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家乡的特产砀山梨作文 家乡的特产南果梨作文400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家乡的特产砀山梨作文 家乡的特产南果梨作文400字更新时间:2022-07-18 16:03:17

一. 河南省 洛阳市 孟津 孟津梨

孟津梨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孟津梨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是洛阳名产,栽培历史千余年,自古即为贡品。因它味甜汁多,细脆无渣,形圆色红,故又称为“洛阳金桔”。清代时,孟津梨已有夏梨、伏梨、平梨、雪梨、五香梨、秋落白、马蹄黄等7个品种。现在已增至30多个品种。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孟津梨

申请登记人:孟津县翠绿孟津梨专业合作社

登记证书编号:AGI00293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

外在感官特征:繁多的梨树品种,其果形、口味、色泽、个头、成熟期、耐贮性各异。以天生伏梨为主栽品种,也是孟津梨的代表品种。

1、天生伏梨:为孟津梨的当家品种,果实中大,平均单果重200克左右,最大可达300克。外观呈短葫芦形,皮黄绿色,果点小,外观美丽。果肉鲜美,汁多,味甜,石细胞少,质地细脆,落地即酥,被誉为“洛阳金桔”,孟津县因之称为“中国伏梨之乡”。

2、早酥:果实大,平均单果重200-250克,倒园形,果顶突出,果皮黄绿色,常有纵向棱状突出。果肉细白,质脆多汁,味甜爽口,品质上乘。耐贮藏,8月初成熟。

3、酥梨:果个大,平均单果重270克,近园柱形,果顶平。果皮金黄色,果点稍大,果肉白色,肉多,味甜,酥脆爽口。8月底成熟,耐贮运。

4、新高梨:果实大,平均单果重300克以上,最大可达500克。果实近园形,果皮黄褐色,经套袋后可转变为浅黄褐色,十分美观。果肉细,质地脆,细胞少,含糖高,香甜可口,风味极上。果实在9月底成熟,耐贮运,为市场热销品种。

内在品质指标:包括独特的风味描述和可量化的理化指标。孟津梨品质佳、酸甜适度,汁多渣少,形色美观,含可溶性固形物12.3%,还原糖9.7%,维生素C7.2%。孟津梨果实供鲜食,肉脆多汁,酸甜可口,风味芳香优美。富含糖、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孟津梨还有医用价值,可助消化、润肺清心,消痰止咳、退热、解毒疮的功效,还有利尿、润便的作用。孟津梨产品知名度高,除国内销售外,还远销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各国,因果色金黄、口味鲜美被誉为“洛阳金桔”。

地域范围

孟津梨主要分布在洛阳市孟津县区域,总生产面积5000公顷。孟津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丘陵山区,位居黄河中下游分界地段,东距省会郑州110公里,西距豫西名城三门峡90公里,南与古都洛阳毗邻,北临滔滔黄河,与济源市一桥相连,基本地形地貌概括为“三山六陵一分川”, 全县跨东经112°12′—112°49′,北纬34°43′—34°57′,东西长55.5公里,南北宽26.9公里,面积758.7平方公里。境内交通发达,百里黄河上有5座铁路、公路桥和山西、河北、焦作、济源等省市相通;陇海铁路纵贯全境,焦枝铁路在孟津设有3个车站;被称为欧亚大陆桥的连霍高速公路在我县开设有3个上下道口,太澳高速、洛阳西南绕城高速、310国道、207国道、洛常公路等交通干线在境内纵横交叉;国家二类航空口岸洛阳飞机场坐落在我县的麻屯镇。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既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又为生产经营提供了强大的运力支撑。孟津梨地域保护范围面积5000公顷,年产量150000吨。

二. 云南省 昆明 呈贡区 呈贡宝珠梨

呈贡宝珠梨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呈贡宝珠梨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呈贡宝珠梨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呈贡宝珠梨是云南省闻名的水果。2005年9月,“呈贡宝珠梨”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成功注册,是呈贡县重点打造的五大品牌之一。果圆形,一般重200-330克,大者达500克,皮薄,淡黄绿色,果肉雪白,脆嫩,汁多,味浓甜,微香,食后无渣。

