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甘孜造农特产品走进加油站 甘孜州农业合作基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甘孜造农特产品走进加油站 甘孜州农业合作基地更新时间:2022-07-04 12:23:22

一. 四川省 甘孜州 乡城 乡城苹果

乡城,四川苹果产量最多的县份之一。也是中国苹果的优质生态区。主栽品种有金冠(又称黄元帅、黄香蕉)、红星、红冠、红富士、新红星等。另有近年新引进的早中熟新品种红津轻、红月、乔纳金等,表现良好,正在大面积推广。

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乡城县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县有耕地34912亩,人均1.57亩,其中,一年两熟5011亩,两年三熟10081亩,一年一熟19820亩。现有森林面积408.02万亩,活力木蓄积量127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1%,植物种共615种,树木种50余种。河谷地区出产多种温带水果和干果,是苹果的最适生长区。

二. 四川省 甘孜 泸定 泸定香桃

泸定香桃果品色彩鲜艳,肉质脆甜,香味浓郁,色、香、味、形俱佳。

泸定香桃是泸定特有的一个优良的地方品种,原产于冷碛镇甘露寺,现在大渡河沿岸地区均有栽植,尤以烹坝乡栽植面积最大,清朝年间为上贡果品。果实成熟期7-9月,属晚熟品种。果品色彩鲜艳,肉质脆甜,香味浓郁,色、香、味、形俱佳。果实营养丰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含糖量在12%以上,含丰富的维生素C、无机盐、蛋白质、粗纤维等。食用可生津消署,开胃健脾,是夏秋水果淡季的理想果品。

三. 四川省 甘孜 甘孜县 甲恩茶

甲恩茶,是甘孜县独具风味的茶,也是其他藏区少见的清茶,甲恩在甘孜城乡极为普遍。

甲恩茶,据查起源于民国时期甘孜县色西底乡汤麦村。解放前由于交通和经济等困难,不少贫苦农民制作甲恩茶的原料取于野生植物“俄色”树的树叶,其制作法为:每年七、八月份“俄色”树开始结果时采下树上的叶子装入麻袋或背兜内沤上一段时间使其绿叶变为黄色,放入清水中淘洗干净,盛入一大锅内加上“毕朵”(当地一种土碱)掺水一道煮至水干色乌黑为止,然后将煮好的甲恩茶晒干收好,每次烧茶抓上一撮就行了。解放后,广大农民早已改甲恩茶的原料为金尖茶和白碱或苏打,制作加工法同前种一样,煮出的甲恩茶不仅色美,而且利胃降血,外出携带方便,且可泡在开水里直接饮用。

甲恩酥油茶的制作方法:先用茶罐把茶烧开,再把茶倒入-的茶桶中,加入酥油、盐、少许牛奶或奶粉,用搅棒上下反复搅打四、五十次后即可斟用。此茶不仅色美味香,回味无穷,还有御寒、耐饿、提神之功效。

四. 四川省 甘孜 丹巴 大紫胸鹦鹉

又名四川鹦鹉、丹巴鹦鹉,为我国鸟,被列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由于大紫胸鹦鹉体型适中(体长370~480mm),羽色艳丽,能模仿人语,作为宠物驰名中外。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及人为的大量捕获,野外资源破坏严重。因此,现在对大紫胸鹦鹉的保护非常严厉。( 丹巴县)

五. 四川省 甘孜 泸定 泸定板栗

板栗——素有“东方珍珠”和干果大王美称的板栗,在泸定广为出产。磨西、新兴、田坝一带的板栗为上品,粒大颗重、色泽鲜亮、肉质细腻,生吃清香味甜。

六. 四川省 甘孜 道孚 道孚大葱

道孚大葱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道孚大葱是四川甘孜道孚的。

道孚县盛产大葱,茶马古道顺畅的时候就有“道孚的葱,丹巴的风,要找婆娘到鱼通”的说法,可见道孚的大葱早已扬名川内外。道孚的大葱,集各大葱品种之优势,叶色浓绿、葱柄长而粗壮,其香味特浓,于2004年获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书,亩产量均可达4500公斤左右。在道孚,大葱是当地独特的一道美食,一根根翠绿粗壮的大葱,形状如山东大葱一样大,洗净后,蘸一点作料,用面饼包住一口咬下,香、鲜、辛、甜,别具风味。

道孚大葱产地范围为四川省道孚县鲜水镇、八美镇、格西乡、麻孜乡、孔色乡、葛卡乡、亚卓乡、仲尼乡、红顶乡、扎施乡、下拖乡、瓦日乡、木茹乡、甲斯孔乡、协德乡、色卡乡共16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七. 四川省 甘孜 丹巴 丹巴石榴

石榴于唐朝时代传入丹巴。曾在一个时期被列入供品。丹巴石榴呈宫灯形,酸甜风味按果皮颜色区分,白皮、青皮为甜石榴;红皮属酸石榴。( 丹巴县)

