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云南苗族多种土特产组合 云南瑶族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云南苗族多种土特产组合 云南瑶族特产更新时间:2022-09-09 21:42:51

一.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台江县 苗族拦门酒

苗族同胞们有着独特的欢迎远方客人的方式。如果事先他们知道了客人从远方而来,在很早的时候就会盛装站在寨门口迎接远方客人。而客人到来后要过的第一关就是苗族拦门酒。

拦门酒是苗族自己酿造的米酒,度数不高但后劲很大,用牛角盛满,客人走上前来就要一气喝完,而在喝的时候不允许客人有任何的推辞表现。客人喝酒时不要用手扶着牛角,那样苗族同胞会认为你还想喝于是就会再给你灌上第二杯拦门酒。许多号称海量的朋友就是因为不明其中原因而还未进苗族寨门就被灌倒而一觉睡过时间错过苗寨做客的好机会,拦门酒之名因此而来。不过,对于酒量实在不高的人只要说明原因一般他们会酌情处理的。

二.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凯里市 苗族酸汤鱼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句名言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乱蹿”。酸汤鱼,在黔东南州各地区、各民族都很盛行,以凯里及其周边地区最为典型,并发展成为酸汤系列饮食。做酸汤鱼的酸汤,一般用米汤、淘米水加无叶蔬菜发酵而成;也可用西红柿、酸菜、醋制作。酸汤火锅中放人清水江野生鱼,佐以辣椒,酸辣香嫩。凯里快活林餐馆、侗寨楼餐馆、麻江下司、黄平重安江等,均是品尝酸汤鱼的极佳处所。( 黔东南)

三. 贵州省 铜仁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梵净山贡茶

梵净山贡茶是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的。梵净山贡茶色泽油亮,茸毛多,氨基酸、蛋白质和宁酸的含量较高,同时富含人体必须的硒、锌等微量元素,营养丰富,滋味鲜醇,清香持久,具有清热解毒、降脂减肥、防癌抗衰老等功效。

印江属亚热带温暖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多云少日照,最海拔2493.7米,可谓“高山云雾出好茶” 。宜茶地10万亩以上,茶园所在地无任何工业企业,无污染、无公害,适合发展无公害茶叶。

梵净山系联合国公布的六个“人与生物”保留地之一,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佛教和旅游圣地。境内森林覆盖率高,植被茂盛,林木葱翠,溪明如镜,空气清新,茶叶在无污染、无公害的条件下生长,得天独厚,品质优异。

梵净山贡茶源于“团龙贡茶”,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历史上印江、松桃 二县的贡茶都很出名,而今印江的团龙乡还有高近5米、碗口粗的4垄20株特大茶叶树。据牟应书等茶叶专家鉴定,这是中国定植绿茶树中树龄最长(400~600年)、保留最好、杆茎最大的“中国茶王树”。梵净山贡茶现已规模生产,品种多样,价廉物美。

四. 云南省 大理 大理市 云南马

【主产区与分布】 主产于云南滇西和滇东的乌蒙山区。分布于云南大理、鹤庆、洱源、剑川、宾川等县。

【形成历史】

云南马古称滇马,是我国西南的古老品种。多年来在云南呈贡、元谋、昭通、剑川、西畴等地先后出土的云南野马化石,说明云南也是野马的主要所在地。

有史以来,原产地野马不断驯化,逐渐用于使役和军事。秦昭王时代(公元前285年),西南夷地区作为蜀的附庸,已经广泛应用马匹。汉代滇为益州郡,巴蜀商贾贩运筰马,更促进民间养马业的发展,当时即以产马著名,并用筰马参加战争。汉代由滇西通往东南亚各国的古陆路,全都用马联系起来。东汉(公元25-220年)时期的车马画象砖、昭通晋墓壁画,都可说明云南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盛产马匹。唐代建立南诏国于大理,继续与东南亚诸古国进行通商贸易,主要交通工具仍是马匹。明代设军马场于永胜县。近世以来,滇马仍不断向省外输出。

滇马的形成,与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需要有关。产区在高山峡谷,高原山地交错,高差悬殊,地貌复杂,气温骤变,对形成云南马耐苦耐劳、轻便灵活、善于攀登的优良特性起了很大的作用。山区交通不便,公路不通,人民赖马乘骑、驮运,坝区用以挽车,大批物资还靠马帮长途驮运。每年借传统节日和各地交易会,进行竞赛,选择良马。产区人民还对幼驹给予正确的培育和-。这对云南马的形成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五. 贵州省 遵义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道真板栗

