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芡实是河南固始的特产吗 芡实正宗的产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芡实是河南固始的特产吗 芡实正宗的产地更新时间:2022-06-09 13:20:52

一. 河南省 洛阳 洛宁 洛宁竹篮

洛宁竹篮,历史上主要销往西北各省。建国后改进工艺,花色品种增多,以方型戴盖,园型木盘最多,走俏于本省及淮河以南诸省。

县内编竹篮者以城郊乡为最,尤以王协村为优,美观大方,结实耐用。全年县可产近百万个。

二. 河南省 南阳 西峡 西峡黄酒

西峡黄酒是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的。西峡县石龙堰黄酒,以其香气浓郁、甘甜味美、风味醇厚而闻名于世,又经乔氏宗亲一代一代的传承,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1994年以前,石龙堰黄酒多是小作坊式生产,主要是家人及亲朋饮用。1995年,石龙堰黄酒传承人乔永峰对老品牌进行研究开发,且进行小批量加工。2008年,在五里桥镇扶持“一村一品”时,经镇、村研究决定,石龙堰黄酒厂又在本镇北堂村上营组租赁河滩荒地9亩建厂,开始进行批量生产销售。

西峡县汇洋饮品有限公司,原名石龙堰乔氏黄酒厂,成立于1995年,位于县城滨河大道北段东侧,占地6003平方米;现有员工50余人,其中大专以上16人,技术人员9人,业务人员24人,财会人员5人。

公司以当地大米、红小米为原料,研制生产黄酒系列。目前,已研发生产老黄酒、新型黄酒酒娘2个系列、10多个品种,年产量880余吨。2001年8月,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核,颁发了“石龙堰” 商标注册证,核定其黄酒、酒(饮料)、酒精饮料、果酒商品使用;2010年9月,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核,颁发了了“别公堰”商标注册证,核定其黄酒、米酒、酒(饮料)果酒商品使用。2011年7月,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核,颁发了“老君洞”商标注册证,核定其黄酒、米酒、酒(饮料)果酒商品使用。

西峡县石龙堰黄酒,以其香气浓郁、甘甜味美、风味醇厚而闻名于世,又经乔氏宗亲一代一代的传承,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1995年,石龙堰黄酒传承人乔永峰(石龙堰黄酒被西峡县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名录,乔永峰被确立为传承人;公司正在继续申报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传承人资格)对老品牌研究开发,且进行小批量加工。2008年,在五里桥镇政府的支持下,石龙堰黄酒厂又租赁河滩荒地9亩建厂,开始进行批量生产销售。2011年7月,在西峡县石龙堰乔氏黄酒厂的基础上,注册成立了西峡县汇洋饮品有限公司。

三. 河南省 信阳市 固始 固始羊肉碗子

羊肉碗子其实并非只是简单的传统羊肉汤,而是用淮山羊的内脏杂碎煮汤,再配以辣椒、精盐、花椒、十三香等作料精心熬制而成。其特点是小火慢熬、越熬越香。在用大碗盛的羊杂汤中放上白水煮好的羊头肉、羊肝、羊肚等羊杂碎,再放入香菜、蒜苗。其色,红、白、绿。红是辣椒,白是羊杂,绿是香菜;其香,沁人心脾。因为羊杂只有越炖才越香;其味,先辣后咸,独特美妙。吃法除喝汤外,还可泡固始锅贴白馍,可下方便面,还可放入“散子”。

羊肉碗子不仅味道独特,还有健体益脏之功效,夏天来上一碗,可发汗驱邪,冬天来上一碗,可取暖健胃。

羊肉碗子已成为固始最有代表性的民间小吃,很多在外归来的固始人,风尘仆仆地回到家乡后,往往不顾旅途劳累,放下行囊直奔张街,来上一大碗羊肉碗子,品尝家乡特有的风味。在羊肉碗子饭馆中,不论是名人大腕还是平民百姓,都在享受着羊肉碗子的美味与热辣。

羊肉碗子虽然味美,但也有它的遗憾之处——它没有被固始人推广到外地去。在郑州、信阳的许多固始人开的饭馆中,你都可以品尝到诸如固始鸡汤、汗鹅块等固始特色小吃,唯独很少见到羊肉碗子的踪影。作为一名老主顾,我也曾经向老张街羊肉碗子的经营者提过建议,希望他们能够把这一固始特色小吃发扬光大,但得到的只是他们憨厚的笑声。

但不管怎么说,羊肉碗子那先辣后咸的独特美味,能够对人生之路有所启迪。人的一生往往就像那羊肉碗子的味道一样,只有先品尝人生的辛苦,才能够拥有独特的甘甜……

四. 河南省 信阳市 固始 王脑萝卜

河南省固始县徐集乡地处江淮,史灌河冲积平原中部,远离城区,四面环河,空气清新,土质疏松细腻肥沃,果蔬种植历史悠久,尤以盛产优质名牌“王脑萝卜”饮誉古今,相传是明太祖朱元璋钦定贡品。

