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巴中有啥特产吗 四川巴中特产多不多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巴中有啥特产吗 四川巴中特产多不多更新时间:2022-09-04 07:38:07

一. 四川省 巴中 酒罐酒

袋子装粮纯粮精酿,篓子盛放,这就是酒罐酒瓶、盒独具匠心的创意设计,加之其悠久的地窖储存和醇和典雅的袅袅余香,完美体现了中华酒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令不少同行叹为观止,被称为巴中市人民的“五粮液”。( 巴中)

二. 四川省 巴中 平昌县 平昌富硒茶

平昌富硒茶

巴中市是一个古老的茶区,自古巴国就开始种茶,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近年来,全市奋力实施茶叶"双百"工程,古老茶区焕新颜,以“平昌富硒茶”最具实例。平昌富硒茶主产区位于大巴山富硒地带中心区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没有工业和重金属污染,所以生产出的茶叶具有“高山、生态、富硒”的特点。近年来,平昌县茶叶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发展,茶叶基地已初具规模,种植面积达15万亩,已建成12个茶叶生产核心示范点和3.6万亩富硒茶示范带。坚持从品种选择、栽植管护、生产加工、品牌创建及市场拓展等关键环节高端切入,重点建设云台—邱家—鹿鸣—笔山—镇龙环线高山富硒茶产业带。并且在鹿鸣镇建茶叶标准化高产示范区;在得胜、双鹿等乡镇重点发展有机茶;与中茶所开展技术合作,在云台镇龙尾村建设万亩茶叶产业示范带和国家级现代茶业科技示范园,市场前景良好。

三. 四川省 巴中 平昌县 平昌青花椒

平昌青花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平昌青花椒

平昌青花椒栽植历史悠久,是平昌县传统特色产业。平昌县地处盆周丘陵地带,地形多以深丘地貌为主,山多但不高,坡地多,大面积坡地的土壤酸碱值、气候环境都适合花椒生长。目前,全县种植花椒20万亩,打造万亩花椒产业示范片5个,千亩产业示范村25个,创建富有地域特色的花椒品牌“平昌青花椒”。近年来,平昌县委、县政府抢抓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历史机遇,立足山区资源禀赋和地理优势,把花椒产业基地当作景点建,把花椒产业园区当景区建,把花椒作为全县扶贫攻坚、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抓,加快基地建设,发展现代林业,加速生态惠民,实现农村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现辖行政区域

《平昌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平昌青花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的通知》平昌府发〔2016〕14号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1900/T8-2016

《平昌青花椒种植技术规程》

四. 四川省 巴中市 南江县 南江土豆

南江土豆是南江县重要传统特色产业,种植历史悠久。土豆是巴中市域内重要的传统产业,因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强,粮、菜、饲兼用,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户生产中的重要作物,绵延千里大巴山。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向西实行战略转移到巴中后,经过浴血奋战,建立了以通、南、巴、平为中心的,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革命根据地。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南江土豆”作为红军军粮,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年来,南江土豆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农业科技人员的不断努力,其种植面积、总产、单产逐年上升,品种逐步扩大到菜用型和加工型,2009年,省农业厅将南江县确定为全省52个马铃薯良种繁育重点示范县之一。近年来,南江县依托南江土豆原种项目,扎实推进全县土豆高产创建活动,扩大南江土豆脱毒良种推广面积,提高生产水平。以高产创建为抓手,以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扎实抓好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试验活动,加大高产栽培技术体系集成、创新、推广力度,集中成片打造高产示范带、展示线和辐射区,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南江土豆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目前,南江土豆常年播种面积24万亩,总产量可达36万公斤,年产值超亿元,对促进全县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五. 四川省 巴中 巴州区 川明参

