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赣州红色文化土特产 江西赣州风景文化美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赣州红色文化土特产 江西赣州风景文化美食特产更新时间:2022-06-24 20:17:43

一. 江西省 赣州 寻乌县 阳天茶

产品具有外形紧秀如针、色泽翠绿显毫、冲泡返青、回味甘甜、叶底匀嫩完整等特点。二O一O年荣获上海举办的“迎世博——2010(中国)上海国际茶叶展览会”银奖;二00六年荣获赣南名优茶评比金奖;二00六年获得国家级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二00四年荣获赣南“十二佳茗”奖;二00四年全省名优茶评比“优秀奖”;

二. 江西省 赣州 章贡区 章贡酒

赣南地区首家“江西省工业旅游示范点”在江西章贡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并开始接纳游客,这是我市唯一一家获准设立工业旅游示范点的企业,填补了我市在工业旅游上的空白。

赣南首家“江西省工业旅游示范点”的背后,是企业自身实力的象征。工业旅游项目本身的开展,就是企业对自身实力的自信。江西章贡酒业的园林化厂区建设,获得赣州“一大四小”精品工程荣誉,这对其他企业显然是值得借鉴的。

“章贡酒业建设‘江西省工业旅游示范点’,将会极大地促进其他企业改善自身的生产环境和工艺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可以说示范效应大于经济效益”,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章贡酒业自开展工业旅游项目以来,接待了很多企业代表团前来参观,最近的一次,则是清华大学EMBA赣南企业家博士团,这些企业高级管理者在参观完之后对章贡酒业的管理和工艺水平给予很高的评价。而校企联动,更丰富了工业旅游的内涵,去年10月中旬,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江西章贡酒业签订了教学实践基地协议,将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在酒文化博物馆内,章贡酒业精心复原了赣州酒厂的前身――万源酒栈的原貌,并恢复了其售酒的功能。

目前,章贡酒业已开发出旅游系列专卖产品,分别是章贡王地域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旅游酒,突出赣南本地特色。“现在我们的旅游产品销售势头非常好,当然,游客都是自愿购买,我们绝没有强迫消费的现象,毕竟,这块收入对我们的影响微乎其微,我们更重视整个旅游项目对于章贡品牌提升的作用”,营销总监黄晓华向记者介绍到。

三. 江西省 赣州 上犹县 野生花菇

野生花茹--是极其希有的山珍极品,主产于江西赣南上犹五指峰深山之中,需要特殊的大自然气候、风霜、阳光等巧妙吻合,方得自然成长;可称得野生食用菌中的“山珍之王”非人工植,其价值更是非凡,肉质特别细嫩香脆,含有较高的营养成份。野生花菇现为江西赣南之名优,深受全国各地消费的喜爱,是久负盛名质味美的馈赠佳品,畅销海内外。

野生花菇食用方法

先将花菇泡发洗净后,配以肉等辅料用于慢火清炖和煲汤效果最佳。亦可配以瘦肉爆炒;同样鲜美味绝。

营养美食建议

在慢火清炖和煲汤时,建议不宜添加其它调味香料(如味精、十三香、鸡精、海鲜粉等);方能保住野生花菇其特有的清鲜、香甜和源汁野味。有科学研究发表明,野生食用菌类在保留其源味的基础下,营养成份流失最小;因此更具营养价值。

四. 云南省 怒江 福贡县 马吉乡古当村傈僳族传统文化

古当村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马吉乡,古当行政村共有农户306户,1142人,其中村办事处周边5个自然村共178户,646人。人均收入580元(2004年)。古当村是著名的傈僳族服饰和歌舞之乡,素有“美女村”的称誉。

