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彭州抽真空特产 温江彭州市龙门山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彭州抽真空特产 温江彭州市龙门山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6-15 20:23:04

一. 四川省 成都市 彭州市 彭州大蒜

彭州大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蒜属百合科,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分硬叶蒜和软叶蒜两类,硬叶蒜可抽生花茎——蒜苔。大蒜的蒜苗、蒜苔和蒜籽均可供人们食用,蒜苗叶色翠绿,口感香辣,是川菜盐煎肉、回锅肉必不可少的伴菜;蒜籽有瓣蒜和独蒜两种,既是美味的调味佳品,又因含有天然抗菌素,有防病治病之功效;尤其是蒜苔,脆嫩可口,更是备受人们喜爱的优质蔬菜。

彭州大蒜在全国都享有盛誉。彭州蒜苔具有色鲜嫩脆、香甜可口、蒜味浓纯、粗细适度等特点,商品率高达阳%以上;蒜籽个大质优,便于贮运,行销省内外,特别是独蒜甚至远销东南亚诸国。彭州种植大蒜历史悠久。西汉时,大蒜由新疆引入内地,彭州就开始少量 种植清光绪《彭县志》载:“蒜苔产万家庵(今隆丰镇境内)”,此时彭州大蒜已经得到较大发展, 成为传统大宗农田经济作物之一。彭州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很适合大蒜生长。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多种经营迅速发展更促进了大蒜的生产,八十年代初彭州大蒜种植遍及平坝地区并扩展到部分丘陵 区乡镇,种植面积也由1949年的不足千亩增至1997年的62000亩,主要种植乡镇有隆丰、九陇、楠杨、西郊、利安、军乐、天彭、致和、太清、丽春等i0余个乡镇,其中尤以“蒜苔之乡”隆丰镇种植面积最大,达两万亩左右,占全镇耕地面积的一半。

二. 四川省 成都市 彭州市 滴油水饺

滴油水饺初创于八十年代初位于天彭镇西街的“国营味兰小食店”。时称“红油水饺”,后经该店尹华清师傅改进创新更名为“滴油水饺”。因“滴油水饺”全部用猪肉馅,不加任何鲜菜,上桌时才滴上特制的“红油”故由此而得名。1990年12月参加成都市食品博览会并被评为“成都市名小吃”。

“滴油水饺”具有皮薄、馅嫩、形态饱满,色泽红亮、入口化渣、咸、甜、麻、辣交融的特点。滴油水饺选料严格,做工考究:饺子皮选用上等特粉,过去采用手工揉面擀制时,工夫全在手上,现虽已采用机制面皮,但仍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特色;馅选用上等猪后腿精肉作原料,加适量水,拌和盐等调料,不干不稀,恰到好处;煮是“滴油水饺的关键性”工艺,煮时水温不能太高、太低,因太高易使饺子煮烂,失去原有饱满的半月形态,水温太低,煮出的饺子又会失去其鲜味,正是这恰当的“火候”,才能显现“滴油水饺”的本色;饺熟起锅后,辅以佐料,最后淋上“红油”,“红油”也很讲究,不是一般的辣,而是辛辣和香辣兼之,加上咸、甜两味,更增添了川味小吃的迷人魅力,使食客们赞不绝口。

现在,‘滴油水饺”仍是彭州民喜爱的小吃,早已进入蓉城名小吃的行列,而且不仅深受四川人民的喜爱,也颇受广大北方来客的青睐。“游汤元”,是彭州市天彭镇东街游全根继承父业发展而成,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每碗汤元五种味道,香甜可口,风味各异.

三. 四川省 成都市 彭州市 彭州洋芋

洋芋,又名土豆、山药蛋,学名马铃薯。原产于南美,17世纪中叶由荷兰传入中国,故称"洋芋",也称"荷兰薯"。

简介 洋芋,又名土豆、山药蛋,学名马铃薯。原产于南美,17世纪中叶由荷兰传入中国,故称"洋芋",也称"荷兰薯"。

彭州种植洋芋已有百年的历史。据调查,彭州洋芋最初是由法国 天主教传教士引进,并首先在白鹿乡下书院种植,然后才传入民间,品种主要有小白洋芋、大乌洋芋和水红洋芋等。彭州洋芋以"彭县黄洋芋"和白鹿乡优良的种薯闻名全川。民国元年,白鹿乡天主教华人传教士从广元引入"大白洋芋",该品种块茎大,结薯多,抗病力强,产量高,兼之生长期短,适应性广,且食用起来口感好,又沙又面,深受群众欢迎,很快就在彭县推广开了,并扩至邻近县市,因这种洋芋额色黄白,又盛产于彭县,当时人们就称之"彭县黄洋芋"。民国二十九年,省农改所将"彭县黄洋芋"与当时省内另9个品种的洋芋作对比试验,结果"彭县黄洋芋"品种优势明显,被公认为"全省之冠",得到广泛推广,仅彭县城内.洋芋种植面积即由当年的500亩扩大到民国三十一年的3万余亩。民国三十二年,白鹿乡塘坝子洋芋又被发现认定为优良无病品种,当年,即被农林部四川推广繁殖站全部收购,并特约当地农家继续繁殖,由此白鹿乡塘坝子洋芋以作为优质种薯声名大振,成为四川省洋芋种子基地。解放后,彭州洋芋生产发展很快,从坝区到丘陵山区均有种植,主要产于白鹿、大宝、通济、磁峰、新兴等乡镇,常年种植春洋芋和秋洋芋等十余万亩,每年向省内外提供薯种两千万公斤以上,洋芋这一粮菜兼用的高产作物已成为彭州山区主要农作物之一。

