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渭南果商特产 陕西渭南特产哪里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渭南果商特产 陕西渭南特产哪里买更新时间:2022-09-10 22:15:22

一. 陕西省 渭南 华州区 地膜洋芋

地膜洋芋

黄家村隶属华县瓜坡镇,省道101、陇海铁路由东向西横穿而过,该村由3个自然村组成,辖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38户,人口939人,耕地1300亩,是以种植地膜洋芋为主的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也是省农业厅科技入户示范村,2007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比全县人均纯收入高出27%。

黄家村地膜洋芋2000年开始种植,目前种植面积达1180余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0%以上,洋芋种植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0%以上,其中日光温室拱棚洋芋发展到300棚(每棚6分地),双膜洋芋种植达到1000余亩。种植品种以“克新六号”、“克新四号”为主,每年2月初种植,5月初上市,生长期3个月,具有色白、个大、皮薄、肉细、口感好、上市早的特点,2006年被国家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主要销往西安、渭南等各大批发市场,部分产品远销到四川、甘肃、东北等省份。2007年地膜洋芋每亩收益达3500元,仅地膜洋芋一项为该村人均增收2000元。

地膜洋芋已成为该村的一项支柱产业,并辐射带动周边赤水、辛庄、杏林等乡镇种植户上万户。在该项产业的带动下,该村成立了地膜洋芋专业合作社,积极为地膜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同时也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通过互联网为种植户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开展信息服务,目前参社农户已达100余户。在协会的推动下,该村已成为全县最大的地膜洋芋物流集散地,每年5—6月份客商络绎不绝,地膜洋芋成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农产品。

随着“一村一品”工程的深入推进,黄家村将在村两委会的带领下,不断更新品种、推广先进的无公害作务技术,建立黄家村洋芋种植设施农业示范园,同时发挥黄家地膜洋芋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为种植户提供技术、销售、市场信息等服务,将黄家地膜洋芋这个主导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 陕西省 渭南 大荔 大荔乳瓜

乳瓜属于一种短果类型的黄瓜,又称水果黄瓜、迷你黄瓜、无刺黄瓜、小黄瓜等,因其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硬度好,耐储运,常被当作馈赠礼品,故又被称为礼品黄瓜。乳瓜成果性好,每节座瓜1个以上。果实为短棒形,有棱或微棱,瓜型短小,一般约为14~18厘米,直径约3厘米,重100克左右,瓜色墨绿或绿色,表皮柔嫩、光滑、光荣均匀、口感脆嫩、瓜味浓郁、品质上乘、更加适于鲜食。表面光滑无刺,利于清洗包装,深受中高级餐饮业的青睐。利用日光温室和大棚栽植无刺黄瓜,每亩收益在1~6万元,栽培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国内的礼品黄瓜重要栽培品种有:京乐系列、京研系列,以色列系列等。乳瓜中a-亚麻酸含量显著高于有刺黄瓜。人体摄入含a-亚麻酸多的食物,利于身体健康。

三. 陕西省 渭南 澄城县 三翻饼

三翻饼,为澄城县有名小吃。因制作时需三翻三卷,故得名。此饼以上等白面粉、白糖、冰糖渣、熟猪油、清红丝、玫瑰酱、菜籽油为原料,经过擀制面皮、制作酥面、炮制内馅、入油炸几道工序精制而成,具有层次分明、外形美观,质地酥松,入口沁甜又耐贮藏等特点。可存放月余,随时取食,而色香味不变之特点。此饼在同州内外,远近闻名。

四. 陕西省 渭南 澄城县 旋面

澄城有一种面食-------旋面。 从小我就是从吃旋面的梦想中长大。 旋面以大量水和面成浆,淋于热锅上做半熟,然后晾晒,稍干即切,于热汤中煮熟,再拌多种佐料食用,以辣香为主,很是可口。 长大后,走遍三山五岳,踏遍祖国南北。不见旋面流传于外,只有回乡的游子,才可以尝此美味。旋面,不惟美味,也勾起游子的心,使绵绵乡情沉于对面的专注,一往情深。 如果有人去澄城,不可不品旋面。 在我,旋面铸造了我的性格,铸造了我的黄土情结。旋面好吃,但在细腻中,不失西北人粗犷的性格。

五. 陕西省 渭南 韩城 手指杏

手指杏产于临渭区员曲乡。因个小如手指蛋而得名,麦收前即成熟,又名麦熟杏。色呈米黄,核小,肉质蜜软,食之酸甜清香,生津可口,为杏中珍品。

六. 陕西省 渭南 韩城 韩城石子馍

韩城石子馍

石子馍是颇受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又名古鏊饼。由于它历史悠久,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化石”。石子馍的原料是面粉、碱面、精盐、熟猪油、鲜花椒叶等,经和面、加工石子,制坯焙焙几道工序制作而成,其特点为酥松荃香,易于消化,携带方便,利于储存。石子馍是渭南农村孕妇产后常吃的食品,也是馈赠亲友、招待佳宾、出外旅行的必备佳点。