宝珠梨是云南众多梨果中的佼佼者,中国优良品种梨树。蔷薇科梨落叶乔木。温带果树。原产云南省呈贡县,是东方梨系统沙梨类经济栽培种。据记载,栽培历史最早见于明代。适于温暖湿润气候,树姿开张。果近球形,果皮呈黄绿色,萼片脱落,果实不经成熟即可鲜食,味甜质酥,石细胞稍多。1994年 ,呈贡栽培面积4.5公顷,产量7000吨。晋宁、会泽、宣威等县市也有少量栽培。宝珠梨栽培已有数百年历史,传说大理国时,有高僧宝珠和尚到鄯阐城(今昆明)讲经,从大理带来雪梨树苗,经过与呈贡优良梨种嫁接,成为名果。吃果不忘栽树人,这梨就叫“宝珠梨”以纪念高僧。由于品优质佳,曾经作为贡品,远赴京都,宝珠梨的产地也因此而得名“呈贡”。

呈贡新区平均海拔1900m,红壤或水稻土。夏季多雨,冬季干旱,年均降水量800—1200mm,年均气温14.9-15.3℃,年均日照时数2232小时,无霜期285天。宝珠梨喜温凉,对水质、土壤、气候环境要求较严,因而适栽区域较窄。在呈贡县,主要分布在洗澡唐山—段家营松山-凤凰山-李旺山-小尖山-小关山-台板山和马烟囱山-赵家山-磨盘山-小石头山-吴山-尖峰山-马鞍山-梁王山,2条山脉面向滇池一侧,其中以吴家营乡的缪家营村、万溪冲村、郎家营村、段家营村、赵家山村为主,50—100年生老树占50%—70%;万溪冲村和缪家营村栽培最多,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县的1/3;马金铺乡和七甸乡是栽培新区,树龄多为10—15年。

2011年9月,素有“果中君子,滇中梨王”之称的“呈贡宝珠梨”又通过了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呈贡宝珠梨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宝珠梨。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1950m至2200m的丘陵缓坡地带,土壤类型为红壤,有机质含量≥2.0%,土壤pH值5.5至6.5。

三、栽培管理

1.苗木:采用以棠梨为砧木的嫁接苗。

2.定植:

(1)定植时间:11月下旬至次年1月。

(2)定植密度:每667㎡(亩)栽植40株至45株。

3.疏花疏果:40片至45片叶留1果,每667㎡(亩)留果量≤3000kg。

4.水肥管理:

(1)土壤管理:全年翻犁1次至2次,保持土壤疏松,消灭杂草。

(2)水分管理:萌芽至花前、果实膨大期分别灌水1次至2次。

(3)肥料管理:盛果期梨树于11月挖环状沟或条状沟,每株施入腐熟有机肥50kg至100kg。

5.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贮藏

1.采收:9月中下旬,果皮青翠、果肉雪白时开始人工采收。

2.贮藏:若需贮存3个月以上,须在2℃至5℃、相对湿度70%至80%条件下中贮存。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果实近圆形,果梗短粗,皮色青翠,采后果实表面出现蜡质,具光泽。果点明显。单果重200g至500g。果肉雪白,肉质脆、细嫩、多汁无渣、酸甜适口。

2.理化指标:果实硬度4.0kg/cm2至7.5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5%,总糖≥6.0%,氨基酸总量≥0.19%。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中国优良品种梨树。蔷薇科梨落叶乔木。温带果树。原产云南省呈贡县,是东方梨系统沙梨类经济栽培种。据记载,栽培历史最早见于明代。适于温暖湿润气候,树姿开张。果近球形,果皮呈黄绿色,萼片脱落,果实不经成熟即可鲜食,味甜质酥,石细胞稍多。1994年 ,呈贡栽培面积4.5公顷,产量7000吨。晋宁、会泽、宣威等县市也有少量栽培。

