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西安除了肉夹馍还有什么特产 西安面食小吃代表肉夹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西安除了肉夹馍还有什么特产 西安面食小吃代表肉夹馍更新时间:2022-09-12 10:22:26

一. 陕西省 西安 灞桥区 西安景泰蓝

西安景泰蓝是西安著名的旅游工艺品。以其盛行于明代景泰年间,又因多用宝石蓝、孔雀蓝釉料装饰,故称景泰蓝。西安景泰蓝制作继承中国古代此项工艺品造型特异、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等传统特征,注重把历史传统风格和西北各民族特色融为一体,形成自成一派的独特风格。同时,西安景泰蓝突破传统景泰蓝较为单一的瓶、盆、壶、罐产品造型,创造出更加生活化和实用化的系列产品,在手法上大胆借鉴采用漆器镶嵌工艺,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二. 陕西省 渭南 华州区 渭南肉夹馍

肉夹馍是古汉语"肉夹于馍"的简称,馍外观焦黄,条纹清晰,内部呈层状,饼体发胀,皮酥里嫩,饼酥肉香,爽而不腻,直看得人口水直流啊!

信息来源:文旅局

三. 陕西省 西安 临潼 临潼甜瓜

甜瓜又称甘瓜或香瓜。甜瓜因味甜而得名,由于清香袭人故又名香瓜。甜瓜是夏令消暑瓜果,其营养价值可与西瓜媲美。据测定,甜瓜除了水分和蛋白质的含量低于西瓜外,其他营养成分均不少于西瓜,而芳香物质、矿物质、糖分和维生素C的含量则明显高于西瓜。多食甜瓜,有利于人体心脏和肝脏以及肠道系统的活动,促进内分泌和造血机能。祖国医学确认甜瓜具有“消暑热,解烦渴,利小便”的显著功效。
香瓜属葫芦科,一年蔓生草本植物。原产于非洲热带沙漠地区,大约在北魏时期随着西瓜一同传到中国,明朝开始广泛种植。现在我国各地普遍栽培,果肉生食,止渴清燥,可消除口臭,但瓜蒂有毒,生食过量,即会中毒。据有关专家鉴定,各种香瓜均含有苹果酸、葡萄糖、氨基酸、甜菜茄、维生素C等丰富营养,对感染性高烧、口渴等,都具有很好的疗效。
性味:香瓜甘、寒、无毒;瓜蒂苦、寒、有毒。功效:香瓜清热解暑止渴;香瓜子清热解毒利尿主治:香瓜治暑热烦渴;
品种特性该品种单瓜重600-800克。果实圆球形,乳白色,果面光滑,无棱无沟,不易产生裂纹和污点,外观美丽。果肉白色,含糖15%-18%,特甜,个个保甜,肉质松脆,香味浓,风味正,品质极佳。果皮耐磨损,运输过程皮不变色,瓜不裂,不倒瓤,自然条件下可存放20-30天。


四. 陕西省 西安 碑林 贵妃鸡翅

陕西省传统名菜,源于唐代,属唐代宫廷佳肴。用鸡翅膀和多种调味品制成。因贵妃杨玉环喜食此味,故而得名。当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杨玉环,有丰腴之美,在饮食上也极为讲究,酷爱美味,最爱吃鸡翅膀。御厨按其旨意,反复研究琢磨,选用鲜嫩的鸡翅膀,配以多种调味品,采用唐代常用的能保持原汁原味的蒸制方法烹制而成。 基本制作工艺是:将鸡翅膀洗净、置盆中,加入料酒、酱油腌渍半小时后,下 入八成热菜籽油祸中,体呈金黄色,捞出沥油。再将煮熟的鸡蛋人 炒锅炸呈虎皮色捞出历油。将鸡蛋放人碗中间,鸡翅膀整齐地排放 在鸡蛋周围,加入鸡汤、葱、姜、精盐、酱油、八角、桂皮、丁香、花椒、草果、味精,上笼用中火蒸烂取出,去汤汁,拣去调料,扣入盘中。 将原汁汤烧佛。加入温淀粉,淋入熟鸡油,调入味精,浇入盘中即成。 其风味特点是:色泽金红,口感筋柔,软滑爽嫩,浓醇宜人,回味悠长,是一种高蛋白质、低脂肪的佳肴。( 西安)

