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山西特产蟠桃 山西哪个县产蟠桃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山西特产蟠桃 山西哪个县产蟠桃更新时间:2022-06-23 22:30:58

一. 新疆 石河子 石河子一四三团蟠桃

石河子一四三团蟠桃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石河子一四三团蟠桃

新疆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四三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四三团19个农业连队,包括4连、7连、8连、9连、10连、11连、12连、13连、14连、15连、16连、17连、18连、19连、20连、21连、23连、农一连、良繁连。地理坐标为东经85°30′58″~85°58′18″,北纬44°12′36″~44°21′65″

AGI2017-02-2113

二. 山西省 晋城 阳城 阳城桑椹

自然的馈赠是丰富的。五月不光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更是桑椹成熟的时节,勤劳的人们在喂蚕的同时,从不忘享受桑椹带给自己的美味。

这时的阿崔一家三口,在傍晚时分,提着用荆条亲手编制的容器,走向了自家的田间,因为家里有成千上万的宝宝在等着属于自己的美食。阿崔一家的生活开支全靠宝宝吐出的白色的东西来正常的维持。

“鲜”是只有中国人才懂得并孜孜以求的特殊的味觉体验。大自然总是把美味留给最勤劳的人,尽管在享受鲜味的同时,时不时会付出或多或少的代价——天然的色素不知不觉的留在了嘴巴上和手指间……

三. 北京市 平谷区 碧霞蟠桃

刘店镇地处平谷区西北部,属半山区,全镇总面积5.3万亩,山场2.3万亩。全区14个行政村,总人口9836人。境内水资源丰富,洳河贯穿全镇。良好的自然资源,为刘店镇发展优质果品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率领干部、群众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培植以蟠桃为主的果品产业,使全镇人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刘店镇盛产碧霞蟠桃,该品种起源于刘店西山,因镇内有千年古刹碧霞元君祠,相传蟠桃为娘娘所赐,故名碧霞蟠桃。具有神韵的碧霞蟠桃,经过科技人员开发,通过配套优、新生产栽培技术,已使其成为了桃中精品,在共和国建国50周年庆典上,碧霞蟠桃作为精品荣登天安门,供国家领导人及来宾品用,使天上神话成为人间现实。刘店获得了华北地区“蟠桃之乡”的美誉。

古有天上蟠桃盛会传说,今有北京市平谷区刘家店镇的碧霞蟠桃屡屡荣登国宴的现实。传说与现实的对接,再一次验证了平谷区刘家店人民的聪明才智与辛勤创造。

面对市场,他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生产出了精品,提高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以碧霞蟠桃为主的果品产业在全镇形成了一大主导产业,也成了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全镇的农民,建标准化蟠桃园,生产优质的精品蟠桃,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巨大的实惠,成了闻名全国的知名品牌。要说这碧霞蟠桃在刘家店也有许多年头了,但是在过去,那个头儿小的出奇,颜色也是不敢恭维,口感更没法儿说。市场销售难,价格低,农民收成无几。现如今镇里请来县果办的科技人员,手把手的指导农民用科技生产精品蟠桃,应用了累头果树修剪法疏芽、疏花、疏果、诱芯虫情测报、电脑配方施肥和果实套袋儿等11项新技术,引进培植新品种11 个,广泛吸纳社会投资,开发改造老、杂、劣果园,扩大精品桃园面积,把平坦的水泥路和节水管道一直通到了蟠桃园,为农民生产精品蟠桃,解决了大难题,农民们喜上眉稍。科学的果树修剪方法得到普及推广,疏芽、疏花、疏果方法,让那蟠桃比着赛的长,平均单果重达225克,最大的单果重达468克。过去的桃是放筐卖,如今按个称。农家肥代替化肥,既让农民节省了开支,又保证了精品蟠桃无公害,无污染,成了绿色安全食品。特别是“果实套袋“这项新技术,从坐果期到成熟期整个儿把这蟠桃在树上给保护起来了,无虫害、无病害、无雹害,个头大,果形正,颜色好,成了市民最放心最称心的绿色食品。

