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地方特产生抽酱油 生抽酱油图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地方特产生抽酱油 生抽酱油图片更新时间:2022-09-08 13:15:16

一. 四川省 绵阳 江油 中坝酱油

中坝酱油是绵阳江油市的。酱油以优质大豆为主料,日晒夜露,天然发酵。色淡汁稠,体态澄清,豉香浓郁,滋味鲜美,久存不生花、不变质,适用于烹制各种菜肴,尤其适合日常炒菜,属上乘调味佳品。

中坝酱油产自于四川省绵阳市管辖的江油市,据史-载,川北中坝,自古为酿酱之乡,其品味之冠以北门清香园为属。明末清初,已为闻名遐迩之。用口蘑为配料精心酿制的酱油汁稠色艳,咸甜适度,天然鲜香,营养丰富,取名为“中坝口蘑酱油”。Trd

道光初年,江油著名的酱园清香园园主之子韩铣中举,道光七年官居道台,韩铣赴京谢恩之际,携家酿酱油极品为贡。御厨用清香园酱油贡品烹饪御膳,道光皇帝品之不由叫绝。欣喜之余,道光挥毫赐名“中坝酱油”。中坝酱油由此得名,并被指名为贡品,其时一八二八年。Trd

其后,清香园后人对产品精益求精,以本地传统酿造技艺为依据,在保证中坝酱油天然鲜味的同时,加入长城以北,张家口以外的蘑菇作为重要配料(因其产于张家口外,故称口蘑)。这种蘑菇营养丰富,顶圆肉厚,状似圆钉,又称钉子蘑菇,其味醇香浓郁,恒久不变,具有温中理气、健脾开胃、消食化积、宽胸止痛等功能,对人体健康均有裨益。虽价格高昂亦不以其它菌类代用。Trd

“清香园中坝酱油”被中国饭店协会、中国餐饮协会、中国烹饪协会联合评出“中国川菜十佳调味品”之唯一酱油产品,并获得了“国家原产地理标记注册认证”证书。Trd

二. 云南省 玉溪 通海县 通海酱油

通海酱油是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的。通海酱油传统工艺,历史悠久,配方独特,很受顾客欢迎,是餐桌上的调味佳品。

通海酱油,自清朝嘉庆末年(公元一八二○年)张从正设立调鼎香斋酱油坊开始酿制以来,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随后有赵子完设立品香斋,刘禹功设立鼎香斋,台益设立永香斋;黄西源设立调美斋,赵以南之父设立和美斋,王伯元设立兴顺号,是为有名的七家酱园。一九○九年滇越铁路通车前,发展至二十三家,是为鼎盛时期。七家酱园中,四街有鼎香斋和永香斋两家以选料精良、质量认真、讲究信用,闻名全省。民国初年,"通海酱油禄丰醋",已成为脍灸人口的民谚。通海酱油成为极受欢迎的名牌产品。以后品香斋在昆明设立分店,标明通海酱油,备受消费者欢迎。品香斋四弟兄都由开设酱油店成为巨富。张融生之弟张鲁斋在东川( 今会泽)开设调鼎斋发了大财。当时鼎香斋每日销量为1200斤。永香斋每日销量为1000斤。加上其它各店产品,全县每日运销酱油在百驮左右,约万余斤。远销至昆明、个旧、蒙自、建水、思普等地。

三. 四川省 成都 温江 温江酱油

温江酱油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清光绪年间,由郑全盛开办的“全盛号”酱园所创。产品具有色鲜味美、香气浓郁、开胃健身的特点。抗日战争时期,经入川的外省人士食用后广为介绍而名传四方。1985年“温泉牌”精酿温江酱油产量达29.56万斤。独具一格的“温泉牌”窝油,又名“温江白酱油”,系选用上等黄豆、小麦为原料,经过天然发酵,日晒夜露5至8个月后,制成酱胚,装入木桶内,成熟酱胚遇冷回润产生的汁液,顺缝滴入窝内,故称窝油或滴窝油。酿造工艺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具有质浓色鲜,芳香味醇,久储不变质的特色,并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质、糖份和B种维生素等17种营养成份,是面食和烹调的优质佐料,畅销省内各县、市。

