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赤峰土特产店铺封面图片 赤峰特产图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赤峰土特产店铺封面图片 赤峰特产图片更新时间:2022-08-14 18:36:44

一. 内蒙古 赤峰 元宝山区 手工羊毛栽绒地毯

天使牌产品是选用本地盛产的优质绵羊毯为原料,运用中国传统工艺生产的各类手工地毯和艺术挂毯。产品有3大类7个系列11个品种40多个花色,有区优、部优和国优产品。1965年,赤峰地毯厂创织的第一块“万里长城”大型艺术挂毯挂在中南海紫光阁,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

二. 内蒙古 赤峰 红山区 对夹

对夹是烧饼里夹薰肉的大众食品,是赤峰当地的肉夹馍,香脆可口。就餐时买上几个,亦饭亦菜,十分方便。赤峰对夹自1917年苏文玉创建“复生隆”对夹铺后而逐渐闻名四方。对夹源于一种“杈子烧饼”,这种烧饼和面和制作工艺特殊,而且从吊炉取出后要再摆到铁制杈子上回炉以微火重烤,因而外脆内软,别有风味。对夹内的熏肉十分讲究,精选十几种配料调味,香而不腻。“福兴楼对夹”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国名点”。

三. 内蒙古 赤峰 翁牛特旗 翁牛特大米

翁牛特大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翁牛特大米是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的。

翁牛特旗的富硒香米最具特色,品质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翁牛特大米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翁旗特香米概说(一)

一、草原上的两河流域

在内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发源和流淌着两条美丽的河——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历史上,这两条河水量丰富,流域内土地肥沃,是悠久的农耕区。

两河流域曾经养育过一个强盛的草原帝国----契丹王朝。《辽史》记载:“神人乘白马,仙女驾青牛车至木叶山二水合流而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诗意般地阐释了契丹族的渊源。文中二水合流的地点,也是传说中“神人、仙女”相遇的地点,就在翁牛特旗白音套海镇的大冷嘎查。文中的“二水”,其一水为潢水(现西拉沐沦河),另一水为土河(现老哈河)。

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在翁旗境内穿越科尔沁沙地而汇流成为西辽河,在漫长历史的洪水冲击下,两河沿岸淤积出了广阔的平原。这里气候温和、水草丰美、宜农宜牧,被称为西辽河的“金三角”。就在这个西辽河的“金三角”上,产出独具盛名的地方特色大米——翁牛特香米。

二、探索水稻种植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十世纪初,辽太祖耶律阿宝机祖父匀德实时“始教民稼稻”。

金代,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东北各地,稷和水稻已在东北地区开始种植。

元代,重视屯田和边境开发。据1308年统计,全国屯田有一百二十余所,垦田面积约在二十万顷以上。北达漠北,南至海南都进行屯田。翁牛特旗海金山种牛场,在建国后曾出土一枚元代的八思巴文铜印,侧边款刻有汉译印文“兵农运粮百户印”,为元代军中运粮官之印。

明代,翁牛特旗为明“三卫”之地。当时,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两岸到处是广阔的牧场,沼泽、水面随处可见,芦苇、水草、水稗草、蒲草遍布草原。当人们遇到饥荒的时候,就1采集水稗草籽和沙地中的“曲力根”等草籽充饥。人们为了利用当地的水土资源生产粮食,就从燕山南向现翁牛特东部引种了水稻,连续引种二年,种出来的水稻只抽穗不结实,以失败告终。时间距今已经有500多年。

