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豆根儿糖是哪里的特产 豆根糖算天津特产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豆根儿糖是哪里的特产 豆根糖算天津特产吗更新时间:2022-07-03 08:23:13

一. 湖南省 长沙市 宁乡市 兰花豆

制作方法:
1、选用颗粒饱满、大小均匀、完整无损的蚕豆用水淘洗干净,除去杂质;
2、放入水中蚕豆皮充分吸水膨胀;
3、用清水漂洗,剥去豆皮黑线部位约占整个蚕豆的1/3,偷懒者可用刀在蚕豆上切一道口子即可;
4、沥尽水后即可入锅油炸,炸至水分充分蒸发为止;
5、防止炸焦,豆瓣突出,色泽微黄。捞出后沥油冷却,根据口味可适量撒拌些食盐等,口感酥、脆、香。

二. 湖北省 武汉 江汉区 武汉豆皮

到武汉而不去“老通城”,就难算得是品尝过"汉味"美食。“老通城”之所以有名,一则为有独特的名吃--“三鲜豆皮”;二则因是“老字号”--68年沧桑;三则改革之最--全省餐饮业首家股份公司;四则布局巧妙--文化色彩浓郁。"老通城"几乎成为外地宾客对武汉市的别称了。

历史与名人曾是“老通城”的骄傲。1958年,毛泽东两次亲临“老通城”,在品尝了“三鲜豆皮”后说:“豆皮是湖北的风味,要保持下去”,“你们为湖北创造了名小吃,人民感谢你们。”接着光临过“老通城”的名人是: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李先念及外国元首金日成、西哈努克……。

说起“三鲜豆皮”,它绝对不逊色于“汉堡包”和“披萨饼”。豆皮的“豆”必须是脱壳绿豆;豆皮的“皮”必须是精制米浆;豆皮的馅,必须是湘产糯米;豆皮的三鲜必须是鲜肉、鲜菇和鲜笋;豆皮的形,必须是方而薄;豆皮的色,必须是金而黄;豆皮的味,必须是香而醉。难怪它一举夺得过中国饮食行业的最高荣誉“金鼎奖”。

豆皮小记:

原为民间小吃,老通城酒楼创建于1931年,其豆皮根据传统做法,博采众长,以豆、米、浆拌鸡蛋做皮,以糯米为馅,色泽金黄透亮,外脆内嫩,以其独特风味逼近闻名。因馅内包以猪腿肉、玉片等得名三鲜豆皮,后经改进形成多种口味的豆皮。

三. 云南省 曲靖 麒麟区 豆焖饭

云南省四季如春,常年时鲜蔬菜不断。隆冬季节青蚕豆、青豌豆等蔬菜上市,所谓青蚕豆米即尚未完全成熟处于生长期的绿色蚕豆,剥去两层外壳,留下的肉仁,自然翠绿鲜嫩回甜。每年春节期间青蚕豆或青豌豆上市,民间都做豆焖饭尝新的习俗。豆焖饭是选用刚摘下的鲜嫩蚕豆,剥壳去皮留下豆米,熟火腿切成指甲大小的片,再把上米掺入二分之一糯米掏洗干净,煮熟控出米汤。锅上火,先把火腿炒香,加入蚕豆米,加精盐,味精和上汤,再倒入米饭,盖在蚕豆和火腿上,用小火将汤焖干,稍后将下面的火腿和蚕豆米与上面的米饭拌匀即成。这是一道菜饭合一的品种,外观呈白、红绿三色,协调美观,诱人食欲。入口后,肉香、豆甜、饭糯,云南火腿系我国三大名腿之一,蜚声中外,脍炙人口,鲜嫩蚕豆米青香回甜,在外地实难得品尝到。加之由糯米和饭米渗合的米饭,确是一大风味特色,久吃不厌
( 曲靖)

