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梅州大埔县湖寮镇特产 大埔县湖寮镇有什么好吃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梅州大埔县湖寮镇特产 大埔县湖寮镇有什么好吃的更新时间:2022-06-29 04:28:44

一. 广东省 梅州 蕉岭县 蕉岭葛根

葛根在蕉岭县各镇均有种植,种植面积1000亩,年产量达1000吨。葛根是蕉岭县十大长寿食品之一,其获得原因是:一是营养丰富、具有保健及药用效果;二是有一定的长寿文化内涵;三是产品市场前景好,在县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

二. 广东省 梅州 兴宁 兴宁龙田龙眼

兴宁龙田龙眼

三. 广东省 梅州 丰顺县 碗子粄

碗子粄在丰顺是一种作为馈赠亲友的新年礼物,因它是甜质,且水分较少,送人的碗子粄一般一份以四、六、八、十、十二的偶数为吉祥数字。碗子粄由米浆盛入小碗中蒸制而成。蒸制良好的碗子粄外形精致,底部光滑完整,顶部膨胀开裂像一朵盛开的花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也是最希望的“笑”了,“笑”是碗子粄的核心精髓内容,一锅“笑”裂几瓣的碗子粄让人看了心情愉悦,吃了心里更是甜丝丝的,最重要的是它的“笑”预兆着来年合家过上平安顺利、生意大发、笑口常开的美好日子,它作为一种吉祥物,历来倍受人们的喜爱。

四. 广东省 梅州 大埔县 大埔忆子粄

大埔忆子粄是广东省梅州市大浦县的。忆子粄为大埔风味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明末以后,大埔制作的忆子粄已驰誉埔境。产地逐渐向全县扩展。名点忆子粄都必被端给宾客品尝,深得海内外华侨的赞誉。

近年来,经营忆子粄名点食品的老板,除继续在原产地经营外,已向新县城湖寮转移。现在,全县经营忆子粄生意者已有五六十家。如县城虎山、东风、万川等市场,忆子粄店每天门庭若市,销量颇好。此外,还有广州、深圳、港澳等地工作的人员,回家探亲返回原单位时,都会买一些大埔的传统小吃忆子粄作为礼品带回家,亲朋共享家乡风味。

忆子粄由来

忆子粄是大埔有名的传统小吃,相传源于明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的得名颇有趣味。传说在明代,大埔某地有一户人家为娘的叫松婶,带着儿子阿根,艰苦地过日子。阿根长到18岁时,从师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后随师投奔郑成功麾下,飘洋过海到台湾去驱除荷兰侵略者。松婶思念儿子,每逢中秋节,就做了儿子最爱吃的粄,摆在月下,焚香祷告。秋去春来,不觉度过了整整30年,儿子还不见回来。那年中秋节,正当松婶在月下祷告时,儿子阿根突然回来了,母子相会,悲喜交集,阿根从白发苍苍的老娘手里接过忆子粄,欢庆团圆。此粄由此得名。

特色用料

忆子粄用糯米粉作粉皮,揉搓至软韧粘结,分成小团,撒上适量的生粉,压成粄皮;特色馅料,一般以靓肉片、鱿鱼丝、豆腐干、蒜白、香菇、虾米等为原料,加上适量的食油和酱油,焖至熟透,然后把馅料包进粄皮里,扎成四方立体形,用干净的叶子包好,涂上食油,放蒸笼里,用猛火蒸熟,再加上佐料,即可食用,其味别具一格。

制作方法

忆子粄的制作方法分两步。一是用糯米作皮。把糯米磨成粉末(讲究一点的先将糯米浸湿,拌和水及糯米磨成粉浆,装入布代内,用石块压挤,至粉浆水分压干为止,这种方法制成的粄皮特别柔软),搅拌时,糯米粉中加进少许盐水,并用沸热水揉搓至软韧粘结,再分别揉成小团,撒上适量生粉,用小木棒或酒瓶滚压成规格的粄皮。二是制作里面的馅子。一般以靓肉片、豆腐干、鱿鱼丝、香菇、虾米、蒜白、黑木耳等为原料,加上适量的猪油和酱油,在锅里炆至熟透。然后把馅子包进粄皮里,扎成四方立体形,用蕉叶包裹后放进蒸笼里蒸30至40分钟时间即熟,便可食用。其味香,口感滑,鲜美可口。