温江酱油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现辖行政区域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政府关于温江酱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图的报告》,温府发〔2013〕69号

成都市温江区农产品加工业协会技术规范:Q/WLJ001-2013《温江酱油生产技术规范》

四. 湖北省 荆州 沙市 沙市酱油

沙市酱油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沙市酱油

沙市区调味品产销协会

酱油是中国传统的调味品。用豆、麦、麸皮酿造的液体调味品。色泽红褐色,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有助于促进食欲。

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周朝就有制做酱的记载了。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酱油之酿造纯粹是偶然地发现。中国古代皇帝御用的调味品,最早的酱油是由鲜肉腌制而成,与现今的鱼露制造过程相近,因为风味绝佳渐渐流传到民间,后来发现大豆制成风味相似且便宜,才广为流传食用。而早期随着佛教僧侣之传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中国酱油之制造,早期是一种家事艺术与秘密,其酿造多由某个师傅把持,其技术往往是由子孙代代相传或由一派的师傅传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酿造法。

五. 云南省 楚雄 双柏县 妥甸酱油

双柏县妥甸酱油,创始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依靠清澈甘甜,常年不断的天然山泉水,选用优质大豆、小麦为主要原料,经过洗漂、原料处理,制曲、制酱、发酵、熬油等50多道工序,天然日晒夜露,并采取防蝇、防尘、防鼠、防雨等一系列卫生措施,经过长达18个月的低温自然发酵而制成,香气浓郁,鲜咸爽口,有久存多年而不霉不变的特点。该产品经商业部食品酿造研究所化验,内含十八种氨基酸,有七种香气组成。妥甸酱油连续几届荣获商业部、云南省优质产品称号,是我国著名的优质酱油,也是国内酱油主要质量指标超过日本名牌“万字”酱油的第一个产品。

双柏县城北郊,青山环绕,绿树成荫。群山之中的小龙箐,泉水淙淙,清澈甘甜。就在青山绿树之中,一排排气势恢弘的标准化厂房里,散发出阵阵醇香,这里就是妥甸酱油的生产地。

妥甸酱油 又闻香。在食品安全隐忧成为时代话题之际,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双柏“妥甸酱油“却凭着纯粮古方走出新途,香飘万家,成为调味品领域的新宠。

妥甸酱油在这里问世,就是与这里秀美的山水有关。相传明朝洪武年间,刘登第率部镇守妥甸,由于妥甸闭塞偏僻,生活用品奇缺,加之初来乍到,饮食不适。没有了家乡的酱油做调料,更觉餐餐寡淡无味。恰逢刘登第之妻身怀制作酱菜的祖传工艺,便利用妥甸登高山小龙箐之水,用黄豆、小麦、食盐捂制豆酱,并配制少量的酱油作为自家的饮食调味品。豆酱和酱油一经问世,立即受到了官兵的喜爱,并在当地迅速流传开来。据《双柏县志》记载:“该产品创始于明洪武15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清咸丰年间,在民间手工作坊少量生产形成商品,被作为宫廷宴席的调味珍品,久负盛誉”。

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妥甸酱油一直没有做大做强,到2007年,销售总收入才有500万元。为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做大百年古酿品牌,2007年,双柏县毅然决然地将妥甸酱油进行公开拍卖,来自玉溪的董学和被妥甸酱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吸引,在竞拍中胜出,成为妥甸酱油新的掌门人。为让数百年的名品走出山门,5年来,董学和投入巨资购置设备,兴建厂房,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在传承传统酿造技术的基础上,对工艺和技术不断加以创新,加快企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产品提档升级。经过这一轮建设,妥甸酱油的品质得到优化,生产能力大为提高,年生产规模达到5000吨,开发出了酱油、酱菜等28个系列产品。妥甸酱油这一具有六百年历史的古酿,终于焕发出勃勃生机。