川明参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川明参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川明参是一种名贵的中药品,即可药用,也能食用,是集医疗、食疗为一体的古之贡品。具有补肺、健脾、强身等功能,国内市场每年需求量2万吨以上,我市积累了川明参种植的经验,常年种植1万亩,产量约5000吨以上,目前,已建立了3万亩川明参种植基地,年产川明参2万吨,且我市双林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已研制的川明参泥,产品生产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权,产品1994年、1995年获四川省优秀产品称号。年产量300吨,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广州、深圳等全国20个大中城市。( 巴中)

巴州区川明参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种植历史悠久。川明参在巴州区习惯称沙参,又名土人参,伞形科草本植物,疗效与保健功能与野生人参相似,是秦岭--大巴山南麓特有的气候条件下多年生的绿色植物。野生川明参在巴州区大多数乡镇零星分布,面积100 hm2。野生川明参主要生长在光照较少的灌木丛中,任其自由生长,基本没有开发利用。栽培川明参主要是渔溪、三河场、花丛、九镇等乡镇,面积533.3 hm2。

巴州川明参既是大宗中药材,又是高级营养保健品,曾是古代宫廷御用贡品,具有安胃养胃、润肠解毒,清利肺热,益肝明目,强筋补血气之功效。巴州川明参主产渔溪,通常称为渔溪川明参,属地方,经过三百余年栽培,是迄今为止很优良的川明参品种。经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及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化验,巴州区川明参内含18种氨基酸、糖、钙、多种维生物和多种微量元素,是不可多得的营养丰富的环保绿色产品,具有质嫩,粉足,汤鲜等特点,其药用价值早载入《全国中药汇编》及《四川中草药大型文献》,有健身、护颜、养神、清肺、化痰、健脾、滋阴等功效,大多用于健身补品和食用配料,老少皆宜。

目前,巴州区已形成了巴州川明参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先后建立了巴州川明参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巴州川明参绿色产品认证基地,培育了多家巴州川明参生产企业,研制出了巴州川明参饮料、罐头、茶叶、保健酒等系列产品,2010年,巴州川明参产值近3亿元,巴州川明参产业和相关产业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余人,带动了运输、餐饮、住宿、休闲等相关产业的加速发展,增加相关行业收入近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六. 四川省 巴中市 南江县 南江萝卜

南江萝卜,又称“南江高山萝卜”生长于南江县境内海拔600米以上的地区,是南江县春夏菜延后或秋冬前栽培的主要蔬菜品种。南江县地理气候环境独特,在高山上栽植的萝卜吸天地灵气、聚万物精华,造就其无可比拟的内在品质,含有大量维生素,具有行气、化痰、消食等功能。南江县历来盛产萝卜,种植历史悠久、品质独特,南江萝卜连片种植规模大、种植区域广,是巴中市及周边地区主要供应蔬菜。历年来,南江萝卜产业在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下,先后制定了南江县高山蔬菜(萝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及相关发展规划,南江萝卜已初步实现从良种繁育、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恒温保存、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标准和行为规范。各环节都有一套完整的服务标准,为南江萝卜大产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服务平台。南江萝卜实行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市场”的运作模式,不但生产上实施标准化种植,包装上形式多彩多样,保存上一改传统的窖存方法,研发了恒温保鲜技术,使得一年四季市场上保证生鲜萝卜的供应。目前,南江萝卜的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的标准化种植企业已达到了11家,基地面积5000多亩。全县南江萝卜种植区标准化种植面积6.2万亩。近年来,南江萝卜着力实施产品品牌化建设:通过“打绿色牌,走绿色路”,实施品牌战略。自实施品牌战略以来,先后有“光雾山”等20多个优质知名品牌脱颖而出,有力的带动了整个南江萝卜产业的品牌发展。

七. 四川省 巴中 恩阳银杏

早在700多年前,野生银杏已被引种在庭院中。恩阳区深山中生长着数棵古老银杏树,但都无证可查,解放后人们对银杏认识逐渐深入,开发利用速度加快。全国生物资源普查时发现,恩阳区莽莽丛林中分布着大量的野生银杏树。独特的土壤、水分、气候组成的生态系统,使方圆100平方公里的范围成为银杏的乐土,被专家认定为银杏的最佳适生区。

