚,质脆丝长,汁多味甜,甘美醇香,含糖量高,色泽鲜红,水分较少,贮藏期长,品质优良。真乃“味夺石蜜甜偏永,红迈朱樱色莫论”,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红枣。

陕北大红枣主产于陕北黄河、洛河沿岸的延川、清涧、绥德、延长、神木、吴堡、佳县等县。特别是绥德的枣林坪、清涧的舍峪里等地,早已是“陕北大红枣”的著名产区。据考证,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陕北大红枣已成为陕西的大宗土特名产,除畅销国内市场外,还大量出口,销往朝鲜、港澳等地,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地位。1982年9月,朝鲜人民领袖金日成访问西安时,品尝了陕北延川大红枣,赞不绝口,次年即从延川买回枣树苗5000株,引种朝鲜。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