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西省河池市南丹县有什么特产 广西都安河池的特产食物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西省河池市南丹县有什么特产 广西都安河池的特产食物有哪些更新时间:2022-06-11 19:09:38

一. 广西 河池 环江县 环江香粳

环江香粳

环江香粳是我县五香物产之一,产于我县东北部五个乡镇,其米质优质,营养丰富,味道特香,有“一家煮饭十家香”之称。图为刚收获的环江香粳。

环江香粳米主产区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明伦镇、东兴镇、龙岩乡、驯乐乡的高寒山区和洛阳镇的文雅村。据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自清朝初期种植环江香粳米,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相传“环江香粳米”曾与“长北香糯”、“环江香猪”同为贡品,进贡朝廷。据民国时期的《宜北县志》和《思恩县志》产业篇物产和农产记载:“环江香粳米归谷类,种类有红粳、小红粳、香粳、白粳四种,粳谷在立夏前后二三日播种,白露前后收获,到九月收谷进仓储藏,本县气候寒冷每年种农作物只能一造”。因该品种米质特好,群众一直保持原种种植至今。

环江香粳分有红、白两种,颗粒细长,红粳脱壳后,米粒呈粉红色,白粳脱壳后呈雪白色,无论是红粳还是白粳,米质都特好,淀粉和氨基酸含量高,同时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以及钙、磷、铁、锌等多种矿物质元素。营养丰富,香软可口,当煮香粳时,在20米以内可闻到扑鼻的香味,具有“一家煮饭四邻香”的美称,是米中极品、是九万大山高寒山区独特自然环境的恩赐。

环江香粳是珍贵和稀少的谷类作物,因种植保持原种和种植所用肥料唯有猪、牛粪和草灰绿肥,不施其他化学肥料,加上气候寒冷,故产量极低,亩产在150到300公斤之间。为了发展该项珍贵产业,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加大了品牌建设力度,产业前景十分看好。目前环江香粳的市场价是12-15元/公斤,产品供不应求,同比普通大米价格高9-11元/公斤,直接带动农户每亩增收1100-1300元。

二. 广西 河池 南丹 南丹长角辣椒

南丹长角辣椒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南丹羊角皱椒产于广西南丹。

果实长、皮质薄、颜色鲜、油分大、辣味强、且香味浓。羊角皱椒可当多种菜的佐料。此外,它还能当药用,有温中、散寒、开胃、消食之效,主治滞腹痛、呕吐、泻痢、冻疮、疥癣等疾病。辣椒粉还是配制十滴水的重要原料。如被毒蛇咬伤、临时紧急救护的方法可生嚼辣椒11-12个,嚼烂后敷于伤口处,可以消肿定痛去毒。

南丹种植的长角辣椒是南丹本地群众经长期选育出来特有的辣椒优良品种。长角辣椒在南丹种植历史悠久,以其角长、肉厚、香甜、辣味适中而享誉盛名,因此而特称“南丹长角辣椒“,属于辣椒科中的优质品种。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土壤条件,南丹长角辣椒优良的特点离开南丹地域种植则变种变味.

南丹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6.9οC,年平均降雨量为1375毫米,年平均日照为1257小时。辣椒主要种植于海拔800-1000米之间的丘陵坡地,这些地区气候温和凉爽、降雨丰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达8℃左右,白天极端最高温度26℃,晚上仅18℃左右,农家晚上还需盖棉被。由于气候凉爽,种植辣椒基本无虫害,不用施农药,辣椒无药害残留,同时全部用麸肥、草木灰、农家肥种植,不施化肥,是名符其实的绿色食品。南丹长角辣椒由于受独特的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因而使其出落得既红又长、椒肉肥厚丰满、结实秀美,极为惹眼。成熟的长角辣椒一般长18-20厘米,最长可达26厘米,颜色鲜红,辣度适中,辣中带甜,甜中带香,可谓香甜可口,可直接做佐料,休闲小吃,也可当作菜椒食用。经自治区多年的品质评定,均把南丹长角辣椒评定为地方优良品种。据广西技术监督局强化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验分析鉴定,南丹长角辣椒含有19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干椒氨基酸含量达11.27%,其中天门各氨酸1.48%,谷氨酸1.58%。维生素C达71mg/kg,,总糖13.8%,蛋白质13.56%,辣椒素适中,各项主要指标优于同类产品。