1996年以来,丹巴县始终把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作为加速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实施“科教兴县、兴农”战略的主要措施来抓,尤其是“天保”工程实施后,该县更是把增加农民收入的“宝” 押在科技上,使丹巴石榴重又成为该县拳头产品。

1996—2000年间,丹巴县成立以县委组织部牵头,农牧、科委等涉农部门组成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14个乡的农技综合服务站,选好配强了15个乡(镇)的科技副乡(镇)长,充分发挥党员电化教育的作用,共投入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培训等经费达25.6万元,加大农村实用技术的宣传力度。农业科技人员重点对石榴病虫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反复的实验。首先在石榴病虫害泛滥的季节,对梭坡乡石榴实行“套袋”,并首获成功。使用“套袋”成熟的石榴,最重的达1100克,攻克了长达20多年石榴病虫害。仅2001年,丹巴县梭坡乡的莫洛、宋达两村的5千余株石榴,年产量达2.5公万余斤,村民石榴单项收入就达14万元。每到收获季节,上门订购石榴的客户络绎不绝,梭坡石榴走出了一条产销两旺的路子。

八. 四川省 甘孜 丹巴 丹巴蜂蜜

丹巴县本地居民历史上就有养蜂的习俗,个别经验丰富的养蜂户,在黑刺花期,创造了群产蜂蜜65公斤的高产记录。

九. 四川省 甘孜州 色达 色达枸杞

枸杞属植物茄科落叶灌木,有野生和人工栽培两种。

枸杞有滋肾水.益精气.润肺.清肝热.明目之功效。主治虚损痨伤、咳嗽、目赤生翳、肝虚下泪、经络虚痛。

枸杞以每年夏至前后,果实成熟时采收的质量最好。秋季则于处署至白露间采收为宜。过早过迟,均引响枸杞质量。

十. 四川省 甘孜 巴塘 巴塘团结包子

巴塘团结包子,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的一道特色小吃,该品与传统意义上的包子有明显区别,包子做得特别大,一个蒸笼一个包子。一个大包子可供一个班的人吃一顿。

单独说团结包子并非是十八军进巴塘才开始发明的,旧时团结包子确切一点说叫蒸肉,早在几百年前巴塘老0就会做了,而且传承至今,说通俗一点叫大包子,在解放前,其制作需要的成分多而贵,限于经济条件和当时的物质匮乏,大多数家庭不敢“青睐”,只有极少数富家人享有,因此在过去显得微不足道。z5C

巴塘团结包子的特色:z5C

巴塘团结包子按进食的人数而定包子的大小,有多少人共同进餐,就下足够的面粉,做成一个大包子,管叫大家吃饱。在节日,或者是同学、朋友、亲人相聚,就做一餐团结包子。z5C

吃团结包子的时候,进餐的人们围坐在一起,把冒着腾腾热气、喷着浓浓香味的团结包子摆在桌子中央,然后每人面前放上一个小碟子,碟子里盛上蘸水。除此之外,还要打出一壶浓酽的酥油茶。这就是团结包子的第二种特色:民族特色。同时也是藏汉民族饮食文化的融合(藏汉食法、藏汉调制、藏汉共餐)。z5C

“团结包子”由于它的馅儿多种多样,形成了它的另一个特色:多功能。馅儿可以是牛肉、猪肉,也可以用米粉、玉米粉、土豆块等。因此可以佐酒,可以下饭,可以作为家常便饭,也可以作为迎接亲朋的佳肴。特别是在巴塘人传统的民间娱乐“打平伙”时,“团结包子”更显魅力:制作简便,老幼皆宜,饭菜同熟,清香、怡人、可口。z5C

巴塘团结包子的来历:z5C

1950年6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进藏南路先遣支队到巴塘时,当地的县工委、县军事代表办事处,组织东藏民主青年同盟的盟员、小学生、人民群众、寺庙僧侣等数百人夹道欢迎,并按照巴塘人爱吃蒸肉和用蒸肉包子来宴请尊贵客人的习俗,买来排骨、肥肉、面粉、玉米粉、土豆、葱、蒜、姜、花椒、豆瓣、八角等材料,用面做皮,包成一个大圆形或五角形的大包子为18军将士洗尘。包子做得特别大,一个蒸笼一个包子。一个大包子可供一个班的人吃一顿。z5C

为了表达藏汉团结、军民团结和各民族大团结的情意,将包子取名为“团结包子”。因为18军进藏正值端午节,以后,每年端午节,巴塘城区家家产户都要吃团结包子,以此纪念18军进藏,也意寓全家团团圆圆。从此,巴塘的“团结包子”不但成了特色名小吃,而且还成了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宴请宾客的美味佳肴。z5C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