五. 陕西省 西安 未央区 西安刺绣

秦绣曾为中国传统刺绣的重要流派,以古朴精致见长。西安刺绣以穿罗绣最为著名,是流传于民间的手工刺绣,取材于真丝罗纱和彩丝绒。其特点是针法变化多端,每组都是一个独立的几何图形式花案,整幅绣品能表现绘画和色彩艺术,从而获得花中有花、虚实相间的艺术效果。西安刺绣产品主要有绣片、挂屏和高级服装等实用品和装饰品,其中装饰绣品《半坡姑娘》、双层细纱绣《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产品以人物生动、色彩绚丽等特色,分别在中国旅游纪念品展览评比会和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中获奖。西安的毡绣亦具特色,其选择具有汉、唐古典色彩及西安民间特色的图案,采用民间编织、穿针、贴补、缠绕等多种手法,将各色绒线绣在毛毡上,图案纹样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用色协调,质地优美。毡绣背心、座垫、挂屏等实用品和欣赏品都很畅销,其中半坡彩陶鱼纹毡绣座垫在全国旅游纪念品展览评比会上获得优秀奖。

信息来源: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六. 陕西省 西安 莲湖区 陶哨

陶哨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玩具,产地颇多。我省民间陶哨具有独特风格,尤其以西安市鱼化寨的陶哨更是远近闻名。由于陶哨用泥捏成,口吹即响,所以又称泥叫叫。其特点是造型浑朴小巧、洗炼大方,声调古朴、雄壮、色彩鲜艳。

鱼化陶哨是用当地群众所称的黑土和泥,放在模子中成型,再经烧制、彩绘、罩油等多道工序制成的。造型多是陕西地方戏剧人物。由于它的体型不大,一般只有3至4厘米长,所以人物型体动态不十分鲜明,但从脸谱、服饰上却能清晰地看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它与秦腔戏剧那种“古典声情,雄壮激昂,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的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出质朴、健康、豪放、夸张、落落大度等艺术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七. 陕西省 西安 蓝田 蓝田樱桃

蓝田樱桃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蓝田县就引进栽培西洋甜樱桃,近几年引进和主要栽培的有红灯、拉宾斯、先锋等优良新品种。早熟品种红灯5月上旬成熟,果实大,平均单果重9.6克;果型呈肾脏形,果柄粗短;果皮红色或紫红色,有光泽,外观美;果肉较硬、肉嫩多汁,酸甜适口,可食率达92.9%,耐储运。拉宾斯是由加拿大杂交育成的自花结实品种,有光泽,外观美;果肉硬脆多汁,酸甜可口,口味佳,耐储运。蓝田群众积累了丰富的樱桃栽培、管理经验,采用无公害规范化栽植管理技术,极大的提升了樱桃的品质。

蓝田县在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加工、包装等后继产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去年的樱桃已远销到北京、上海、香港等地,打响了蓝田大樱桃品牌。

所在地域:

陕西

申请人:

蓝田县园艺站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蓝田樱桃生产区域位于东经109°12′-109°15′,北纬34°01′-34°15′,东到三里镇苏王坡村,西到华胥镇东邓村,南到史家寨镇肖家坡南村,北到华胥镇羊茂山村,涉及蓝田县洩湖镇、华胥镇、三里镇、孟村镇、前卫镇、安村镇、焦岱镇、汤峪镇、史家寨镇9个镇,181个行政村,总生产面积2.80万亩,年产鲜果3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蓝田樱桃果实大,平均单果重9-10克,果型呈肾形、心脏形,果柄粗短,果皮艳红色、杏黄或紫红色,有光泽,果肉肥厚、核小,细嫩多汁,甜酸适口,娇艳欲滴、馥郁甜香,极具地方特色。 2.独特内在品质:蓝田樱桃营养丰富,富含铁、维生素A、B、C及钙、磷等矿质元素。相比其它产区樱桃,蓝田樱桃糖度、可溶性固形物及钙、钾、蛋白质含量明显较高。总糖含量不低于12.2%,总酸不低于0.699%,维生素C不低于11.23mg/100g,可溶性固形物不低于16.9%,铁不低于4.64mg/kg,钙不低于128.03mg/kg,钾不低于1594.88mg/kg,蛋白质不低于1.59%。 3.安全要求:蓝田樱桃的产地环境符合NY5013—2006《无公害食品林果类产品产地环境条件》要求;生产管理过程严格遵照《无公害樱桃生产技术规程》;产品标准符合农办质〔2013〕17号《无公害食品核果类果品》,农残检测超标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行处理。