长角辣椒何时开始在南丹落户,无法从史料上考证,据说已有千年以上历史,可说是历史悠久,已成为南丹农户必种必食的一种产品,人们炒菜一定要放辣椒,变成了必须的佐料,不少的农户还当作菜食,长期以来,人们谈到南丹,定会立即提起长角辣椒。长角辣椒在南丹县已广泛种植,收获季节“家家堂屋堆辣椒“,整个市场的三分之一被长角辣椒占领,便是南丹农村一景。在此时节,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及本地老板都云集南丹,形成长角辣椒抢购战。

南丹长角辣椒还出口马来西来、斯里兰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是广西传统出口产品之一,享有盛誉,获得国家优质产品奖的桂林三宝中的桂林辣椒酱,其主要辣椒原料就是南丹长角辣椒。南丹县食品厂生产的辣椒酱,曾获得自治区优质产品奖。

国内外专家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多次考察南丹长角辣椒的种植,南丹县委、政府也把长角辣椒开发作为贯彻自治区“1234610“工作思路的具体化任务,作为南丹一个重要品牌经济和扶贫的一个主要项目来抓,制定了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成立专门机构,拨出专款来扶持发展,整个项目在区内外有着相当的影响。

95年以来,全县每年种植面积达15000亩以上,产量每年达600万公斤,2000年已种植20000亩,预计产量800万公。

长角辣椒从种植到加工、到流通,覆盖全县的八个乡镇,16万农村人口,是南丹农村脱贫致富和解决就业的一个重要项目,通过长角辣椒的生产也不同程度地带动了交通运输等有关行业的发展。形成了长角辣椒科研、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一条龙的良性循环。南丹已实现村村屯屯通公路,黔桂铁路和大西南通道210国道横贯南丹全县,交通方便,因特网等已开通,信息灵通,通讯发达。有较好的流通环境。

㈢、从业人数

全县参与种植、加工、流通及服务的人员16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21万人的76%。

㈣、销售地区

南丹长角辣椒重点销往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区内的桂林、梧州、南宁、柳州等大城市,出口马来西亚,斯里兰卡。95年以来,每年外销达500万公斤以上,99年销量达600万公斤。南丹县建有长角辣椒食品加工厂和长角辣椒脱水保鲜处理贮藏库,保证了辣椒的购销和加工。同时各乡镇供销社都有与外地客商建立有辣椒购销关系,有购销队伍。县委县政府把辣椒销售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成立专门领导机构。

㈤、利税

1999年全县长角辣椒生产产量600万公斤,生产及加工产值2200万元,直接利税1200万元,税250万元。2000年预计产量800万公斤,生产及加工产值可达2600万元,利税1500万元,税310万元。

㈥、在本地区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1999年南丹县长角辣椒生产总产值为2200万元,占全县农业生产总产值6亿元的3.7%。随着县委、县政府把它当作品牌经济来发展,南丹长角辣椒的生产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带动更多的产业发展,在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会大幅度上升。

