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长治特产探店 长治最大土特产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长治特产探店 长治最大土特产店更新时间:2022-10-02 02:25:26

一. 山西省 长治 壶关县 壶关羊汤

壶关羊汤

壶关羊汤是上党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历史悠久,长盛不衰。它同我省雁北一带的羊杂割汤,晋南一带的羊汤泡馍,称之为山西羊汤三大流派。壶关羊汤为全羊汤:头蹄下水胡椒粉,水饺丸子加炖肉,正是“荤素干汤巧调配,一碗汤里有全羊。”因其营养丰富,民间有“冬天喝羊汤,驱寒暖身增营养。伏天喝羊汤,温胃止泄去肚胀”的歌谣之说。

提起壶关羊汤,还有段传说。相传,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为争夺天下,亲自率领人马北上远征。行至太行山鹅屋岭,山高坡陡,地势险要,人烟稀少,行军几日兵困马乏,缺粮少水,难以前进。眼看着战士们陆续减少,急得曹操整日唉声叹气。忽一日在半山腰见一牧童放一只羊。曹操命令卫士将牧童请来问话。牧童一见曹操气度不凡,威风凛凛,问:“叫我何事?”曹操说:“我军将士几日水米未沾,想借用你这只羊,宰杀了供士兵充饥,日后吾夺得天下,必以重金酬谢。”牧童说:“一只羊怎能供你几万人食用,你看前边山上有那么多山羊,足够你的士兵饱餐一顿。”曹操顺牧童手指的方向,见一片白茫茫的山羊在吃青草,顿时喜出望外,下马大礼参拜牧童,回头一看,已不见牧童。原来牧童是太白金星所化,他去蓬莱路过太行山,看见曹操要遇大难,前来相助。曹操看见空中有红云一朵向东而去,跪拜说:“天助我也!”于是命令将所有的山羊杀掉,取山沟里的水炖羊肉吃,并且将内脏也煮之成汤食而喝。将士们大饱口福,精神振奋,一口气登上了太行山。当地人民为了纪念曹操的北上远征,每到立秋之后,家家户户都要炖羊肉,熬羊汤,煮饺子,炸丸子,喝羊汤。年复一年,这种吃法一直流传至今。

二. 山西省 长治 襄垣 长治黑圪条

黑圪条是用红面包住白面或白面包住红面,或混合搅拌和成的面团用手工擀制成大片,再切成8寸长,韭叶宽,或裙带宽的条,下锅煮熟的一种面食,是长治地区流传的一种黑色面条。因煮熟的面条黑红色,故得名“黑圪条”。黑圪条主要原料是高粱面,做时再掺些白面和豆面更好。

高粱,在我国栽培至少也有5000年的历史了。古籍载,高粱的别名叫"蜀秫"、"蜀黍" 、"芦禾祭"、"荻粱"、"乌禾"、"木稷"等。《广雅》里说:"乌禾,塞北最多,农家 种之,以备他谷不熟为粮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蜀秫,北地种之……栽培历史已有四千九百年。"《农正全书》中说:"北方不宜麦禾者,乃种此,尤宜下地立秋后五日,虽水潦一丈深,而不坏之。"《潞安府志》549页记载:"粱,惟长子、屯留宜 "。由于地理条件的适宜,长治地区的高粱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磷、钙、 核黄素等营养成分较多。高粱脱皮去壳磨碾成粉俗称红面,再经过蒸、煮、烫可制作花样繁多的面食食品,如握溜溜、握片片、煮鱼鱼、蒸蝌蚪,剔拨股,包皮拨的及红面蒸饺等农家食品和风味小吃。"红面黑圪条"是长治的特色品种。这种面条,浇上腌制的芥叶或野菜酸菜、豆芽、豆腐、粉条制作的卤子,别有纯朴香味。"黑圪条"相传起源在清代光绪年间,那时泽州地区常闹灾荒,老百姓为了活命,只好将高粱米碾成面粉扌各捞成糊糊浇上浆水菜喝。泽州凤台一家姓赵的人家,娶了一房儿媳,五天后要到厨房做饭,婆婆让她做糊糊饭喝。她在扌各捞高粱面时,一不小心,把豆面打了进去,她只好将错就错地继续扌各捞,结果成了稠糊状。新媳妇怕受公婆的气,就偷偷抓了两把白面放进糊面里,揉搓成硬面团,用擀杖擀成大片,切成裙带宽的条下入开水锅里煮熟,连汤带水捞到碗里,浇上浆水菜端给公婆吃,公婆用筷子一搅见是黑面条,就问她是怎么回事 ?新媳妇只好如实说了。公婆吃着韧滑利口,酸香开胃的面条, 边吃边说:"这黑圪条怪好吃哪"。从此,"黑圪条"的吃法在上党一带民间就传开了。而且小摊贩也把黑圪条搬到市场销售,受到食客的赞扬。