八. 陕西省 西安 蓝田 蓝田大杏

蓝田大杏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相传在伏羲、女娲创世之时,因吃了其母阿氏亲手所植大杏树的百年杏果后,灵气顿生,方得河图络书,画八卦、创文字、炼石补天,建立了华夏远古文明之基。蓝田大杏栽培历史悠久,面积3.5万亩,产量3.2万吨。品种有大银杏、金钢拳、兰州大接杏、曹杏、菜子黄、麦稍黄、白沙杏、桃杏、银香白、万枝红、绑绑杏、梅杏、张公元、金太阳等,鲜食、加工、仁用均有。同一品种,不同地形,成熟期拉开,从5月下旬开始上市,至7月上旬结束。具有地方特色的蓝田大银杏果实圆形,果肉桔黄,果个匀称,单果重110克—180克,果肉纤维少,浆质多,含可溶性固形物12.3%,总糖9.3%,可滴定酸1.5%,果味甜香可口,果核近圄形,离核仁甜,6月上旬成熟。1992年第四届全国杏李学术研讨会在蓝田召开,与会专家对蓝田大杏生产给予了充分肯定,大银杏品种受到高度评价。产品远销海口、南宁、深圳等地,市场十分俏销。

地域范围

蓝田大杏栽植主要分布于陕西省蓝田县的华胥镇、洩湖、三里镇、安村、前卫、孟村、金山、三官庙、厚镇九个乡镇。以华胥镇为主,海拔高度在603.0-763.6米,地处东经109°11′25.93″-109°26′34.17″,北纬34°14′03″-34°16′0.58″。东到华胥镇东元峪村,西至旦村,北到姜湾村,南至孟岩村。包括阿氏村、上许、杨庄、东邓、上雷、孟岩、旦村、东元峪、西元峪、姜湾、寇家村,大杏种植面积1333.3公顷,年产量12000吨。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蓝田大杏主栽区位于:北部横岭黄土丘陵沟壑区和西部黄土台塬区,面积619.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1.48%,主产区海拔高度在603.0-763.3米。土层厚度50-100米土壤以塿土、黄土为主,pH值7.0-8.0之间,中性偏碱,塿土有机质含量高。。据《蓝田区划调查》报告所选取616个不同点位化验,土壤有机质含量1.199%,最高为2.688%,碱解氮为54PPm,速效磷为19ppm,速效钾为137ppm,微量元素丰富,塿土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具有良好团粒结构,非常适宜大杏生长发育。因此蓝田的半岭、老岭和黄土台塬生长的大杏,根深叶茂,树体健壮,结果多而果个大、

产量高、品质优,微量元素丰富,成为全国优质大杏生产基地。

(2)水文情况:蓝田年平均降水量720.4毫米,年总降水量168211万立方米县境内降水量受地形影响,各地雨量分布不均。河流分为灞河、浐河、零河三大水系,共有大小河流20条,年平均径流量69234万m3。地下水丰富,共分为4个水文地质区,8个亚区。全县地下水总量为32371万m3/年(含重复部分27461万m3),可开采的地下水量为5897.7万m3,占地下水总量的49.28%。地下水质良好,有瀵水全县储存面积2300亩,井952眼,属低级肥水。天然饮用矿泉水16处,富含锶、硒等国际标准规定9项。由于境内河流众多,南北纵向山沟常年有河水流出,呈阶梯状分布,密度较大,覆盖全县,水质良好;地下水矿物质含量丰富,无工业污染,为优质大杏生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3)气候情况:蓝田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分明,冬夏长春秋短,以及雨热同季等特点。年平均气温9℃-13℃,最热7月为26.8℃,最冷1月为-1.3℃,气温较差23.1℃;年平均最高气温19.0℃,年平均最低气温8.3℃,极端最高气温43.3℃,极端最低气温-17.4℃。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148.8小时,太阳总辐射量为118.5千卡/厘米2•年,占太阳总辐射量的50%。初霜期平均出现在11月1日,最早为10月9日,最晚为11月19日,早晚相差41天;平均终霜日在4月3日,最早为3月7日,最晚于4月24日结束,早晚相差48天,全年平均无霜期212天,最长236天,最短188天。独特的气候适宜发展具有特色的蓝田大杏生产,目前境内尚存有距今160多年历史的大杏老树,证实大杏栽培历史较久。四季气候分明,有利于大杏健壮生长,为蓝田大杏的丰产奠定了基础;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则是蓝田大杏含糖量高的主要因素,由于杏其果个大,色金黄,纤维少,果汁多,味香甜,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赢得了无尽的赞美。

