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苹果是不是陕西的特产 苹果是陕西的好吃还是山东的好吃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苹果是不是陕西的特产 苹果是陕西的好吃还是山东的好吃更新时间:2022-06-11 13:44:00

一.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丁土楼的“笨”西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在双涧镇沿涡河的丁土楼一带,盛产一种大个西瓜,大的约有五十斤左右,人们叫它“笨”西瓜。

“笨”西瓜不仅个头大,而且是甜沙瓤,细分起来,还有如下不同品种:第一种是三异瓜,白皮、红瓤、黑籽;第二种是柳叶青皮瓜或核桃皮瓜,黄瓤、红籽;第三种为三白瓜,白皮、白瓤、白籽。

这种“笨”西瓜,最适宜沙质土壤和两合土种植,粘土稍次。瓜种为瓜农们自选、自存。点种时,把瓜籽头朝下尾朝上种下,出苗以后,匀苗定苗、培土断头,留鸡爪形的蔓,追肥,压秧、防治病虫害。最重要的是要施足底肥,以饼肥为主,沤透发酵,与土杂肥一起上到地里,长出的瓜甜美无比。

据考,西瓜在我国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五代时,胡峤居契丹,始食西瓜,西瓜具有丰富的营养和很多的药用功效。吴朝《日用本草》载;西瓜为葫芦科植物,瓜瓤甘、寒,入心、胃、膀胱经;清热解暑,止渴利尿;含瓜胺酸、呲唑丙酸、甜菜碱、维生素C及多种挥发性成份,具有降压作用。

二. 山西省 运城 绛县 绛县苹果

绛县苹果

绛县苹果,具有晚熟、质优、味美、耐贮等优点。口感很好,皮脆水多,闲来吃一个,真的不错。

三. 云南省 丽江 永胜县 摩梭人的猪膘肉

摩梭人的猪膘肉

猪膘肉是泸沽湖畔摩梭人家非常有特色的一种佳肴,它特殊的味道和制作方法同泸沽湖一样令人感到神秘而玄妙。

冬天的泸沽湖非常美丽,尽管在这个时候湖畔已非常寒冷了,但是如果你在冬月初一前后进入泸沽湖,走在村村寨寨里,你就会感到一种温暖。不仅由于人摩梭好的热情让人有一种特别的亲切,给人一种暖意,还因为这个时候那里房顶上楼上都堆满了包谷,到处是黄橙橙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村那寨都响起了宰杀年猪的声音,走进村子里你就能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制作猪膘肉,这里的大人小孩子都充满了喜悦,人们那被包谷和猪膘肉映红了的脸上总是那么的灿烂,一座座木楞子房构成的一个个村落是边泸沽湖一幅幅丰收的美丽图画。

在沪沽湖畔的草海边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家摩梭人有两兄弟,父母把老大分了出去,老大分到一头猪和一条狗,分家后老大很勤劳,家里搞得像模像样,猪也喂得又大又肥,冬大的时候他先把菩萨敬了,就开始杀猪。他先把猪肚割开,把肠和内脏拉出,把里面的瘦肉和骨也剔除。然后缝上猪肚晾干后搁在神柜上。猪的大肠装上燕麦,小肠装荞麦,肚肠心肝肺都挂在家里,没油的时候,他就从膘猪的肚里取了猪油来用;没肉的时候就从猪膘身上割一块来吃。到了年三十的时候就开猪膘肉,初二猪头项圈敬菩萨,取项身肉一圈孝敬父母,过年的时候就要吃几天的猪膘肉。

摩梭人制作猪膘肉非常讲究,他们一般选在冬月初一杀猪,如果十月二十九属狗三十属猪,那么就改在十月二十九杀猪,如果初一属鼠、猪、羊、猴、狗、鸡,也是不能杀的,就要改期进行。所以人摩梭在冬天做猪膘肉,定要选择一个吉日。这个时候村子里到处都闻杀猪声,到处都可见制作膘肉,场面很是壮观。