三. 广西 河池 环江县 环江凉席

产地:中国广西环江。

特点:凉席表面光滑平整,组织致密,雅致大方,轻薄耐用,一般可使用10年以上。可叠卷存放,展开后平整无皱,携带、使用方便。

四. 广西 河池 巴马 巴马山茶油

巴马山茶油

活了100多岁的巴马长寿老人从小到大常吃山茶油,这是事实;从小到大吃山茶油的人不一定能活100多岁,这也是事实。在这个微妙关系中,巴马山茶油闯出了名气,食可健身,用可美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罗乜政,女,瑶族,巴马瑶族自治县所略乡尚勤村么妹寨人。1990年5月5日上午,她吃了一碗饭,喝了约200克米酒和一碗开水,躺回床上无疾而终,享年130岁。《巴马县志》记载,罗乜政身高168厘米,有几次挑100公斤的石灰到42公里外的燕洞圩卖,不觉得很累。罗乜政食量很大,最多的一餐可以吃一公斤米和1.5公斤鸡肉,平时常吃的油料包括当地产的山茶油。

许多媒体采访巴马长寿老人时,往往离不开饮食话题。长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巴马长寿老人有吃山茶油的习惯,巴马境内的所略、那社、燕洞等乡镇是山茶油原料——茶籽的主产区。广西医科大学做了一项研究,山茶油的物理、化学特性与橄榄油极为相似,且相对于橄榄油,山茶油的不皂化物含量很少。与橄榄油、花生油、菜籽油、猪油相比,山茶油的油酸含量最高,达80%以上。油酸是食用油中一种重要营养成分。

产茶籽的树在当地叫油茶树,有开红花、白花两种。开红花的油茶树主要分布在桂北地区,巴马的油茶树多见开白花的。

当地有人一早起来,梳洗完毕,不给头发上护发水,也不往脸上擦化妆品,而是往头发上或脸上抹一点山茶油,头发即刻油亮,脸也光滑。以前,茶籽榨油后剩下的茶麸是民间的洗衣粉或者洗发水。巴马茶籽的出油率较高,100公斤茶籽最高可以榨出30多公斤的油。

1982年以前,所略乡福乡村人榨油用的是土造榨油机。当地人在介绍这种机器时,可用“张牙舞爪”来形容——介绍者的普通话不怎么样,说的时候一帮人特别兴奋,所以每个介绍者各自做着不同的“动作”,不等别人明白头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就往前说下去。其间,有个人突然站起来对记者说:“给你画个图,就明白了。”

唰唰几笔,一幅榨油示意图呈现在记者眼前:大大的圆木(已被掏空“肚子”)旁站着一个人,那人举着一把大铁锤,直往大圆木上面的尖形木块砸去,一锤一份力,力从尖木底部传递到圆木“腹腔”内的木塞,木塞顺势挤压圆木内的茶籽饼,茶油就从圆木下方的孔里漏出。木塞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直到把油榨干。

圆木直径有大有小,较大的直径达五六十厘米,长6米左右,一次可榨约75公斤的茶籽。这种土法榨油,要先把油茶籽碾碎蒸熟,压成月饼状,一一塞进圆木“腹腔”。最初,每块茶籽饼约有10厘米厚,油被榨干之后,“瘦身”成一块薄砧板的样子。如此榨一次油,要花半天时间,且需五六个人帮忙,轮流挥锤,耗时耗力。

土法榨油最热闹的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仅福乡村就有5台土造榨油机。每台榨油机一有声响,油香就满村飘,大人、小孩闻香赶来,守在油房旁,为的是得到一点茶油或者茶麸,用来吃或者洗头、洗衣。

1982年,福乡村拥有第一台电动榨油机。从这一年起,土造榨油机在该村慢慢消失。电动榨油机榨油不用什么技术,把晒干的茶籽直接倒入机器,等着盛油就可以了,出油率比土法榨油高出一倍。

村里人常常带了原料,叫当地人榨油。奇怪的是,村里人不但不用交加工费,还可以得到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酬金,条件是村里人要毫无保留地留下茶麸。原来,茶麸的卖价不便宜,曾一度达到每公斤约4元的价格,榨油者就靠这些茶麸挣钱。

巴马种植油茶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清朝中期。1962年,全县茶籽产量为51万公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年产量。到上世纪70年代才得以恢复,年产量稳定在100多万公斤。据巴马林业局统计,目前该县有37.6万亩油茶树,年产茶籽约600万公斤,产量依然不算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部分油茶树没有进行改良,亩产量只有几十公斤;二是油茶树过于亲密接触,树的光照不足;三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在收获油茶籽时,要刨平树下的地面。