三、清代水稻种植成功

清代,翁牛特左翼旗第四任扎萨克多罗达尔汗贝勒额勒德布鄂齐尔(1687—1730年袭封扎萨克多罗达尔汗贝勒)时期,翁牛特草原上试种水稻获得了成功。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翁牛特部受灾严重,民多乏食,清朝遣官往赈。当时,在翁牛特广阔的草原上自然灾害频发,土地上种的庄稼不是旱就是涝,庄稼或不收或减收。受灾乏食给人们以深刻的启发,怎样利用当地丰富的水土资源种植水稻,又成为人们探索的目标。据海拉苏镇鲜兴村人讲,约在1696年,有三个金姓的朝鲜族人(朝鲜族多结伴外出,勤劳而有种稻技术),来到了翁牛特旗东部西拉沐沦河南岸的今花都什村。他们看到这里土地广阔,水资源充足,便从家乡带来了几样水稻种子,试种了水稻。到了秋天,居然有一个带红芒的水稻获得了收成。这是翁牛特草原上第一次收获的稻谷,人们为此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消息传到了翁牛特左翼旗第四任扎萨克多罗达尔汗贝勒额勒德布鄂齐尔,贝勒派人召来引种水稻的朝鲜族人询问,知道了确切的经过,并把大米拿来亲口品尝, 贝勒品尝后满口余香,连声叫好。原来这几个朝鲜族人在翁牛特草原上种植出的大米,就是元代王祯《农书》卷7《百谷谱·早稻》中记载的小香稻:“一种有小香稻者,赤芒白粒,其米如玉,饭之香美,凡祭礼宴宾,以为上馔,盖贵其罕也”。 贝勒从未见过此等好米,说道:“此米珍贵,非平民所食者。”遂下令:“我蒙土产米,属祖恩天赐,概不允外传。”贝勒又发令:“有朝鲜族人求入旗为贝勒府种稻者,昭准入旗境。”并且为朝鲜族种稻人划定了50顷西拉沐沦河南岸最好的洪水淤积的黑土地,专门为贝勒府种植水稻。这样一来,先来种稻的朝鲜族人又陆续从家乡带来了族人族亲,到翁牛特草原聚族而居,为郡王府种稻,久而久之,繁衍生息,成为一个屯子,称之为“王爷稻子把”。这一专用地名,在民间一直被沿用到“0”后期。当时,翁牛特草原上种出的“小香稻米”,被贝勒进贡到了京城。康熙膳罢,香飘四溢,龙颜大悦,谕令:“此米匿迹已久,可酌量入宫”。从此翁牛特草原上生产的“小香稻米”也叫“翁牛特香米”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宫贡米”。此后,除了清皇宫使用翁牛特“贡米”外,就是在康熙北巡,或驻跸避署山庄,或围场狩猎时,食米也必用“翁牛特香米”。翁牛特草原上的“翁牛特香米”遂成为清代宫廷的贡米,时间距今已经300多年。

四、清末民初垦荒种稻

清朝末年(1902~1912),西辽河上游流域的牧民逐渐从原有的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清政府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实施了“蒙古生计在耕不在牧”的放垦政策(清史稿·卷120·食货一)。并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颁布了全面开垦之令,同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掌管开垦事宜。

民国初期的1917年,热河政府在扎鲁特左右旗开始放垦新开河以北的荒地。1924年,鲁北设治局成立,办理垦荒事宜。1925年,在巴林左旗设林东垦务局,主持放垦事宜。1926年,设天山垦务局,主持阿鲁科尔沁旗、扎鲁特右旗、巴林左旗和翁牛特左旗放垦事宜。

约从1925年起,热河政府在翁牛特东部的大兴等地大面积垦荒种稻。到1929年时,赤峰市的水稻种植面积为15000亩(王汉武、王文仲《赤峰市水稻生产发展对策》)。当时,这些水稻种植面积绝大部分在翁牛特旗东部。

五、建国后水稻生产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翁牛特旗在建国前的1946年、1947年和1948年的水稻产量分别为315吨、261吨和389吨。到建国时的1949年,全旗水稻种植面积为9000亩,总产315吨,666.7平方米单产仅35公斤。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翁牛特的水稻生产,扶持当地牧民兴修水利,统筹规划,农牧林业兼顾,农牧林结合,可持续发展,使翁牛特草原的水稻生产走上了健康有序发展的黄金时期。自进入21纪以来,翁牛特旗立足资源优势,打造有机、绿色、无公害、天然无污染的品牌,目前翁牛特草原上的有机稻米已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建国后,全旗水稻种植面积得到快速发展,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到2010年,全旗水稻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169223亩、82523吨和487.7公斤。分别是1985年的10倍、21.5倍和2.1倍;分别是1949年的18.8倍、262倍和13.9倍。