(4)人文化历史:蓝田县曾是“三皇故里”,《陕西通志》记载:“三皇祠在蓝田县北三十里,祀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盖伏羲氏、女娲氏皆华

胥氏所出,故祀于故里。”蓝田县华胥镇有华胥陵,民间称作“羲母陵”。相传在上古时期,伏羲、女娲因吃了其母华胥氏亲手所植大杏树的百年之果,

灵气顿生,从而识河图,译洛书,画八卦,创文字,炼石补天,建立了远古华胥文明。华胥氏大杏便由此得名,由于地处蓝田因而称之为“蓝田大杏”。

蓝田大杏栽培已有2500多年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大杏栽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据《蓝田县志》记载,远在唐以前,杏树在民间就已普遍栽植,唐代钱起的诗句“爱君蓝水上,种杏近成田”表明,在当时已有杏树成园栽培。民国《续修蓝田县志》记载“果类则桃、杏山外较多,李则偶一有之。……黎(梨)则皮厚多渣,近有人自豳地取叶眼之树枝芽初萌者归而接之,则辄变甘美,亦异事也。枣亦不多。(Wenpo)、木瓜、葡萄、山茶、石榴、晚春之樱桃,皆所时有,而均不如柿子在岭上,与栗子、核桃之在东南山居大多数也。

银杏惟辋川摩诘河一株甚大”。不仅详述了本县果树种类和分布情况,还记述了劳动人民早就知道用科学方法嫁接改良品种。足见当时对果树生产已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生产技术要求与规定

(1)产地选择:应选择大气环境、用水水源、园地土壤无污染;地下水位较低、土层深厚肥沃,pH值6.5-8.0,排灌良好的丘陵地、沙荒地壤土和砂壤土建园。如在粘重土壤上,需进行土壤改良。在核果类迹地上必须间隔至少5年以上,并经土壤改良。园地选择应远离国道、铁路等交通主干线100米以外。

(2)品种选择:应选择树势强健,丰产性好,适应性抗逆性均强;果个大,不裂果,果面着色均匀,成熟度均致,果肉为硬溶质或半溶质,风味浓且具芳香,较耐运输,货架期较长。根据区域化、良种化目标和选择优良品种,实行适地教栽的原则。适宜蓝田地区的鲜食杏

主栽品种有:蓝田大杏、麦稍黄、菜子黄、凯特杏、金太阳杏等。

(3)生产过程管理及农业投入品方面的规定:

①土壤管理:每年9月中旬到10月上旬进行扩穴或深翻,深度40-60cm,不允许损伤0.5cm粗度以上大根,扩穴可结合施基肥进行。深翻后及时耙平、灌溉。若园地土壤质地不良,结合深翻采取多施有机肥、农作物秸秆以及粘土掺沙土、沙土掺粘土等办法进行改良。生长季节要实施树盘除草,低于20cm

的行间草不除。雨后或灌溉后要及时松土保墒。

②施肥:

a基肥:基肥宜于果实采收后施入效果最好,最晚不迟于10月中旬。基肥种类以厩肥、堆肥、绿肥、沼肥、落叶等经堆沤腐熟的农家肥或经过登记注册的商品有机复合肥为主,磷肥生物菌肥、骨粉、复合肥等也可作基肥深施,采用环状“沟施”或“放射状沟施”的方法。施肥量因树龄、长势、施肥种类而有所区别,即幼树初果树每667㎡施优质粪肥2000kg-2500kg,加过磷酸钙20-30kg,盛果树每667㎡施4000kg左右,加过磷酸钙50kg左右。

b:追肥:追肥根据基肥施用量的多少每年可进行2-3次,即花前10日追施速效氮肥,硬核期追施氮肥辅以磷钾肥,成熟前追施速效钾肥。追肥宜采用树盘穴施。幼树初果树每667㎡施入三元复合肥15kg-30kg;盛果树施肥量按肥料种类和结果量大小而定,适当增加。

C:叶面喷肥,宜选择常用速效、易吸收的氨基酸液肥、沼液、尿素、磷酸二氢钾、有机钾和铁、硼、锌等微肥进行喷施。生长前期

喷施浓度较低,生长后期适当增加浓度。

③整形修剪原则:

