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河南省信阳市的特产 信阳商城特产排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河南省信阳市的特产 信阳商城特产排名更新时间:2022-06-21 03:01:01

一. 河南省 信阳市 浉河区 信阳石凉粉

冰镇石凉粉的做法历史悠久,在制作过程中您也能感受到这些特色美食的魅力。冰镇石凉粉是很有特色的河南特色小吃,冰镇石凉粉以凉粉为主要材料,烹饪的做法冻菜为主,口味属于其它口味。

制作方法:

1、取石花籽(状如芝麻,紫红色),用白纱布裹上,在盛好清水的盆中轻轻地揉,一缕缕白雾从纱布散出,渐渐化成柳絮状布满盆,与清水纠缠在一起,沉淀下去。放置一会儿,等盆中的水与粉的混合物融合的差不多了,就可以点了。

2、这“点”也是比较关键的,石凉粉之所以得名,就是需要这一“点”,“点”可以用两种东西,其一是用茄子,另一种就是中华牙膏了。茄子“点”出来的石凉粉颜色稍带些微紫色,当然,如果用的是青色的茄子,那么在颜色上就没有什么影响了。

3、牙膏“点”出来的石凉粉则是完全无色的。在“点”的时候也得注意,不能嫩也不能老。太嫩了,石凉粉就不成形,无法凝结,而太老了,又有些硬了,影响口感。

特点:它的凉,是那种沁人心脾的,透入心底的清凉。

二. 河南省 信阳市 固始 长江河鱼

行政位置:固始县武庙长江河

地理位置:东经115°44′9″;北纬31°46′54″

性质与牲征:

长江河鱼是生长在长江河中的多种鱼类的统称,因这些鱼类生长在长江河而得名。长江河鱼生长在河床窄、坡度大、水流湍急的河床中,身体呈纺锤形,最长达20Cm,单体重50克左右。此种鱼类逆水而游,穿梭于怪石激流之中,形成鱼体壮实,绵软,肉质富含多种矿物质和氨基酸,绿色、环保无污染。相传清朝乾隆微服私访下江南时,曾到大别山麓,山民用长江河鱼招待乾隆爷,乾隆品尝后,连声称赞:好鱼!极品!随被列入贡品。年产量不足千斤。

三.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 黄莲中的精品---鸡爪莲

质优名贵的利川黄莲。利川黄莲形似鸡爪,称鸡爪黄莲,又称南岸味莲是黄连中的名贵品种。这种黄连在利川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北京同仁堂即以利川黄莲为原料。1976年,利川被定为全国黄莲基地。目前,基地年留存面积4万亩,产量1400吨,质量居全国第一位,年产量仅次于重庆石柱,居全国第二位。以此为原料生产的中药片“黄莲片“,治疗肠炎痢疾功效独特。( 利川)

四. 河南省 信阳市 新县 新县银杏

银杏之乡——新县

新县在河南省东南部,黄河上游,大别山区。其因产银杏而被誉为“银杏之乡”。

五. 河南省 信阳市 息县 息县小香瓜

息县曹黄林乡、八里岔乡以独特的地质和典型的气候环境生产出的“小香瓜”堪称豫东南一绝,果品具有“香气浓郁、甜而不腻、松脆可口”的特点,深得大众喜爱。2005年被河南省农业产业一体化办公室批准为省级特色农产品——“小香瓜” 种植基地。

六.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海县 布朗族的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服饰中,刺绣和银饰也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刺绣图案多为各种花草、鸟兽和几何图形。绣工独特的要数“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的婚礼习俗中,举行婚礼时众人要进行爬竿比赛,新娘必须拿出自己在婚前精心刺绣的“棉包锦囊”,内装五谷、银饰等物,挂在竹竿上,比赛结束将“囊”赠给胜利者,以示吉祥。

七. 河南省 信阳市 息县 息县西瓜

息县路口乡和彭店乡土质特别,铁、钙含量比较丰富,群众种植西瓜的历史优久,栽培技术和施肥管理独特,以其口感好、耐贮存、含糖适中而著称,具有瓤红、皮薄、无籽、甘甜、醇香、个大的特点。目前,两乡种值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远销武汉、郑州等大中城市。