四. 福建省 泉州 安溪 山药豆糖葫芦

山药豆糖葫芦

冰糖葫芦是许多人童年里的最爱,那你吃过精巧可爱的山药豆糖葫芦吗?山药豆是山药的珠芽,功效与山药基本相似。自制的山药豆糖葫芦,脆甜的糖衣中裹着山药的小清香,既美味可口,又让人吃得放心健康。

五. 湖北省 恩施州 鹤峰县 南渡江的“美人鱼”

南渡江的“美人鱼”

南渡江是一条横穿在两座大山之间的河流,冬天的南渡江,水流不是很充沛,静静的蜿蜒向南。在南渡江上,有一座拱桥,连接着公路,每每都要从此路过。桥的两边,坐落着几户农家小屋,我要说的南渡江的“美人鱼”就是在这里发现的。

大家一定奇怪了,南渡江的“美人鱼”是人还是物?又或者是不是生长在南渡江里的怪兽?呵呵

,它们确实是生活在南渡江里的,但是它们不是怪兽,它们是南渡江的居民在南渡江里打起来的小鱼。但是,我为什么要叫它们“美人鱼”呢?那就是有来由的了。

南渡江的“美人鱼”长约10厘米左右,浑身黑黑的,身形细长,曲线优美,行动敏捷,要抓到它们可要费点功夫。你会说,这跟普通的鱼类也没有什么区别。哼哼,那我就告诉你,南渡江的“美人鱼”不是美在外表上,而是美在用“美人鱼”熬制的那锅香浓的鱼汤上,美在南渡江美丽的景色上。

南渡江桥的西侧有一家餐馆,就在路边,一下车进门,餐馆的主人就热情的招待我们。为我们沏茶倒水,安排我们落座。因为是常客,所以

,主人知道我们都要些什么,当然就是这道“美人鱼”汤啦。主人把我们安排好后,就到厨房里忙碌起来。我常常就是在这个等待的时间里,端着一杯茶在窗前欣赏南渡江的美丽景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我常常想,南渡江的水应该朝着南边汇入更大的河流然后到达海平面,融入大海。南渡江的四周都是挺拔险峻的高山

,非常险要,架在公路上的桥,就像一只轻盈的燕子,越越欲展翅飞翔的样子。若是遇到夏天,我一定会忍不住下到桥下去

,掬一捧清澈的河水,瞧一瞧水里欢蹦的鱼儿,唱一唱土家人民欢快的歌儿。常常在我遐想之际,店主人就已经开始招呼我们入座了。每每这时大家都迫不及待的围在了热气腾腾的火炉旁边。

刚开始,我对这鱼儿是很不以为然的。心想一个简陋的农家小院能做出什么像样的美味佳肴?初见这锅鱼汤的时候,我都没有把它放在心上。黑黑的十几条鱼整齐的堆放在锅里,都头朝里的堆成圆圈。围绕着它们的就是一锅跟牛奶质地差不多,但是又比起牛奶来有点发黄的汤。我们一起的罗哥还没有上米饭的时候就对店主人说:“给我多添一个碗和勺子!”当时,我就感到奇怪,罗哥就对我说:“他们这里的鱼汤是很不错的。”这下,我开始仔细的端详起这锅鱼汤来,它的汤虽然没有很多大厨标榜的奶白色,但是,看上去却是那么的自然而成,感觉它就应该是这样的。鱼肉被熬得酥香软烂,好像把自己都溶解在汤里,这时的汤就显得是那么的厚实而稳重。我带着试试的心情用小勺舀了一勺汤送入嘴里,我立刻被它的味道所折服。这汤里有鱼的鲜香,一口汤汁入嘴,让人觉得柔滑而细腻,香气在唇齿之间流串,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和踏实。当你徐徐的把它吞进喉咙里时,嘴里又留下了一股子淡淡的苦味。这苦味让我觉得这汤更加的让人回味。之后,肯定不说大家都知道了,我也学着罗哥,刻意的另要了一只碗,因为我要把这汤喝个够。