云南有句老话:“妥甸酱油禄丰醋”,妥甸所属的双柏和禄丰都是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两个县。明朝初年,江西籍的军官刘登第带兵镇守妥甸,他的妻子用当地出产的黄豆、麦麸,以及云南盛产的各种植物香料,采用当地小龙潭的水制成酱油。

来到双柏,一点要尝尝双柏的妥酱油,随便进一家小吃,都吃得出妥甸酱油的味道,随便吃一碗米线,都能让你回味无穷…………

六. 湖北省 咸宁市 通山 杨芳酱油

杨芳酱油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杨芳乡是鄂东南黑豆的主要产地,年产量60万公斤,以地产黑豆生产的酱油、豆豉具有原汁原味的天然食品风味,早在康乾年间就被称列为贡品闻名于世,绵延300多年。杨芳酱油、豆豉以其香浓味醇,汤色厚爽,开胃健脾,滋补健身而誉湘、鄂、赣的周边地区,堪称调料之精品。1987年9月经省农科院农业测试中心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杨芳酱油含人体需氨基酸17种,含氨基酸总和达10.76%。且保鲜期达12个月以上。

杨芳酱油为湖北省通山县。杨芳酱油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清乾隆年间还曾作为宫廷贡品。1995年,经省农科院测试,杨芳酱油的氨基酸浓度达到26.1%,不但有食用价值,还具有健胃等功能。2010年,杨芳酱油手工制作技术被列为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芳酱油为什么味道如此醇厚浓郁呢?追其原因,除了独特的祖传秘方外,与杨芳林当地的自然条件密不可分。因为杨芳酱油使用的主料,即是当地——牛肝豆,因其形状颜色与牛肝近似而得名。据了解,这种豆子质地饱满,营养价值高,只能在杨芳林一带种植成功,即使在杨芳林邻近的地方栽种都会变异。

一直以来,杨芳酱油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虽然上个世纪60年代由于文革1,制作酱油的家庭作坊相继歇业。直到改革开放,杨芳酱油家庭作坊再次推到新高峰,在1981年左右,杨芳林乡集体和个体共兴办了35家酱油作坊,年产酱油十余万公斤。

虽然杨芳酱油拥有数百年的制作传统,在当地是响当当的品牌。然而,限于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加上地处偏僻,杨芳豆制品的名声仅限于咸宁与周边地区的小范围内。通山文化馆工作人员称,只有整合各项资源、打造龙头品牌、加大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力……才能让杨芳酱油接受市场竞争的洗礼,让这项传统民间技术源远流长。

七. 湖南省 湘潭市 湘乡市 湘潭酱油

到了湘潭,不买‘龙牌酱油’,等于没去。”此话并非无稽之谈。湘潭素来有“酱油王国”之称。早在1915年,湘潭的龙牌酱油就与贵州茅台酒同时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湘潭龙牌酱油除有“取消泽鲜艳,酱香浓郁、滋 味鲜美、咸甜可口和久贮不变、无浑浊沉淀及霉花浮膜”等独特优点外,还含有260多种香气成分及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乃上等营养佳品。龙牌酱油滴滴香浓源远流长,上世纪60年代前后出生的湘潭人,没有谁不是吃龙牌酱油泡饭长大的。湘潭有句妇孺皆知的俚语??“龙牌酱油灯芯糕,砣砣妹子尽你挑”。这些足以证实龙牌酱油在湘潭人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和必备。早在100多年前,清代大学者、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就在品味龙牌酱油做的佳肴后,留下了“三餐人永寿,一滴味无穷”的名句。

湘潭制酱历史悠久,《湘潭县志》记载,早在清乾初年,湘潭就有了制酱作坊。湘潭市酱作业首创自清乾隆初年本县商人龚裴然,当时龚庆祥斋酒酱作坊生产的酱油“汁农郁、色乌红、香温馨”,被称为“色香味三绝”。
湘潭的龙牌酱油选用上等黄豆、面粉为原料,采用独特的传统工艺酿造,具有色美味鲜、香味浓郁、咸中带甜、久贮无浑浊、无沉淀、无霉花等特点。而首创原汁酱油的吴元泰、吴恒泰酱园是两家百年老店。

