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河南独有特产毛鸡娃 河南特产岁岁不老鸡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河南独有特产毛鸡娃 河南特产岁岁不老鸡更新时间:2022-07-19 16:26:08

一. 河南省 郑州市 新郑 绵枣

中州土特名产,新郑市特有果品,俗名地枣、粘枣,属百合科,为多年生草本,地下有磷茎、叶片线性、从生于地面,象韭菜。7—8月间叶丛中生出直立的花梗,花梗顶端开出粉红色小花。每年4月,绵枣发芽长叶后,农民遍山找寻,将磷茎挖出,洗净泥土,经过多次蒸煮,糖液自出,甜味沁人心脾,如加点红糖,则更甜美。绵枣属热性补品,营养价值高,其性粘。绵枣风味独特,能补养身体,久储不坏。

二. 河南省 洛阳 孟津 孟津不翻

孟津不翻是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的特色小吃。孟津不翻色泽金黄,质地虚腾,既爽口又富有营养,极受老年人和儿童欢迎。

孟津不翻在当地是一道名小吃。据说是由王铎从宫廷御膳房里带出;是一种薄而小,放在烧热的鏊子上不用翻动即熟蘸汁或入汤而食的绿豆制品。

孟津不翻以上好的绿豆为原料,经一夜浸泡、涨发、去皮,磨成豆糊状,加入鸡蛋、食盐调制,而后盛在特制的鏊子内用火煎烙而成。因烙时不需翻个儿,故而得名“不翻”。不翻色泽金黄,质地虚腾,既爽口又富有营养,极受老年人和儿童欢迎。

烙不翻得用专用的鏊子,把鏊子烧热后,抹上油,舀一勺绿豆糊往里一倒、摊匀,盖上鏊子盖,片刻工夫不用翻就熟。不翻很薄,一般是蘸着兑有大蒜、姜、柿子醋、花椒水、丁香水、大茴香水、小茴香水、芝麻酱、小磨香油、酱油等十余种调料调制的汁水吃,也有的将两张不翻儿叠着放在碗里,浇上一勺滚烫的骨头汤,放些事先煮好的黄花菜、海带丝、木耳、粉条之类,倒上醋,洒上胡椒粉,做成酸辣可口,余味悠长的“不翻汤”吃。两种吃法均滋味醇正,清香可口,非是一般小吃可比。

还有种说法:不翻的得名缘于孟津小浪底。

小浪底位于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未修建前,此处有八里胡同,是黄河中游最狭窄、最危险的一段,两岸高山对峙,风高浪急,在其中行船打鱼十分危险,屡有翻船事故发生,遇难者常常连尸首也找不到。因此,当地民间有许多忌讳和风俗,比如吃鱼时,不能吃完一面翻过来吃另一面,而是要把鱼头和脊骨一起剔出再吃下面的肉;还有不准把水瓢扣着放,忌说“翻”、“煤”等词语。不翻,于是就成为旧时船家的干粮。这种传说不管真假,无非也都是为了讨个吉利,希望能太太平平,不要翻船出事。

不翻现在已是孟津当地的一种风味小吃,在县城有多处摊点,凡来旅游的人们都会品尝一二,以餐口福。

三. 河南省 南阳 方城 广阳大枣

广阳大枣东汉末年广阳枣被列入皇室贡品,明清时畅销江南,当时汉口枣行挂牌“九里山前广阳枣一等”,驰名大江南北。广阳枣鲜红个大,落地易碎,酥、脆、甜、后味香,为鲜食佳品。据河南农业大学化验,每百克鲜果含糖21.72%—33.0%,维生素C289.95—394.3毫克,可食部分占鲜枣的92%,出肉率高于其他品种。风味甘甜,宜鲜食,也可加工成干枣、枣品,罐头和枣汁饮料等产品。其干枣又富于弹性,打包成垛堆放的大枣出包后,一天内恢复原形,便于长途运输。

目前方城县栽植枣树面积1.35万亩,60万棵,年产鲜枣1300吨,除广阳大枣外,还有广阳大圆铃、小圆铃、柱铃、石磙铃、马牙枣、羊奶枣等,此外全县还有野生枣树资源21万亩,1760万株。方城县已确定以广阳镇为中心,建立3万亩广阳枣商品生产基地,年产鲜枣1万吨,并将县属五座果品加工厂年加工能力提高到5000吨,实施全方位开发,市场前景广阔。

四. 河南省 郑州 登封 少林长兵器

少林长兵器有月牙铲、弓、箭、春秋大刀、大板斧、单双戟、枪、棍、叉、棒、鞭、锤等。长度 80-170cm,重量0.5-5kg。长兵器用优质碳结钢或铁板制成,可用作实战或表演用。

