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镇江香醋是哪里的特产 镇江香醋哪里最正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镇江香醋是哪里的特产 镇江香醋哪里最正宗更新时间:2022-06-19 13:44:45

一. 江苏省 镇江市 丹徒区 镇江小磨麻油

镇江小磨麻油以其清澈透明、质纯色美的特点早已香飘四海。该产品选料精,注重工艺,采用传统石磨研磨,经过去杂、水洗、蒸炒、磨浆、沉淀、过滤等多道流程加工,所出麻油在相关麻油质量评比中多次名列榜首。1985年3月,镇江小磨麻油荣获国际美食学会和国际旅游观光委员会的金质奖章。小磨麻油产品远销英美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用户的欢迎。

二. 江苏省 镇江市 润州区 蟹黄汤包

镇江蟹黄汤包,俗称蟹包,以皮薄、汤多、馅饱、味鲜而成为镇江的传统名点。相传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不但在沪宁线上素负盛名,而且驰名中外。清嘉庆年间林兰痴诗句“到口难吞味易尝,团团一个最包藏”,写出了蟹黄汤包内藏热汤,“到口难吞”的特点。这种汤包以蟹油、猪肉为主要原料,经过精心加工制成的。它具有体积小外型美,放在笼里像座钟,夹在筷子上像灯笼,皮薄。汤多。馅足。味鲜等特点。食时佐以镇江香醋与姜丝,不但口味更美,且能去寒解腻。

三. 江苏省 镇江市 润州区 镇江陈醋

镇江陈醋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域范围

北纬31°37′-32°19′、东经118°58′-119°58′江苏省镇江市辖区内,包括京口区、润州区、新区、丹徒区、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

特定品质

镇江香醋,驰名中外。其色浓而味鲜,香而微甜,酸而不涩,并以“香醋摆不坏”而著称。

文化典故

镇江香醋创于1840年,是江苏著名的,驰名中外,1909年开始少量出口。镇江香醋在国内曾5次分别获得金牌奖、优等奖、一等奖等,1980年获国家银质奖。

四.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丁土楼的“笨”西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在双涧镇沿涡河的丁土楼一带,盛产一种大个西瓜,大的约有五十斤左右,人们叫它“笨”西瓜。

“笨”西瓜不仅个头大,而且是甜沙瓤,细分起来,还有如下不同品种:第一种是三异瓜,白皮、红瓤、黑籽;第二种是柳叶青皮瓜或核桃皮瓜,黄瓤、红籽;第三种为三白瓜,白皮、白瓤、白籽。

这种“笨”西瓜,最适宜沙质土壤和两合土种植,粘土稍次。瓜种为瓜农们自选、自存。点种时,把瓜籽头朝下尾朝上种下,出苗以后,匀苗定苗、培土断头,留鸡爪形的蔓,追肥,压秧、防治病虫害。最重要的是要施足底肥,以饼肥为主,沤透发酵,与土杂肥一起上到地里,长出的瓜甜美无比。

据考,西瓜在我国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五代时,胡峤居契丹,始食西瓜,西瓜具有丰富的营养和很多的药用功效。吴朝《日用本草》载;西瓜为葫芦科植物,瓜瓤甘、寒,入心、胃、膀胱经;清热解暑,止渴利尿;含瓜胺酸、呲唑丙酸、甜菜碱、维生素C及多种挥发性成份,具有降压作用。

五. 江苏省 镇江市 京口区 麻油馓子

走在鱼巷附近,有时候还能看到麻油馓子出锅,那特别的香味慢慢地传出。香气扑鼻而来,隔两条巷子都闻得到。

镇江的麻油馓子,油用的是小磨麻油,所以又脆又酥,越嚼越香。今天,不少镇江老年人还有吃麻油馓子搭茶。有些人煮馓子像是下面条,将麻油馓子放在开水锅里煮沸,盛在碗里,或加盐或加糖调味;有些人很简单,将麻油馓子折断放在一只大碗里,放上白糖,倒入开水,盖好盖子焖上一会儿。

还有一些人家仍有用馓子给妇女做月子的习惯。据说过去产妇坐月子,家里婆婆总要称上两三把麻油馓子回去,抓上一把放到开水锅里煮沸后,再打一个鸡蛋,锅一开便盛到大碗里,往里面放一勺子老红糖,真是不要太滋补哦。

当然,也有家长买回去给小孩当茶余饭后的休闲小吃,孩子嘴里发出“咯嘣咯嘣”的声音,越嚼越香的味道,往往是一个孩子起头,旁边的小孩闻着香味、情不自禁的也闹着要,最后,大人小孩一起大嚼麻油馓子。

镇江有句老话,“清明不吃脐儿和馓子,死后阎王老爷要打板子。”清明时节为什么非要吃麻油馓子,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查阅了一些资料才知道“馓子”这种经常能见到的食物,竟然是那么的历史悠久。