整形修剪时期按照生长修剪、休眠季节整形以及幼树重整形的原则进行。生长季节修剪一般分为花前、果实膨大期、采收后和立秋后等时段进行。

整形修剪原则应依据立地条件、品种、树龄、树势等相应确定,做到随树造形,因枝修剪。总体要求按照轻剪、多放、少截。

④农药使用原则:以预防为主,采取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综合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有选用抗病品种砧木、合理修剪、及时清园等,物理防治措施有灯光糖醋液诱杀、人工捕杀等,生物防治措施主要采用保护天敌和使用生物源农药等,化学防治措施要做好病虫测报和农药选择。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天敌较安全的矿物源农药和化学农药,禁止使用国家禁用农药。

⑤农业投入品管理规定:投入品实行定点购买,销售点必须建立销售台账。使用时应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的规定:根据品种、采后用途、销售途径、市场环境条件及气候条件等,以采收成熟度、鲜食成熟度、生理成熟度确定适宜采收期。

人工采摘应按先冠外后冠内、先下后上的顺序进行。要求轻摘轻放,不能捏、碰、摔、挤压等造成损伤。

边采边分级。一般根据果形、大小、色泽等进行。(分级标准附后)

分级后的商品果要根据不同用途或销售渠道等对其进行分别包装。鲜食杏要求使用坚硬、干燥、清洁、的包装箱进行包装,所有包装物必须符合包装卫生标准。在包装物内要有标签或在包装物外标示出产品名称、产地、采摘日期、标准级别、生产单位等项目。

(5)生产记录要求:统一印制生产作业记录本,要求农户按管理的程序及时、认真填写,包括:施用肥料名称、时间、剂量;使用农药名称、时间、用量、防治对象;除草时间、方法;整形修剪时间、方法;保花疏果时间、方法;采收获时间、数量、销售地域。每户生产记录必须保存两年以上。

4产品典型品质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外在感官:蓝田大杏果实为圆形,直径约7公分,个大匀称,平均单果重125克,最大可达200克。顶平,缝合线深而明显,梗洼较深;果皮金黄色。蓝田大杏除鲜食外,还可

加工果脯、果干、果酱。杏仁既可食用,又能入药,是外贸出口的传统商品。

(2)内在品质:果肉呈黄色,纤维少,汁液多,味甜香,含可溶性固形物14.5%,含糖量8.6%,酸糖比9.56%,Ca246.6mg/kg,含蛋白质0.93%。离核,果核近圆形,出仁率为17.9%,甜仁,含脂肪8.55%,含蛋白9.26%。果实货架期为5-7天。

(3)安全要求:蓝田大杏市场准入遵循的国家强制性技术规程名称和相关法律法规:

XANY5008-2007西安市鲜食杏生产技术规程

NY5013-2006无公害食品林果类产品产地环境条件

NY5112-2005无公害食品落叶核果类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农产品标识包装管理办法》

《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1)分级包装:

①包装容器必须坚实、牢固、干燥、清洁卫生,无不良气味,内外两面都无钉头、尖刺或其它尖突物,对产品应具充分的保护性能。包装材料及制备标记所用的印色与胶水应无毒性,无害于人类食用。

②同一批货物的包装件应装入同一产地、品种、等级和成熟度较一致的产品,优等杏要求果径、色泽都具有一致性。

③在同一包装件内,优等杏的成熟度应一致,一、二等杏对成熟度一致的要求略低于优等杏,但也不能装入成熟度差异太大的果实。成熟度的选择应根据贮存和运输条件、贮期长短和运输日程,保证产品安全贮存和安全抵达到货地点等因素加以决定。

④分层包装的杏,果径大小任何等级都不应相差5mm,散装的一等杏允许相差10mm,散装的二等杏不限。(分级标准附后)

⑤采后用于低温进行中长期贮存的杏,可由库方自行选用在冷

藏库内适用的容器,容器的模式、容量及使用材料暂不统一规定。

⑥采后在常温下短期贮存或计划发运的杏,可采用纸箱、纸盒和塑料箱、条筐包装,各种包装容器的规格。

⑦优等杏采用纸箱、套发泡网分层包装,包装内杏的陈列外表应整洁美观。一、二等杏可采用箱装,可以分层包装,也可以散装。任何包装件内底、中部和表面果实的外观和品质应完全一致。