“王脑萝卜”表面光滑,个体均匀,青色所占比例在三分之二以上,以肉色青为主要特点,鲜嫩可人,汁多味美。可切开腌制、酱渍,尤以生食最佳,内含大量葡萄糖、果糖、蔗糖和维生素、脂肪、钙、磷、铁等多种活性物质和人体所需营养成份,其中维生素C含量是梨和苹果的8-10倍。由于不含草酸,所含钙易为人体充分吸收,是人体补钙的良好来源,且具清热解毒、润肺去痰、理气化滞、美容养颜、醒脑明目等诸多功效。

“王脑萝卜”为传统的地方培育品种。生长期内普施农家肥、生物有机肥,无化学污染。产品俏销京沪等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青睐,多次参加国家、省、市优质农产品展销,《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国内多家媒体连续作过专题报道。“王脑萝卜”以其独特的品种质量优势驰名各地果蔬市场。

五. 河南省 安阳 林州 三不沾

安阳传统名菜,以蛋黄、猪油、白糖等烹制,色泽金黄,香软油润,甜而不腻,最大特点是不沾筷、不沾盘、不沾牙。乾隆南巡食之后,传入宫中。

六. 河南省 信阳市 固始 固始茶菱

固始茶菱,为清代贡品。水生果类植物,象菱角,茎叶浮于水面,夏季开散碎小白花,小叶,果实长形、杆状,后秋成熟。生长在固始东部,野生。秋熟时,连秧捞起,晒干,将果实磕落,再揉搓去果壳。茶菱果仁白色、黑头,一厘米多长(约两个糯米长),形如小虫。整制干净的茶菱果仁,用小火细炒,直至发出清香,上糖熬制,再加适量黑芝麻,搅拌即为成品。密封包装以免跑气软化、失味。茶菱是细果,高级点心。食用时不可用手拿。而是在旁边放一蜜盏、一杯茶水,用小棒粘茶菱就香茶,慢慢品尝,味道酥脆、清香、甜润。其性能:清心、明目、怡神。

七. 河南省 南阳 方城 黄石砚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黄石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黄石砚石质坚润,纹理细密,贮水不涸,具有石质如玉,其声如罄,其色多彩,发墨如脂的特点。明代马愈在《方城石》中称之为"石中上品"。其种类有青石、青紫石、墨石、凤眼石、红云石、纯紫石等6大类。石质中天然图案千姿百态,有何纹、玉带纹、眉纹等,倍受中外墨客之喜爱。方城县砚山铺的黄石砚既继承了古砚的传统风格,又采用现代化雕刻技术,推陈出新,创制出9大类别20多个砚种。图案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上百个品种,个个古朴典雅,形象逼真,汇古今砚雕技术为一体,融浮雕透雕工艺一炉,其造型优美,巧夺天工。

黄石砚是中国五大名砚之一,产于河南省方城县。早在汉代已有开发;唐宋时期声名日臻其盛,是历代书画家推崇和珍藏的文房四宝佳品。

黄石砚砚石采于方城县风景秀丽的黄石山,其山因有汉代张良祀奉其师黄石公的古迹,故以山命砚,取名黄石砚。它是一种天然的优质砚材,具有石质如玉、其声如罄、其色多彩、发墨如脂的特点。宋代书画家米芾在其《砚史》中论及全国26种砚石,以唐州方城石为第一,将其誉为“石理向日视之如玉莹、如鉴光、而著墨如澄泥而不滑。”北宋诗人、书画家黄庭坚得方城石砚爱不释手,视为至宝,亲登黄石山,并用“乃至此山自材美,物以致用当穷搜”这样的著名诗句赞誉之;明代马愈著《方城石》称其为“石中上品”。

黄石砚石材可分为六大类:青石、紫石、青子石、墨子石、玉黄石、凤眼石,各具其韵,异彩纷呈,其中以青石、紫石最为常见,而以石品纯净,无杂者为佳,如带有金银线、玉带或冰纹无病者为上品。而青紫石融合了青石、紫石两者特色为一身,很是难得,如色泽鲜润、层理分明、设计巧妙,则可谓极品。呈墨色的墨子石因其蕴藏较深极为难得,而像黄玉般带光晕的玉黄石和活灵活现、巧似凤眼的凤眼石更是难得。若工艺上乘、构思巧妙,就更加稀有珍贵了。

1990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先生对黄石砚作了很高的评价,并亲笔题写了“中国黄石砚”。同年,94岁高龄的薄杰先生也欣然动笔,赞誉黄石砚为“黄石玉砚”。

1993年10月,中国黄石砚荣获国际中国书画博览会金奖。

1994年10月,中国黄石砚荣获国家名砚及石材金奖。

2006年,经国家邮政总局批准,黄石砚邮票跻身“文房四宝”系列邮票,并在全国发行。中国黄石砚荣获国家名砚之后,即列入国家馈赠国际友人的礼品,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也已成为社会各界文化交流馈赠的工艺珍品。