1956年公私合营后,“两吴”和“大丰”三大酱园合而为湘潭市制酱厂,产品商标就为“龙牌”,“龙”便正式成为了湘潭酱油的象征。1965年12月,龙牌酱油被评为中南五省优质出口的酱油;1978年6月,在全国出口酱油评议会上获第一名;1981年和1985年,两次获得国家银质奖。然而,这并非湘潭制酱同仁的终极目标,他们早已把目光投向了金牌。1985年第一个响应叶剑英委员长关于和平统一的“九条建议”,毅然从台湾归来的马璧教授,听说家乡的酱油两度“夺银”,即兴作诗道:“台北邻商曝酱香,每闻此味忆家乡,回归喜见银牌奖,预料金牌更闪光。”果然,“功夫到家福自来”,1988年12月27日,湘潭的龙牌酱油,终于获得首届食品博鉴会金奖。获金奖后,中华全国归侨联合会主席张国基题词致贺:“天厨臻味觉,鼎镬赖调和。”

湘潭龙牌酱油之所以能香满天下,是因为选料、制作乃至储具都十分讲究。主料采用脂肪、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澧河黑口豆、荆河黄口豆和湘江上游所产的鹅公豆。辅料食盐专用福建结晶子盐;胚缸则用体薄传热快、久储不变质的苏缸。生产中,浸籽、蒸煮、拦料、发酵、踩缸、晒坯、取油七道一序,环环相扣,严格操作,一丝不苟。生产酱油外,还有原酱伏酱、紫油萝卜、紫油姜,历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特别是紫油姜久负盛名,它采用在白露前出土形似人指掌、杆断无筋、枝长瘦、荷口短的优质嫩姜,经精细加工,最后以龙牌酱油浸泡,其味道鲜美,咸辣可口,清香细嫩,是增进食欲的佳品。

八. 云南省 红河 石屏县 宝秀五香咸甜酱油

宝秀是石屏县的一个镇,也是云南农村最大的集镇之一。宝秀五香咸甜酱油的生产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在民国年间由当地一张姓人家从外地引进生产酱油的技术,再经摸索各种配方研制而成的。这种酱油在滇中一带享有盛誉。宝秀五香咸甜酱油选用优质黄豆为原料,以糯米或红米碾成面,配加当归、木香、红花砂仁、党参、茯苓、丁香等80种中草药配制为发酵药曲,经过一年左右时间发酵酿制而成。制作时,先把黄豆经炒、煮、蒸,按比例配加中草药粉,抖匀做成豆饼,捂半个月;将豆饼取出碾碎,放入瓦缸或水泥池,掺入足度的食盐水拌匀发酵,成为黑色豆酱泥;取出放入锅中煮沸,过滤去渣;再将酱汁煮熬后配上红糖、茴香籽、陈皮、八角等辅料,即为成品。 这种酱油,色泽黑亮,酱酯芳香,滋味醇厚,咸中带甜,回味绵长,是调味佳品,并具有健脾开胃的功能。( 红河)

九. 青海省 海南 贵德县 贵德地方特产鹿茸

雄鹿的嫩角没有长成硬骨时,带茸毛,含血液,叫做鹿茸。是一种贵重的中药,用作滋补强壮剂,对虚弱、神经衰弱等有疗效。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现市售品种类规格较多,由于原动物不同,分为花鹿茸(黄毛茸)和马鹿茸(青毛茸)两种;由于采收方法不同又分为砍茸与锯茸二种;由于枝叉多少及老嫩不同,又可分为鞍子、二杠、挂角、三岔、花砍茸、莲花等多种。

十. 天津市 宁河区 天津红钟酱油

红钟牌酱油的始创人叫李惠南。1919年他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应用化学 系,他认为日本利用现代化学方法制造酱油颇为可取,遂致力于此项研究。1927年,他在天津北营门西大街办起了“宏中酱油厂”,后又扩建为“宏中酱油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定名为 “宏钟”牌酱油。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