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成武县的特产有哪些 成武特产有哪些好带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成武县的特产有哪些 成武特产有哪些好带的更新时间:2022-09-21 03:41:22

一. 山东省 菏泽 成武县 成武冬枣

成武冬枣——别名冬枣。分布于山东成武、荷泽、曹县等地,数量不多,多为庭院零星栽植,起源历史不详。

二. 陕西省 咸阳 长武县 长武锅盔

长武锅盔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锅盔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1寸,重5斤。料取麦面精粉,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外表斑黄,切口砂白,酥活适口,能久放,便携带

( 咸阳)

“陕西十大怪,锅盔像锅盖”。长武锅盔正是这样。它直径尺五,厚约八分。外皮微黄透红,干而不硬,酥而不软;内里洁白如雪,绵而不虚,松而不柔。用刀一切,立即香气扑鼻,吃到嘴里,越嚼越香甜,越嚼越可口;泡在羊肉汤、水豆腐里,耐煮耐泡,越煮越泡,越有筋丝,越有味道。它耐贮藏,冬季天寒,十天半月,味道如初;酷暑炎夏,三两天内也不会变质。它是长武人的传统主食之一,也是西北人喜食的风味食品。长武人外出办事,走亲访友,常要带点长武的锅盔作干粮或作为馈赠的地方;外地人到长武,不仅要常吃长武锅盔,临走时还要带上三五斤继续享用,或供亲友品尝。长武锅盔所以如此精美,一是用料精良:二是加工考究。正宗的长武锅盔用的是如雪如粉的八零麦面和清醇甘甜的北水沟泉水,烙制时,用细麦面5公斤,加2公斤酵面,倒15克碱水,用1公斤温水和匀,揉成硬面,然后,用一根1米多长、茶杯口粗细的压杆反复压和,直到软硬合适,然后成形放进浅锅,用麦草火慢慢烧烙,三翻六转,经过40分钟,正反两面都上好火色,能闻到面熟的香味后从锅内取出,放在干净麦草上晾凉即成。

三. 山西省 忻州 宁武县 莜面推窝窝

莜面推窝窝

莜面推窝窝,也叫莜面栲栳栳,这是莜面的一种传统吃法。这种饭是宁武人民的主要家常面食,当地人民自豪地说“宁武三件宝,莜面、山药、大皮袄”。莜面推窝窝,吃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

推莜面窝窝的技术较难掌握,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是很难做好的。发把式双手操作,动作协调,迅速,一推一卷一立即毕,给人一种特技美的享受。

首先,必须用刚熬开的水,将面和成三光式的面团,尔后,用手在磨研极细腻的石岸上一点一点把手推成猫耳似的薄面片,用食指卷成小捅儿,再一个挨一个有序排列在笼中,看上去就像放大了的蜂窝,最后上锅蒸10-15分钟熟后,即可食用。

时一般都要蘸酸菜汤,要想美食,可以另选配葱花磨菇汤和蒸羊肉汤。莜面窝窝用羊肉汤蘸着吃,那是再香不过了,筋而光滑的窝窝,拌之以几块羊肉细嚼慢咽,香而不腻,荤而不膻,会使人食欲大增,饱而不舍。

四. 山东省 菏泽 成武县 成武刻瓷

刻瓷是清代康熙年间源于宫廷的一种清雅别致的工艺美术品。清时宫廷达官贵族,酒余饭后鉴赏品评瓷器成为“雅趣”,不免挥毫在瓷器上题词。为长期保留题跋,他们便找来艺人将其刻于瓷器之上,由此便产生了刻瓷艺术。

刻瓷即以刀代笔,将书画刻制于陶瓷器物之上,具有笔墨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山东刻瓷产品首先由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生产。1976年成武县美术厂派人去青岛学习刻瓷技艺,至1978年,已培养出刻瓷专业技术人员近60名,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刻瓷为主要产品的企业,生产的数千件产品畅销欧美及东南亚。1979年应日本恩巴株式会社邀请以“山东刻瓷展览”名义,在日本大阪展出刻瓷作品200余件,其中最大的花瓶高达1.5米以上,瓷盘直径最大1米多,最小5厘米,博得了国际友人的赞赏。

