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晋阳古城遗址特产 晋阳古城遗址旅游攻略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晋阳古城遗址特产 晋阳古城遗址旅游攻略更新时间:2022-08-22 01:23:55

一. 河北省 张家口 宣化 古城山羊皮褥子

古城山羊皮褥子

宣化古城皮毛行业历史悠久,而其中的山羊皮褥子名闻遐迩,它是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发展起来的,久经磨难,几起几落,最终创出自己的道路,成为中外的名牌产品。

宣化的皮毛行业始于19世纪二十年代初,1917年宣化有皮坊33家,职工1500人,年产山羊皮达20万张。就其规模是相当可观,实力比较雄厚。当时绝大多数产品远销国外。宣化产的山羊皮褥子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声誉,其中英、法、美等国的外商纷纷前来采购定货。当时经营此种产品的有:怡和洋行、华太洋行、永兴洋行、骤利洋行、协成洋行、益昌洋行、禅纺洋行等。宣化皮货制品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如北京的瑞蚨祥、谦祥益,天津估衣街皮货商店,上海先施公司都有销售。

皮毛行业在当时已成为大行业,分设单位很多,互有联系,有“东福、西万、四大魁”之称。这些商号互相竞争,客观上促进了宣化皮毛业的发展。

1924年,宣化的皮毛行业进入极盛时期,生产的山羊拨绒皮(山羊皮拨针)畅销国际市场。1925年,皮业职工达4000余人,皮坊达83家,年产山羊皮166万张,全行业共获利润白银150余两。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山羊拨绒皮在国际市场上空前畅销。外商盲目采购,认为有机可乘,有利可图,但给宣化皮毛行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由于外商盲目扩大购买,皮毛商业盲目扩大生产为以后的生产萧条埋下了失败的祸因。

1926年,皮毛行业急转直下,由盛转衰,皮坊仅剩38家,且产品大量积压。由于皮毛行业,盲目扩展,采购原料,使生皮价格猛涨,成本增高;国内军阀混战,张作霖、吴佩孚、冯玉祥开战,使南口火车不通,产品不能及时外运,国内市场销售受到限制。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8月日本侵入宣化。9月份开始将宣化皮坊所有的羊皮大部分强行收买,付款却寥寥无几,各家皮坊亏损很大,皮坊只剩下20家,勉强维持。这时皮坊只能做些面羊皮衣和起青皮少量产品,出口已全部断绝,皮毛完全被控制,私人企业无法经营,工人大批失业,所剩皮坊,荀延残喘,奄奄一息。

解放后,在党的正确领导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宣化的皮毛业得以起死回生。1956年公私合营,宣化皮毛业重新走向发展的道路。成立宣化皮毛厂(现已为国营企业),该厂继承和发扬了宣化山羊皮褥子制作特技,产品质量不仅保持了宣化生产的独特技术,而且有了进一步提高,在全国和河北省同行业产品中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名牌产品。现在该厂在全国实行一盘棋,全局发展的方针,将生产山羊皮褥子的独特技术传援到内蒙和河北的其他一些单位,有数十家皮毛厂到宣化皮毛厂来学习。

为了使其免于失传,简要介绍一下山羊皮褥子和起青皮的特点及其制作过程。

宣化的山羊皮褥子和山羊皮的特点是:首先在山羊皮鞣制上既要达到板制柔软,又要保持其一定状性。因为山羊皮褥子在国外纯属防寒用品,不比其它裘皮制品作服装用。因此这与其独特的生产方法是分不开的。做山羊皮的板质较厚较硬,在鞣制上,特别是在铲皮工序上要加一次扬铲,把脖子、脊子的地方都要沟平沟软。山羊皮褥子在配制上每条褥子要配成皮形,就是每条褥子要配成长五市尺,宽2.3市尺的人个皮。大羊皮要一张半到两张才能配成。小羊的皮,最多要用四张。褥子不论是用几张皮,配出来的褥子必须是上有头,下有尾(一般称坐子)中间平整,毛色一致,成为完整的一张山羊皮,这是宣化传统特有的操作技术。最后在成品修理上,要用裁刀将毛锋修理铲平(一般叫杀褥子),这也是过去其他地方掌握不了的操作方法。

在解放前,鞣制裘皮都是手工操作,泡皮辅助材料是用黄米面、小米稀饭、土硝、食盐等。泡皮是用大水缸。每缸平均能泡80张。现将解放初期鞣制山羊皮,半成品料(鞣制成熟皮)成本介绍如下作为参考。(以80张山羊皮计算):l、潆皮沫泥:用徒工2人,价值工资2元;2、登泥皮:用技工三人,价值工资6元;3、洗皮:用普工2人,价值工资4元;4、翻出缸,用徒工2人,价值2元;5、铲皮:用技术工8人,现值1