该村地处碧罗雪山腹地,依山而建,海拔1890米,森林覆盖率98%。4条小河在村尾汇合后冲出峡口,附近有两条瀑布、两个温泉,生态环境极佳。这里是通往维西县、贡山县的交通要道,翻越碧罗雪山走10小时就可到维西县。该村傈僳族在清末从维西县迁来,民居建筑与村落格局传统风貌保存较好,建房中择地、选材、建房、进房等过程一直延续传统方式,在各类傈僳族传统民居建筑中,传统竹木结构“千脚落地”茅草顶房占62%,传统竹木结构“千脚落地”石棉瓦顶房占22%,砖木结构房占16%。古当村现在仍然保留传统纺织和榨漆油工艺,是农耕、采集等生计方式的补充。

傈僳族服饰简朴大方,做工精细。女装以红、白色为主色调,上衣为无袖右衽衫,下穿手工纺织的麻布裙,裙边装饰蓝红线条或花边。左肩斜挎用贝壳串成的长链“拉奔”和红白相间的串珠,胸前配挂多根串珠为胸饰,在“拉奔”和串珠下方结数个毛线球,鲜艳美观。传统男装以黑、白为基调,穿及膝白色长衫,外罩黑褂子,型似喜鹊,称为“喜鹊服”。现在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襟等显眼处镶花边。成年男子普遍配“怒刀”、带弩弓、背兽皮箭包,英勇剽悍之气尽显。妇女头戴用红、白色串珠和贝壳制作的珠珠帽Zone“哦勒”,男子戴1尺高的布帽子,右边挂一块红布飘带作装饰。

民间文学在傈僳族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古当村流传着丰富的神话故事、儿歌、诗歌、谚语、传说等,如《孤儿找龙女》、《猴子搓麻线》、《兔子与狐狸的故事》、《刮木毕斗鬼的故事》、《狗食太阳》等。

傈僳族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当地流传的民歌有情歌“优叶”、叙事歌“木刮”、儿歌“然尼斗石”、迎亲调“吃知斗俄”、哀歌“阿双吉俄”、挽歌“诗俄斗俄”等。民间乐器有弹拨乐器“其奔”、短笛“笛哩图”、竹笛、三片口弦、单片口弦、木叶等。傈僳族民间舞蹈称为“千俄千”,种类较多,有生产舞、丰收舞、婚礼舞、模拟动物动作舞、织布舞、洗麻舞等,多为集体舞,或成排,或围圈,脚步有进有退,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有规律地变化。

民族文娱体育活动丰富。除传统的射弩外,还有用于强身健体、节庆活动时比赛和表演的打球、爬竹竿、过溜索、射粑粑、射鸡蛋、摔跤、荡秋千、斗膝、压翘翘板等。

传统节日阔时节,即傈僳族的新年节,节期为每年12月20日。现在,阔时节已经成为怒江州的法定节日。每年阔时节时,全村人聚集在村公所进行各种活动,唱歌跳舞,吹奏乐器,欢庆节日。

傈僳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在古当村多有保存。根据月亮圆缺推定节令,安排生产。有自己传统的民间医药。村里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优良传统。

五. 江西省 赣州 南康 南康汤皮

汤皮是一种用米浆做成的糕,晒干后可储藏,特好吃。汤皮有两种,一种是汤皮丝,它一丝一丝,绕成一团;另一种是汤皮片,可用来沙炒和油炸,十分香脆。现在客家人把汤皮糕当早点卖,把蒸熟的汤皮糕切成丝,配上大蒜、辣椒、酱油、生姜、盐等作料做成的引(囱)子,十分好吃。

做汤皮的工序很复杂,也很累人,因此,客家妇女一般都会互相帮助。头天要先将米放在水里浸泡一天一夜,然后用石磨碾成米浆,放上切得很碎的葱、蒜、姜之类的香料搅匀,浇在竹做的小簸箕中,再将小簸箕放于锅里烧开了的水面上蒸(不直接放入水中)不大一会儿功夫就拿起来。如此反复,一次次蒸成一张张薄薄的米糕,便成了可以吃的汤皮糕。如果要做成汤皮丝,便要用上好的刀工切成丝;绕成团去晒干。如做成汤皮片,便晾在竹竿上晒干,然后用剪刀剪成片。不管是汤皮丝还是汤皮片,都是一种上好的食品,也是客家人才特有。

