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黑龙江省甘南特产 黑龙江甘南县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黑龙江省甘南特产 黑龙江甘南县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8-31 17:24:54

一. 甘肃省 甘南州 舟曲县 舟曲木耳

舟曲木耳分好几种,最好的莫过于长在青冈木上的木耳,在其次就是桦树木耳,还有杂木木耳,杂木木耳一般都是在松树上或者野崖(ai)柴上。青冈木耳入口绵软,味道极佳,野崖(ai)柴木耳入口劲道,一般年轻人比较喜欢。雨过天晴,勤快的山里人都不怕露水,去寻找大自然馈赠的美食了。如果运气好的话,一天能找到一背篼木耳。回到家里主妇们把男人们摘回来的木耳倒到大笸篮里,拣出里面的杂物,待太阳出来晒干后,保存下来。食用时,在沸水里泡一下,就和刚摘来的一样。来客人了,来一盘木耳炒腊肉,或者是木耳和白蕨菜在加上腊肉煮上一锅菜汤,浓浓的都是大自然的味道。

二.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 甘南 甘南大豆

大豆,中国古称菽,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的豆科植物。大豆呈椭圆形、球形,颜色有黄色、淡绿色、黑色等,故又有黄豆、青豆、黑豆之称。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压豆油、炼酱油和提炼蛋白质。豆渣或磨成粗粉的大豆也常用于禽畜饲料。在中国,日本和朝鲜,不同软硬的豆腐已经吃了几千年了。大豆加工之后,也可以成为酱油或腐乳。欧美现代也开始吃豆腐,但是一般用来代替奶制品。

根据中国大豆气候区划,除了热量不足的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和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又无灌溉条件的地区以外,一般均有大豆种植。我国大豆的集中产区在东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三角洲和江汉平原。根据大豆品种特性和耕作制度的不同,我国大豆生产分为五个主要产区:

一、东北三省为主的春大豆区

二、黄淮流域的夏大豆区

三、长江流域的春、夏大豆区

四、江南各省南部的秋作大豆区

五、两广、云南南部的大豆多熟区

其中,东北春播大豆和黄淮海夏播大豆是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两个地区。

三. 甘肃省 甘南州 舟曲县 纹党

  纹党产于铁坝、博峪等乡,生长在海拔2000-2600米之间的高山林缘、灌丛稀疏的深沟地带,有晶党、散党、防党之称,有野生和家种之别,其根体硕大,肉质饱满,味甘性平,具有补脾、益气、生津之功能,是舟曲经营的大宗药材之一,远销四川、广州、天津、上海等地,同时也出口创外汇。

四. 甘肃省 甘南州 舟曲县 舟曲猪苓

生长在海拔1600—2800米山区的次生阔叶林和乔灌混杂针阔林中的腐殖土壤中,曲瓦、大峪、峰迭、插岗、博峪等16个乡镇均有分布。猪苓产销历史悠久,是舟曲县国内外市场提供的重要药材之一。

五.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 甘南 甘南水稻

禾本科,属须根系,不定根发达,穗为圆锥花序,自花授粉。一年生栽培谷物。秆直立,高30—100厘米。叶二列互生,线状披针形,叶舌膜质,2裂。圆锥花序疏松;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含3朵小花,颖极退化,仅留痕迹,顶端小花两性,外稃舟形,有芒;雄蕊6;退化2花仅留外稃位于两性花之下,常误认作颖片,颖果。原产亚洲热带,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我国水稻播种面占全国粮食作物的1/4,而产量则占一半以上。栽培历史已有6000—7000年。为重要粮食作物;除食用颖果外,可制淀粉、酿酒、制醋,米糠可制糖、榨油、提取糠醛,供工业及医药用;稻秆为良好饲料及造纸原料和编织材料,谷芽和稻根可供药用。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约1.2米,叶长而扁,圆锥花序由许多小穗组成。所结子实即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或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包括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人口,都以稻米为食。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3000年的印度,后逐渐向西传播,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除称为旱稻的生态型外,水稻都在热带、半热带和温带等地区的沿海平原、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栽培。种子播在准备好的秧田上,当苗龄为20至25天时移植到周围有堤的水深为5至10厘米的稻田内,在生长季节一直浸在水中。收获的稻粒称为稻谷,有一层外壳,碾磨时常把外壳连同米糠层一起去除,有时再加上一薄层葡萄糖和滑石粉,使米粒有光泽。碾磨时只去掉外壳的稻米叫糙米,富含淀粉,并含约8%的蛋白质和少量脂肪,含硫胺、烟酸、核黄素、铁和钙。碾去外壳和米糠的大米叫精米或白米,其营养价值大大降低。米的食用方法多为煮成饭。在东方、中东及许多其他地区,米可配以各种汤、配菜、主茶食用。碾米的副产品包括米糠、磨得很细的米糠粉和从米糠提出的淀粉,均用作饲料。加工米糠得到的油既可作为食品也可用于工业。碎米用于酿酒、提取酒精和制造淀粉及米粉。稻壳可做燃料、填料、抛光剂,可用以制造肥料和糠醛。稻草用作饲料、牲畜垫草、覆盖屋顶材料、包装材料,还可制席垫、服装和扫帚等。稻的主要生产国是中国、印度、日本、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缅甸。其他重要生产国有越南、巴西、韩国、菲律宾和美国。上个世纪晚期,世界稻米年产量平均为4000亿公斤左右,种植面积约1.45亿公顷。世界上所产稻米的95%为人类所食用。