四. 四川省 成都市 彭州市 桂花陶瓷

彭州市桂花镇素有“西蜀陶瓷之乡”的美称,该镇生产陶瓷制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1521年前,明嘉靖年间,土溪河畔瓦子坝建立了第一座土陶窑—嘉靖窑。

桂花工艺陶瓷,以其古朴典雅的风格,深受国外的赞赏。仅花饰一项,就有粑、堆、刻、画、剔、镂、刷、印、嵌等。其传统工艺粑花在全国陶瓷行业中勘为绝技,独树一帜。1957年,桂花陶瓷产品参加全国工艺美展。1961年,陶瓷产品参加西德博览会。1977年,陶瓷产品赴美展出。桂花陶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目前有许多外商来电进行咨询、采购,其中有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外宾亲自到生产基地参观、购买。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桂花镇素有“西蜀陶瓷之乡”的美称,该镇生产陶瓷制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1521年前,明嘉靖年间,土溪河畔瓦子坝建立了第一座土陶窑——嘉靖窑。桂花在工艺陶瓷,以其古朴典雅的风格、传统工艺在全国陶瓷行业中独树一帜。

工艺 近500年历史的桂花陶瓷,粑、拓、印、镂、雕、堆等别具一格的制陶工艺,曾经辉煌一时,其传统工艺粑花在全国陶瓷行业中勘称一绝。

展出 1957年,桂陶参加了全国工艺美展,1961年,参加西德博览会,1977年,赴美展出,1983年,参加北京旅游产品展览会,其展出的镂空龙瓶,被国际友人赞誉为“中国活龙,东方艺术”。在桂花镇,不乏美国、德国、加拿大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宾客购买桂陶。去年,成功申报为成都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 四川省 成都市 彭州市 九尺大棚蔬菜

大棚蔬菜:九尺镇是著名的大棚蔬菜之乡,是成都市和彭州市的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全镇以高林村为中心,共有大棚蔬菜2100余亩,常年种植大棚三月红茄1800亩,大棚苦瓜200余亩,其他大棚蔬菜有黄瓜、番茄、西葫芦、辣椒、维菜,其中大棚茄子、辣椒上市时间为每年3月初--6月初,黄瓜、苦瓜为5--8月,同时,全镇共有秋冬蔬菜1600余亩,以莴笋为主。

六. 四川省 成都 彭州 九尺鲜鹅肠火锅

九尺鲜鹅肠火锅:九尺镇在综合发展食品加工业的过程中,继九尺板鸭之后,又开发出风味独特的鲜鹅肠火锅。鲜鹅肠火锅以生扣鹅肠为特色,辅以鹅鸭的肾、舌、爪、翅、心和时令新鲜蔬菜,以麻、辣、香、嫩、脆、久吃不浑汤、色、香、味俱全,四季皆宜,成为该镇食品行业中又一道独特的风景。目前,九尺镇上的场口已形成了鲜鹅肠火锅一条街,其中赵老四、发发火锅最为著名。

七. 四川省 成都市 彭州市 彭州藠头

藠头,植物名藠,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作二年生栽培,鳞茎狭卵形,基生叶数枚,半圆柱状线形,中空,有不明显的35棱。伞形花序顶生,花紫色,不结实,用鳞茎繁殖。性喜温良,对土壤不苛求。夏秋间栽植,翌年夏季收获。鳞茎可作蔬菜,拌炒均宜,可加工制作酱菜,色鲜味美,香味诱人。盐渍藠头产品已远销全国各省市、流洋到东南亚各国,深受外商的好评,享有较高声誉。



它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为彭州市农民增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农民种的放心,卖的称心,推动了农业向商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转变,盐渍藠头主要特点是:一是产品上规模、上档次、生产工艺先进,产品质量高。二是加工技术精密,选料精细,藠头新鲜,色白、个大、成熟、饱满、体型完整,无破损,漂洗干净。三是产品色泽光亮、白净,具有独特的香甜味,无辛辣、异味、口感舒服。四是食用方便、营养丰富,能增强食欲,有益于身体健康,是婚宴和千家万户极好的餐上食品。五是生产周期短,成本低、经济效益高。



中医学上用燥鳞茎入药,性温,味苦辛,功能通阳散结,主治胸脾心痛,泻痢等症。彭州种植藠头历史悠久,从八十年代初期的小户种植,现已发展到了“公司+农户”规模化生产格局,藠头生产三界,丹景山等地。近年,山区磁峰、新兴、通济等地成为新生产区,山区栽培藠头常与玉米间种,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藠头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它是农田经济作物骨干品种之一,年商品量可达一千万公斤以上。