五. 广东省 梅州 兴宁 兴宁乡村酒糟鱼

兴宁乡村酒糟鱼制作方法:先用草鱼或鳙鱼去鳃和内脏,全身抹上食盐,腌2天,晒2天,使之半干,然后切成块状,渍以酒糟、白糖、麻油、红曲粉、姜末腌制。腌制用小坛,坛底先放一层甜糯米酒原糟,将鱼块放在酒糟上,然后一层鱼块一层酒糟压紧,长期贮存。食用时蒸熟即可。

成品特点:骨酥肉嫩,具有甜、酸、咸、鲜味,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和各种维生素,有开胃健脾、生津助消化等功效。

六. 大埔高陂瓷

大埔高陂瓷:产地高陂镇。有青瓷、薄胎瓷、釉下青花、釉下五彩等。著名产品为豆青竹节茶具、豆青竹节笔筒及豆青竹节杯,釉色别为深浅,颇为素雅。薄胎瓷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被称为白玉瓷,精巧玲珑,秀丽典雅。釉下青花瓷瓶及釉下五彩瓷瓶,色彩斑斓,精巧细腻,绿如翡翠,白胜羊脂。该瓷创始于宋,已历经700余年。

大埔是“陶瓷之乡”,而高陂则是大埔县最早的陶瓷产地,又是周边乡镇的陶瓷集散地,故有“瓷都”、“白玉城”之称。

高陂的陶瓷生产早在宋朝末年就兴起,并一直持续发展,同时还辐射影响了高陂周围的光德、平原、银江、洲瑞等地的陶瓷生产。改革开放以来,高陂陶瓷业更添生机,在制作、煅烧、上彩等方面采用了先进的新工艺和高科技手段,产品的质量、数量、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影响更大,销售更广,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高陂的陶瓷久享盛名,饮誉中外,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访华时,特派英国记者来大埔购买赤山瓷厂生产的45头“柳亭牌”青花餐具和“帆船牌”青花茶具作为访华纪念品和礼品。高陂的陶瓷还被选为国礼瓷和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务院办公厅用瓷。大埔的薄胎瓷是广东省独特名瓷,被誉为“广东瓷器之花”。目前主要生产日用瓷、工艺陈设瓷、建筑瓷、工业卫生瓷、陶器等6大门类产品。陶瓷产品以出口为主,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29个省市。高陂镇共有陶瓷企业512间,年产量248万件,产值1.2亿元。陶瓷经济收入占全镇工农业总收入56.8%。因高陂是大埔瓷业中心镇,华侨瓷厂、赤山瓷厂、大埔瓷厂等10多间国有瓷厂均设在这里。

七. 广东省 梅州 大埔县 茶阳竹

大埔县茶阳镇充分利用丰富的竹林资源优势,新引进多家竹制品加工企业,年耗竹量达13万多吨,繁荣了当地竹产品交易市场,增加了农民收入。

茶阳镇是竹子之乡,过去,该镇由于竹制品加工企业少,砍伐的竹子除了一部分销往镇竹器工艺厂,一小部分由民间艺人用手工制成簸箕、竹藤等竹制品外,绝大部分的竹子只作一些简单的粗加工或直接运往建筑工地,销量非常有限,价格也一直上不去,低廉的竹子价格使得农民依靠种竹收入有限,积极性不高。该镇大批大批的竹子因此被浪费在山里,农民守着优质的资源却总也富不起来。

