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河南焦作温县的特产是什么 焦作温县有啥好吃的没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河南焦作温县的特产是什么 焦作温县有啥好吃的没更新时间:2022-06-14 01:50:09

一. 河南省 焦作 山阳区 三烹

此菜名三烹,比有三次烹调过程,那么第一烹就是把切好的莲菜片吵水,大家都知道莲菜在吵水的时候易变色,理论在这里我就不写了,我说点实际的,就是你首先要把锅反复用水洗净,然后在加入锅中清水烧开,放入白醋和白糖,再下入莲菜片,吵透它(就是说把它煮熟了)倒出来,冲凉备用,那么第2烹就是把吵过水的莲菜片淋净水,炒锅下1000克色拉油烧五成热,下入莲菜片炸,炸制金黄到出淋油,在炸制过程中,火不要太大,中火慢慢炸不停的用炒勺推动锅中的莲菜,使其均匀受热,那么这第三烹就是最主要的了,炒锅上火下少许油,放入干辣椒炸出味,捞出辣椒,放入一大勺白糖,下入清水(记住清水的量把白糖融化成糖浆即可)小火熬化,为了成菜的口味我们把它多熬会,千万要用小火,最后在放入切好的姜丝和红辣椒丝,下入莲菜,翻炒均匀即可出锅装盘。

二. 河南省 焦作市 博爱 柏山缸

柏山镇柏山村陶缸生产历史悠久。相传,元代柏山村以生产白瓷闻名。到了明朝万历六年(1579年),柏山村许同泰从山西阳城请来工匠,开始生产陶缸,因产品色泽艳丽、质量上乘而颇为-,烧制白瓷的工匠纷纷改烧陶缸,不愿意改烧陶缸的白瓷工匠大都远走景德镇,继续从事白瓷生产。刚开始,柏山村只有缸窑3家,10盘轮(一盘轮为一个生产单元,一般由3个人组成,1个做缸匠人、1个摇轮工人、1个和泥工人),技术不外传。清顺治五年(1648年),窑主张永仁为满足用户需求,开始雇佣工人,扩大生产,生产技术外传。到清嘉庆年间,柏山缸业发展初具规模,为提高技艺、保证质量、保持信誉,各窑主、工匠共同制定了四条规矩,对各类产品的规格大小、质地薄厚都作了明确规定,刻之于碑,相互监督,严格遵守。自此,柏山陶缸生产具备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全村缸窑发展到60多家,工人250余人,年产陶缸60万套,誉满全省。

民国期间,柏山村有缸窑120多家,180多盘轮,工匠700多人,年产值200多万元(旧币)。1938年日军侵占博爱后,绝大多数缸窑倒闭。解放后,柏山缸业开始恢复,1963年已有相当规模。改革开放后,柏山缸业迅猛发展,1983年有缸窑40多家,72盘轮。进入21世纪后,由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习惯的改变,陶制品用量大幅萎缩,柏山缸业逐渐走向衰落。

柏山陶缸品种多样,主要有:缸、汌、盆、罐、坛、瓮、火口等,具有夏天盛水不臭,阴天储物不潮,储粮不霉,腌菜不回味,价格低廉,经久耐用等诸多优点,曾远销西北、华北10多个省区,深受群众欢迎。

2008年,柏山缸制作技艺被列入焦作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柏山村一些上了年纪的制缸工匠正为此努力,想办法将这一古老技艺传承下去。

三. 河南省 焦作市 博爱 怀姜

怀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怀姜

博爱生姜具有块大、丝细、味道鲜、香辣可口、产量高、百煮不烂、抗逆力强、含水少、易加工、耐储存等优点,用它加工成的“怀姜炸酱”、“姜辣酱”香辣可口,是不可多得的餐桌佐料。生姜还是不可多得的中药材,当地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用生姜配制成多种单方医治疾病,如糖腌姜片用来治胃病;鲜姜、茴香、大料花椒、肉桂磨在一起制成五香姜粉,既可作为佐料,又可用来治胃寒,而且以生姜为原料生产的“姜参蜜宝”饮品曾于1993年荣获首届“中国保健博览会”金奖。

怀姜产地范围为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现辖行政区域。

四. 河南省 焦作市 修武县 海蟾宫松花蛋

海蟾宫松花蛋,是修武县五里源乡的传统。传说道士刘海蟾,于五里源村北马坊泉,令群鸭取松花蛋酬谢仙女(后人在泉畔筑宫),海蟾宫松花蛋由此得名,其历史悠久。特点是"长存不坏,打开呈固体状,红清黑黄,蛋清透明,并有一朵朵状若松针、晶莹秀丽的松花图案,柔软适中,香气袭人,食之余香绕口。兼有滋肾阴、状元气。祛病去火之功能,为上乘补品。在河南乃至全国享有盛誉。元末以后,历代皇家都视其为皇宫御宴之美味。