五. 河南省 洛阳 嵩县 阎庄花生

阎庄花生是河南省洛阳市嵩县阎庄镇的。嵩县阎庄花生粒大饱满、皮色鲜亮、饱果率高、整齐度好。

阎庄镇是豫西花生种植大镇,全乡花生种植面积15000亩,年产花生2226吨,从事花生收购、加工的企事业达100多家,花生畅销省内外,成为知名品牌。

六. 河南省 洛阳 偃师 缑氏葡萄

缑氏葡萄是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缑氏镇的。偃师缑氏葡萄远近闻名,这里的葡萄个大、色艳、糖分高、味道好,被誉为“冰糖葡萄”,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缑氏镇地质肥沃,土壤含钾量大(120ppm),光照时间充足,是全国冬季不覆盖栽培的中心地带,发展优质葡萄有着良好条件。上世纪80年代初,该镇唐僧寺村几位农民率先发展葡萄种植,全镇种植葡萄2万亩,是中原地区较大的鲜食葡萄集散地,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

光卖鲜食葡萄不算,缑氏镇围绕葡萄产业特色优势,通过举办葡萄文化节,发展观光农业。镇里培育龙头企业,庄园葡萄酒公司、唐僧寺葡萄酒堡,以及在建的开心葡萄酒厂,年产2000多吨葡萄酒,可就地消化2000亩葡萄。

七. 河南省 焦作 温县 张三包子

张三包子铺生意兴隆 张三包子的创始人叫张三春,排行第三,所以群众把他做的包子叫张三包子。张三包子,质优价廉,三角形水煎包子,三个面均具黄、焦、酥、脆之特点,尤其是包子馅料,别具风味,肉馅不仅柔软可口,并且流油喷香,包子里灌汤,溢出奇香,沁人心脾。所以张三包子自开张时起,一直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名声远扬,在焦作周围享有盛誉。

八. 河南省 洛阳 洛宁 洛宁竹帽

洛宁竹帽,创于清代,盛行于60、70年代。坞西、陈宋、王协等村为集中产地,年产百余万个,销往陕西、山西、湖北、四川等地。式样有大、中、小盔之分,盔上又分无眼有眼两种。戴上牢稳,骑车迎风不掉,遮阳、通风,经久耐用,且价格便宜。尤其是近年涂上清漆更受消费者青睐。

九. 河南省 平顶山市 汝州 汝瓷

汝瓷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坯质好、质明亮、面下呈斑点、隐纹、冰花。为历代珍品。产于汝州市。

汝瓷在我国宋代被列为五大名瓷(汝、官、钧、哥、定)之首,当时被钦定为宫廷御用瓷。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州是汝瓷的故乡,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汝瓷之乡汝州汝瓷一厂专家们第一批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仿汝器物,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汝瓷厂专家试烧成功并得到陶瓷专家的鉴定,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从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张名片。汝瓷的典型特色是:“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

物产丰富的汝州本是商贾集聚之地,文化积淀由来已久,贞观盛世使汝州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汝州陶器的发展促进了陶瓷业的兴盛,从汝州瓷业的兴盛说明汝州早在远古时代,造瓷工艺已较先进。 汝瓷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微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

“汝瓷”烧造地

北宋时间,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时属直隶州即现今的汝州市),当时(公元1102—1127年)汝州辖管郏县、龙兴县(现今宝丰县)、鲁山县、汝阳县(伊阳)、叶县、襄县等地(据《中国美术史》记载)。汝州四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南北两大瓷区;北区从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区张公巷、文庙,大峪乡的东沟、陈家庄至黄窑到临汝镇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严和店起沿东南方向延伸至罗圈、桃木沟和清凉寺、梁洼,直至段店,方圆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窑炉。鼎盛时窑炉达到了300多处,影响扩及到内乡、宜阳、新安及黄河以北等地,是汝窑生产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汝州东北方烧造的是稍有花纹装饰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葱绿是早期的产品;南方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装饰,隐隐浮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下,但制作时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区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烧造“汝瓷”主要原料

唐代,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黄长石、砂岩石、半坡土、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汝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其产品称之为“汝窑”。 “汝窑”出现的时期在越窑衰败之后,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御拣退之件,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胎质细润,多数象点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通体有细片,底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弦纹尊(奁)、洗”,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

相关历史记载资料

宋·周辉《清波杂志》、陆游《老学庵笔记》、周密《武林旧事》、杜绾《石谱》、欧阳修《归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论》、《正德汝州志》等书,曾记载有汝瓷的始况。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宋人叶寘《坦斋笔衡》清说郛本,曾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的赞语。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虽然元、明、清历代民间窑场仍然不断烧制,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民国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资本家李绍初曾在汝州蟒川严和店汝窑旧址建窑试仿汝瓷,亦未成功。 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耀等窑难度大的多,不易仿制,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间,督学孙灏诗云:“青瓷上选无雕饰,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贡绍兴年,瓶盏炉球动颜色。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皿虫为盅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金盘玉碗世称宝,翻从泥土求精好。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诗人对汝瓷作了高度评价,但也表达了他对汝瓷失传的感慨之情。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