每到碧霞蟠桃成熟的季节,采摘采购的大、小车辆就会拥至东西南北的果园里,把一箱箱绿色精品蟠桃销往俄罗斯、蒙古、香港、广州、深圳等国内国际市场。客商们都称这刘家店镇是天下蟠桃第一镇,更让人们惊喜的是从1999年国庆50周年庆典开始,这碧霞蟠桃作为精品水果登上天安门,摆上国宴,成为国内外国家元首、贵宾品用的“圣桃”、“仙桃”。

刘店镇盛产碧霞蟠桃,该品种起源于刘店西山,因镇内有千年古刹碧霞元君祠,相传蟠桃为娘娘所赐,故名碧霞蟠桃。具有神韵的碧霞蟠桃,经过科技人员开发,通过配套优、新生产栽培技术,已使其成为了桃中精品,在共和国建国50周年庆典上,碧霞蟠桃作为精品荣登天安门,供国家领导人及来宾品用,使天上神话成为人间现实。刘店获得了华北地区“蟠桃之乡”的美誉。

四. 山西省 太原 清徐县 山西老陈醋

山西老陈醋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山西老陈醋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老陈醋产于清徐县,至今有几千年的醋历史文化。老陈醋色泽为红棕色,味道以“绵、酸、甜、香”为主,为我国四大名醋之首。

产于山西清徐。“东湖”牌老陈醋,始创于明未清初,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系山西老陈醋之正宗。“东湖”牌老陈醋,以其精湛酿造技艺和色、香、味俱佳的优良口质,驰名中外,居中国名醋之首。

特点:色泽棕红,醋香浓郁,酸味柔和适口,滋味回甜醇厚,可冷调熟烹。主要成份是醋酸,并含多种有机酸、氨基酸等。具有增加食欲、助长消化、解腥去腻、分解脂肪、防病强身之功效是保健和调味之佳品。

据传,周代时,在山西就开始了酷的生产,而老陈醋,在春秋战国时代,古晋阳就有一些作坊开始酿造。第一个正式推出“山西老陈醋”名牌的,是制作人王来福。清朝顺治年间王来福来到清源(今清徐县),利用当地原料充足、水质优良的条件开办醋坊,改陈年白醋为熏醋。实际上,老陈醋的酿造要比王来福早得多。

山西醋品种繁多,老陈醋为其代表性的名产。其它还有陈醋、普醋、双醋、特醋、名特醋、味醇等许多品种。如从生产酷的原料区分,则有高梁醋、玉米醋、小米酷、柿子醋、果醋、酒糟醋、粉渣醋、红薯醋等多种。

老陈醋,具有一般醋的酸醇、味烈、味长等特点,同时,还具有香、绵、不沉淀的特点。另外,老陈酸储存时间越长越香酸可口,耐人品味。而且,过夏不霉、过冬不冻,颜色深橙,为山西醋中独具一格、质地优良的佳品。

五. 山西省 晋城 阳城 毛头丸

接下来再给大家介绍一种阳城的独特佳肴——毛头丸。此丸和肉丸虽同属丸子系列,但形

状、外貌、风味却截然不同。它的配料极其简单,只需一些粉条、白萝卜、玉米粉,以及

葱、姜、蒜等调味品。

将萝卜切成条,粉条切成10厘米长短后,加入泡软的玉米粉和葱、姜、蒜、盐等搅拌均匀,随手捏成鸭蛋大小,用大火蒸10分钟左右出笼,可蘸醋食用的毛头丸就做成了。这时的丸子毛茬茬,如同古时黄毛丫头的头发,此美食故此得名。

下面是这道菜的另一种吃法:锅内放油、葱、姜、蒜、大料,再加入切好的五花肉片炸至煅生,然后加水煎5分钟。将蒸好的丸子装盘,浇上煎好的五花肉片汤,再撒上葱丝香菜即可食用了。这道叫做干煎肉毛头丸的菜香味浓郁,色泽鲜艳,入口鲜嫩,口味极佳。另外,毛头丸切成块放入卤菜或稀饭中食用,也别有一番风味。

六. 山西省 晋中 榆社 合子

合子

中国北方,尤其是在山西地区流行的一种面食。属于馅饼类,圆形,两层薄皮内只有一层馅,需用饼铛烙制。

面要和得比较软,皮儿薄如纸且有弹性。馅,单层,比较常见的是韭菜、茴香、鸡蛋、猪肉,以韭菜+鸡蛋、茴香+猪肉、韭菜+猪肉的组合最常见和最受欢迎。

合子皮薄、馅大、味道鲜美,因此深受欢迎。另外北方有风俗曰: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因此合子也含有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

七. 山西省 阳泉 盂县 枣介糕

枣介糕,对于盂县人来说可以算得上是家喻户晓的美食。

每逢结婚这样的大事,每家每户的饭桌上,都缺少不了这一道美食!