近年来,该镇抓住招商引资的热潮,大打竹木资源优势牌,引进外资推进竹木产品精深加工,新引进竹制品加工企业多家,并大力支持、引导原来的镇竹器厂等一批有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发展优势的竹制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竹制品加工企业的引进,大大增加了竹子的需求量,繁荣了竹子交易市场。

2003年该镇每50千克竹子的售价为10—12元,2006年则提高至18—20元。按一个农民平均每天可以砍伐250千克竹子计算,按2003年的价格只能卖50—60元,而现在能卖90—100元。价格的大幅度提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昔日少人问津的竹子成了宠儿,现在该镇已有竹林面积:丛生竹1.5万亩、毛竹8.1万亩。

据了解,去年仅卖竹一项收入,竹林少的每户农民可增加几千元,多的则可增收1—2万元。“大河涨水小河满”。茶阳竹子价格的上涨也带动了周边的青溪镇、西河镇和丰溪林场等地竹子价格的上涨,使周边镇(场)的农民同样得到了实惠。

八. 广东省 梅州 大埔县 百侯芒果

百侯芒果

九. 广东省 梅州 大埔县 百侯薄饼

百侯薄饼,是广东大埔县百侯区传统的汉族小吃。

相传清乾隆年间,大埔名闻遐迩的“一腹三翰林”之一的杨缵绪,官至陕西、西安按察司按察使。杨缵绪及其侍从家属从北方带回家乡四种美点——薄饼、绿豆板、豆子羹、蕨粉粄.其中薄饼经过民间多年的仿制、改进、提高,演变成今天风味独特、广受欢迎的客家小吃——百侯薄饼。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而百侯薄饼亦起源于中原,实在是一种巧合。此点式被称为“锦囊藏宝”。

相传大埔县百侯镇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个贫困家庭小孩,至十多岁仍未出街入市。百侯镇逢农历三、六、九为墟日。其时,百侯镇只有一个窄窄的街道。全街不过百十余间两至三层的低矮店铺。店铺面前挂着凉棚布。墟日,赶墟的人群在这里摩肩接踵,显得热闹而嘈杂。当时,那穷苦小孩缠着大人要去赴墟。走至凉棚底下一个小吃摊,小吃摊里传出“嘭嘭嘭”打薄饼皮的声音,而一条条似手帕包裹、卷成筒状的薄饼散发着香味,让人好不口馋,小孩嚷着问大人:“手帕包着的是什么?”大人买不起,只得哄骗小孩:“手帕包着拉杂。”那小孩长大后,事业有成,但孩提时的经历记忆犹新,于是写了一首诗自嘲:

忆我髫龄未出巢,爷娘携带往街跑。

未知薄饼何堪味,笑问帕中何物包?

百侯薄饼并非常见的圆形月饼、老公饼、老婆饼,而是用精面粉特制的薄膜卷馅而成条状食品,馅料由香菇、虾仁、肉泥、豆腐干、熟豆芽等混合而成。熟后的薄饼色泽淡黄,浓香扑鼻,滑嫩爽口,为大埔县百侯镇的驰名小吃。

其制作方法:

一是用面粉制作成饼皮,即把面粉加进适量的水和少许盐水,用力揉搓至软韧黏结后,用手抓起一团,快速地砸在用炉火加热的专用平面锅上,烤熟时饼薄如纸,即夹起放在盘里。

二是制作里面的馅料。一般以靓肉丝、豆腐干、蒜白、香菇、虾仁、鱿鱼丝等为原料,再加上适量的食油和酱油焖至熟透,然后把馅料包进刚夹起的饼皮里裹扎好,再加上胡椒粉或辣酱等佐料,即可食用,其味鲜美,耐人寻味。

十. 广东省 梅州 梅县 百花酿香芋

百花酿香芋

制作单位:

梅县华侨大厦

成品特点:

此菜品根据客家酿制菜进行改良创新,味道浓郁可口,肉香味、芋香味相互渗透、调和。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