七. 陕西省 渭南 韩城 喜庆蒸食

喜庆蒸食

喜庆蒸食是逢年过节,乡民为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而特制的一类蒸食,例如元宵节时,乡民们便在院中置麦积馍,在院中水道口放-馍,门道中放狗儿馍,居室放鸡儿馍,还有刺猬馍、兔儿馍等。在过清明节时,蒸如拳头大小的微型财神馍,名曰“滚蛋蛋馍”,上坟时小孙子用这种馍在墓冢上滚上滚下,增添了祭祀时的喜庆气氛。

韩城民间蒸食,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是蒸食往来以血缘关系远近定数,以“琲”计量。如女给娘家、娘家给女儿家,定量三琲,姑姑姨姨,相互二琲,兄弟姊妹,定量一琲。

“琲(bei)”《辞海》注曰:成串的珠。而其作为量词使用,古已有之。《文选·左思〈吴都赋〉》就有“珠琲阑干”之语。

为什么要以琲计量呢?这也是出于蒸食往来的需要。在韩城的蒸食往来中,以六十条“卷儿馍”为一琲,三十个馄饨馍为一琲,六个“盘子馍”为一琲。以馄饨馍为例,二琲就是六十个,三琲就是九十个(至于为什么要以三、六、九计数,后面章节将予详叙),红白喜事,宾客众多,面对每位宾客众多的蒸食,主家均要一一过手,费时费事,也不便保藏,于是,简单的计量办法便顺势而生,各宾客按规定礼节,将自己的蒸食串成串,主人收礼时,只要数一下是几串就行了,简单快捷,一目了然,同时,将其一串一串地挂起来,也便于置放。为了给这个“串”取个恰当的量词,我们的先民便以“琲”计数,典型而形象──把许多个用上等白面做成的蒸食串在一起,不就象一串晶莹剔透的玑珠么?所以说,以“琲”为往来蒸食计量,不但显示了韩城先民的聪明和才智,同时也同“枣祃瑚”的命名一样,体现出浓郁的人文气息。但有人却把韩城乡民在蒸食往来中的以计数说成以“佰”计数,那既为“一佰”,怎实数却是三十、六十或六个,既不能自圆其说,更曲解了韩城民间蒸食往来中古老民俗的真正内涵。韩城蒸食往来的第二个特色,是带有明显的互助色彩。不管谁家过事,亲朋邻里均登门祝贺,在生产力低下、粮食加工手段极其落后的昔日,主家要在短期内备足几百人的膳食,确实力不能及。于是众亲戚便以蒸食相支援,这就是蒸食在往来中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

韩城蒸食的第三个特色是保留着浓厚的原始文化痕迹。例如前面提到的“卷儿馍”,外形简直象并拢的人的双腿,卷儿馍对面的要求很高,面要最白的面,要发酵得恰到好处,要由硬揉软,然后用两手食指和拇指慢慢拉伸成条状,俗称“扽(dun)卷儿”。

“扽”者,拉也,一个“扽”字,便突现了卷儿馍的主要特色。正因如此,因而其成品色、形、口感、口味均为蒸食中之上品,故多用来招待尊贵客人或作为对尊贵客人的回礼。但为什么要将其做成人腿状呢?此为古俗遗留。据史书记载,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曾有过“食人”之风。生产力的发展才引起了人类饮食的变化,“食人”陋习才告结束,并发展了同类相亲的感情,但作为美味佳肴的一种代表,韩城人却用蒸食的形式把它记录并保存了下来。另外,女儿生孩子熬完娘家回家时,外婆给外孙带上一串手指状的蒸食,也是古食俗的遗风。韩城蒸食的第四个特色是大量保留了古人对生殖的崇拜之俗,这在蒸食馈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前面说过女儿出嫁之后,从来年春节开始,当娘的就要开始给女儿送馍,这个送馍的全过程,也就是生殖崇拜的全过程。象正月送节,馍名曰“佑花子”,形如仰睡的孕妇。其形制,已是-裸的生殖启蒙,而其称谓,更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关切之情,“佑者”,保佑也,“花子”,是当地乡民对雌性卵巢的方言称呼。所以,正月送节,意在让女儿保养好身体,快快怀上孩子。清明节,为什么送给女儿的那个“子福馍”,要将鸡蛋包在了馍内呢?寓意非常明显,还是表现了一种生殖希冀。送端午节,前面说过,又称送串串子,而串串子的核心,就是悬于五色丝线上的那个胖娃娃,串串子上的其他饰物,可送给邻人作为纪念,而惟独那个胖小子,是万万不能送人的,而且必须挂在女儿屋里,作为一种图腾。女儿临产前当娘的送开口爵子,酷似孕妇性器微开,而产后送的圈圈馍,更是生育过程的写真。