从此,恩阳区拉开了人工栽培银杏的序幕。1976年,巴中建立恩阳银杏发展指挥部,在恩阳镇、柳林镇、进行人工栽培。1982年成立了恩阳银杏研究所,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专家指导下利用恩阳区的野生银杏开展人工栽培、良种选育、病害防治研究,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通过对野生资源恩阳银杏选育的恩阳1、2、号品种获得四川省政府科研进步奖,多次荣获农博会大奖。

2002年巴州区被列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恩阳银杏迎来由产业优势向品牌优势嬗变的历史契机。巴州区委、区政府调整充实了创建国家级恩阳银杏标准化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技术工作组、物资供应组、销售加工组、监督检查组,各组各司其责,协调配合,与各相关乡镇、部门签订责任书,分解任务,落实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恩阳银杏标准化生产。并投入130万元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对农户生产的恩阳银杏产品进行抽样检查,实现了恩阳银杏由“田间”到“案头”的全程监控。

目前,该区已建成恩阳银杏标准化示范园2万亩,辐射带动全区各地发展20万亩,建成年提取银杏酮2000吨、生产银杏茶1000吨的加工厂。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

八. 四川省 巴中市 巴州区 巴山脆李

1)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达州市茶果技术推广站

(2)品种来源:当地青脆李实生变异,经近20年选育而成。

(3)特征特性:树势中庸,树姿半开张,幼树直立,结果后开张,枝条充实细长,分枝角度较小。主干灰褐色,表皮较粗糙,皮孔明显。枝条浅褐色,皮孔不明显。叶片长椭圆形,较薄,绿色,先端渐尖,基部窄楔形,有绿色腺体,边缘锯齿浅钝,较密。以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结果为主。花白色,花粉量较大。成熟期8月上、中旬,果实圆形、平均单果重38克,果皮淡黄绿色,果面光滑,果粉灰白色。果点小而稀,平,白色。果梗较长,1.5厘米左右。梗洼较广,中深。缝合线浅平,较明显。核小,离核,可食率97.8%。果肉淡黄色、松脆,3~4天变软,货架期10天左右。果实汁液中等,味甜,无涩味。可溶性固形物14.0%左右,总糖8.54%,总酸0.3~0.5%。

(4)产量表现:早果性和丰产性强,定植后第2年试花挂果,6年生树平均株产25公斤。

(5)栽培要点:①建园:选择排水良好、土壤疏松、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2%的沙壤土或壤土,pH值5.5~7.0;②配置花期相同的其他栽培品种作为授粉品种;③整形:以开心形为主,干高40~50厘米,3~4个主枝,6~8个侧枝结果,加强夏季修剪;④施肥原则: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基肥50%~60%,追肥40%~50%; ⑤加强疏花疏果,疏果应在花后30天内完成; ⑥综合防治病虫害。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省李产区。

九. 四川省 巴中 通江县 通江天麻

通江天麻

通江天麻是通江县,种植历史悠久。通江县属典型的中低山丘县,70%的乡镇出产野生天麻,乡镇村民历来有种天麻的习惯和经验。通江天麻块茎呈长椭圆形,略扁,皱缩而弯曲。横切面为牙白色或黄棕色,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药用价值极高。自2011年8月,通江县规划实施《巴药发展行动计划》,通江县在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中,因地制宜,把通江天麻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作为重点农业产业之一大力推广与发展,对麻农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与奖励,建立了以原始森林空山一带为中心的天麻种植示范带,经过数年的探索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由通江县科技局组织申报、实施的四川省早期科技创新资金项目《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操作规程(SOP)研究及GAP基地建设》已正式投产。目前,全县共计栽培天麻15万窝,种植面积2万亩,年产干天麻达80吨,带领药农人均年增收2000元。通江天麻产业的发展,对秦巴贫困山区脱贫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