⑧包装时应注意勿使树叶、枝条、尘土、石砾等杂物或污物带入容器,避免污染产品,影响外观和损伤果实质量。

(2)纸箱:

①纸箱用瓦楞纸板制成,必须装订结实,外形美观完整。出口杏的包装

纸箱应符合GB5038的规定。

②纸箱的规格尺寸按内外贸易习惯和要求适当采用,不作统一规定,在纸箱的两端或两侧适当留有通气孔,气孔直径约16mm。

③纸箱分层装果时,每层可用纸板和塑料托盘或其他材料制成的果垫隔开,若用平面纸板作为隔层,每层果实之间宜用坚实抗压的纸格板将果逐个分隔,分格的高低大小可依果实大小或装箱组别果数适当确定,使果实在纸格内只能稍微移动。

④装果时必须注意勿使果梗有可能伤及其它果实的果肉,装果必须装实装满,如有空隙须用适合要求的填充物补满,以免果实在箱内晃动。

⑤装箱后,纸箱合缝处用胶带封严,并要用塑料带设二道捆扎

牢固。

(3)标识:

①同一批货物的包装标识,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完全统一。

②不同纸箱应在箱外的同一部位,印刷或贴上不易抹掉的文字和标记,必须字迹清晰,容易辨认。

③标志内容应标明杏商标、品种、质量等级、净重、产地、经销者名称和地址、包装日期、挑选人员代号。如产品有果径大小或果数规定者,也应标明果径大小和装果数量。

(4)运输与贮存:

①杏采收分级后生产者应尽快装运、交售、验收。

②验收后的杏应根据成熟度和品质情况,按计划迅速组织调运;混级收购的杏,经验收后应由收购单位进行深加工。

③杏在站台或码头待运时,必须批次分明,堆码整齐,环境清洁,通风良好,严禁烈日暴晒、雨淋,注意防冻、防热。

④杏在堆放和装卸时要轻拿轻放、文明操作,运输工具要求清洁卫生,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装、混运。凡装过化肥、农药、有害化学物品或其他易腐食品的车厢或舱位,必须经充分清扫、冲洗后才可装运。

⑤杏贮存时,不得直接着地或靠墙存放,堆垛不得过高,垛间应留通道。

果品库内要加强防蝇、防鼠措施。

九. 福建省 泉州 洛江区 肉夹包

肉夹包

泉州的肉夹包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是传统婚宴上必备的面点之一,老一辈的人叫它“虎咬狮”。

现在泉州人一提到肉夹包,就想起“臭记”美食店,它是全市惟一一家将肉夹包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平均月销售量能达到两三万个。该店的许老板原本是一名厨师,他在书

籍上偶然看到肉夹包的制作方法,随后就对它进行了研究及多次改良。他表示,现在的肉夹包在口味上与传统肉夹包有很大区别,更符合现代人的饮食特点。

据介绍,“臭记”肉夹包采用纯等五花肉,并精选上等面粉,配上高浓度的香料,加入蒜泥、香料制作而成。肉夹包虽然外表朴实,但只要咬在嘴里,一股浓郁香味就满溢而出。其面皮松软,肉有嚼劲,咸香适口,口味多变,也难怪诸多食客给了它“中国汉堡”的美名。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肉夹包将猪肉与蒜泥和在一起,更利于人体对肉类营养的吸收;而35%-37%的蛋白质含量,又是最适合人体健康的营养比例。

十. 陕西省 渭南 潼关县 潼关肉夹馍

对于潼关肉夹馍,大家并不陌生。潼关肉夹馍的招牌早已名扬四海,成为备受国人喜爱的一种美食,也因此,成了潼关一张美食名片,2011年,潼关肉夹馍制作技艺更是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如果去探寻肉夹馍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在这巴掌大的肉夹馍中,包含着许多的变通与坚守。

月牙泉小镇上,老板对肉馅的改良便是一种变通,而这种变通在之前的千余年里也发生过很多次。且让我们从头说起。

在潼关,广泛流传着肉夹馍与李世民的故事。

传说在唐初,秦王李世民路过潼关时,品尝过潼关肉夹馍后赞不绝口:“妙妙,吾竟不知世上有如此美食。”由此,这潼关肉夹馍便闻名天下。或许这里便是第一个变通之处。

要知道,烧饼这玩意并不是古代汉族人的发明。秦汉以前,汉人们习惯在餐桌上食用“汤饼”或“蒸饼”,这两种饼却和现在的烧饼完全不是一回事,一个好似如今的烩面片,另一个则像如今的煎饼。后来,大约是在汉代,张骞或是班超联通西域,才带回了大概是烧饼的前身“胡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馕”。而这胡饼最兴盛之时,也恰好是在唐代。

