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贵州特产翠珠 贵州野生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贵州特产翠珠 贵州野生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9-03 08:53:32

一. 贵州省 遵义 播州区 黄糕粑

黄糕粑的主要原料是大米、糯米和黄豆。做好的黄糕粑,为一个一个的长方块,外包斑竹笋叶。最早制作黄糕粑的是虾子场,由于它营养丰富,甜美可口,又携带方便,于是逐渐扩展到南白、鸭溪和其他地区。吃的时候,去掉笋叶,将粑切成薄片,便可看到晶莹闪光的糯米粒夹在其中。吃法或炸、或烤、或炒、或熏蒸,都滋润爽口。近年来,北京、上海、西安、重庆等地,都有人慕名前来购买,带回家细细品尝

黄粑,又名黄糕粑,是贵州非常有名且颇有特色的食品。城里人爱吃黄粑,却苦于没有原料、工具,既然难以吃到,所以就把其归为小吃,是用来细细品尝的;在乡间,需要的原料和木甑倒是不缺,但又少有闲暇来做美食,所以一遇农闲,哪家做上一甑黄粑,便平添了几分节日般的喜庆。

在贵州,黄粑不为某地所特有,在各处几乎都可吃到。吃得多了广了,倒也就有了对比———其中以黔北遵义的南白镇黄粑和黔中贵阳的清镇黄粑为佳。前者个头颇大,有如旧时的方枕,按一指宽片片的切开,吃起来实在让人朵颐大快;后者个头见小,约摸一拳大小,更适合于自个儿一“粑”在手,自得其乐的细细品味。

说到黄粑的起源,还有个难以考证的小故事。时间一直追溯到三国时期,那时的贵州,还被称作夜郎。据说那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当时正率兵平定孟获,在夜郎国与那黔中洞主作战。一日,蜀军正埋锅造饭,突然探子来报,说有蛮军临阵。诸葛亮一听,于是下令出战,没几下,便打退了黔国洞主的人马。也不知这诸葛军师是何用意,你说胜了就胜了吧,可他既不顾穷寇莫追的忌讳,也不顾这帮军士的饭还没吃,下令大军乘势穷追蛮军上百余里。这一追倒也没什么,可就急坏了这军中的火头军了,久等部队不归,可这煮着的豆汁儿和米饭不能浪费呀,本来就没带多少粮草,怎么办呢诸葛军师一看这情形,只好命将士兵把未用的豆汁儿与米饭掺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内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馊。等大捷而归的士兵回营,这被豆汁儿掺和过的米饭已足足蒸煮近两日,又累又饿的士兵们急忙分食,谁料这米饭已成另一番模样,不但色泽黄润,而且味道甘甜香软,吃起来更有一番滋味,士兵们还以为是军师用来犒劳他们的美味,三下两下便让几甑佳馔见了底。碰巧劳军当地百姓遇到,见此物如此美味,也仿此手法制作,一千多年的世世代代延续下来,这不,贵州便又多了这么一道美味———黄粑。

黄粑的原料的确就像小故事中说的那样,极其简单,主要是粘米、糯米和黄豆。但是其制作相当繁杂,耗时也颇长。

以遵义的南白镇黄粑为例,先将洗净的粘米与黄豆打制成混合的米浆,再将糯米洗净,放入传统的木甑中蒸煮到七八成熟。然后将打制好的米浆与蒸好的糯米饭倒入大木盆中再行混合,其间还可加入少量的红糖。在大木盆中几经搅拌,待米浆中的水分被糯米饭完全吸收,便可将糯米饭搓打成一个个雪白的大饭团了。紧接着,便用清洗并煮制好的老笋壳叶或大竹叶将糯米饭团依次捆扎好,然后便可全部盛入大木甑中加火蒸煮了。

因为蒸制好的黄粑色泽红亮且味甜,所以一直让人误以为黄粑中加入了大量的红糖以着色调味,其实不然,黄粑的黄润与香甜,完全就赖这漫长蒸煮。混合了黄豆浆汁的糯米饭,在密闭的木甑中经过长时间的蒸煮和发酵,分解出大量的糖分,而糯米饭的色泽也由白变黄,同时也越发的香糯,黄粑也由此而得名,而这也是黄粑的最大特点——本色本味,包味皆由几出。本色本味是食的境界,也是做人的境界,这么看来,黄粑也算颇富性情的一道美食。