6元;6、辅助小米:用20斤,现估价5元;7、黄米面:用30斤,现估价9元;8、土硝:用40斤,现估价4元;9、食盐:用15斤,现估价2元;10、细砂土:用一小车,现估价5角。

以上熟制工料总计50.5元,以80张皮计平均每张成本0.63元。

二. 云南省 丽江 古城区 东巴艺术品

东巴艺术品是指东巴在宗教祭祀仪式中制作使用的木偶、面偶、泥塑和各种竹木编扎品,造型独特,生动逼真,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东巴雕塑艺术集中反映在木偶、面偶、泥偶和木雕的制作上。用树木雕刻成的木偶,是东巴在宗教仪式中制作所用神鬼泥面偶时参考的模型。东巴们都有一双具有艺术灵性的巧手,个个能雕会塑,所雕出的各种神木偶,有的凝神沉思,有的举手远眺,有的张口欲鸣。东巴木偶则头戴法帽、胸挂神珠、端坐自如、轮廓粗犷、线条刚劲。

在东巴教的三十多种仪式中,都要使用神、鬼及动物的面偶, 它用青稞面或大麦面捏,总计约有两百个之多。面偶一般须在举行宗教仪式的头天晚上捏制完成,一个东巴一夜能捏出上百个。

每个面偶都有固定形象,但是神态各异。在仪式活动中,神面偶置于上方神坛上,鬼面偶放于下方鬼寨中。同一类型的鬼面偶,其形状也互有差异,如生有蛇头、鸡头、牛头、马头、羊头等等。此外还有用泥捏塑的泥偶。这些泥面偶都是东巴信手捏制,一气呵成的,有单纯明快的审美特点。

东巴面偶、泥偶和木偶作品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并不注重去刻画形象外部的逼真,而是用整体写意的手法,如眼睛就似随意凹陷的两个洞,嘴巴的轮廓也只似微张的一条缝,从局部看显得十分简单。但如果从整体看,整个造型给人一种活灵活现的神态,从并不维妙维肖的外形中透出一种内在的生命精神。

这些神灵偶像的造型自然浑朴,神态天真憨稚、普通平和,使人感到亲切,全无神灵那种道貌岸然、威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敬畏感,有的还显现出一种滑稽的意味,其人情味、世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造型也完全是山民村夫那种纯朴的气质格调。

在东巴文化艺苑中,还出现了东巴文字和神灵鬼怪形象的木刻雕板。东巴制作木刻雕板的目的主要是用来拓印,这为广泛传播东巴文化艺术作品创造了条件。

三. 云南省 丽江 古城区 虫草汽锅鸡

虫草汽锅鸡

汽锅鸡是云南的名菜之一,由蒸汽通过汽锅中间的汽嘴将鸡逐渐蒸熟。由于汤汁是蒸汽凝成,鸡肉的鲜味在蒸的过程中丧失较少,所以基本上保持了鸡的原汁原味。如果在汽锅中分别加入云南出产的珍贵药材虫草,就叫虫草汽锅鸡。这不仅增加了营养价值,能滋补强身,而且对体弱、头昏、等症还有一定作用,对冠心病、神经衰弱等具有疗效。 推荐餐馆:妈妈付餐厅(丽江市古镇新义街纳西古乐宫对面)

四. 云南省 丽江 古城区 菜米灌肠

菜米灌肠

丽江特有的一种风味食品,由猪血、米饭及各种香料,按照一定的配比拌在一块,灌入加工过的猪肠子而制成的米饭肠。食用时切成圆片,或用热油煎炸,或用蒸锅蒸热。米灌肠色泽古朴油亮,香味浓郁,营养价值高,是补血,补气之佳品。

五. 云南省 丽江 古城区 牦牛火锅

丽江:牦牛火锅

到丽江往往让人忽略了它的美食——因为有太多的景致。其实单单牦牛火锅,就足以让你彻底爱上丽江的。牦牛生活在无污染的高原,食草而生、肉质细嫩,是藏家的最爱。除了牦牛火锅,汉族人现在还没有其它途径一品牦牛肉的鲜美。

六. 山东省 聊城 莘县 古城鸳鸯饼

古城鸳鸯饼是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古城镇的。鸳鸯饼选用精猪肉和小麦精粉为原料,制成8层肉锅饼,两两相扣(故称鸳鸯),上蒸笼蒸制而成。皮薄筋道、香而不腻、鲜香味美、回味悠长。