猪膘肉的制作过程分为宰杀、剔骨肉、抹调料、缝制、压扁、晾晒、放置等几个步骤。当地人将猪宰杀后将猪肚剖开,将内脏取出,然后就将猪背朝下肚朝上铺着,用刀将骨和瘦肉从猪体内剔出,这一道工序比较复杂,几乎将瘦肉和骨剔干净,但是只有猪头不经过这道工序,猪头保存完整,在猪头上抹盐并加上调味品,这是一道重要的工序,抹盐时要均匀,一般配料要用盐、花椒、大蒜、生姜,有时还加上酥油和蜂蜜。调料涂抹均匀后就是缝制,即将剔好,抹好调料的猪膘肉用大铁针和麻绳将其缝合,缝的部位主要在猪肚、猪脚,缝的针眼约寸长,缝时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力气,所以一般都是由男子来完成的。缝好以后就进入下一道工序凉晒,将猪膘肉放置在太阳下晒上几天或是阴干,将猪肉的水分凉干,至此猪膘肉基本做成,将它搬进屋里,搁在家里的神柜或灶台上,一个挨着一个,或叠放堆码。

猪膘肉是人摩梭贮藏的肉食品,平时想吃的时候就割下一块,如果家里有客人,也要用这猪膘肉招待客人。猪膘肉的吃法非常多,或煮、可炒、可蒸,膘肉看似肥腻,吃起来却很爽口,味醇香,口感很好。除了日常食用外,猪膘肉常用于祭祀,也用于置办宴席。猪膘肉是摩梭人家庭富裕的象征,如果哪家的神柜上放满了整条整条的猪膘,那这个家庭在当地一定是很富有了。

猪膘肉放置时间长短不一,短的一年两年或三年,长的甚至放置八九年,不少猪膘肉都在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以后仍保存完好,不坏。到边泸沽湖的人摩梭家作客,经常会用搁置已久的猪膘肉待客,这些猪膘肉经过了好几个年头,表面上布满烟尘,呈深褐色,有一种苍桑感。但烹制好后味道很好,无异味,也不会闹肚子,很神奇。这大概取决于当地的地理位置,高原湖泊周围,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加上制作的工序讲究,所以猪膘肉能保存很长时间。

四. 陕西省 延安 子长县 子长苹果

子长苹果是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的。子长县被评为“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山地苹果已成为子长农民增收致富的高效产业、朝阳产业,全县苹果产业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2013年,子长县抓住全市“苹果北扩”战略机遇,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的发展思路,采取“政府引导,群众互转,分包到户,一包不变”的方法,流转土地8000亩,新栽山地苹果2万亩,全县苹果面积达到15.3万亩。山地苹果已成为子长农民增收致富的高效产业和朝阳产业。

五. 陕西省 咸阳 旬邑县 旬邑日本苹果

旬邑日本苹果

日本青森县苹果试验场育成。夏绿果实色泽欠佳,果较小,但成熟早,风味好且较丰产,可作授粉品种搭配栽培。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1986年引入,进行高接观察和试栽。果实近圆形,果较小,单果重约120克。黄河故道地区于7月上旬成熟。

六. 陕西省 榆林 子洲县 子洲苹果

子洲苹果是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的。子洲县属山地苹果最佳栽种区。所产苹果与洛川、黄龙等地的相比具有着色好、糖度高、味道正的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

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子洲县紧抓陕西省果品基地北移的历史性机遇 ,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实施山地苹果基地建设,走“一村一品”果业发展道路。到目前为止,子洲县苹果种植面积已达11万亩,其中挂果面积约为8.6万亩,已成为该县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 云南省 普洱市 西盟 佤族的每押

“民以食为天。”可为食者,如稻麦菽粟、鱼肉禽蛋、蔬菜水果等等。品种之多,数不胜数,其中不少品种均可烹调成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如果在烹调时加入不同而适量的中草药,并且采取合理的制作技术,则可制成药膳。药膳的特点是药借食味,食助药力,用者既可从中摄取营养,又能得到健身祛病的益处。

佤族人食用鸡肉也有几种制作方法,如烧、炒、煮、煮烂饭等。其中,以煮鸡肉烂饭吃最为普遍,也是佤族人招待宾客的一道上等佳品。佤族的鸡肉烂饭,不同于普通的大米饭,它既可以当饭又可以当菜。在很多情况下,是作为一道菜来食用的。鸡肉烂饭比普通大米饭要软得多,而比稀粥要干一些。佤族的鸡肉烂饭,就其处理鸡肉的方式和制作程序,有两种做法:一种叫做手撕鸡肉烂饭,另一种叫做刀砍鸡肉烂饭。其中,手撕鸡肉烂饭被认为是最讲究的鸡肉烂饭,制作工序较另一种复杂.其味也更美。下面就这两种鸡肉烂饭的制作方法和佐料配制,作简单的介绍。