道真板栗是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的。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最北部,遵义市下属的一个自治县。

板栗是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绿色产业重点发展项目,天然野生板栗分布于洛龙、隆兴、三桥、大矸等乡镇,一个两万亩板栗林基地项目即将付诸实施,年产板栗可达300万公斤以上。

六. 广西 柳州 融水苗族自治县 三防香鸭

三防香鸭

三防香鸭

融水县“三防香鸭”是以三防镇为中心的贝江河一带特有的地方种鸭,它近乎于野生的放养。个体形状外观酷似“野鸭”,加上其肉质鲜嫩,清甜可口而名声在外,被誉为“绿色食品”。

今年以来,融水县利用“三防香鸭”的品牌,大力发展香鸭养殖业,到9月,销往外地的香鸭达18万羽,实现产值达450多万元,获利润100多万元。仅农历的七月十四销出的香鸭就达1.6万羽,预计今年农历八月十五、国庆节可销售香鸭3万羽。三防镇因养殖香鸭人均收入35元,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的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主要做法:

1、利用“三月三”壮歌节举办香鸭交易会,提高了“三防香鸭”的知名度。

2、举办了5期共420人参加的养殖培训班,使更多群众掌握香鸭的养殖技术。

3、到8月底,累计投入小额信贷资金381万元,全部贷给农户养殖“三防香鸭”,使“三防香鸭”的养殖共覆盖7个村,3000户1.5万人,形成了12万羽规模的“三防香鸭”养殖基地。

4、走订单养殖之路,做好流通服务工作。一是与柳州老板签订成品“香鸭”销售合同,保证月供应老板香鸭20000羽以上;二是与广西贝江禽畜养殖公司签订供应合同,要求该公司每月供农户鸭苗2.5万羽以上;三是与各养殖农户签订收购合同,要求饲养期90--100天的成品“香鸭”,以每斤7元保底价收购。另外,成立流通服务公司,在周边县市开设“三防香鸭”专卖店,专门从事香鸭的销售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卖鸭难的问题。目前三防镇正在引进经济能人新建三防香鸭深加工厂。

七. 湖南省 湘西州 泸溪 湘西苗族首饰

苗族妇女特别喜爱银首饰,因为它是吉祥、光明、美丽、富有的象征。每当节庆之时,有的苗族妇女从头到脚全身缀满了银饰品,琳琅满目,熠熠生辉。苗族银饰,花垣雅酉等地最具特色。现根据州博物馆藏品和湘西银首饰的基本特色作如下介绍:

一、头饰

1、银帽

银帽,又名接龙帽,俗称“雀儿窠”,苗语叫“纠”。雪银1500克左右,工10多个,非富有人家不能制。一寨、几寨才有一项,需用时,可借用。湘西州博物馆有藏。

2、银花大平帽

银花大平帽,民国早期打制,呈圆形,直径60厘米,重470克。此帽为苗族姑娘春夏秋季末包头帕时戴于头上的装饰品,一般是1喜庆之时使用。戴时短须在前,长须在后。其构造由三大件组成:前后为两块半圆形银皮合成圆形,中空用细丝螺旋构成圆顶形。三大部件可以拆开。帽顶焊有花、鸟、鱼、虾、龙、凤、蝴蝶等图样,并饰有湖绿和桃红丝线花束,如繁花绿叶铺满其冠,与银色辉映相衬,显得既美观又富有诗情画意。

3、插头银花

插头银花,苗语称为“疏山”。婚嫁、节庆、过年时才插戴。一般重40克,造型有关公大刀、菊花、梅花、桃子、棋盘花、蝴蝶、寿字等,上吊有湖绿桃红丝线花束。

4、插头银椿花

插头银椿花,苗语称“木比咬”,是苗族妇女插在首帕上的银饰,花垣雅酉等地苗族妇女喜插戴,相邻的贵州松桃苗区也盛行。椿花下端为插杆,中间为蝴蝶、白鹤、虾子、梅花、螃蟹等物样,缀有红绿丝线花束。逢年过节赶集做客,则将椿花插在头巾上。

