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桂平市区的特产 桂平白沙特产图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桂平市区的特产 桂平白沙特产图片更新时间:2022-06-18 10:43:35

一. 新疆 乌鲁木齐 新市区 新疆葡萄干

新疆葡萄干

新疆葡萄干:以新疆生产的肉质软、含糖量高、无籽的无核白葡萄加工而成。色泽碧绿,状如珍珠,肉软清甜。

二. 广西 贵港 桂平 桂平龙眼

桂平是广西有名的龙眼之乡,出产的龙眼以量多质好而闻名海内外。主栽品种大乌圆和广眼,果大肉厚,肉质脆嫩,味甜如蜜,鲜美爽口。大乌圆每公斤鲜果60至80个,特大的只有36至40个,宜鲜食和加工鲜肉糖水罐头。广眼每公斤鲜果80至120个,大的60至70个,宜加工桂圆肉、龙眼干。桂平龙眼及其各种制成品,向来博得区内外厂商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龙眼的经济价值很高,除鲜食外,还可加工干果。鲜龙眼晒干或烘干,叫龙眼干,可长期贮存食用。龙眼干去壳去核后,叫圆肉。广西桂圆肉驰名海内外,桂平出产的“桂圆肉”是其中的佼佼者。最近,利用鲜圆果肉做原料研制成的新产品糖水龙眼罐头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果核含淀粉高达70%,可酿酒、制香糊和加工成活性炭。龙眼木质坚硬,纹理细,是制工艺品、造车船及家具的上乘材料。

桂圆肉色泽黄亮、透明、干爽、糖分足,泡开成梅花状,是传统的名贵滋补品,有“强魄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之功能,置干燥密封瓶内,可长期保存。

桂圆肉除入药外,两广人常配以沙参、玉竹和猪肉熬汤,味甜不腻,作为暑天佐膳佳肴,名之日清补凉;或以桂圆肉煮鸡蛋,作为产妇或病后体弱之滋补品;或将桂圆肉配上若干味补药泡成药酒,对神经衰弱、气血两亏患者有特殊疗效,也是年老气衰者的常用保健饮料。

桂平县龙眼主产于金田、江口、南木等乡镇,其中金田镇产量占全县的1/5。县内现有龙眼树40多万株,最高年产1981年达347.97万公斤,接近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居当年广西之冠,是本县出口换汇率很高的商品。鲜果远销全国各地及港澳地区,著名的桂圆肉、龙眼干

还远销欧美各国。

三. 湖南省 张家界市 武陵源 葛根茶土家(族)人的甘露

    采用湖南省西部--张家界高山区的野生葛根加工。    葛根茶是一种纯天然、无任何污染、未加任何化学物质的绿色饮品,富含钙、铁、铜、锌、硒、磷元素及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十八种氨基酸。    葛根是一种野生植物,生长在无污染的高寒群山之中,可生食,也可入药。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对其功效有详细记载。中医认为葛根味甘辛,性平无毒,食之可生津止渴,清热解毒,同时因它含有大量的黄酮素化合物,故能降压退火、抗病解毒、防癌抗癌。    长期饮用,有补元气、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显著疗效,还有养血安神、滋阴壮阳、健脾益胃、活血通脉、降压减肥、养颜美容之功效。    饮用方法:取葛根茶0.8克左右放入杯中,然后用95度左右的开水加上盖浸泡1--2分钟,即可食用,也可直接食用。( 张家界)

四. 云南省 大理 永平县 傈僳族的“麻布衣”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男子服饰,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则爱在左耳上戴一串大红珊,以表示自家富有,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上享有的荣誉、尊严和地位。大多数男子脚穿自家编织的草鞋或用麻线编织的麻草鞋。特别不可缺少的是,成年男子都要左腰配腰地右腰挂一个用熊等兽皮制成的箭包,用来盛箭,身背导弓,犹如一名武士,给人有一种粗护、洒脱、刚毅、威武的感觉。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又与男子截然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又是美观、大方。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傈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傈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傈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五. 新疆 乌鲁木齐 新市区 异叶青兰

异叶青兰

新疆异叶青兰:又名白花夏枯草。味辛、苦,性寒。具平肝、清热之功效,治肺热咳嗽,高血压,头痛,眩晕,眼翳等症。新疆所产异叶青兰,维吾尔语“祖帕尔”,主要分布于天山及昆仑山麓。

六. 辽宁省 营口 西市区 人参鸡

人参鸡
人参是东北三宝之一,是吉林的名贵补品。用吉林人参与当年母鸡经加工后,再加入适量高汤,调料上屉蒸制而成的。此菜上桌,只见参卧鸡中,鸡卧汤中,形体美观,肢态饱满。常吃人参鸡可提神健脑,大补元气,延缓衰老。