六. 江西省 赣州 南康 南康甜柚

南康甜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南康甜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域范围

“中国甜柚之乡”——南康市,位于江西省南部,赣江源头章江流域的中下游。

特定品质

南康甜柚,肉嫩化渣、汁多味甜,风味独特,品质上乘,平均单果重1250克,富含糖类、蛋白质、有机酸、矿物质、维生素C、B等多种营养成份,含可溶性固形物13.8%-16%,总糖量11.2%,总酸量0.33%,每百克果汁含维生素C154毫克以上,具有清肝明目、滋心润肺、止咳化痰、降低胆固醇等保健功效。素有“天然罐头”、“果中珍品”之美称。

1989年南康“斋婆柚”在全国第二次优质水果鉴评会上获沙田柚系列第一名、部优产品称号;1991年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银奖;1992年“龙回早熟柚”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994年获全国林业首届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柚子系列最高奖──银奖(金奖空缺);1997年、1999年分别在全国第五、六次柚类科研生产协作会上获优质奖、金杯奖。南康于1995年3月被国家相关部门命名为“中国甜柚之乡”。南康甜柚栽培历史悠久,南北朝(宋)刘敬业所著《异苑》中记载:“南康有奚石山,有柑、桔、橙、柚”。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南康作诗《舟次浮石》曰:“幽人自种千树桔,远客来寻百结花。”那时,南康甜柚即已闻名遐迩。

文化典故

南康甜柚在赣州市有1500多年的种植历史,由于特定的环境气候和土质条件,加上传统的种植技术,形成了南康甜柚特有的外形特征,果皮具芳樟香气,果肉脆嫩,化渣爽口,呈蜜蜡色,蜜香甘甜略有苹果味,回味持久,风味独特,在柚类中独具特色。

南康甜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江西省南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南康甜柚的法定检测机构由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七. 河北省 石家庄 正定县民俗文化 宋记八大碗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定宋记八大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八大碗,是正定一带民间传统菜肴的主要代表,此技艺创造经过历史演变和战乱,直到唐代才基本定型并开始广泛流行。

正定八大碗制作技艺以“宋记”最为正宗,最具传统风格。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荤、四素。四荤以猪肉为主,并精选其肘子肉、后臀肉,还有以精肉做成馅制成肉丸子,分为扣肘、扣肉、方肉、肉丸子。四素以萝卜、海带、粉条、豆腐为主等30余种,根据招待的客人不同,选择其中八种,经过其独特制作工艺做熟而成。由此技艺制作的八大碗已经成为该县城乡婚庆、重大节日招待尊贵客人时,不可缺少的一套菜肴,已成为正定县民俗文化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此技艺主要在选料、刀功、火候掌握以及配料的选购等。由此制作的菜肴八大碗,制作精良,选材考究,经济实惠,肥而不腻,老少皆宜,且具色、香、味、型俱佳兼具显著北方菜系特征,荤素搭配,营养丰富,吃法讲究,现已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工艺流程和技艺标准,不断被不同食用人群所接受和喜爱。同时,也被不断的发展完善。

八大碗制作技艺充分体现了正定县人民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和精神特征。发掘抢救此项工艺对繁荣正定民俗文化,丰富民间菜系、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将会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八. 江西省 赣州 南康 蜜饯

蜜饯产于南康市唐江镇,唐江蜜饯是江西的名优,甘甜润口,是送礼时物美价廉的食品。( 南康)

九. 江西省 赣州 宁都县 宁都粸

宁都有很多种用米做原料的食物,当地人称之为“qí”,有一些文人写成“糍”或者“米果”。我查了字典和一些资料,终于找到了一个读音和意思都和当地人的称呼一致的字——“粸”。“粸”是古代汉语中对一类以大米制成的食物的称呼,宁都人对“粸”这一称呼至今没有改变,我想也许可以佐证客家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宁都的粸,种类很多,一口气能说出十几种粸——糯粸、黄粸、灯盏糕、馍馍子粸、芋包子、薯包子、番薯粸、米冻粸、松糕粸、豆子糕、糖圆、油饼、卷心糕……

