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水果包子是哪里的特产 包子是哪里发明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水果包子是哪里的特产 包子是哪里发明的特产更新时间:2022-06-09 06:01:57

一. 浙江省 湖州 长兴 杨大包子

湖州卖包子最牛就要属杨大包子,每次早上想吃他的包子,不去排个十五到二十分钟的队,那是不可能的,到了那里又是湖州最为新奇的一景,一张一张纸币,一叠一叠硬币,在那整整齐齐代替主人排队。也记不得杨大包子何时开始营业,只记得二十多年前,我们搬到那里的第一天,就是吃他的包子。市陌路送来迎去不知有多少家点心店,在此开门歇业,只有他家风景独好。吃他包子的人,许多已成了耄耋老人,还在此经常排队;更有甚者,昔日的少男少女,今天在替上学子女排队。只见老杨的背一天比一天要驼了。

传统的包子多是以发面为主,刚出笼时汤汁四溢,过十分钟后,半点汤汁荡然无存。而老杨的包子过半天还能发现汤汁在包子边上。因他是属半发酵面,按现在时髦说法比较劲道。

隔壁的叔叔讲,老杨以前也不是做包子出身,文化大革命时老杨的成分不好给打入监牢,当时监牢里分给他一个任务,让他照顾一名死囚犯。老杨细心照顾于他,后来死囚在快上刑场时,将此包子的秘方口授于他。再后来就在市陌路多了一个杨大包子。不管是戏说也罢,还是什么杨大包子的口味独特,价廉物美,也是他的立身之本吧。也就是拥有许多贩夫走卒,引水卖浆的粉丝。

二.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丁土楼的“笨”西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在双涧镇沿涡河的丁土楼一带,盛产一种大个西瓜,大的约有五十斤左右,人们叫它“笨”西瓜。

“笨”西瓜不仅个头大,而且是甜沙瓤,细分起来,还有如下不同品种:第一种是三异瓜,白皮、红瓤、黑籽;第二种是柳叶青皮瓜或核桃皮瓜,黄瓤、红籽;第三种为三白瓜,白皮、白瓤、白籽。

这种“笨”西瓜,最适宜沙质土壤和两合土种植,粘土稍次。瓜种为瓜农们自选、自存。点种时,把瓜籽头朝下尾朝上种下,出苗以后,匀苗定苗、培土断头,留鸡爪形的蔓,追肥,压秧、防治病虫害。最重要的是要施足底肥,以饼肥为主,沤透发酵,与土杂肥一起上到地里,长出的瓜甜美无比。

据考,西瓜在我国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五代时,胡峤居契丹,始食西瓜,西瓜具有丰富的营养和很多的药用功效。吴朝《日用本草》载;西瓜为葫芦科植物,瓜瓤甘、寒,入心、胃、膀胱经;清热解暑,止渴利尿;含瓜胺酸、呲唑丙酸、甜菜碱、维生素C及多种挥发性成份,具有降压作用。

三. 吉林省 辽源 东丰 野生的山菜

东丰县地处吉林省中南部、长白山余脉,是“五山一水四分田”半山区县份,属季风区中温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县内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适合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素有“山区小粮仓之称”;林业生产在全省和全国久负盛名,森林面积达11.3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2.07%,是全省林业先进县、全国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县之一、全国生态建设县之一。半山区的地理环境,为林品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四. 青海省 果洛 久治县 油包子

油包子

油包子,藏语称“脆馍馍”把牛(羊)油脂剁碎,加食盐、花椒粉、葱等调料拌成馅,将面和好后擀皮放馅包好,或蒸或烤食。

五. 重庆市 大渡口 九圆包子

九圆包子是四川重庆著名风味小吃。其味各异,其中甜馅料加有少量“天冬门”(有清热降火之功效),不但味美, 且有一定的保健价值。



九圆包子原料:粗面粉、饴糖、白糖、鲜牛奶、老面、苏打、泡打粉、猪肋肉、火腿肉、金钩、口蘑、瘦肉、葱结、干贝、姜末、胡椒粉、猪油、甜酱、板油、蜜玫瑰、核桃仁、蜜枣、冰糖、芝麻、天门冬米、桔饼、蜜瓜条、蜜樱桃等。