三. 山西省 长治 城区 长治核桃

核桃是世界著名的四大干果之一。长治境内种植经济林木历史悠久,早在东汉、三国时代,就从小亚细亚引进核桃,并开始成片种植。核桃仁是离含蛋白质和脂肪的美味食品,又可榨油,核桃仁的含油量一般在70%左右,高的可达80%,被称为“油料之王”。长治核桃主要分布在平顺、黎城两县。平顺很早就有种植核桃的习惯,核桃树遍及全县,尤以东寺头、虹梯关、西沟、龙镇等乡镇和浊漳河两岸最多,其系列产品是该县重要的出口物资。黎城境内干果以核桃、花椒为主,其中核桃产量最大。

四. 山西省 长治 黎城县 布老虎

布老虎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玩具。在中国人心里,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还能保护财富。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民间盛行给儿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画虎脸,寓意健康、强壮、勇敢。布老虎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子母虎、枕头虎、套虎等。制作布老虎的材料及工艺也各不相同,较常见的是把棉布、丝绸缝制成形,内部装填锯末或谷糠,表面用彩绘、刺绣、剪贴、挖补等手法描绘出虎的五官和花纹。布老虎以头大、眼大、嘴大、尾巴大的造型来突出勇猛的神态,虎头及五官显示出天真和稚气,透露出儿童一样可爱的憨态。除了端午节,在春节、元宵节等其他节令,以及新生婴儿洗三(婴儿落生三天时)、百日、周岁生日、两岁生日,人们也常常做各种形式的布老虎,同样具有驱邪、祛病、祝福的美好寓意。

五. 山西省 长治 平顺县 平顺潞党参

平顺潞党参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平顺潞党参,山西省平顺县,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平顺县是的发源地,该县“寺河关山”一带奇泉异壤和气候特殊,为党参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平顺党参的特点是:参条纤长、质厚味纯、皮黄肉红、色泽鲜艳,如横断参条,可见明星点点,整体呈“虎头凤尾菊花心”,三五叶、松花头、花淡黄、有芳味。平顺党参最重可达400克左右。人称“党参之王”。

平顺县的“寺河关山”一带到处是红炉砂土和草、黑土。气候凉爽适宜。特别值得称奇的是,这些山谷海拔1400多米,沟沟凹凹大多有山泉涌出。其泉常年如注。捧而口尝之,别具党参风味,据说“寺河关山”的党参疗效与此水关系极大。这些奇泉异壤和特殊气候是平顺党参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平顺党参的特点是:参条纤长、质厚味纯、皮黄肉红、色泽鲜艳,如横断参条,可见明星点点,整体呈“虎头凤尾菊花心”,三五叶、松花头、花淡黄、有芳味。平顺党参最重可达400克左右。人称“党参之王”。进入21世纪,平顺县科技协会把党参的研究,列入重点项目。全县年均产量为100万公斤左右。平顺县的玉峡关、羊老岩、龙镇、杏城、虹梯关等乡镇普遍种植党参。平顺的党参开发前景将十分可观。-

平顺潞党参

地域范围

主要生长在虹梯关乡、东寺头乡、杏城镇、龙溪镇、西沟乡5个乡镇62个行政村,划定为潞党参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北至虹梯关乡克老村东经113°32′-北纬36°13′,东至东寺头乡张家凹村东经113°32′-北纬36°8′,南至杏城镇石门口村东经113°32′-北纬35°58′,西至龙溪镇井泉村东经113°36′-北纬36°4′。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外在感官特征:根类扁圆柱形,长约8-22厘米,直径7-10天毫米,亦有较长大者。根头无明显“狮子盘头”。根表面浅灰棕色,有深而不规则的纵皱沟,近根头处有较稀横纹。质较轻,易折断,断面不规则。气微,无香气,味甜。以独支不分叉、色白、肥壮粗大者为佳。党参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圆柱形,表面浅灰色,内有菊花心。茎缠绕,断面有白色乳汁,长而多分枝,常带暗紫色,下部有短糙毛,上部光滑。叶对生或百生,有柄,叶片卵形或广卵形,全缘。党参的抗寒性、抗旱性、适生性都很强,全国各地都已引种栽培。喜欢气候温和凉爽的地方。苗期喜潮湿、阴凉,干旱会死苗。育苗时要和高秆作物间套种。大苗喜光,高温高湿易烂根。