生殖崇拜,为什么在韩城的蒸食中显现得那么频繁而强烈,回答很简单,古风遗存。因为人类初期,认识低下,对生殖的崇拜,始于好奇和神秘。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殖崇拜便由无意识到有意识,以至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列入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这种旧礼教也使妇女把传宗接代列为自己的第一要务。我们在农村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某家的媳妇没吃一天闲饭(意为一结婚就怀孕,就生孩子)。”把不生孩子的就叫“吃闲饭”,多沉重的精神枷锁!所以,女儿出嫁后,当娘的考虑的首件大事,便是早怀孕,早生子,这是女儿的光荣,也是当娘的光荣。这就是生殖崇拜在韩城蒸食中顽固地保留到现在的原因。

八. 陕西省 渭南 韩城 韩城羊肉

羊肉

韩城多山,故牧业自古便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在其《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便是明证。但牧什么?从当地的地理特点、经济特点看,无非是牛、羊,但牛在旧时为农家重要的生产资料,除老弱病残者外,历代政府皆禁宰牛,因为这个原因,牧牛业不会形成气候,而羊为肉食动物,必然成为发展牧业的主要品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韩城知县张瑞玑主编的《韩城县乡土志》载,每年韩城出口到国外的羊皮价值白银约二千两,羊毛价值白银约七百两,成为韩城重要的出境物资之一,也成为韩城唯一的出口物资。由此可见韩城养羊的数目之巨,质量之高。

因了这个物质基础,羊肉食品自然成为韩城又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有人把韩人喜食羊肉称为元代蒙古人之遗俗,其论多少有些偏颇,同样曾为蒙古人统治过的南方渔民,为什么没有喜食羊肉的遗俗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是真理!

韩城人对羊肉的吃法,也很有特点,大体分两种:一是吃肉喝汤,当地叫“吃羊肉”,一是吃羊肉饸饹。

羊肉

就是羊肉泡馍。它的做法、吃法与西安等地的羊肉泡馍有很大区别。它的做法是,把洗净的羊肉放在清水中浸泡,以拔尽肉中血渍,晚上置于大锅中先用大火煮,后用文火焖,第二天一早,盛碗原汁汤,放几片肉,调点大料水,泡上自家晒好的干馍片,再不放任何调料,就叫吃“甜羊肉”;若调入点盐、醋、辣椒,就叫“酸羊肉”。“羊肉”是韩城人的早餐食品。清早起来吃羊肉,是韩城人特有的食俗,所以,过去吃羊肉讲究要早,及至太阳出来再去吃羊肉,锅里已空空无也了。

由于历史悠久,美食家自然能品出个优劣。他们说,买羊,最好买上峪口的羊,由于当地水质的原因,这里的羊肉不膻。论制作,还数新农村官道上的羊肉口味最醇。因为加工羊肉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要求汤白而不膻,肉熟而不烂,没有精湛的技术和上好的调料,是难以达到这个标准的。

九. 陕西省 渭南 临渭区 渭南猕猴桃

猕猴桃是当今风扉世界的果品,被称为“水果之王”。其果实中含丰富、独特的营养成份,对人体具有特殊保健作用。尤其是维生素C和17种氨基酸含量和组合配比,对人体的消化道癌症、心血管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和儿童健脑等方面具有特异的医疗保健功效。

2009年,陕西省猕猴桃面积达到58万亩,产量5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8.6%和42.9%,成为全国猕猴桃第一大省,总产占到世界总量的近三分之一。

陕西秦岭北麓、渭河以南地区为猕猴桃优生区,陕西省政府近年决定把这里建成北半球猕猴桃生产、销售和加工重要基地。2009年,陕西省政府以及猕猴桃主产市、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促进猕猴桃产业发展,省级财政对每亩新建园补贴200元,市、县配套补贴不低于100元,这一惠农政策对扩大优生区面积,推进猕猴桃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 陕西省 渭南 澄城县 澄城樱桃

澄城樱桃是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的。澄城县在庄头乡打造了澄城万亩樱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澄城县根据该县农业发展现状,立足生态有机,围绕陕西润强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庄头乡打造了澄城万亩樱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据了解,澄城县庄头乡郭家庄村的樱桃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共有大棚樱桃100棚,露天樱桃3000亩,品种有先锋、拉宾斯、红灯等十余种。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