地域范围

呈贡宝珠梨产于云南省呈贡县境内吴家营、马金铺两街道丘陵地带,包括吴家营街道的万溪冲、前卫营、段家营、郎家营、缪家营以及马金铺街道的横冲、庄子、秋木箐、小营、大营10个村社。呈贡宝珠梨产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02°48′-102°53′,北纬24°45′-24°52′,南北长约11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种植地海拔1950-2200米之间,坡度为0-15度。宝珠梨种植总面积1146.84公顷,年产量8613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观品质:呈贡宝珠梨果实圆形或椭圆形,具有宝珠梨固有的特征,果梗完整,皮色青翠,采后贮藏时果实表面蜡质薄有光泽,果点大而明显。单果重200-500克。 2、内在品质:呈贡宝珠梨果皮厚度中等,果肉雪白,肉质脆、细嫩、多汁无渣、酸甜适口、营养丰富,具有养阴清热润肺的功效。果实硬度2.5-5.0kgf/平方厘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5%,总糖≥5.5%,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以及铁、钙等元素。 3、安全要求: 呈贡宝珠梨执行《农产品安全质量 水果安全要求(GB 18406.2》的安全指标,果实农药残留标准,符合中国水果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进入市场遵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有关规定。

三. 山西省 晋中 榆次 上戈小白梨

上戈小白梨是山西晋中榆次的。

东赵乡上戈村地处丘陵地带,有史以来多植梨果,所产的小白梨最具特色,曾为历代皇家贡品。其特点是色美皮薄,果嫩肉厚,汁多渣少,香甜味美。

四. 安徽省 宿州 砀山 香雪轩毛笔

香雪轩毛笔源于安徽省砀山县黄河故道南侧的官庄坝,有四十多年的生产历史。曾于一九七九纳入国家出口创汇计划,一九八二年被吸纳为安徽省“文房四宝”理事会成员,成为我省出口毛笔的主要产品,并有65种产品于一九八七年被评为省优产品和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系列香雪轩毛笔有高、中、低档300多个品种,年销售量在200万只以上,创利税近百万元。香雪轩毛笔选料精良,做工考究,精密细致,装璜美观、大方。具有“尖、圆、齐、健”四德和“刚柔相济”的特点,被书法名家、美术大师一致称赞为“挥洒如意,得心应手”的笔中极品。香雪轩毛笔分为兔毫、狼毫、羊毫、兼毫等品系,花色、品种齐全,尤其高档毛笔“青香玉”、“盖九州”、“玉龙吐珠”等都远销日本和东南亚,深受中外友人的赞扬。( 砀山)

五.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六. 安徽省 宿州 砀山 砀山早酥

安徽省砀山果园场引进的早酥梨,平均单果重150克--250克,近圆或卵圆形;果面光滑果皮绿黄色,果肉白色,汁多,味甜,果心较小,品质上等,比砀山酥梨早上市一个月。

七. 山东省 烟台 龙口 山东梨

山东梨(黄县长把梨)山东梨因原产于黄县(现龙口市),又称黄县长把梨,因其在国内大梨出口中占有显赫位置,故现出口部分以"山东梨"冠名。山东梨(长把梨)原生长在东江镇崔家村,清朝康熙年间始有栽培,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其母树原名叫"天生梨",后经嫁接繁育成为今天的大梨品种。它以皮薄渣白、汁多甜脆、耐贮存、贮存后品质变优而著称于世。有50多年的历史,每年出口达3万吨之多。( 龙口)

八. 甘肃省 张掖 临泽 临泽沙河梨

城关镇:所产沙河梨出名。

沙河乡:以沙河梨、小枣出名,素有“河西瓜果之乡”称号。

九.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家乡莲藕饼

将莲藕刨丝,配上冬菇粒、虾米等配料。拌匀后,将其制作成圆形饼状并放入油锅里炸至金黄色,就成为甘香可口的家乡小吃。( 番禺)