为何要刨平地面?巴马林业局的干部说,此举实际上是农户为了方便捡籽。捡籽是当地收茶籽的传统习惯,即茶籽熟了,自然落地,人工从地上拾捡收回。刨平树下的地面虽然提高了拾捡速度,但造成了水土流失,加上农户一般不对茶树追肥,所以影响次年茶树生长。有的农户更“出格”,在收获前一个月就把树下地面刨平,其实这时候还属于当季茶籽生长期。这样“捡”回来的茶籽自然不够饱满,出油率大打折扣。这些年来经过宣传,不少农户改变了“捡籽前刨地”的不良习惯。

周涛是福乡村委支书,也是当地一名油茶树种植大户,拥有80亩油茶树林。凭借茶籽,他一年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现在他像村里许多人一样盖了平房,把收回来的茶籽挑到屋顶晾晒,楼上还盖了小屋,存放干茶籽,十分方便。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晾晒茶籽就没有这么快活。

那时候,周涛家里没有平房,能晒茶籽的地方不容易找,只好在室内烤茶籽。整个房间,甚至连着几个房间,全部立起支架,支架之上放置大大小小的竹筛,或者仅放一个房间那么大的竹筛,筛上铺满四五厘米厚的生茶籽,然后在支架下方烧微火烘烤,隔一段时间让茶籽打个翻身。几个翻身之后,用脚一踢,茶籽互相撞击的声音嘭嘭闷响,说明还得继续烤;要是声音啪啪作响,就表明已经烤干,可以入库或者出售。烤完一批茶籽,视天气情况而定,短则几天,长则两周时间,是一件很折腾人的事情。而且如此烤出来的茶籽,好像到煤矿里走了一遭,“皮肤”变得更黑,所榨出来的油也会丧失光泽。

所略乡农户收获茶籽有两种方式,一是捡籽,二是摘果。摘果是一种省事的做法,在茶籽还未自然开壳落地之前,就将其摘下,晒干后取出壳里茶籽。相对而言,捡籽更能保证所榨茶油的品质,摘果之法会增加茶油的泡沫,且油色不够明亮,出油率低一些。

不管价格多么高,福乡村的村民都会在家里存留50公斤左右的茶籽,等有空就拿到村里加工点榨油,用来自己吃。原始的山茶油带黄色,装在瓶子里,就像花生油一样。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新工艺可以把山茶油提炼,形成透亮的山茶油,也就是今天在超市内看到的透明的山茶油。这种山茶油除了食用,还常常被人用来美容。

茶籽价格最好的那一年是2007年,当时外地老板与本地老板抢购巴马茶籽,每公斤价格由8元抬至11元,11元的价格是外地老板开出的。实际上,这一现象暴露了巴马人今天的困惑:深加工企业人士认为,原料不够,所以影响到山茶油加工;而管理部门人士及农户却说,事实并非如此,外地老板的收购价高,巴马的大部分油茶籽流向外地就顺理成章。以福乡村为例,该村60%的茶籽被外地老板买走,这些外地老板来自湖南、江西等省。这意味着,巴马山茶油加工企业之所以遭遇原料不足,关键在于自己的收购价上不去。此外,这些企业目前还没有建成属于自己的大规模油茶树林。