经过漫长的20个小时,黄粑出锅了,香气透过湿热的竹叶蒸腾而出。趁热剥去竹叶,黄润晶莹的黄粑跃然眼前,糯香、甜香、竹香扑入口鼻又沁入心田,让人垂涎欲滴,食欲大开。

生在贵州,时时得此美味,真可称“幸”事;若旅经贵州,不能尝此美味,倒要当心成了“憾”事。

二. 贵州省 毕节 大方县 贵州三宝

杜仲250克

主产于贵州高原海拔1100米左右的丛林中,是一种名贵的山野珍品。

贵州天麻---125g

贵州天麻产于贵州省黔西大方县境内,这里山高林深,美丽的百里杜鹃,鸟语花香。独特的气候,特殊的土壤,所产的贵州天麻,其天麻的天麻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都非常丰富,有高参黔麻(高丽人参、贵州天麻)

灵芝---125g

主产于贵州高原的深丛林,雾气重,日照少的岩石古木之间,是一种珍贵的山野珍品。

三. 贵州省 铜仁 万山区 刨汤

来到铜仁,最能体现当地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热辣性格,恐怕这道菜最恰当了。吃刨汤是铜仁农家古老的一种习惯。临近春节前夕,到了熏制腊肉的时候,农家人把养了一年的大肥猪新鲜现杀,甚至还泛着热气的猪肉、猪血、猪内脏切成片,下锅翻炒,再用猪大肠熬制一锅汤,加一些自酿的甜酒,去腥增鲜。待到肉熟汤滚,再将其猪肉等又混入汤锅中,加辣椒、蒜苗,吃的时候可以边吃边加血旺、蔬菜和豆腐。吃刨汤饭可不能太斯文,大碗酒、大块肉,如刘姥姥三进大观园,"食量大如牛,吃个0猪不抬头",吃得一饱二醉、东倒西歪、哈哈大笑才是刨汤饭的真性情。越热闹主人家越是开心,这也是为了取一个好意头,期待来年丰收更盛。这就是铜仁的"刨汤",而所谓"刨",其名来源于木匠的工具,像推木头一样,把猪身上的猪毛给刨掉,以得其名。

四. 贵州省 遵义 余庆县 灌粑

灌粑

主料:糯米、新鲜猪血、猪大肠

辅料:花椒、盐、胡椒、或加半肥瘦猪肉

制作:先将糯米蒸熟,然后把新鲜猪血、花椒、盐、胡椒、或加半肥瘦猪肉与糯米饭一同拌均匀,再将猪大肠洗净滴干水。最后把拌好的糯米饭灌进猪大肠,用细绳将两头系紧,放置于通风干燥处。要食用时再用蒸锅蒸熟即食之,也可以加蒜、干辣椒筒筒煎炸而食。

口感:糯而不腻,滑爽,清香。

此菜一般是要过年时才做,是余庆人家年三十家宴的保留菜品

五. 贵州省 遵义 播州区 董酒

据文献记载它只有200多年历史。现今董酒的生产始于30年代期的程氏酒坊,当时遵义北 郊董公寺有好几家作坊酿酒,唯有程姓一家,由于曲好,酿出来的酒香。后来,他又收留自茅台流浪来的一位重病难行的酿酒师傅,吸取了茅台酒之长,使之名声日益远扬,这就是董酒。其名沿用至今。

董酒是以优质糯高梁为主要原料,采用140 多种中药材和小麦制曲,以小曲小窖制取酒醅,大曲大窖制取香醅,酒醅香醅一次串蒸 而得酒。然后,再经过量质摘酒,分级陈酿,科学勾兑,精心包装而成。董酒,由于采用大小两种酒曲酿造,工艺操作过程又不同于其他名酒,所以,它既有大曲酒的浓郁芳香,又有 小曲酒的柔绵、醇和、回甜的特点,并微带使人产生快感的药材香。故董酒的香型介于浓清之间,就是说浓香、清香兼而有之,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它被定为其他香型白酒。其特点为以酒液清澈透明,香气幽雅舒适,入口醇和浓郁,饮后甘爽味长的独特风格,享有中国名酒的美誉。