刻瓷制作,以素色瓷盘、瓷板、茶具、酒具、印色盒、台灯、瓷瓶等为胎,利用各种特制刀具,经琢磨、凿、钻等工序制作而成。成武县美术厂技艺人员在生产实践中为增强刻瓷的表现力,研究、创出了不少刀法,如平、垂、叠、纵、斜、交叉、复刀刻等,还有铁线刻、阴阳刻,既可雕刻绵密细腻的工笔,也可制作恣肆粗犷的写意,甚至笔墨的浓淡干湿,皴擦点染、顿挫转折,纸上的水渍、笔触等都可表现得酷似真迹,并具有金石古朴典雅之效果,逐步形成了山东刻瓷的独特风格。

信息来源:菏泽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五. 陕西省 咸阳 长武县 煤炭

长武境内煤炭资源分布面积483.34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85.2%。所储煤炭为优质的工业用煤,煤层赋存稳定,开采条件良好,易于建设大型矿井。由山东淄矿集团投资建设的亭南煤矿现已建成投产,由陕煤集团投资建设的年产500万吨胡家河煤矿进展顺利。按照彬长矿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县上大力发展煤电水、煤化工产业链,专门设立了煤炭工业局,推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矿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充分利用煤炭、煤矸石、矿井疏干水资源,拟建设煤矸石热电厂,筹建亭南洗煤厂、孟村洗煤厂、矿井疏干水处理厂及污水处理厂。目前,大唐彬长发电厂、100万吨煤基二甲醚、亭口水库、鸦儿沟水库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果乡果飘香,煤城满乌金。在培植重点发展产业的同时,县上投巨资建成新农村重点村6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69个,新修安全饮水和小型水利工程41处,建成通乡通村柏油路、水泥路496公里,建成沼气池3300口、休闲健身广场39处,建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18个、农村信息网点18个、农家书屋18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长武,在黎明的曙光中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勤劳朴实的十七万长武儿女开怀欢迎四海宾朋……

六. 山西省 忻州 宁武县 一窝丝

“一窝丝”又叫“盘丝饼”,是山西省忻州地区宁武县的特色小吃,历史悠久,曾经是高级宴席的甜点。“一窝丝”以酥、脆、香为贵,具有色淡黄,味甘甜,质酥脆的特色。鲜食时甜绵可口,干食时酥脆清香。其形状像曲蜷待腾的蛟龙,提起一根线,放下一窝丝,动一动,散成一堆;嚼一嚼,其味无比。存放一至两月,色、味不变,软硬程度不变。后来,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裕程度日益提高,白面、胡麻油家家不缺,“一窝丝”在全县农村兴盛起来,成为人们迎宾待客的佳品。

制作“一窝丝”需要几种上好的原料:白面、白糖、精盐和山西胡麻油。白面,要用贯穿山西境内的主要河流——汾河发源地的管涔山之水浇灌的小麦磨制;胡麻油,是山西,是用纯种胡麻生产的胡油;白糖,要用上等的绵白糖。“一窝丝”分为甜类和咸类。甜类佐以白糖,咸类加入精盐。制作时,要将达到一定甜度的或咸度的糖或盐用温开水深解,用以和面。面要和好揉到,在面案上醒40到50分钟,再将面拉成均匀的细丝,蘸足胡油后勉强团圆成形,用慢火烤或烙成饼。这样,饼子就达到了甜而酥(指甜类饼),不腻不硬的效果。看去是饼,一动为丝。因此,没有到过宁武,没有亲口尝过宁武“一窝丝”的人,谁都不会相信“一窝丝”能香过闻喜煮饼,忻州瓦酥。而但凡品尝过“一窝丝”的过往宾客,几乎全部惊叹不已。赞叹在这块风水宝地上,竟会有这样形也绝,味也绝的绝妙食品!

饭店里制作“一窝丝”是按制作龙须面的手法,这样的方法形成了山西的另一道特色小吃——太原“一窝酥”,这个方法下次介绍。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家庭做法,按照山西家常拉面的手法制作,更易于操作。大致分为“揉面——扎面饧面——溜面——抻面拉面——卷曲——煎制”六个部分。

【原材料】:面粉200克、30~50度的温水140克、食盐1/4茶匙。

【“一窝丝”面团和制过程】:

1.小碗里放入140克温水,加入1/4茶匙食盐,搅拌均匀成淡盐水。

2.面粉200可放在和面盆里,用筷子在中甲扎个小洞。

3.分3次徐徐的往面粉里倒入适量的淡盐水。

4.每次都用筷子把水与面粉搅拌均匀,最后形成雪花带待葡萄状的面絮。

5.用手把所有的面絮揉合在一起。

6.由于面团比较软,所以最后揉好的面团表面湿润不太光滑。

七. 辽宁省 阜新 彰武县 阿尔乡开河鱼

   阿尔乡镇在彰武城西北52公里辽宁和内蒙古交界处。阿尔乡多沙漠、泡子、沼泽,这里的

泡子多出野生的鲫鱼。每年春天开河时节,人们都来这里吃“开河鱼”,有的从沈阳、阜新、

盘锦、通辽等地专程赶来。

    开河时节。鱼未进食,味道鲜美异常。而且阿尔乡的鱼都是野生的,纯绿色食品,又都鱼

籽满腹,营养价值特高。一般鲫鱼是主菜,每人一条,盛到自己的碟里,红的酱、黑白相间的

鱼,金黄的鱼籽,色、香、味俱佳。这里的鱼用同样的方法,到其他地方就烹调不出和这里一

样的味道。可能是这里的水经过硅砂过虑,矿物质金额微量元素丰富的缘故。

八. 山东省 菏泽 成武县 乡村鹅

乡村鹅

“乡村鹅”——相传在明朝弘治年间,山东省成武县张姓农民,是他精心独特的饲养手段,培育出一种于众不同的鹅。

鹅体大腿高,颈粗脖长,脚红嘴赤,头如狮首。一般公鹅体重达十至十五公斤,母鹅九至十二公斤,肉厚而胸深广,且肉质之鲜美,非其他鹅种所能攀比,

用此鹅烹饪的菜肴深得当时皇帝的喜爱,因其口味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随御赐“乡村鹅”的称号。杨逸飞大师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培育此鹅的方法。并且结合当今流行的火锅吃法,创造了乡村鹅火锅系列产品。在济南多年经营,以独特的饮食步骤,特有的口味,使人印象深刻受到食客的喜爱。

信息来源:菏泽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九. 陕西省 咸阳 长武县 长面

【长面】长面多为待客家常上等便饭。讲究巧妇擀面,“擀成纸,切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挑不断”。尤以巨家、路家塬“刀剺面”为最好。做饭时,前锅下面,后锅煎汤,臊子为荤,酸汤为素,佐料不同,风味各异。农家长面,具有薄、细、长、筋、光、煎、汪、酸、辣、香的特点。细长面浇汤,宽面干调。旧时,吃面不喝汤,倒回锅里轮迴浇面,俗称“涎水面”。解放后,妇女手工擀面逐渐由机器压面代替。佐汤蔬菜更加丰富,吃面不喝汤的旧习惯得以改变。一般农庭待客,酒肉之外,主食则是面或馍。各类面食美味飘香,令人常吃不厌。

十. 辽宁省 阜新 彰武县 “绿到家”杂粮

   彰武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属风沙半干旱地区,气候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宜杂粮生产,因此杂粮生产已成为我县的传统产业,并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近几年,全县杂粮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20万亩以上,年总产量在4万吨左右,其品种以黑豆、荞麦、谷子、红小豆、绿豆等为主.
四堡子乡位于彰武县西北部的浅山丘陵区,独特的地域环境使该乡杂粮生产具有良好的基础. 尤其近几年乡党委、政府加强了对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即突出特色抓杂粮,加之杂粮市场前景看好,充分提高了农户对杂粮生产的积极性。
据统计, 2004年,四堡子乡杂粮作物种植面积10680亩,总产1689吨。2005年全乡杂粮种植面积大约有15500亩,预计总产2363吨。以谷子、荞麦、绿豆、红小豆、芝麻等作物为主.在市场销售方面可以说供不应求.自从2000年开始,全乡的杂粮除大约2%自用以外,其它均销往外省市。去年销往吉林延吉的葵花近150吨、河北近120吨,其余,均销到营口、锦州、秦皇岛等口岸地区;其它种类的杂粮也都销往山东 、河北等地,例如:红小豆、绿豆等。其中还有一大部分高等级的优质杂粮经我乡的“谷香有限公司”加工后,其新产品如精选红小豆、黑豆及荞麦米等远销海外的日本、韩国、古巴等国家。
目前, 四堡子乡荞麦已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并注册商标“绿到家”牌;绿豆、红小豆、芝麻等正在积极申报绿色食品认证. 四堡子乡正在朝省级杂粮专业乡的方向迈进,其杂粮产业给农民增收,经济增长寻求到一条有效途径,有效促进了全乡经济发展。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