也许,当时正在四方征战的李世民路过潼关时,恰好将熟肉夹入了随身携带的胡饼,这才成就了潼关肉夹馍这一千古佳话。

再向后,人们的饮食在不断发展、进化,到后来又出现了许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食物,如馒头、包子等等。当然,这肉夹馍所用的馍也随即发生了变化。从胡饼到馒头,或许便是这潼关肉夹馍的第二个变通之处。只是没人知道这变化到底起于何时,但可以肯定的是,到了清康熙年间,这潼关肉夹馍所用的馍依然是馒头。

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事物的改变,当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事物的变化也就越快。潼关肉夹馍也是如此。

到了上世纪初期,潼关肉夹馍又发生了变化,馒头变成了牛舌头饼。然而,没过几年,新中国成立后,这馍又变成了今日我们所见的圆形油层饼。

时至今日,潼关肉夹馍仍然在发生着变化,但这变化已相对较小,就比如月牙泉小镇上的这家店面,用青椒为肉馅增味,类似于这样的变化,相信已有很多。不论如何变化,潼关肉夹馍都是在因地制宜,迎合着人们多变的口味。

有变通就有坚守,这坚守并非针对技艺,更多的是一种情怀。

对于潼关人来说,潼关肉夹馍是可以引以为豪的一种吃食。在潼关,人们更习惯把肉夹馍称为肉馍,而吃肉馍则更像是潼关人心中的一种荣耀、一种福祉或是一种满足与骄傲,可以说已经远远超出了吃的概念,甚至表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情愫。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个潼关的朋友告诉我们,就因为这肉馍有着太多的故事。

朋友说,以前在潼关,无论是谁,提起肉馍,都会露出一副垂涎的表情,好像谈及的是世间珍品一样。即便是现在,条件好了,这样的情况也依然存在。尤其是以前,经常会遇到有人因某事争得不可开交时,便以肉馍为赌注。如果一方败下阵来,胜者便会在见证人“胁迫”下,要求失败一方掏钱去买肉馍回来大家一起享用,而这时,刚刚还吵得脸红脖子粗的双方便因几个肉馍又重归于好。所以,在潼关坊间,经常会听到有人因为赌赢了而吃了三五个肉馍的事情,而在平时,这三五个肉馍可是他饭量的好几倍。

除了以肉馍为赌注之外,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故事。潼关县文化馆的同志就告诉了我们这样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在几十年前,一个年轻的农民带着儿子坐火车到外地去给儿子看病,结果在车上碰到了一位吃公粮的干部,这干部知道火车要开很久,上车前便买了几个肉馍带着路上吃。结果,吃的时候只见农民的儿子一直盯着他看,还直吞口水,于是,这干部就想请农民儿子吃一个。农民见状,连忙推辞。其实,不是农民不想吃,也不是吃不起,那时候一个肉馍只有两毛钱,但农民知道,自己身上的几十元钱是给儿子看病用的,不敢多花一分钱,所以只能让儿子忍着,等看好了病回家再说。后来,儿子病好了,也慢慢长大了,可每次提起肉馍的时候都会想起这事,也就会不自觉地去多买两个肉馍,带回去给父亲吃。

第二个故事说的则是文化馆的这位同志。他告诉我们,他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所以奶奶每次上街买回来一个肉馍,都会用刀切成四份,哥哥、姐姐、自己和奶奶每人一份。要知道,本就巴掌大的一个饼,再切成四份,就更没多少了,所以在他的印象里,肉馍是他从来没有吃够过的东西,可当他自己能够挣钱买足够吃的肉馍时,奶奶却已经离开了他……

如今,当潼关人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了,不再为吃穿生计发愁的时候,肉馍依然是潼关人心中的一种牵挂。虽然目前市场上的肉馍已经涨到了五元钱以上,可依然会遇到一些家住偏远乡村,特意进城来为老人买肉馍的年轻人。

也许,这就是潼关人的情愫。不论潼关肉夹馍技艺如何变通,对于潼关人来说,这肉馍便是潼关的味道。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