六、建国后水稻种植面积、总产和单产动态分析

第一个阶段:自然发展阶段。从建国的1949年至1984年的36年间,翁旗的水稻种植处于自然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基本上处于自发种植状态。水稻种植技术落后,以漫撒籽的水直播方式种植,单产低,效益低。这时候只是零星种植,种植地块儿仅限于部分沼泽地和河滩地。使用的品种为地方品种,红芒圆粒,亩产在百公斤左右徘徊,平均只有132公斤。种植过程中,除玉田皋从1975年柴春泽引进插秧栽培技术外,全旗水稻种植从来不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大米是纯粹的天然无污染,口感香醇,十分受人喜爱。当时,由于大米是紧缺商品,大米被各级单位采购,或者拿小米、玉米到产地去换大米,一斤小米找给一斤大米8分-1角钱,或者2斤玉米换一斤大米。产品不愁销路。

第二个阶段:科技进步阶段。从1985年起至1996年,翁旗的水稻种植进入了依靠科技进步的阶段。这一阶段最为显著地特征是科学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包括水稻插秧、机械插秧、旱育秧、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一大批先进的科学技术得到了普及,有力的促进了全旗水稻产业的大发展。水稻种植面积打破了26年内在一万亩左右徘徊的局面,开始了科学的大面积种植。在此期的12年间,全旗平均每年净增加水稻种植面积一万亩,水稻单产和总产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到1996年,全旗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31484亩,亩产达到349公斤,总产达到49838吨。分别比1984年增长了10倍、2.87倍和15倍。水稻成为翁旗的大宗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占全旗粮食播种面积的 %。

第三个阶段:有机富硒种植阶段。从1997年起至2012年,翁旗的水稻种植进入了依靠科技进步的阶段。这一阶段最为显著地特征是大力开展了有机富硒水稻的种植。

翁牛特旗发展有机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产业资源优势,旗委、旗政府早在1998年,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科学地提出了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翁旗农牧业的主导产业。从1999年到现在,翁牛特旗的有机农业异军突起,发展势如破竹,从东到西,遍地开花,翁牛特旗的有机农业在全市、全区乃至全国渐渐有了名气,有机食品成了各大中城市、香港等地居民的-货。

旗委、旗政府坚持政府规划引导,企业自主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方针,全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科研单位等产业模式,成功地构建起一条从种子、有机肥料、生物农药供应到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到市场开发的完整的有机产业链条。在发展有机农业的方式上,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形式、公司形式、农场形式、村企形式、订单基地形式等五种运作机制。

为了推进全旗有机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旗委、旗政府着重抓着重抓了四个环节:一、健全组织,政策扶持。旗里成立了发展有机农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加大了有机农业的资金投入,对生产经营有机食品的龙头企业和销售大户,减免税收,优先发放贷款。与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聘请了十多位专家学者担任有机农业顾问。《翁牛特有机农业发展规划》通过国家级有机农业专家评审论证。二、抓宣传,重培训。三、打品牌,创市场。立足挖掘翁牛特旗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力铸造“天枢一品”品牌。 四、制定标准,抓监测。为了抓好有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翁牛特旗成立了“翁牛特旗有机食品质量检测中心”,制订出了有机水稻、有机杂粮、有机牛羊养殖等地方标准和操作规程。

强有力的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有机农业的发展。目前,全旗已有8个龙头企业的18个品种获得国家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全旗有机水稻认证面积达到3万亩,有机杂粮面积达到5万亩,中草药及林果面积1500亩,饲草料基地1万亩,天然草场达到4万亩,有机牛羊总头数达到7.8万头只,有机肉蛋禽达到20万只。已具备年产有机富硒大米12000吨、有机杂粮5000吨、有机牛羊禽肉1000吨,有机禽蛋1500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全旗220万亩耕地全部被自治区认定为“无公害生产基地”,是自治区唯一一家“全区有机农业示范旗(县)”,也是全国以旗县为单位、整体推进有机农业的第一旗(县)。