七. 浙江省 杭州 富阳 精美的竹编工艺

精美的竹编工艺,富阳的竹制工艺品,式样美观,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入口处,有一座双面竹贴屏风——竹石图,修篁扶疏,奇石点缀,工艺精巧,目睹者无不拍手叫绝。( 富阳)

八. 云南省 丽江 永胜县 摩梭人的猪膘肉

摩梭人的猪膘肉

猪膘肉是泸沽湖畔摩梭人家非常有特色的一种佳肴,它特殊的味道和制作方法同泸沽湖一样令人感到神秘而玄妙。

冬天的泸沽湖非常美丽,尽管在这个时候湖畔已非常寒冷了,但是如果你在冬月初一前后进入泸沽湖,走在村村寨寨里,你就会感到一种温暖。不仅由于人摩梭好的热情让人有一种特别的亲切,给人一种暖意,还因为这个时候那里房顶上楼上都堆满了包谷,到处是黄橙橙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村那寨都响起了宰杀年猪的声音,走进村子里你就能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制作猪膘肉,这里的大人小孩子都充满了喜悦,人们那被包谷和猪膘肉映红了的脸上总是那么的灿烂,一座座木楞子房构成的一个个村落是边泸沽湖一幅幅丰收的美丽图画。

在沪沽湖畔的草海边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家摩梭人有两兄弟,父母把老大分了出去,老大分到一头猪和一条狗,分家后老大很勤劳,家里搞得像模像样,猪也喂得又大又肥,冬大的时候他先把菩萨敬了,就开始杀猪。他先把猪肚割开,把肠和内脏拉出,把里面的瘦肉和骨也剔除。然后缝上猪肚晾干后搁在神柜上。猪的大肠装上燕麦,小肠装荞麦,肚肠心肝肺都挂在家里,没油的时候,他就从膘猪的肚里取了猪油来用;没肉的时候就从猪膘身上割一块来吃。到了年三十的时候就开猪膘肉,初二猪头项圈敬菩萨,取项身肉一圈孝敬父母,过年的时候就要吃几天的猪膘肉。

摩梭人制作猪膘肉非常讲究,他们一般选在冬月初一杀猪,如果十月二十九属狗三十属猪,那么就改在十月二十九杀猪,如果初一属鼠、猪、羊、猴、狗、鸡,也是不能杀的,就要改期进行。所以人摩梭在冬天做猪膘肉,定要选择一个吉日。这个时候村子里到处都闻杀猪声,到处都可见制作膘肉,场面很是壮观。

猪膘肉的制作过程分为宰杀、剔骨肉、抹调料、缝制、压扁、晾晒、放置等几个步骤。当地人将猪宰杀后将猪肚剖开,将内脏取出,然后就将猪背朝下肚朝上铺着,用刀将骨和瘦肉从猪体内剔出,这一道工序比较复杂,几乎将瘦肉和骨剔干净,但是只有猪头不经过这道工序,猪头保存完整,在猪头上抹盐并加上调味品,这是一道重要的工序,抹盐时要均匀,一般配料要用盐、花椒、大蒜、生姜,有时还加上酥油和蜂蜜。调料涂抹均匀后就是缝制,即将剔好,抹好调料的猪膘肉用大铁针和麻绳将其缝合,缝的部位主要在猪肚、猪脚,缝的针眼约寸长,缝时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力气,所以一般都是由男子来完成的。缝好以后就进入下一道工序凉晒,将猪膘肉放置在太阳下晒上几天或是阴干,将猪肉的水分凉干,至此猪膘肉基本做成,将它搬进屋里,搁在家里的神柜或灶台上,一个挨着一个,或叠放堆码。

猪膘肉是人摩梭贮藏的肉食品,平时想吃的时候就割下一块,如果家里有客人,也要用这猪膘肉招待客人。猪膘肉的吃法非常多,或煮、可炒、可蒸,膘肉看似肥腻,吃起来却很爽口,味醇香,口感很好。除了日常食用外,猪膘肉常用于祭祀,也用于置办宴席。猪膘肉是摩梭人家庭富裕的象征,如果哪家的神柜上放满了整条整条的猪膘,那这个家庭在当地一定是很富有了。

猪膘肉放置时间长短不一,短的一年两年或三年,长的甚至放置八九年,不少猪膘肉都在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以后仍保存完好,不坏。到边泸沽湖的人摩梭家作客,经常会用搁置已久的猪膘肉待客,这些猪膘肉经过了好几个年头,表面上布满烟尘,呈深褐色,有一种苍桑感。但烹制好后味道很好,无异味,也不会闹肚子,很神奇。这大概取决于当地的地理位置,高原湖泊周围,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加上制作的工序讲究,所以猪膘肉能保存很长时间。

九. 云南省 西双版纳 景洪 傣族的虫类美食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后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