麻油馓子,古代又称寒具,为什么古人要称它为寒具?所谓寒具,是供寒食节所用的食品。

古人将冬至以后的第105天定为寒食节,也是清明节的前身。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晋文公悼念与他一起共患难的介子推。在这一天,风俗上是不能生火烧饭的,于是称为寒食节。寒食节到了,但人又不能不吃饭。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可以不用生火而冷吃的食物:用面粉搓成细条制成环状或栅状的面饼,油煎而成。因为是专供寒食节时食用,所以,老0们就称之为“寒具”。油炸后的熟食,可以随时食用,干嚼或用水泡食均可,而且携带又方便。渐渐地,它就不仅是寒食期间的食品。据说在汉代,馓子就是当时贵族阶层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食”。

关于麻油馓子,还有不少趣闻,东晋大臣桓玄家的馓子,先油煎,然后和上蜜糖。有客人上门,桓玄就用“油蜜馓子”招待。桓玄喜爱书画,有时候一面请来客吃油蜜馓子,一面欣赏书画作品。客人中往往有吃了馓子又不洗手的,于是就会油污了书画。北宋皇帝徽宗,宠幸东京名0李师师。他送给李师师的皇家礼品中,与黄金、白金以及各种各样珍品茶叶、艺术灯具等陈放在一起的,就有“寒具、银饼数盒”。装在食品盒中的馓子,是皇帝送给其心爱女性的高档礼品。

中饭和晚饭中间的一顿,老镇江话叫做“吃下午”。 “吃下午”,是件让人舒心的事情啊。下晚时分,热腾腾的泡上一碗麻油馓子,那香气,真叫“滴板”啊。麻油馓子吃到嘴里,像是面条,但滑溜溜、软绵绵,比面条柔顺;而且,那香喷喷、甜丝丝的味道, “滋溜滋溜”一碗下肚,汗珠沁出,浑身的毛孔都张开了,那真叫一个“展了”!吃完,嘴一咂,摸摸鼓鼓的肚子,恨不得再来上一碗。

麻油馓子,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的食品,给了镇江老少多少怀旧的思绪和脉脉的温情,希望这股麻油馓子香,和我们的传统风俗,能继续传承下去。

六.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七. 江苏省 镇江市 扬中市 镇江鸭血粉丝汤

近年来,在镇江的大街小巷流行着一种风味小吃——鸭血粉丝汤,它口味鲜、香,价廉物美,广受男女老幼的喜爱。鸭血粉丝汤制作十分简单方便,只需将粉丝盛在小竹篓中,放入煮沸的鸭血汤中烫熟后,将粉丝和鸭血汤倒入碗中,再放入鸭肠、鸭肝、葱花、香菜和调味料等即可。粉丝诱滑,鸭血鲜嫩,确为一道美味可口的小吃。

八. 江苏省 镇江 句容市 句容葡萄

句容葡萄是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的。句容葡萄的果肉适中、糖分适宜、营养丰富,有着皮薄肉嫩、籽小汁多、久食不腻的特点。

“句容葡萄有三最”:一是种植面积在全省最大。全市葡萄总面积达4万余亩,其中达产3.8万亩。句容现已成为江苏省最大的鲜食葡萄生产基地。二是葡萄品种最全。拥有夏黑、巨峰、美人指、贵公子、贵公主、巨玫瑰、黄金指等20余类葡萄品系,采摘期长达100多天。三是葡萄品质在业内最优。据权威部门检测,句容葡萄远超国家规定的鲜食葡萄标准,句容有7个葡萄产品相继在江苏“神园杯”优质水果评比中摘得金奖。据了解,句容葡萄还有三佳。首先是外观佳,句容葡萄强调绿色、有机、无公害,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施肥用药,保证了每粒葡萄颗粒饱满。二是口感佳。得益于优良的土壤、水汽和光照条件,加之普遍采用了先进的栽培技术,句容葡萄的果肉适中、糖分适宜、营养丰富,有着皮薄肉嫩、籽小汁多、久食不腻的特点。三是效益佳。近年来,句容葡萄逐渐走出了当地人的餐桌,远销沪宁沿线和长三角各大城市,年销量近三万吨,销售额达4亿元。

九. 江苏省 镇江 丹徒区 镇江香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江香醋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镇江香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的镇江香醋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具有色、香、酸、醇、浓五大特点。色浓和味鲜,香而微甜,酸而不涩,存放愈久,味道愈香。用它作调料,可提味增香,去腥解腻,并具有开胃口,助消化的作用。镇江香醋以优质糯米及黄酒糟为主要原料,各项指标都达到或超过部颁标准。

十. 河南省 开封市 顺河区 汴梁香醋

汴梁香醋汴梁香醋是开封的传统产品,历史悠久,风味独特。该产品选料考究,加工精细,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又采用固态通风回浇法工艺生产而成。具有色泽棕红明亮、香味纯正浓郁、酸而不涩、醇厚绵长、质地浓稠细腻五大特色。该产品主要以薯干和高梁为主料制成,是烹调中的酸性调味品。在生食蔬菜中有杀菌作用,助消化,增食欲,畅销省内外。1982年在全省同行业中获优秀产品称号,1983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4年被评为商业部优质产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