5、银凤冠

银凤冠,是苗族17岁以下未出嫁苗族姑娘戴在前额的装饰品。一般重180余克,长37厘米。凤冠戴在头上呈半弧形。构造为银皮一块宽约4厘米,长约37厘米。上缕空有多枝方孔古钱,莲花纹,梅花点,梅花朵等。两头为对称的蝴蝶和一半圆圈。银皮上悬有造型栩栩如生的二龙抢宝,双凤对菊和各种花草。银皮下端有九只展翅欲飞的凤,每只凤嘴含吊一根银细链,三条须,长5厘米。

6、儿童帽饰

苗族儿童银饰主要是帽饰、手镯和胸饰,而帽饰最为丰富多彩,工艺精湛,造型逼真。如一件银饰狮子造型,重135克,银饰下为花瓣组成的八角圆形,瓣上钻星点和梅花,上有鲜活如生的蝴蝶、虾、螃蟹、鱼、花草等银饰物。花草虫鱼上缀有红绿丝线花束。中间为一圆银片,上为一银狮。其狮造型逼真,周身钻满纹饰,口、耳、身、尾饰满银须,稍抖动,便毛须颤动,活灵活现。

二、颈饰

1、轮圈

轮圈,苗语称为“果公根”,因其根细,又名“扭根”项圈,苗语叫“靠莪根”。可单独佩带,亦有加匾圈、盘圈佩戴的,是颈部主要银饰品。

小的轮圈需银300克,重的约700余克,中段成弯弯扭扭之形状的围圈,两端做一公母套钩,钩柄上缠纹一二十道凸状银瓣,使其更为美观。

2、扁圈

扁圈,为数五匝,是项圈中的中层饰品。外圆最大的一根重约133克,依次是121克、111.5克、104克、94.5克。圈心成筋脉状,有菊花纹饰,两端为公母套钩。

扁圈是苗族妇女节庆之日喜佩戴的装饰品之一,均由五根组成一套,花垣的苗族妇女将扁圈戴在胸前,两头大而中间小,谓之“哈高”,即吊勾之意。凤凰苗族妇女,扁圈扣戴在颈后,刻花部位戴在胸前,两头小而中央大,其特点分外鲜明。

3、盘圈

盘卷,又名“叠板项圈”,苗语叫“靠莪著”。有五匝一盘和七匝一盘之分,为项圈中的三层饰品。其形如罗盘,故名盘圈。因每匝互相叠压,即大在下,次在其上,故又名叠板项圈。每匝钻花添草,其为美观。两头有公母套钩。盘圈是苗族妇女清代以前的饰品,现已不多见,故十分珍贵。

4、披肩

披肩,又称云肩,是苗族妇女披在衣领上的银饰。

披肩一般需银1公斤打制。一般为锻面做底,银饰缝缀其上,制工精细,为苗族银饰中之精品。

5、童项圈

童项圈,需银百余克,大小如筷子,刻有简单花纹。儿童戴时,项圈上多挂有一条银链垂至前胸,链子下端吊有一腰子形的银锁,以示驱邪之意。

此外,还有身前身后银饰和镯饰等典型银饰。

八.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雷山县 苗族芦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省雷山县苗族居住区村村有芦笙,是芦笙的重要产地。芦笙制作工匠分别居住在雷山县丹江镇的排卡村、方祥乡的平祥村和雀鸟村、桃江乡的桃梁村和年写村,这些村寨都位于大山之中,交通极不方便。

制作芦笙,除了要懂得一定的乐理知识外,还要具备物理知识,了解力学原理。芦笙种类较多,音质各有区别,形体大小也各有不同,要做出合乎需要的芦笙,首先要求制作工匠有长期的制作经验。苗族传承芦笙制作技艺的师傅只用风箱、锤子、黄铜、斧子、凿子、锯子、钻子、苦竹、桐油和石灰(有的已改用乳胶)就能制作出精美实用的各式芦笙。雷山地区制作的芦笙音质纯正,外表光洁美观,极负盛名。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芦笙制作技艺历来都由师傅亲手教授,无文字资料留存,且技艺考究,传承比较困难。

九. 贵州省 铜仁 松桃苗族自治县 松桃卤鸭

松桃卤鸭是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的。松桃卤鸭长期以来以其色、香、味享誉黔、湘、渝、鄂三省一市边区,被誉称为“南方烤鸭”。