酒饱饭足之后,大家又要启程了,我们坐上车,店主人也站在店门口为我们送行,她总是远远的站着,一直到我们的车转过一个弯再也看不见她。

人们常说,大隐隐于世。在很多人们忽略的地方,总是会带给人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真正美丽的东西不是只存在于灯红酒绿的地方,在这青山环绕的地方,也有这让人久久不能忘却的情怀。

南渡江的“美人鱼”你觉得美吗?如果你有时间,路过南渡江时,不妨也来品味她的美,相信我,你一定不会后悔的!

六. 浙江省 金华 兰溪 徽州豆黄饼

被评为“兰溪首届十大名小吃”的徽州豆黄饼这次又成为兰花节美食节一条街的新亮点。徽州豆黄饼摊主吴荷香介绍,徽州豆黄饼原是徽州的名小吃,作为徽商聚居地的兰溪,这一小吃也已成为兰溪百姓的最爱
吴荷香说,豆黄饼有咸的和甜的两种。甜的豆黄饼以精制面粉为皮,煎烤后的豆黄饼两面焦黄,皮酥肉香,是佐茶充饥的佳品
吴荷香1993年从徽州人中学到豆黄饼的制作手艺后,在和平路开了一家豆黄饼的小店,也是兰溪唯一的一家豆黄饼店。夫妇俩一个擀面,一个收钱,生意很是红火。1998年招商会期间,他们一天就卖掉了1000多只豆黄饼。( 兰溪)

七. 湖北省 荆州 洪湖 洪湖豆皮

豆皮是深受洪湖人喜爱的传统名点,制作时先用绿豆、大米混合浸透磨浆,摊成皮,包上糯米饭、肉丁和葱、姜等佐料,再用油煎,色泽金黄,滋味鲜美。同时“洪湖豆皮”可在摊皮时加入鸡蛋,并在糯米馅中拌进鲜肉、鲜蛋、鲜虾,然后精心煎制,形成特色风味。而馅中可加进鸡丁、香菇、玉兰片等不同材料,依馅质分成不同的品种。豆皮皮薄色鲜、外脆内软、松嫩爽口、油而不腻。

八.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曹街子的萝卜

曹街子的萝卜

蒙城西南,距城四十五华里的曹街子,村子周围附近,约百亩地上,盛产萝卜,远近闻名,妇孺皆知。建国前,乡土教材亦有记载:“曹街子萝卜,坛城的白菜……”。故此,曹街子萝卜,远销南京、蚌埠、淮南、界首;近销蒙城、涡阳、利辛、凤台等地。凡往来经过曹街子的客商行人,总是要买些带回去,有的人还专程来此地购买。

曹街子萝卜,明清时期,就很驰名。它不仅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即味道好,颜色正,内瓤白嫩清脆,甜辣适口,而且还富有医药价值,如伤风感冒,咳嗽气闷,吃后感到舒服,似乎病情减轻,所以,萝卜又叫“顺气丸”。人们常说:“吃冬萝卜喝清茶,饿坏大夫算个啥。”所以有些人总时常把萝卜作为客桌上的一种食品,或者当作礼物送人。

曹街子共有一百二十多户人家,曹姓居多,庄中间有一条东西街道,约两千多口人,几乎家家都有萝卜生产园地,亩儿八分不等,大都靠萝卜生产,增加经济收入。因为不论大小集镇市场,一听说是曹街子萝卜,极好出售。曹街子萝卜颜色有两种,即:青、红两种。萝卜的形状亦是两种:一种是圆形,生长在土层上面,显得又大又圆,叫“大顶红”;一种是长形,生长在土层下面,乍看之下,似小而实大,又叫“贼不偷”。这两种类型的萝卜,最大的可长到二至三公斤,一般的一公斤以上。每到秋末冬初,收获季节,异常喜人。

九.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十.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