手撕鸡肉烂饭的制作,通常是这样的:鸡杀好了以后,不砍不剁,整个地放进锅里用清水煮。鸡煮熟后捞出来,将淘洗好的大米放进鸡汤里煮,煮一阵后,抓一把酸笋放进去再煮,一直到大米煮烂为止,比大米饭要软一些,但不能太稀。若汤太多,可将它滗掉,或者多煮一阵,把米汤浓缩,然后把锅抬下来,盖好。煮熟了的鸡,不用刀砍,而用手撕。将鸡肉从骨头上撕下来,撕得越细越好。

撕碎的鸡肉集中在一只小盆里,把备好的佐科如薄荷叶、茴香、辣蓼等切细撒在鸡肉上,再把花椒面、盐和辣椒面撒在鸡肉上,然后仔细搅拌,搅拌好了,倒进烂饭里又搅拌,搅拌越透越均匀越好,这样,手撕鸡肉烂饭就制作出来了。其中,要掌握好各种配料的数量,要恰到好处。刀砍鸡肉烂饭。刀砍鸡肉烂饭较之手撕鸡肉烂饭的制作程序要简单一些。将鸡肉砍成小块,放进锅里用清水煮。先煮一阵鸡肉,快要煮熟时下大米,鸡肉和米一块煮。大米快煮熟时,放进一点酸笋,然后再煮,一直煮到大米烂熟为止。若米汤多了,就滗掉一些,或多煮一阵子,让米汤浓缩。

最后把锅抬上来,将备好的佐料(与上一种同),花椒面和盐巴辣子等放进锅里,仔细搅拌,直到均匀。这样,刀砍鸡肉烂饭就算制作好了。凡是鸡,都可以用来制作鸡肉烂饭。但佤族人认为,1公斤左右未下过蛋的小母鸡最佳。如果作为待客,还不能用白羽毛鸡。佤族人认为,用白羽毛鸡,是对客人的不礼貌,以后客人就不喜欢来。


八. 陕西省 宝鸡 凤县 凤县苹果

凤县苹果是陕西省宝鸡市凤县的。凤县苹果个大均匀、色泽艳丽、皮薄汁浓、酸甜可口、果脆质细,质量高、耐贮藏、销路旺。

凤县古称凤州。位于宝鸡市西南端的秦岭南麓腹地。一条嘉陵江将凤县切割成“一江两岸”,是中国北方唯一受到长江水系滋润的县城。这里海拔高、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是南北气候的交汇、过渡带,发展苹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凤县气候适宜苹果生长,果品质量好。是省级优质果品基地。是凤县优势产业之一,苹果品种繁多,有红富士、新红星、秦冠等品种,其中新红星、红富士获省优称号。凤县是苹果适生区,独特的自然条件优势决定了苹果的优秀品质,这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所产苹果果面清洁、蜡质厚、着色鲜艳、硬度大、含糖量高、耐贮藏、货架期长。目前县上已建成以凤州、平木、唐藏、双石铺为中心的苹果生产基地,可年产苹果4万吨。

上世纪70年代,凤县曾被国家“三部一社”(农业部、商业部、外贸部、供销合作总社)确定为苹果外贸出口基地,以“红凤”商标为代表的果品远销香港、马来西亚等地区和东南亚市场,深受青睐;90年代,凤县生产的“新红星、秦冠、红富士”等苹果参加全省苹果评优,被评为一等奖;2003年至2004年,凤县晚熟品种“红富士”、“秦冠”在宝鸡市果品质量评优中被评为优质奖;2009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苹果基地县”;如今,“凤州金果”、“凤唐”牌苹果已是声名远播,供不应求……

九. 陕西省 延安 宜川县 宜川苹果

起步于1984年,主产于丹州镇、秋林镇、牛家佃乡、交里乡、云岩镇、新市河乡、阁楼镇等乡镇。全县从事苹果生产的农户达19779户,占总农户的80%以上。近年来,随着“四项”关键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宜川苹果、质量、效益和知名度不断提高。截止2004年底,栽植面积已达到20.07万亩,其中红富士14.8513万亩;秦冠3.1577万亩,嘎拉3466.9亩,新红星3926.8亩,挂果总面积8万亩。5万亩绿色基地已通过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证。2004年苹果总产量72431吨,产值达7560万元,农民人均苹果收入700多元。由于宜川地处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海拨高,所产苹果个大、色艳、质脆、味浓、无污染、耐贮藏,在省市果品评优会上先后有14个品种38次获奖,其中红富士苹果先后获中国第二届杨凌博览会后稷金像奖、2001年省优质水果奖等多个奖项。97年宜川被陕西省列为27个基地县之一。

十.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