八. 河南省 信阳市 息县 息半夏

息半夏是息县独有的优良中药材品种,在二千多年前《礼记、月令篇》曾有关于半夏的药用记载。在《本草纲目》等医学著作中对半夏入药的有关问题作了详细、深刻的阐述。清嘉庆四年,息州志对此已有记载,1979年版《辞海》将半夏列为息县。医药、医疗界对息县所产半夏极为推崇,为了将它区别于另外产品,特意在半夏二字之前冠—“息”字,称为“息半夏”,以示对它的青睐。

1914年3月,在旧金山举办万国商品博览会上,息半夏因其个大、粉足、品质优良、疗效显著广受外商欢迎。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息半夏远销日、韩及欧美市场,长期供不应求,国内各大药市常年出现有价无药的局面。息半夏以淮河、闾河沿岸出产的品质为最佳,通过大量临床试验和药理检测,9克息半夏相当于外地半夏15克药效。多年来,息半夏以质量地道,信誉卓著而驰名中外,在同类药材中被视为珍品。据《五十二病方》、《局方》、《仁斋直指方》和《金匮要略》等记载,息半夏入药能够治疗咳痰喘急、肺胃虚寒、呕吐眩悸、便秘泄泻、小儿惊风等症,药物实验有镇咳、止吐解毒等功效,外敷可止痛消肿。

九. 河南省 信阳市 固始 仰天雪绿

仰天雪绿是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的。仰天雪绿产于河南固始县仰天洼茶场。品质特征:条索扁平,挺秀显毫,色泽翠绿,内质香气,高尚鲜嫩,汤色嫩绿明亮,滋味清爽鲜醇,叶底嫩匀。

仰天洼茶场位于大别山麓、海拔近千米的奶奶殿北坡,属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作为“河南省名牌农产品”、“河南省十大茶叶名牌”、“河南省十大名茶”的仰天雪绿,现有茶园面积4500亩,正新建茶园10000亩,现年产干茶80吨。

仰天雪绿采制工艺清湛。一般在谷雨前后采下1芽1叶或1芽2叶初展。并要求鲜叶嫩肥壮,匀齐、干净多茸毛。鲜叶采摘做到不采雨水叶、虫叶、对夹叶,鱼叶、紫色叶,分批采摘,分级炒制。

仰天雪绿的炒制工序为:

摊青,杀青,做形,干燥,鲜叶下山后,及时摊放在竹篮里,置于荫凉通风地方4小时左右,叶子变软转入炒制。炒制的手法讲究。整个制造过程中要求保鲜、保色、保毫。

杀青:用80厘米的铸铁锅,每锅投叶400克,用120℃的高温杀青。用双手或单手抓起茶叶,翻转手掌,手心向上均匀地将鲜叶沿锅壁撒下。要求叶子捞得净,散得匀,直到杀匀杀透。

做形:用口径80厘米的铸铁锅,锅温稍低约80℃。先以杀青手法继续抖炒,以继续散失水分,然后用双手搓条。将茶叶合抱手掌内,一手向前,一手向后,朝一个方向搓条。叶子不断从手中落锅内,待茶叶稍有条索后,改为单手甩条。右手四指并拢,沿锅壁将叶子搭起,带至锅沿,然后抓起茶叶,将手里茶叶由虎口甩出,使茶叶沿锅壁顺序落下。这样搓条和甩条交替进行,直到茶叶挺直略扁,约8成干、成形后出锅。经过摊晾,上烘干燥,干燥分毛火和足火两次进行。足干后进行整理,分级包装。产品分一、 二、三级。

“仰天雪绿”茶在2000年就通过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包括原料生产、加工、销售三方面的有机认证,2003年茶叶荣获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2004年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5年9月授予“河南省名牌农产品”、2006年12月被认定为“河省著名商标”、2007年3月被确认为“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示范企业”、 2007年4月荣获世界绿茶大会(日本)绿茶评比“金奖”、2007年8月被评为“河南省诚信民营企业”、 2007年11月荣获世界绿茶评比“最高奖”、2007年11月中国茶叶协会命名为“中国茶业学会茶叶科技示范基地”、仰天雪绿在历届信阳茶叶节茶叶评比活动中屡获殊荣,是河南省继“信阳毛尖”之后的又一名新秀,得到权威部门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十.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