海蟾宫松花蛋问世于宋大定二十五(公元1185年)年,距今已有800年历史。当地群众根据石灰可以烧熟鸡蛋的道理,反复实践,终于摸索出制作海蟾宫松花蛋的妙方。每100个鸭蛋,用柏枝、竹叶少许,茴香一钱半,花椒五钱,茶叶一钱半,放在六市斤水中煮沸,将水倒入放有碱面、食盐、生石灰的溶器内,加入四两草木灰和成硬泥,均匀地包蛋上,然后装缸密封,百日即成。

海蟾宫松花蛋之所以能在同类产品中独具一格,享誉全国,除了其精细的加工方法外,马坊泉畔的鸭子长期生活在未受污染的水中,多食"活石头"(灯似瑚珊似的水虫遗骸,状若小石子)和鱼、虾等活食,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五. 河南省 焦作市 孟州市 文公砚

文公砚厂是中国制砚业中冉冉升起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新星,它所生产的中华韩愈砚广采中国各砚之精华,制作考究,雕工天成,精美绝伦,因产自韩愈故乡河阳--今孟州市得名。

文公砚,砚石产于太行山,其石质细腻温润、坚而不脆、柔而不绵、滑而不溜、色如琼瑶、声似木鱼。

文公砚的设计因石赋形,因材施艺,造型古朴典雅、玲珑俊秀。产品已由初创的单一品种发展成为拥有数十种以喜庆吉祥、人文景观、历史典故等为内容的高、中、低不同档次的馈赠佳品及简洁明快、物美价廉的学生用砚。文公砚不仅是实用的书画工具,同时也是值得收藏的艺术珍品。

六. 河南省 焦作市 武陟县 武陟油茶

武陟油茶,秦朝名甘缪膏汤,汉称膏汤积壳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土贡食品。


武陟油茶成名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末年。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时刘邦杨尚于武德县,住在姓吕的家里。吕以膏汤积壳茶食之,三个月后刘邦伤愈。刘帮有诗云:“佳膳出武德兮,膏汤胜宫筵。”刘邦即位后,在长安思食膏汤不得,即召吕某入宫,封为五品油茶大师,封油茶为御膳。


唐朝诗人李商隐游安昌时,是武陟油茶后作诗云:“芳香滋补味津津,以瓯冲出安昌春。”武陟油茶真正出名是在清代雍正年间。那时,黄河多次在武陟境内决口,冲毁了大片田园,民不聊生,清世宗御驾亲临武陟河的巡察。当是武陟知县吴世录为攀龙附凤,令一个姓朱的油茶大师为其调制油茶。世宗膳后大悦,称颂道:“怀庆油茶润如酥,山珍海味难比美。”敕令在武陟开设油茶馆 ,以飨往来百官,武陟油茶由此名声大振。民国时期,由于灾荒连年,武陟人离乡背井,流落到陕西、甘肃、湖北、江苏等地,义卖油茶为生。从此,武陟油茶,遍布全国。


1978年武陟县组织了“快餐油茶粉”试制小组,吸收世传油茶大师朱老米等人的传统工艺,由邀省商业厅科研所专家作技术指导,历经数百次反复试验,于1980年3月研制成功,随即建立了武陟县油茶厂。武陟油茶在配方上选用:精粉、珍珠淀粉、华胜、芝麻等24中高级香料进行科学配方而成,经省卫生防疫站化验,每500克含各种维生素总和为424.63115克。具有益肝、健胃、润肺、补肾、提神生津、强身益寿等多种功能。并具有味道浓郁、浓而不腻、芳香可口、营养丰富、食用方便等特点,因而驰名中外,远销港、台、日本和东南亚。

七. 河南省 商丘 柘城 柘桑

为柘城之一,也是全国稀有树种。该树为桑种乔木,木质坚实,纹理清晰,细腻光滑,经济价值很高。它叶可喂蚕,果能酿酒,皮可药用、造纸,树枝又可作梨膏。柘城老王集乡前扳曾口村的柘桑树,栽于明初,树高 22米,胸径 1.08米,材积约 10立方米。柘桑的另一含义是柘城盛产桑杈,它是农民不可缺少的农具。张桥、岗王、伯岗等乡是其主要产区。成品畅销苏、皖、冀、鲁等地。( 永城)