十. 云南省 丽江 永胜县 摩梭人的猪膘肉

摩梭人的猪膘肉

猪膘肉是泸沽湖畔摩梭人家非常有特色的一种佳肴,它特殊的味道和制作方法同泸沽湖一样令人感到神秘而玄妙。

冬天的泸沽湖非常美丽,尽管在这个时候湖畔已非常寒冷了,但是如果你在冬月初一前后进入泸沽湖,走在村村寨寨里,你就会感到一种温暖。不仅由于人摩梭好的热情让人有一种特别的亲切,给人一种暖意,还因为这个时候那里房顶上楼上都堆满了包谷,到处是黄橙橙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村那寨都响起了宰杀年猪的声音,走进村子里你就能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制作猪膘肉,这里的大人小孩子都充满了喜悦,人们那被包谷和猪膘肉映红了的脸上总是那么的灿烂,一座座木楞子房构成的一个个村落是边泸沽湖一幅幅丰收的美丽图画。

在沪沽湖畔的草海边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家摩梭人有两兄弟,父母把老大分了出去,老大分到一头猪和一条狗,分家后老大很勤劳,家里搞得像模像样,猪也喂得又大又肥,冬大的时候他先把菩萨敬了,就开始杀猪。他先把猪肚割开,把肠和内脏拉出,把里面的瘦肉和骨也剔除。然后缝上猪肚晾干后搁在神柜上。猪的大肠装上燕麦,小肠装荞麦,肚肠心肝肺都挂在家里,没油的时候,他就从膘猪的肚里取了猪油来用;没肉的时候就从猪膘身上割一块来吃。到了年三十的时候就开猪膘肉,初二猪头项圈敬菩萨,取项身肉一圈孝敬父母,过年的时候就要吃几天的猪膘肉。

摩梭人制作猪膘肉非常讲究,他们一般选在冬月初一杀猪,如果十月二十九属狗三十属猪,那么就改在十月二十九杀猪,如果初一属鼠、猪、羊、猴、狗、鸡,也是不能杀的,就要改期进行。所以人摩梭在冬天做猪膘肉,定要选择一个吉日。这个时候村子里到处都闻杀猪声,到处都可见制作膘肉,场面很是壮观。

猪膘肉的制作过程分为宰杀、剔骨肉、抹调料、缝制、压扁、晾晒、放置等几个步骤。当地人将猪宰杀后将猪肚剖开,将内脏取出,然后就将猪背朝下肚朝上铺着,用刀将骨和瘦肉从猪体内剔出,这一道工序比较复杂,几乎将瘦肉和骨剔干净,但是只有猪头不经过这道工序,猪头保存完整,在猪头上抹盐并加上调味品,这是一道重要的工序,抹盐时要均匀,一般配料要用盐、花椒、大蒜、生姜,有时还加上酥油和蜂蜜。调料涂抹均匀后就是缝制,即将剔好,抹好调料的猪膘肉用大铁针和麻绳将其缝合,缝的部位主要在猪肚、猪脚,缝的针眼约寸长,缝时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力气,所以一般都是由男子来完成的。缝好以后就进入下一道工序凉晒,将猪膘肉放置在太阳下晒上几天或是阴干,将猪肉的水分凉干,至此猪膘肉基本做成,将它搬进屋里,搁在家里的神柜或灶台上,一个挨着一个,或叠放堆码。

猪膘肉是人摩梭贮藏的肉食品,平时想吃的时候就割下一块,如果家里有客人,也要用这猪膘肉招待客人。猪膘肉的吃法非常多,或煮、可炒、可蒸,膘肉看似肥腻,吃起来却很爽口,味醇香,口感很好。除了日常食用外,猪膘肉常用于祭祀,也用于置办宴席。猪膘肉是摩梭人家庭富裕的象征,如果哪家的神柜上放满了整条整条的猪膘,那这个家庭在当地一定是很富有了。

猪膘肉放置时间长短不一,短的一年两年或三年,长的甚至放置八九年,不少猪膘肉都在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以后仍保存完好,不坏。到边泸沽湖的人摩梭家作客,经常会用搁置已久的猪膘肉待客,这些猪膘肉经过了好几个年头,表面上布满烟尘,呈深褐色,有一种苍桑感。但烹制好后味道很好,无异味,也不会闹肚子,很神奇。这大概取决于当地的地理位置,高原湖泊周围,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加上制作的工序讲究,所以猪膘肉能保存很长时间。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