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纯正,清洁卫生。

十. 广西 贵港 桂平 白石山铁皮石斛

白石山铁皮石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白石山铁皮石斛是桂平市名贵珍稀药材,其发展历史悠久,野生资源丰富。清朝光绪年间成书的《浔州府志》卷七物产药之属就有记载:“石斛一名金钗俗曰黄草浔州多有之以产桂平白石山为良”。民国年间出版的《桂平县志》卷十九纪地物产下篇记载:“石斛一名金钗俗曰黄草以产白石山为良”。史料中提到的“金钗石斛”经多方考证实为现今所称的“铁皮石斛”。

铁皮石斛(干品又称铁皮枫斗)为兰科珍稀植物——石斛类的极品,因表皮程铁绿色而得名,具有独特的保健与药用价值,民间有“救命仙草”之称。现在医学和中医药理研究表明,铁皮石斛具有滋阴清热、耐缺氧、抗疲劳、抗衰老、防治肿瘤、治疗糖尿病和萎缩性胃炎等多重功效,对烟酒、劳累、夜生活、用眼用脑过度人群及声带嘶哑者有恢复作用;并适用于多种常见病、慢性病、手术、放化疗等患者;老人服用可增强体力、延年益寿;女性服用可以生津补血、滋阴养阴、滋润肌肤、护肤养颜;男性服用可以益精被虚、保持肌体活力,促进家庭和蔼。

铁皮石斛单位面积产值奇高,尤其是高仿野生品种。2011年春,桂平市农业局领导及技术人员陪同广西大学农学院两位教授上白石洞天考察铁皮石斛资源及种植情况,刚好碰见一农户出售高仿野生的带根铁皮石斛鲜品(全草采收),近4平方米产出9公斤,平均2.25公斤/平方米,售价2600元/公斤,收入23400元,每平方米产值5850元,折合每亩(400平方米计)产值234万元。另据调查,种植铁皮石斛组培苗,每平方米约投资320元,三年后的盛产期一般年产出1公斤(采用采旧留新收获方式),按组培苗种植成品收购价900元/公斤计,产值900元/平方米,一亩按400平方米有效面积计算,亩产值36万元。除去成本,每亩纯利润23.2万元。

为了开发和保护本地铁皮石斛野生资源,1998年前后,麻垌镇白石山的农民开始人工驯化种植野生苗,包括种子直播探索试验,但因为技术等的原因规模较小,发展较慢。近年,在农业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下,铁皮石斛组培苗开始进入桂平,种子直播研究获得突破,铁皮石斛生产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种植户由原来的8户增到目前的200多户,种植面积从几百平方米增加到230多亩,覆盖麻垌、西山等10多个乡镇。预计进入盛产期的石斛年平均亩产量400公斤,总产量可达9万多公斤,产值超亿元。

桂平市植保植检站

所在地域:2013年

地域范围

白石山铁皮石斛保护范围位于广西壮族治区东南部,海拔33.3-1313.6米。北回归线横贯市的中部,属南亚热带地区。市境地势是南、北高,中部多属平原、台地和小丘陵,南北两端为中低山地。东邻平南县,南与玉林市的容县、北流市、玉州区、兴业县接壤,西连贵港市港北区,北交来宾市的武宣县、金秀县。边界线总长375公里,东西宽69公里,南北长104公里。白石山铁皮石斛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麻垌镇、油麻镇、社坡镇、罗播乡、木根镇、西山镇、蒙圩镇、石龙镇、厚禄乡、白沙镇、南木镇、金田镇、垌心乡、紫荆镇、江口镇、木乐镇、木圭镇、石咀镇、马皮乡、寻旺乡、罗秀镇、中沙镇、大洋镇、社步镇、下湾镇、大湾镇等26个乡镇及其所管辖的414个行政村和1个国有林场。保护范围位于东经109°41′55″-110°22′48″,北纬22°52′02″-23°48′04″之间。区域生长面积667公顷,产量5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茎直立,圆柱形,茎长6.0~39cm,茎粗2.3~7.5mm,叶多数披针形或卵圆形,长1.4~4.0cm,宽0.3~2.1cm。居群多数为叶片青绿到淡紫色;叶鞘具紫斑或点;总状花序淡黄绿色、逐渐变淡黄色、黄色至紫色,唇瓣后部两边有紫色条纹,中部有2个紫红色斑块,分布在两边,较近或几乎连在一起。花期4~7月。味微甘,有清香,品质上乘。 (2)内在品质指标:白石山铁皮石斛多糖含量28.1%-41.8%,甘露糖含量27.5%-38.0%,氨基酸总量1.5%-2.59%,符合《中国药典》要求。 (3)安全要求:白石山铁皮石斛产地选择和种植过程执行《白石山铁皮石斛生产技术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符合《中国药典》标准。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