八. 河南省 洛阳 孟津 洛阳铲

洛阳邙山一带虽然古墓分布稠密,但对盗墓者来说,也并非唾手可得。由于年代久远,加之长期的雨水冲刷及平耕土地,除个别大墓保留有封土堆外,绝大多数在地面上已难看到任何痕迹,盲目的挖掘不仅效率低,而且往往会一无所获。若要找到古墓的准确位置,就必须在现代耕土或挠土层下找到墓道或墓口。最初盗墓贼是用厚实锐利的铁锨在地上挖出方形洞穴,以锨头带出来的土来找墓,这种方法很费力,铁锨经常带不上来土,也不能探得很深。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墓中古物价格高涨,盗掘之风愈刮愈烈。利益驱使之下,洛阳盗墓者挖掘古墓的技巧也越来越精,洛阳铲就是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的。

据传1923年前后,马坡村村民李鸭子到孟津赶集,他看到商家在搭帐子固定四角时,用一种铲子戳洞扎杆,这种工具既锋利又能把土带出来,受此启发,他将之加以改进后,打造出用来盗墓的铲子,由于这种铲子首先在洛阳地区使用,人们遂称之为“洛阳铲”。

洛阳铲为半圆形的铲子,由铲头、铁把、蜡杆、绳子等组成。随着盗墓经验的积累,一些盗墓贼逐渐掌握了辨别土色土质的能力,他们利用洛阳铲插入土层带上来的泥土,对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进行简单分析判断后,就可确定地下有无古墓。洛阳铲制作工艺复杂,制造一把小铲只能手工打制,整个过程需要经过制坯、煅烧、热处理、成型、磨刃等近20道工序。随着时代发展,新铲在旧铲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铲头后部接的木杆改用螺纹钢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拆、装和携带都十分方便。

洛阳铲发明后不久,就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兴趣和重视,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1928年编写的《中国考古学》一书中,开始将洛阳铲在考古界进行推广。考古工作者使用的洛阳铲,被称为探铲。中国著名的殷墟、偃师商城等一座座古城址的发掘中,洛阳铲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洛阳铲已成为考古工作者的利器,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是每一名考古工作者需要掌握的基本功,洛阳铲已成为了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

神奇的洛阳铲还是建筑业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为工人准确地打出各种尺寸的探孔,再灌注水泥和钢筋,形成坚固的灌注桩,支撑着各种各样的建筑以及公路、铁路的路基。洛阳铲一个著名的记录是:洛阳探工用洛阳铲为宜洛煤矿成功地打过百米深孔。当然,洛阳铲也不是万能的,一般的砖、瓦可以穿过,但遇到石块就无法穿过了,因此,洛阳铲比较适合土层深厚的平原地区。

“洛阳铲”是考古工作中用来探测地下古墓位置,基建中用来探测地层的一种轻便的探测工具。其构造有二种:一种为下端只具有一个瓦状的铲头,弧度约成半圆,直径7厘米左右,铲头长10—20厘米,铲的后端稍厚,前端为半月形铲刃;铲肩上有铁柄,上端有筒状铲裤,可安装木把,总长近三米;木把上可刻上尺寸,随时检查探测深度。另一种铲的上部与第一种基本相同,只是把铲刃前端改进成合抱形式,称为套铲。“洛阳铲”操作方便,少伤地层,成本低。工作效率高,具有从地下含出“原本”的功能。由于“洛阳铲”是在洛阳创造的,又首先被洛阳地区采用,因而得名。

九. 河南省 商丘 永城 永城酥梨

永城酥梨是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的。永城高庄镇及十八里镇所产的酥梨个大、核小、含糖量高,畅销全国。

永城酥梨以高庄镇所产酥梨为代表,高庄酥梨已有300年栽培历史,高庄镇现有梨园面积1.5万亩,其中盛果期梨园占1万亩,年产鲜果1000万公斤,是永城酥梨的主要产地。高庄酥梨成熟于中秋节前后,个大皮薄,一般个重250-400克,最重者1000克以上,熟后金黄白亮,有透明之感,食之清脆甘甜,含20多种营养成份,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健胃益寿之功效,并以个大色鲜、酥口无渣等独具特色而倍受消费者青睐。1994年10月在全国优质农产品郑州展览会上荣获金奖,1995年10月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铜奖。

十. 河南省 焦作市 孟州市 南庄混浆绿豆凉粉

在当地有千年历史、主要在孟州市南庄镇主街上,约有三十个小档口在经营。特点是清凉爽口,与全国其他城市的凉粉有很大的区别,浑浆凉粉色绿、味香,拌以芥末、生姜、陈醋、芝麻酱等作料,不仅吃起来口感润滑,而且还有清热解毒、败火驱风、消食健胃、排除涨气的功能,在酷暑季节吃上一碗浑浆凉粉,你会顿觉神清气爽。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