翁牛特旗米业协会

13483529

大米

四. 内蒙古 赤峰 巴林右旗 巴林石

巴林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巴林石

据朱星白等《巴林石》所述,主要依据颜色、质地、纹理和结构,将巴林石分为鸡血石、福黄石、冻石、彩石和图案石五大类。

鸡血石

巴林鸡血石指含有红色辰砂的巴林石,质地多为透明、半透明;血色有鲜红、朱红、暗红、橘红等。血形呈片状、块状、条带状、星点状等。各品种均以各种“红”命名,如夕阳红、彩霞红、牡丹红、金橘红。

福黄石

凡主体呈黄色且透明半透明者均属此类.还可按色调及纹理细分若干品种,如鸡油黄、密蜡黄、流沙黄等。其中金橘黄可与田黄媲美。

冻石

凡透明半透明、无血又以黄色为地的巴林石均为冻石,是巴林石品种最多的一类。按其主体特征因素命名,有水晶、芙蓉冻、羊脂冻等。

彩石

凡无血非黄非冻的巴林石均为此类,最明显的特征是质地不透明而色彩丰富,因而品种命名也就丰富多彩,如红花石、黄花石、咖啡石、木纹石等。

图案石

指巴林石中带有各种天然景物图案并有一定观赏价值的一类,可凭借主题而命名。

巴林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 《关于给予“巴林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请示》(右政发[2006]63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现辖行政区域内矿区,即东经110°21′30″至118°24′30″,北纬43°46′00″至43°47′30″。

五. 内蒙古 赤峰 林西县 内蒙野果

七合堂村是林西县新城子镇的一个山区村落,有4个自然村,228户,908口人,总土地面积3.23万亩,其中耕地6108亩,除不足200亩水浇地外,绝大多数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就是这样一个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穷山村,经过脱胎换骨的生态治理,森林覆盖率达到81.1%,开创了生态庄园经济模式,一跃成了“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

被当地人称之为“内蒙古野果”的吉红123苹果,年果产量350万公斤,总产值700多万元。果品远销北京、广州、澳门、深圳等地,创出了“九佛山”知名品牌。现已成为七合堂村特色主导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

六. 内蒙古 赤峰 松山区 赤峰哈达饼

说起来哈达饼的问世,实出偶然。据传大约在一百五十年前,赤峰的面点师傅在做南沙饼、豆沙饼时,由于剂头无酥、油多、少馅成了余面,师傅们就想了一个法子,把剂头擀开,包上酥和糖烙饼,结果特别受欢迎。赤峰的各大饭庄相继制作,名噪一时。



哈达饼是近似于点心的饼,造价较高,用水油面和油酥擀成皮,包干果甜馅,烙制而成。制作过程是先制饼坯:将面粉加白油(粗制奶油)或奶油和成酥面。另用面粉和白油及水和成水油面团,然后用水油面包油酥面,擀成圆片成饼坯;再制馅:熟面粉加白油、瓜子仁、芝麻、核桃仁、白糖调成甜馅;最后烹制:饼皮上放馅料抹匀,从两头对卷,再盘成圆饼形,擀成荷叶饼状,放入铛内,用小火烙成虎皮色,烙熟后出铛,切两半或四瓣即成。制成的哈达饼具有掉在地下粉碎,放到嘴里不用嚼,酥脆香甜等特点。

七. 内蒙古 赤峰 林西县 熏鸡

熏鸡是锦山(公爷府)传统食品,历史悠久。锦山熏鸡味道鲜美、颜色漂亮。过去,锦山卖熏鸡的多在夜间,卖者背着篮子,手里提着灯,走街串巷高喊:“五香唉!熏鸡唉!”。为什么夜间卖呢?因为人们劳动一天了,晚间休息时好喝酒,熏鸡是下酒好菜,又有滋味又方便。熏鸡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八. 内蒙古 赤峰 喀喇沁旗 牛家营子北沙参