宁都的粸,主要原料是大米,也有专用面粉的。辅料有薯、番薯、芋子、豆子、南瓜等,也有用碱水的。做粸的原料要预先准备。年初,农夫农妇们就要筹划年底大概打多少糯粸、黄粸,来决定种多少糯谷、大禾子米(专门做黄粸的稻谷)。要是需要用专门的灌木烧成灰滤出的碱水,农夫农妇们要先上山寻找这种特别的灌木砍回家晾干。为了春夏能吃上薯包子、番薯粸、芋包子什么的,农夫们要在秋天将薯、番薯、芋子之类的放进窖里藏好。

宁都的粸种类多,做粸方法也不一样。打糯粸前要先把糯米蒸熟,再将糯饭倒到碓窝里,用专门的粸槌打成糊状即可。黄粸和糯粸的做法一样,只是在蒸之前,要将大禾子米在黄碱水里浸一段时间。烧薯包子、芋包子,要先把在水里浸过的米磨成浆,把薯、芋子用牙钵刷成浆,再把两种浆混在一起,调匀,放上盐、葱花,再用手抓浆,攥成圆形放入油锅里烧。烧番薯粸、豆子糕时,则直接在米浆里加入切成丝的番薯或者豆子。做米冻粸,要在米浆里加入石灰水。做松糕粸、馍馍子粸则是在米浆里加上酒酿让它发酵,然后放到锅里蒸。

粸的做法不一样,吃法也各异。蒸的粸润滑细腻,吃法因人而异,喜欢吃香的可以炒着吃,喜欢吃甜的可以蘸糖吃,喜欢吃辣的可以蘸辣椒水吃。煮的粸加些汤水、佐料,味道鲜美。在宁都,烧的粸居多,色泽金黄,香味飘逸,外脆内软,风味独特。

宁都的粸,一般和年节联系在一起。过年过节要做粸、烧粸。七月节一定要做粸,因为要用粸供奉天地、祖先。过年的时候要打糯粸、黄粸,炸油饼、薯包子、芋包子、番薯粸,很多人家要烧一箩筐粸。正月客人多,客人一来,蒸热一下粸,端上果盘,斟上酒或者开水,围坐在一起拉拉家常,其乐融融。

宁都的粸,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尊贵的客人来了,必须烧粸(人们称之为“起油锅”),才显得对客人的热情和尊重。一碗黄粸放上一些肉丸、猪肉等面子菜,就是一碗客家人的“汤”,那是对尊贵客人的盛情款待。我家乡黄陂镇宴席上的第一道菜就是用面粉烧成的“烧鱼”(其实是油饼,里面没有鱼,不像宁都青塘、赖村的薯包鱼)。

宁都的粸多,喜欢吃粸的人也多,烧粸卖的人也多。城里乡下,大街小巷,一个炉子一口锅,一捆柴火一桶浆,就可以烧粸卖了。大人赶圩,回家的时候买上几块钱粸,让留在家里的孩子解解馋。(廖平平)

信息来源:赣南日报 廖平平

十. 广东省 广州 海珠区民俗文化 广州小凤饼

广式腊味是经历代不断实践、改善而形成的。广式腊味选料上乘,工艺精湛,以其外形美观,色泽光润、香醇芳厚、味鲜可口、皮薄脆而甘甜,耐于储存的特点而深 受大众的喜爱。广式腊味制作工艺相当严格:猪肉选料只用后腿肉和肥膘肉,酒选用纯正的玫瑰露酒;严格控制“三七肠”和“二八肠”的等级规格,制作时要求做 到“灌得行(满)、斟得匀、绑得紧”。此外,还选用自晒的生抽和老抽,使腊味真正具有“豉味”、“风味”、“香味”。生产腊肠可细分为“切肉粒”、“灌 肠”、“烘干”、“成品”等几个工序。广式腊味的代表“皇上皇腊味店” 始建于民国29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腊味家族中占到了重要地位。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