松桃卤鸭,亦称蓼皋卤鸭,为民间名特食品,数百年来,不仅为地方群众喜爱,且已扬名境外。受到中外食客的青睐。蓼皋卤鸭色泽金黄,皮酥肉嫩味鲜,以色香味俱全享誉湘黔渝川四省(市)边区。

制作蓼皋卤鸭,要选蓼皋出产的老鸭,除毛剖腹后用泉水浸泡去腥,加卤料,文火卤制而成。制作蓼皋卤鸭,讲究选、泡、配、看。选:即选鸭。每选一次,须形成批量,以便于加工。鸭宜老,无病无残,个头一般,匀称。泡:即将鸭修理干净后,须用生水浸泡,将血气泡出,免去腥味。配:即配料,卤鸭药料较复杂,一般常用三耐、白扣、草果、桂皮,丁香、肉桂、葵香、干葱、花椒、生姜等三十余种。看:即看药料火候,看节令气温,看锅大小,看药水比例等等。药料配制既讲经验,又看实际情况,比方有的主药如三耐,放多了易闷头,少了不出味,其量极难把握。节令气候与卤色紧密联系。比如冬季气温低,光照弱,色宜加重,春夏气温高,光照强,易蒸黄,色宜放淡。药、水比例须根据锅的大小来定,使药、盐、色比例的淡浓成份从始至终保持均匀。此外,卤鸭应生卤,如此方容易进味。卤料也应适当多样化,使其味更浓郁。

松桃卤鸭可趁热吃,也可凉了吃,搁置三五天时间是不打紧的。若将凉了的卤鸭子在油锅中涮一下,色泽金黄,皮酥肉嫩味鲜,以色香味俱。

十. 广西 柳州 融水苗族自治县 融水香鸭

融水香鸭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融水香鸭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融水香鸭,俗称土鸭或糯米香鸭,是融水县农村群众长期封闭自繁自养形成的一个地方家禽品种,以耐粗食,体型小,绿壳蛋占50%以上,皮下脂肪少,肌肉丰满、瘦肉率高,肉质细嫩、鲜美、无腥膻味,含有特殊的肉香气息,故名“香鸭”。 该品种原产地为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心产区位于该县的三防、汪洞、怀宝、四荣、杆洞;滚贝、同练、安太、洞头、良寨、大浪、香粉、安陲等也有分布。

2006年6月18日经广西家禽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通过实地考查、听取情况汇报、审阅有关技术资料后,一致同意认定该鸭种为广西地方品种,并命名为“融水香鸭”。

经调查,2005年底融水香鸭存栏51230,其中保种群8500只,种鸭存栏3480只,能繁种母鸭2980只,种公鸭300只,后备种鸭4020只;年产鸭苗30多万只,肉鸭出栏30万只。

自1999年以来先后建立五个保种场,经三个世代选育后,在保留原有肉质品质的基础上,体形、外貌特征更趋一致,遗传特性基本稳定。

雏鸭绒毛颜色为淡黄色。成年公鸭头羽及镜羽有翠绿色金属光泽;颈上部有一非常明显的白羽圈;白羽圈至胸部背部前沿羽毛为棕红色,肩部羽毛为深灰色与白色相间;副翼羽有紫蓝色镜羽,鞍羽呈紫黑色;腹部羽毛由灰白过渡至白色;尾羽紫黑色与白色羽毛相间,有2—4根紫黑色向上卷曲如钩状的雄性羽。

成年母鸭头部腹侧的羽毛呈白色或浅灰色,与体羽有明显的界限;鬃羽为棕褐色;副翼羽上有翠绿色或紫蓝色金属光。其余部位的羽毛颜色有三种类型:即浅麻花色97%、黑白花色2%、浅灰色1%。

其肉色呈深红色;喙为橘黄色、褐色、喙豆为黑色;脚胫为橘黄色、棕色;皮肤为黄色。

融水香鸭的体形较小,躯体匀称、细短,翅膀长而粗壮。

该品种在本地条件下自繁自养形成的,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广,抗病能力强,耐粗饲性强,性情温顺,适宜大群饲养,以放牧为主,可利用河流、水库、小溪、稻田放牧,饲喂主要采用本地生产的农作物及其副产品,特别是本地香糯,以保持该品种的原有肉质香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