六. 山西省 长治 沁县 沁县枣糕

【枣糕】枣糕,取软米面放入木盆,用温水搅拌成疙瘩碎粒状,将大红枣用清水洗干净,用温水泡软。将蒸锅置于旺火上,舀上净水,沸后套上专用蒸米的纱布,取软米粒撒上大约6厘米厚,待蒸汽腾起后,再撒一层软米面粒,如此大约18厘米厚,排放一层红枣,反复数次,直至满。蒸熟后倒在案板上,用湿布盖住,双手蘸冷水拍压面膜状,吃时,用刀切成薄片即可。大红枣“味甘、平,无毒”,有“润心肺、止咳、解五脏、治虚损、除肠胃癖气”的作用。

七. 山西省 长治 武乡 干面饼子

干面饼子

“干面饼子”是武乡人最普通的食品,无论城里、乡下、饭店、饭摊,每每常见。这种食品,既携带方便,又易放置。清代顺治年间就闻名遐迩。

八. 山西省 长治 屯留县 “盘秀”牌牛肉

“盘秀”牌牛肉

“盘秀”牌牛肉、驴肉、牛尾、牛鞭、驴宝等系列产品,是屯留县盘秀肉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优质产品。配有名贵中草药及佐料26种,肉瘦味美,营养丰富,适合南北口味,老少皆宜。该肉制品投放市场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九. 山西省 长治 武乡 武乡和子饭

和子饭

“和子饭”也叫“和则饭”。是武乡民间晚餐常见的一种饭食。主料有小米或少量的玉面圪糁。配料按季节选用豆类(大白豆、大绿豆、黄豆),蔬菜类(红薯、土豆、南瓜、北瓜、鲜豆角、红萝卜、白萝卜、芹菜、甜菜、干豆角、南瓜条)、野菜类(苦苦菜、玉谷菜)。品种可多可少,数量根据喜爱,各取所需,适量为宜。调料多用葱花、蒜片、精盐、食油、醋烹炝入锅。

十. 山西省 长治 襄垣 酥丝饼

酥丝饼

“半疙瘩”是襄垣县的一种名小吃,原名“酥丝饼”,色泽金黄,酥脆干香,食后余香,魅力无穷。它是取发酵面肥掺入干面粉加碱液揉匀扎透,制成椭圆形饼子胚,一切为二,放在鏊上用炭火烙烤而成的烧饼,因是半个饼子故称“半疙瘩”。

为什么叫“半疙瘩”呢?相传,王莽篡汉,汉室后裔刘秀举兵反莽。但在准备攻打一个叫宛城的地方,遭到王莽的大将甄邱赐率领的主力军阻击,一场鏖战,刘秀败退,单骑逃走,沿路讨饭逃到襄垣史北村躲避。一日,饥饿难忍的刘秀昏倒在地。小贩郭师傅见之可怜,就将刚出炉的“酥丝烧饼”,掰了半个递给刘秀吃。刘秀饥不择食,狼吞虎咽地吃了个净光,吃罢后跪在地上给郭师傅叩了个头,拜了三拜,并说:“我若有出头之日,定会重谢!”起身扬长而去。众人还以为他是饿昏了头脑,在说胡话。

后来刘秀得了天下,坐了皇座龙椅,每天山珍海味,总觉索然无味。一天突然想起落难时在襄垣史北村吃的那半个“酥丝烧饼”,于是派人把郭师傅请到京都款待。郭师傅便把“酥丝烧饼”的制作方法传授给御膳房,刘秀吃着酥香可口的烧饼说:“味道差不多,怎么形状不一样?”郭师傅说:“当年我是将一个饼子掰了半个给你吃。”刘秀说:“半个烧饼救了我一条命,否则我哪有今天,我看你不如把它一切为二,称之‘半疙瘩’。”郭师傅回到家乡后,就把原来圆形的“酥丝烧饼”在做法上多了一道切的工序。为遵皇上的口谕,就将酥丝烧饼改叫“半疙瘩”,一直流传至今。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