八. 河南省 信阳市 固始 淮南麻鸭

淮南麻鸭

品种描述

产地与分布:属蛋肉兼用型品种。主产于河南省信阳地区,中心产区为固始、商城、光山、罗山等地,分布于淮河以南各地。

外貌特征:体型中等。喙青黄色。公鸭黑头,白颈圈,褐色花背,颈和尾羽黑色,白胸腹,少数公鸭为褐麻色。母鸭褐麻色。胫黄红色。

品种性能:

①生长速度与产肉性能 平均体重:初生42克;30日龄234克;70日龄985克;95日龄1432克;成年公鸭1550克,母鸭1380克。公鸭平均半净膛屠宰率83.1%,母鸭85.1%;公鸭平均全净膛屠宰率72.8%,母鸭71.6%。

②产蛋性能与繁殖性能 母鸭平均年产蛋130枚,平均蛋重61克。平均蛋壳厚度0.35毫米,平均蛋形指数1.40,蛋壳白色,少数青色。平均种蛋受精率87.5%,平均受精蛋孵化率86.4%。

公鸭利用年限1-2年,母鸭3-4年。

九. 河南省 洛阳 孟津 洛阳铲

洛阳邙山一带虽然古墓分布稠密,但对盗墓者来说,也并非唾手可得。由于年代久远,加之长期的雨水冲刷及平耕土地,除个别大墓保留有封土堆外,绝大多数在地面上已难看到任何痕迹,盲目的挖掘不仅效率低,而且往往会一无所获。若要找到古墓的准确位置,就必须在现代耕土或挠土层下找到墓道或墓口。最初盗墓贼是用厚实锐利的铁锨在地上挖出方形洞穴,以锨头带出来的土来找墓,这种方法很费力,铁锨经常带不上来土,也不能探得很深。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墓中古物价格高涨,盗掘之风愈刮愈烈。利益驱使之下,洛阳盗墓者挖掘古墓的技巧也越来越精,洛阳铲就是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的。

据传1923年前后,马坡村村民李鸭子到孟津赶集,他看到商家在搭帐子固定四角时,用一种铲子戳洞扎杆,这种工具既锋利又能把土带出来,受此启发,他将之加以改进后,打造出用来盗墓的铲子,由于这种铲子首先在洛阳地区使用,人们遂称之为“洛阳铲”。

洛阳铲为半圆形的铲子,由铲头、铁把、蜡杆、绳子等组成。随着盗墓经验的积累,一些盗墓贼逐渐掌握了辨别土色土质的能力,他们利用洛阳铲插入土层带上来的泥土,对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进行简单分析判断后,就可确定地下有无古墓。洛阳铲制作工艺复杂,制造一把小铲只能手工打制,整个过程需要经过制坯、煅烧、热处理、成型、磨刃等近20道工序。随着时代发展,新铲在旧铲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铲头后部接的木杆改用螺纹钢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拆、装和携带都十分方便。

洛阳铲发明后不久,就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兴趣和重视,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1928年编写的《中国考古学》一书中,开始将洛阳铲在考古界进行推广。考古工作者使用的洛阳铲,被称为探铲。中国著名的殷墟、偃师商城等一座座古城址的发掘中,洛阳铲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洛阳铲已成为考古工作者的利器,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是每一名考古工作者需要掌握的基本功,洛阳铲已成为了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

神奇的洛阳铲还是建筑业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为工人准确地打出各种尺寸的探孔,再灌注水泥和钢筋,形成坚固的灌注桩,支撑着各种各样的建筑以及公路、铁路的路基。洛阳铲一个著名的记录是:洛阳探工用洛阳铲为宜洛煤矿成功地打过百米深孔。当然,洛阳铲也不是万能的,一般的砖、瓦可以穿过,但遇到石块就无法穿过了,因此,洛阳铲比较适合土层深厚的平原地区。

“洛阳铲”是考古工作中用来探测地下古墓位置,基建中用来探测地层的一种轻便的探测工具。其构造有二种:一种为下端只具有一个瓦状的铲头,弧度约成半圆,直径7厘米左右,铲头长10—20厘米,铲的后端稍厚,前端为半月形铲刃;铲肩上有铁柄,上端有筒状铲裤,可安装木把,总长近三米;木把上可刻上尺寸,随时检查探测深度。另一种铲的上部与第一种基本相同,只是把铲刃前端改进成合抱形式,称为套铲。“洛阳铲”操作方便,少伤地层,成本低。工作效率高,具有从地下含出“原本”的功能。由于“洛阳铲”是在洛阳创造的,又首先被洛阳地区采用,因而得名。

十. 河南省 商丘 柘城 烟叶

烟叶为柘城主要经济作物。种植烟叶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也是县重要的财政支柱。几年来烟叶生产迅速发展,每年种植6万亩,年产1000万余公斤。在生产中实现品种优良化、种植区域化、管理科学化。所产烟叶外观质量好,内在各种化学成分协调,香气足,吃味正,刺激小、燃烧性强,为河南二级达标产烟区

( 商丘)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