枣介糕是用黄米面做的,做的好可以软精精的吃到底,而水少了就会一开始还凑和,越到底越硬,吃了对胃就不好了!

所以说想要做好枣介糕也是一门很深的技术。

其实,枣介糕和年糕相差并不大,而且都是粘粘的那种,只是主料不一样而已。

枣介糕是用黄米面做的,而年糕是用江米面(糯米面粉)做的。

不管是哪一种糕,对于本身就有胃病的人来说,都要尽量不要凉吃,会不好消化!

吃前一定要加热,才可放心食用哦!

八. 山西省 晋城 阳城 山西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又名冬虫草,中药材。《本草纲目》称它有祛风寒之功能。在晋城主要产于阳城鳌背山、大乐岭一带。

冬虫夏草,又名虫草,是丽江雪域高原的名产之一,冬虫夏草(藏语:压扎梗布)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味珍贵的中药药材,常常把它与人参、鹿茸列为三大补品。

其滋补和治冬虫夏草,又名虫草,是丽江雪域高原的名产之一,冬虫夏草(藏语:压扎梗布)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味珍贵的中药药材,常常把它与人参、鹿茸列为三大补品。

其滋补和治疗功用在人参、鹿茸之上,价格十分昂贵。 虫草之所以称为“冬虫夏草”,其成因是雪域高原盛夏冰消雪化之时,蝙蝠蛾产在草甸花草树叶上的虫卵,经自然孵化后变成小虫钻进士里,靠汲取植物根茎的营养长大,这时,盛夏季节开始活跃的虫草又潜入虫体寄生繁殖、萌发菌丝,从夏至冬,慢慢将地下的幼虫蚕食而死,形成“冬虫”。次年夏天,虫草菌在虫体内抽出子座,露地形成一株4——10厘米的紫红色小草,其顶端有菠萝状囊壳,这便呈“夏草”,夏草囊壳内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囊孔射出,随风飘游、侍机又钻入别的虫体繁殖,循环下一轮“冬虫夏草” 。

九. 山西省 太原 迎泽区 山西拉面

山西拉面,又叫甩面、扯面、抻面,是西北城乡独具地方风味的面食名吃。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拉面源于何时尚待考究。但据清末陕西薛宝辰所著《秦食说略》记载,当时在山西、陕西一带流行一种“桢面条”(按:桢一扯、拉):“其以水和面,入盐、碱、清油揉匀,覆以湿布,俟其融和,扯为细条,煮之,名为桢面条。作法以山西太原平定州,陕西朝邑、同州为最”。 现在,拉面在山西的太原,晋中、运城等地流传甚广,特别是晋中地区及阳泉等地及太原阳曲县的拉面最为著名。拉面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技艺,学会拉面这一技法,可制作出几十种不同口味、形态各异的姊妹品种。如空心拉面、夹馅拉面、水拉面、油拉面、龙须面、小拉面、 银丝卷、一窝酥、清油饼、鸡丝卷等等,均基于拉面这一基本技法。

历史

拉面这种食物,其实当年是由中国流传到日本去的,事实上,在日本的三大面(乌龙,拉拉,荞麦)中,只有荞麦面勉强可以算得上是日本的传统面食,而中华料理中为人所熟知的拉面,正是现今日本拉面的原身。

在日本对拉面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在西元一七零四年,一位名叫安积觉的历史学者在「舜水朱式谈绮」书中提到中华面,以及水户黄门曾经吃过类似乌龙面的面食。

就一般的认定,拉面的技术是在西元一九一二年时由日本人自中国引进到横滨。由於明治五年时日本和满清签订了「日清友好条约」,使得大批华侨迁徙定居在三大港口─横滨、神户和长崎,因此中国人聚居的地方便有了「中华街」的形成,而拉面的技术也就是从这些地区流传出去的。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