鸳鸯饼历史悠久,为古城名吃,陈照海为第四代传人。亦可用鸡蛋、葱为馅,称为素锅饼。

肉锅饼,内外七层,内加葱花肉丁,做法特别讲究,其制作技术秘不外传。古城镇里专门请文化人给“肉锅饼”起了个文化名叫 “鸳鸯饼”。镇里还叫“鸳鸯饼“参加了“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成为“莘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名小吃”。镇里还鼓励公开“鸳鸯饼”的做法,要做大这个产业。现在光镇里头作“鸳鸯饼”的就有10多家,有的还把店开到了北京、上海、郑州、东营、济南、聊城。

古城鸳鸯饼的做法:

油皮材料:中筋面粉 250公克、糖粉 50公克、奶油 70公克、水 100公克

油酥材料:低筋面粉 180公克、奶油 90公克

馅料:年糕 270公克、红豆沙 360公克

制作:

(1)将所有油皮材料一起拌匀,再揉成光滑不黏手的面团,盖上塑胶袋静置约30分钟,再分成18等份备用。

(2)将油酥材料一起拌匀成团,即为油酥,亦分成18等份备用。

(3)油皮压扁包入油酥,稍压扁後杆长再卷起,再次压平杆长卷起,即可盖上塑胶袋静置醒15分钟。

(4)将年糕和红豆沙各分成18等份,将年糕包入红豆沙中整型成圆球状备用。

(5)将醒好的油酥皮压杆成圆片後,包入作法(4)的红豆沙年糕馅,接口捏合後稍压扁。

(6)表面刷上过筛後的蛋水,再用牙签戳洞,入烤箱以上火220℃、下火170℃烤约20分钟即可。

七. 云南省 丽江 古城区 大杂锅

象连渣涝,用大砂锅把腌肉、火腿和蔬菜一锅煮了端上来,热乎乎,很可口。连吃带喝汤,口味重的人就用蘸水。如果其它的都吃腻了,选择大杂锅是最智慧的。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喜欢约着去吃,价格也实惠,五个人也就30多块钱。

大石桥旁有一家,剑南春门前也有。新城最多,跟着出租车司机就到了。

适宜杂烩爱好者。

八. 云南省 丽江 古城区 白米糕

菱形,白白的小块,有红糖、白糖两种口味。红糖味的在正中点了红点,模样惹人喜爱。这是种蒸出来的米制食物,吃着满嘴干干的面面的,不用担心上火,1块钱5个。卖米糕的大妈从不吆喝,推着三轮车

九. 云南省 丽江 古城区 腊排骨

丽江的腊排骨是风干的,只加盐,有一股特别的肉香,原味得就像误入时光隧道,没有任何现代调味的破坏,你的味蕾于是震憾了。放养在雪山高原的纳西族走地猪,腌制风干,时间越长腊香味越浓。食用时清炖无需任何调料,

将当地洗得白白净净的韭菜根铺在砂钵锅底,文火炖开至汤色醇白,排骨软糯而不离骨,浓浓的腊香味就这样飘了出来,直击心底,欢喜感瞬间开花,真的就是这样的啊。欢喜辣味的再来份蘸水,加一勺排骨汤进去,吃到一半不过瘾,再来份丽江酥肉,炖到忘记吃了,偶尔捞上来竟然还是香脆的,心里的感动就这样蔓延,有多久、多久没吃过这样的味道,而还要多久、多久才能再回丽江。

十. 云南省 丽江 古城区 纳西族丽江粑粑

位于祖国西南边疆的丽江,居住着勤劳的纳西族人民。纳西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多种食品,其中尤以丽江粑粑闻名滇西一带,素有“丽江粑粑鹤庆酒”之称。

制法:

(1)芝麻炒黄 ,与白糖、20克猪化油及玫瑰糖拌匀备用(无玫瑰糖可加入适量食用香精)。

(2)将1克小苏打及适量清水调匀后加入面粉内合匀,在案板上揉成长条形,擀得又长又薄,然后用60克猪化油均匀涂在面皮上,用手卷成筒,切成10节。

(3)把切好的面卷压扁,包上制好的糖馅,擀成15厘米左右的圆形粑粑,共做10个。

(4)平底锅坐火上,烧至七成热,在粑粑面上涂猪化油,放锅里焙3-5分钟翻过,一面焙一面涂上猪化油翻过,15-20分钟左右即可装盘食用。

特点:金黄酥脆,香甜可口,油而不腻。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