董酒产于贵州省遵义市董酒厂,1929年至1930年由程氏酿酒作坊酿出董公寺窖酒,1942年定名为“董酒”。1957年建立遵义董酒厂,1963年第一被评为国家名酒,1979年后都被评为国家名酒,1963年被命名为贵州省名酒,1986年获贵州省名酒金樽奖,1984年获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金杯奖,1988年获轻工业部优秀出口产品金奖,1963年、1979年、1984年、1988年在全国第二、三、四、五届评酒会上荣获国家名酒称号及金质奖;1991年在日本东京第三届国际酒、饮料酒博览会上获金牌奖;1992年在美国洛杉矶国际酒类展评交流会上获华盛顿金杯奖。董酒的香型既不同于浓香型,也不同于酱香型,而属于其它香型。该酒的生产方法独特,将大曲酒和小曲酒的生产工艺融合在一起。

董酒产于贵州遵义董酒厂,属大曲其他香型优质白酒;它以其独特的工艺、典型的风格,优良的品质驰名中外,在中国名酒中独树一帜。

董酒,是 :董香型 白酒。董酒无色,清澈透明,香气幽雅舒适,既有大曲酒的浓郁芳香,又有小曲酒的柔绵、醇和、回甜,还有淡雅舒适的药香和爽口的微酸,入口醇和浓郁,饮后甘爽味长。由于酒质芳香奇特,被人们誉为其它香型白酒中独树一枝的“董香型”典型代表。董酒是 :董香型 白酒 (是其他香型除浓香,酱香外,其他香型代表以前称复香型,兼香型或药香型) 产于中国优质白酒核心区——贵州遵义,是中国老八大名酒,80年代与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齐名的名酒,贵州省仅有的两大国家名酒之一(茅台,董酒)。它是历代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厚根基的民族瑰宝,是承袭中国数千年酿酒文化脉络的真正活化石,代表了中华民族千年沉淀的中医养生文化,它是中国白酒行业中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产品。

董酒,曾在全国第二、三、四、五届评酒会上四次蝉联“中国名酒”称号,并荣获国家金质奖章,其生产工艺和配方在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在蒸馏酒行业中独树一帜,被国家权威部门永久列为“国家机密”。 2008年8月由国家主管部门正式确定“董香型”白酒地方标准,而董酒则是国内“董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

遵义酿酒历史十分悠久,据考古出土文物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距今一、二十万年前,遵义一带就有人类劳动生息。董酒,秉承“药食同源”“酒药同源”人类酿酒起源的脉络,其酿造脉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盛世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亘古千年的历史。国密董酒,就是国家机密(秘密)。董酒独创的串香工艺和配方“百草单”“产香单”曾三次被列为国家机密。1983年国家轻工业部将董酒工艺、配方列为科学技术保密项目“机密”级。1994年、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保密局又重申这一项目为“国家秘密技术”,对外可参观、不介绍、不拍照、严禁对外宣传,保密期限为长期。因此董酒是唯一被三次列为国家秘密的名酒。

六. 贵州省 黔东南州 施秉县 贵州民族织锦

贵州民族织锦,当地群众叫做“织花”。她是祖国兄弟民族民间染织工艺百花园中一朵瑰丽的山花,播馥传俏于贵州高原清水江两岸;在苗族、侗族和布依族人民中世代相传,是贵州各族妇女朝暮接触的有着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

贵州民族织锦的织造,是用土机进行手工数纱挑织,即挑经织纬和纬线起花。它分素锦和彩锦两大类。素锦多以黑白为基调,属通经通纬织造,如黔东南从江一带的侗锦和丹寨的苗锦。彩锦则多以通经断纬或通纬断纬相结合,其织造工艺较素锦要复杂得多,如黔西南的兴义市依锦和黔东南台江一带的苗锦。贵州民族织锦多属几何图案,其取材主要来源于各族人民劳动生活中所熟悉的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和花鸟虫鱼之类。在织锦图案的造型上,少数民族妇女在挑、编、织、绣方面,一个个无不都是巧夺天工的能手,在图案造型上独具匠心。根据织物经纬结构的规律和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她们凭借自己对于自然物象的直观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所需饰物进行了高度的提炼概括、变形夸张,从而产生了自己独特的古朴优美的民族纹样。其用色多以暖调而不受自然色的制约。着重强调对比、鲜艳和明快,以达到五彩绚烂、艳而不俗的效果。