六.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七. 四川省 泸州 龙马潭 龙眼包子

四川—龙眼包子,是四川较具特色的主食之一,是以面粉,猪肥瘦肉,金钩(干虾米)等原料,经蒸制而成的特色包子。其特点是皮薄软韧,皮酥软韧,形如龙眼,咸香鲜美。

文化: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引《稗官小说》中的一段话说,,就在孔明诸葛辅佐刘备打天下的过程中,诸葛亮率军进军西南,去征讨孟获,在横渡泸水(一名泸江水),即在今雅砻江下游和金沙江会合雅砻江以后一段时,其时间正值农历五月间,即诸葛亮《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说,农历五月间,夏季炎热了,泸水与别地方的水不同,“瘴气太浓”,不仅如此,而且水中含有毒性物质,士兵们食用了泸水,万万没有料到出现致死,以及患病者亦比较多.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经过苦思苦想,下令让士兵们杀猪,宰牛,将牛肉和猪肉混合在一起,剁成肉泥,和入面里,做成人头形状蒸熟了,让士兵们食用结果很快就消除了士兵们的残废和患病者,这样一来,泸水周围百姓们,就传开了,说诸葛亮下令做的人头形的“馒头”可避瘟邪。由此开始,生活中,人们不渐渐做起“馒头”食用了。随着社会生活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密切结合生活饮食上的需要,逐渐演变成由“馒头”里边装上肉馅的食物,名曰为“包子”了,因为是用面和肉馅包成的,故被人们恰到好处,给名曰为“包子”了。

这种面食制品大约在魏、晋时便已经出现。但包子的原名却叫“馒头”。晋代束皙在《饼赋》中说,初春时的宴会上宜设“曼头”。 这里所说的“曼头”其实就是包子。至于“包子”这个名称的使用,则始于宋代。 在《爱竹淡谈薮》一书中载:“宋朝有个叫孙琳的大夫,为宋宁宗治淋病,就是用馒头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被人们视为神医。”宋代著名的大诗人陆游不仅写了《笼饼》诗称赞,对其诗亦还自作注释;其《笼饼》诗云:“昏昏雾雨暗衡茅,儿女随宜治酒肴,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陆游的注释为:“蜀中杂彘(即猪)肉作巢(即馅)的馒头,佳甚,-止谓馒头为笼饼。”由此可见,当时四川用猪肉合面做的馒头,就已经很有名了。健康最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追求!北宋陶谷的《清异录》就谈到当时的“食肆”熉羰称返牡昶蹋犞幸延新簟奥毯砂子”的。南宋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说,临安的酒店分茶饭酒店、包子酒店、花园酒店三种,而包子酒店则专卖鹅鸭肉馅的包子。可见这一时期包子已经很普遍了。

制作:雪白的特等精面,发酵后加上白糖和猪油揉匀,制成用手摸起来就象绸缎光滑细软的包子皮;选购了猪肉的前夹后腿,剁成不带一丝巾巾掉掉的肉沫,加入各种调料,并浇进煨炖的浓醇的鸡汁;搅拌成香气四溢的肉馅。为了使肉更加鲜美,入口化渣,还加入茨菇。

八. 山东省 临沂 罗庄区 塌包子

这是沂水民间待客美食。馅以尚未成熟的角瓜、韭菜、荠菜为最宜。角瓜不剁,切丝,丝细如发,放盐利其水、攥干、放油、薄荷叶拌匀即可;韭菜制法如塌煎饼馅;荠菜则略烫,剁细、放油、盐、薄荷叶、花椒粉或鲜嫩的花椒叶,拌匀即可!

和面制皮,圆皮,可大可小。将馅放入皮儿之一侧摊匀,折,取碗一只以沿对半圆之边转割,剔下的边皮放入一边再用。而后用平底之锅或鏊子以文火煎烙,三翻两反,塌包的肚就鼓起来,油从边隙处微渗,听得见吱吱作响,闻得见扑鼻之香。

民国年间,爱国将领范筑先来沂水任县长,一次去乡间私访,中午饿极,来到一老农家中,老农无以招待,就让老伴摘来嫩角瓜为县长烙了塌包子,将军欣然食之,竟连吃十余个而不觉饱,大为赞叹。此后,凡有贵宾来县内,将军必以塌包子相待!

九. 上海市 黄浦区 素菜包子

素菜包子是豫园附近“春风松月楼”的特色点心。其特点是包子表面洁白,馅心绿中生翠,采用青菜,面筋,香菇,冬笋,香豆腐干等原料,配以香油,糖等调味,故一开竹笼,满室生香,其色,形,味三者俱佳。

十.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水果凉果

潮州是南方的水果之乡,应时水果琳琅满目,潮州柑更是名闻遐迩。各类水果紧随季节变换而相继上市。春有枇杷、杨梅、青梅、桃、李;夏有荔枝、菠萝、芒果、沙梨;秋有龙眼、杨桃、柚、柿、番石榴;冬有橄榄、柑、桔、香蕉等。用潮州水果加工制作的各式凉果,从内容到包装都很有特色。此外,全市加工的凉果有甘草橄榄、青李、加应子、话梅、五香梅、糖杨桃、话芒果、蜜芒果、话桃条、蜜桃条、柑饼、蜜柑、几制陈皮等50多个品种。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