八. 四川省 成都市 彭州市 彭州莴笋

彭州莴笋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彭州位于成都市西北部,建县设郡已有2000多年,是古蜀国建都立业的核心地区,素有“天府金盆”、“蜀汉名区”之美誉,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中国西部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彭州莴笋种植历史悠久,清嘉庆年间既有少量种植,据《彭县县志》(1911-1985)记载,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彭州开始引种、发展地方蔬菜品种,莴笋就是其中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彭州莴笋规模和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四川“大地蔬菜”的代表。 彭州莴笋生产方式独特,采用“莴笋—稻—莴笋”的种植模式,体现了生态循环的经济价值。彭州莴笋营养丰富,口感优异,含有钾、硒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且四季种植、周年供应,当北方还是冰天雪地之时,彭州莴笋仍能自然种植并大量供应,有效补给了全国其他地区莴笋生产的淡季,被专家和消费者形象地称为“大地莴笋”,2003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986年,彭州被列为四川省“外销蔬菜超亿斤商品蔬菜基地”,1988年被列为“全国商品蔬菜生产基地”,2001年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蔬菜高新科技示范项目”实施市,2001年6月年被命名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市)县”,2001年彭州市三界镇被命名为“四川省莴笋之乡”。 彭州莴笋产业近代发展迅猛。建国初期,全市莴笋种植面积仅1万余亩,1964年,随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贯彻执行,促进了彭州莴笋产业发展,70年代,彭州莴笋种植面积逐年增加,80年代后期成为彭州蔬菜的代表之一。彭州莴笋与老百姓的一日三餐、增产增收、文娱活动等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冬、春季节农民80%的收入都来自于莴笋,是当地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作物。2011年底,彭州市三界镇组织了以莴笋为主的农业技能大赛,当地农户纷纷踊跃参赛。近年来,彭州莴笋产业链不断延伸、附加值逐步提高,产品60%用于鲜销,其余主要用于泡菜、腌渍菜、脱水莴笋产业,已形成粗、精加工和深加工产业链条。彭州市三界镇已建成西南地区最大、技术实力最雄厚的外向型莴笋加工基地,产品主要销往外资企业及出口海外,客户包括美国百胜餐饮集团等。目前,彭州莴笋常年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值达到4.8亿元,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地域范围

彭州莴笋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三届镇、濛阳镇、九尺镇、升平镇、隆丰镇、丽春镇、致和镇、天彭镇、军乐镇等9个镇,180个村,地理坐标为北纬30°54′-31°26′、东经103°41′-104°10′之间,东邻什邡市,南邻新都区,西接郫县,北靠彭州市桂花镇、丹景山镇、葛仙山镇、敖平镇。保护面积6667公顷,年产量25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彭州莴笋长35-40厘米,茎干笔直、基部无裂口、无明显纤维木质化状、呈鲜绿或略带紫红;叶色鲜绿,紧裹茎干,顶端无抽薹;皮薄肉厚,肉色鲜绿、质脆、清香味浓。 (2)内在品质指标: 彭州莴笋干物质≥6.0%,维生素C≥7.0mg/100g,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硒、钾元素。 (3)安全要求:彭州莴笋执行《无公害农产品 莴笋》(DB51/ 335)标准。

九. 四川省 成都 彭州 天彭牡丹

"艳冠两川"、"蜀中第一"的天彭牡丹有其悠久而又辉煌有历史。据宋陆游《天彭牡丹谱》记载:"天彭(今之彭州市)号小西京,以其俗好花(牡丹),有京洛遗风","土人种花得法,栽、接、剔、治","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那时彭州人象牡丹名乡洛阳人一样彭好牡丹,遍种牡丹,几乎在彭州的山区和坝区都种有牡丹,而最多的要数今丽春、丹景山等地。这些地名皆因种植规模大,且牡丹繁丽动人而得名。再按陆游的《天彭牡丹谱》看丹景山"永宁院有僧种花最盛",加要杜甫的"观天彭牡丹阻水"、"有京洛遗风"等,种牡丹可推到唐代,因这个僧是唐代的金头陀僧,当时是永宁院住持。由此可见,唐代时就与洛阳牡丹齐名。又按南宋以来的《牡丹谱》记载,在南宋时由于外族统治了中原,牡丹随南宋王朝的南迁而移到了南方,而南方又数天彭牡丹为最。

天彭牡丹的再度兴起是得力于八十年代改革天放的大潮。八四年在四川知名学者、省老领导张秀熟先生倡导下,彭县人民政府把牡丹列为县花。撤县建市而为市花,每年四月至五月份举办大规模的牡丹花展。现已举办十六届。天彭牡丹的中心仍在丹景山,丹景山现已恢复,十二大牡丹园,百万余株,250余个品种。在九九昆明"世博会"上,丹景山参展的"金腰楼"牡丹以其花大滋润、色泽艳丽而获国际银奖,其获奖等级与洛阳牡丹相同,这就奠定了天彭牡丹在当今中国的地位--中国三大牡丹基地之一。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