苗锦中的彩锦,流行于清水江一带,其代表作莫过于苗家妇女着盛装时围在百褶裙前面的“红围腰”了。它是古老苗锦中的明珠,可谓“彩锦之王”。苗家姑娘七、八岁就学织花,到十二三岁始学挑织,待十五六岁才基本学会红围腰的织造。它是聪慧的苗家姑娘心血的结晶,是她们借以显示手艺、寻偶择配、寄托终身和憧憬未来的珍贵织物。苗族妇女的盛装,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全身的银饰,这是珍贵富有的表示;再就是交织着姑娘们挑、编、织、绣才华的锦装而服。这主要是上装的衣袖花和下装的围腰花。围腰花,远看色彩斑斓醒目,近看龙盘鸟舞,花团锦簇。其比起衣袖花来,分外耀人眼目。所以,它是姑娘们“游方”、“踩鼓”和“吃姊妹饭”对比巧斗艳的奇珍佳品。

七. 贵州省 毕节 威宁 威宁党参

威宁党参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主治气血不足的党参是专门出口东南亚的“贵州枝党”。威宁党参含糖量和含蛋白质较高,年产量在15万公斤左右。

威宁党参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镇、么站镇、金钟镇、新发乡、黑石镇、麻乍乡、哲觉镇、海拉乡、岔河乡、观风海镇、哈喇河乡、秀水乡、牛棚镇、迤那镇、斗古乡、龙街镇、雪山镇、石门乡、羊街镇、小海镇、盐仓镇、双龙乡、板底乡23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八. 贵州省 遵义 桐梓县 刺梨

刺梨,属蔷该科蔷该属植物,野生于贵州境内的有普通刺梨和“搭钩刺梨”(即无籽刺梨)两个种,普通刺梨种中又有两个变种,一为“光皮刺梨’,一为“送春归”。 刺梨为野生小灌本,四至六月开粉红色、红或深红色的花,夏花秋实。果实多为扁圆球形,横径一般为2-4厘米,8-9月果实成熟,黄色,有时带红晕。果肉脆,成熟后有浓芳香味。果皮上密生小肉刺,俗称之为“刺梨”。果实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每百克鲜果的可合部分一般含维生素C二千毫克;单宁五百至一千毫克;含酸一至二克;总糖量一般四克左右。
刺梨原产我国西南部,以贵州最多最好。据《黔滇纪游》云,刺梨野生,夏花秋实,于与果多芒刺,味甘酸,食之消闷,煎汁为膏,色同楂梨,四封皆产,移之他境则不生。《巢经巢全集》中,有"田评香稻久,路摘刺梨频"的诗句。晚清贵州诗人莫友芝咏刺梨有“形模难适眼,风味竞舒眉”的名句。刺梨果实肉质肥厚,富于营养,每当刺梨成熟,黔滇居民,除去其刺,或生吃、或糖渍、或提其香味以作酒,或晒干而入药。初嚼时昧酸而涩,是后渐变甘旨,市价极为低廉。
本世纪四十年代初,我国著名营养化学家罗登义教授,发现刺梨果实中含有极其丰富的维生素C和P,誉为水果中的"维生素C大王",在省内广泛流传着"一个刺梨的营养价值相当于三个鸡蛋"的美谈。正常成年人每天吃半个刺梨,即可满足其维生素C和P的生理需要。据研究证实,刺梨鲜果的维生素C含量远远高于其他任何水果,是猕猴桃的10倍,沙田拍的18倍,甜橙的50倍,红桔的100倍,梨子、苹果的500倍。用刺梨制成的果汁、清凉饮料、果酱、果酒等各种加工食品,不仅营养丰富,味美可口,并且能保持高含量的维生素C,是航空、航海、高原及采矿等特种作业人员和老弱妇幼的重要营养食品。

九. 贵州省 遵义 仁怀 三把鸡

三把鸡是仁怀传统名菜,厨师能三把拔去一只鸡的全部大羽毛,故此得名。    三把鸡不仅拔毛快,烹制也快,只要3分钟的时间,就可把一只拍翅扑腾的活鸡,变成一盘热气腾腾,香鲜可口的辣子鸡丁。你说快不快!这种烹制的神速,不仅能及时满足食者的需要,而且更使菜肴具有新鲜.浓香.鲜脆可口的特点堪称最佳节的省时又味美的快餐。

三把鸡的烹调,既可单人操作,也可三人流水作业,即一人杀鸡拔毛,一人切肉备料,一人掌火烹炒。其制作的主要要求有三:一日勤学苦练,本领过硬。仁怀著名厨师李彬达,是善做此菜的里手。他所做的三把鸡,以色,香,味俱佳而远近闻名。( 仁怀)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