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水稻土最好。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8—32℃。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抽穗适温25—35℃。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受精受严重影响。相对湿度50—90%为宜。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同时需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千克。

六. 甘肃省 甘南州 碌曲县 碌曲藏獒

碌曲藏獒:藏獒是藏族群众在高寒生态环境中,长期选育和保存下来的珍贵牧羊大型犬种,它对青藏高原寒冷的气候,严酷的自然环境适应力强。具有五千年的生存发展史,是我国乃至世界唯一被保存下来的原始珍贵犬种。藏獒主要分布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的黄河首区地带。

七. 甘肃省 甘南州 舟曲县 舟曲洋芋搅团

  洋芋搅团 舟曲俗谚:“要得吃好饭,洋芋砸搅团”。砸洋芋搅团,先用光滑硕大的洋芋煮熟剥皮,盛在专用木槽中,用木榔头轻轻揉搓,待洋芋成团则用力夯砸,直至洋芋团变成一整块。洋芋搅团多配酸菜,苦根儿咸菜。酸菜用油加葱、辣子面儿和调料炒成,加水煮沸成为带浆水的菜汤。苦根咸菜切细加辣面用热熟油浇好。先在碗中盛小半碗带汤的酸菜。再将洋芋团夹成小块放入碗内食用,搅团柔软细腻,菜汤酸辣可口。食之,余味无穷。

八. 甘肃省 甘南州 卓尼县 鹦哥绿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洮砚原料-“鹦哥绿”即产于县境

九. 甘肃省 甘南州 玛曲县 玛曲酥酪糕

藏族饮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一世纪前后西藏就已经开发灌溉农田,并开始将牧地和农田合为一片,这些农田和牧地为王室和平民提供了丰富的糌粑和酥油。此后湖盐的发现和茶叶、瓷碗从中原的引进,更是丰富了藏族的饮食文化,酥酪糕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其制作方法:首先,将提取过奶油的乳白色淀粉(藏名曲热)凉干,用磨磨成粉末。其次,拌入酥油(奶油)、白糖、人参果(角麻)、葡萄干、桃仁等。最后,做成圆形、方形,表面做有吉祥、长寿图案的醍面胚,将其放入笼屉内蒸熟,宾至可整块献上,或切成片状。其营养及功效:“醍”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乳糖、卵磷脂、胆甾醇、色素、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以及淀粉、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脂质、胆碱、甜菜素等。对补气血,健脾胃,生津止渴,利湿的功效,收敛止血,益气补血,病后贫血,营养不良,脾虚腹泻,风湿痹痛,腹泻,痔疮出血,镇静安神,糖尿病久病等治疗作用。

图为我们熟悉的慈善画师阿克三木旦制作的“醍”之作。 (拉毛报道)

十. 甘肃省 甘南州 合作市 河曲藏獒

河曲藏獒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河曲藏獒是藏族群众在高寒生态环境中,长期选育和保存下来的珍贵牧养大型犬种,它对青藏高原寒冷的气候,严酷的自然环境适应力强。具有五千年的生存发展史,是我国乃至世界唯一被保存下来的原始珍贵犬种。河曲藏獒主要分布于甘、青、川的安多地区,其中心产区为甘、青、川三省交界处的黄河首区地带。1993年8月19日被甘肃省质量管理局制定为《甘肃省地方标准》。

1、体形外貌:河曲藏獒体形高大、结构匀称、粗壮结实、略显粗糙、头大额宽、顶骨略圆、两耳下垂,呈倒三角形。嘴筒粗短,呈哈嘴状,杏仁眼大小适中,目睛黑黄。颈部粗壮,长短协调。喉皮松驰,形成环状皱褶。胸廓深宽,肋骨开张良好。腰背平直,腹部微收。臀部宽短,稍倾斜。尾大毛长,侧卷于臀上,形如绣球。前肢粗壮端直,爪掌肥大。后肢有力,飞节坚实。被毛厚,周毛粗长,绒毛软密。臀尾毛特长,头和四肢下部毛短.毛色以黑背四眼形为主,黄四眼为佳,且黑黄分界明显,其次黑色、黄色、褐色、白色。

2、生理特性:雌獒八个月性成熟,一岁半体成熟。雄獒一岁半性成熟,二岁体成熟,雌獒每年发情一次,多在初冬,产仔在春节前后(12月、元月、2月)寿命为15年左右,少数个体达20年以上。

3、习性和气质:河曲藏獒适应高寒阴湿的气候,在摄氏零下三十度的冰雪中,仍能安然入睡。食量大,偏肉食。适应性好,抗病力强。气质刚强,秉性悍威。虎威熊风,野性尚存。忠实主人,记忆力强。

4、体尺:成年雄獒体高70厘米,体长80厘米,胸围85厘米;成年雌獒体高66厘米、体长76厘米、胸围81厘米。藏獒区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个等级,以上数据为特级藏獒体尺数据。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