牛家营子北沙参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牛家营子镇中药材种植已有300多年历史,早在清朝康熙年间此地就建有“药王庙”,供奉药王孙思邈。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狩猎至此,闻药香醉人,赏药花悦目,遂赐名“药王村”。从此名扬各州郡,家家种药,户户得益,历久不衰,延续至今。地产北沙参产量占全国80%,并以色白、条长、味纯正誉满全国,远销香港、东南亚。1999年牛家营子中药材基地被科技部列为中药材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开发专项研究基地之一,拟命名为“中国北方绿色中药材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北沙参之乡”。

地域范围

牛家营子镇是北京通往塞外草原的咽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赤峰市西南部,地处大兴安岭山脉和燕山山脉交接地带,属七老图山脉东北麓,东经118°08′-119°02′,北纬41°53′-42°14′,具有明显的华北、东北向内蒙古草原过渡的特点。北沙参种植面积保持在2.0-2.5万亩之间,单产300公斤,平均年总产量350-550万公斤,占全国的80%。具体地域范围是:东至南荒村与红山区文中镇柳条沟村、大营子村交界处,南至水泉村与锦山镇全太村接壤,西与松山区城子镇相邻,北到赤峰市新城区交界处。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牛家营子北沙参呈细长圆柱形,偶有分枝,长30-45cm,直径0.5-1.2cm。表面淡黄白色,略粗糙,偶有残存外皮,不去外皮的表面黄棕色。全体有细纵皱纹及纵沟,并有棕黄色点状细根痕。顶端常留有黄棕色根茎残基;上端稍细,中部略粗,下部渐细。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浅黄白色,木部黄色。 2、内在品质指标:牛家营子北沙参根茎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类物质,此外其总皂甙含量为0.3–0.4g/100g,总黄酮含量为0.09–0.10g/100g,蛋白质含量为10.5–11.5g/100g。北沙参味甘甜,是临床常用的滋阴药,养阴清肺,祛痰止咳。主治肺燥干咳、热病伤津、口渴等症,为药食同源植物。 3、安全要求:牛家营子北沙参,由于生产区域内无工业污染,2004年被内蒙自治区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生产基地,水质土壤均达到安全标准,因此生长的北沙参无农药残留,是合格的无公害农产品。牛家营子北沙参种植产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标识包装管理办法》等相关规范和法律法规规定。 4、分级:根据感官指标、理化指标等分为特级品、一级品、二级品、三级品、统装品。5、包装:所用包装材料为瓦轮纸盒,纸盒大小可据出口或购货商要求而定,卫生标准应达到食品级。 6、运输:运输工具或容器应具有较好的通气性,以保持干燥,并应有防潮措施,并尽可能地缩短运输时间。不应与其它有毒、有害、易串味物质混装。 7、贮藏:干燥后的北沙参如不马上出售,包装后应置于室内干燥的地方贮藏,同时应防止老鼠等动物的危害。为保持色泽,还可将干燥的北沙参放在密封的聚乙烯塑料袋中贮藏,并定期检查。但进入夏天后,由于气温升高,应转入具低温条件的地方贮藏,一般在10℃以下的贮藏条件下安全越夏。

九. 内蒙古 赤峰 巴林右旗 巴林牛肉

巴林牛肉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巴林右旗依托地区资源禀赋,采取多项务实举措,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促进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农牧业经济提质增效,引领农牧业走上了“快车道”。“十二五”期末,全旗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68元,年均递增11%。

巴林牛肉

内蒙古

巴林右旗家畜改良工作站

巴林右旗大板镇、索博日嘎镇、巴彦琥硕镇、宝日勿苏镇、查干诺尔镇、幸福之路苏木、查干沐沦苏木、巴彦塔拉苏木、西拉沐沦苏木等9个苏木(镇)162个嘎查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8°11′~120°05′,北纬43°12′~44°28′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