五. 广西 河池 宜州 松糕馍、印版馍

松糕馍、印版馍

松糕馍、印版馍,是宜州家喻户晓的街头游卖小食。

松糕馍、印版馍都是油粘米做的糕点,松糕是模具压成的一寸正方体,全身雪白,似白米饼而又柔软,似发糕但米粉不经过发酵,入口松散,故名“松糕”、“松糕点”;印版馍似馍又不是馍,正确的说法应为用饼印的印版压出来的馍。圆形,直径约5厘米,厚l厘米,由于用木雕花的“饼印”(宜州方言,即制饼的木质模具)压出来的馍,上面有龙凤呈祥或蝙蝠寿星翁,寓意福星高照,也有花鸟图案。蒸熟后呈棕红色。既软又韧,清甜爽口,不沾牙,不腻喉。老少皆宜,经济实惠,花一毛钱可以二者兼得。二者看似平常的糕点,但神奇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二者一方一圆,一白一黑、一松一韧,味道各异,制作工艺不同的“高汉差”糕点,宜州人偏偏把它们“强迫搭配”,强扭在一块。卖者同时做,同时卖,而不另做别的,买者同时买两样,同时夹着一块吃。单独吃各有各的风味,夹着吃又别具一格。因而自古以来,提到松糕,肯定连着印版馍,使外地人误会为一种糕点之名,而忽略了其实是两样不同的东西。

松糕馍、印版馍这两件小食,不知道是宜州的“土著”还是“舶来”,无从考据。但据老一辈的人说,他们的上辈又听上辈人说,祖祖辈辈都吃过,不管它俩来自何方,已在宜州“安家落户”至少有三四百年的岁月了,已成了宜州地地道道的风味小食,更成了宜州糕点的“代表”,如果在外地与陌生人闲谈,凡自称是宜州人的,不用别的什么检验,只要问问他什么是松糕馍、印版馍?能够讲得出,可相信他一半是正宗的了,讲不出也许都是些冒牌货,因为松糕印版馍在宜州人中印象很深,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六. 广西 河池 宜州 瑶寨五香熏鱼

瑶寨五香熏鱼

“五香熏鱼”是弄场瑶家传统的腌制鱼,是一种专门用来招待贵客的奇特菜肴。

客人光临,朴实好客的主人从小缸中捡出一两尾沾满糟辣碴子,带着浓郁的姜、蒜、酒、芬芳的金黄鱼干。上桌后,主人从厨房里拿来刀子和砧板,切掉鱼的头尾,然后按几人共桌(连主人在内),每人一份切成数块,送到各人的碗里让客人品尝。因为鱼肉已经是熟的,不需再煮,可直接人口。此腌鱼肉呈棕色,极似腊品,但并不干枯,因为它已“吸饱”了糟辣汁,人口后松、软、韧、香、辣俱全,鱼肉亦酥脆爽口,可放心嚼食。细细品尝其中滋味,令人回味无穷,不忍马上吞下,但又仅此一块,主人绝不添加,说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每次招待客人,只能每人吃一块,如果谁贪吃一块,鱼骨会变硬刺破喉咙,“无药可救”。当然,这都是主人家故弄的玄虚,故意让客人牵肠挂肚,经久不能释怀,回味无穷。

为了弄清这种色、香、味俱佳,诱人食欲的“五香熏鱼”制作,好不容易待主家酒足饭饱后才侃了出来:选料时挑选一斤左右重的鲤鱼,青鱼、鲫鱼也行,不需刮鳞,从背脊下刀把鱼破开,留下肚皮相连,去鳃,除内脏,用小竹片把它撑开撑平,再用盐、酒、蒜、姜、五香粉、酱油,腌一天。然后放在铁筛上用温火慢慢的烘烤,使它慢慢的烘干水分,至烘熟但又不能烘焦.待整块鱼全都色泽金黄即可装缸。装缸前先在缸底铺上一层生盐,然后铺上一层姜丝、剁碎的红辣椒、老蒜、35度以上的米酒、拌过甜酒药后的糯米饭.再铺上一层烘烤好的鱼块,依此顺序一层佐料一层鱼,一直铺至缸口,最上层用生盐铺上一寸多厚封面,盖上一层布,用木盖把缸盖好,最后用石灰膏把缸口全都封紧。两个月后可食,一般可保存一年。

“五香熏鱼”不知始于何代,还是由别的民族传了进来但它已在宜州山弄里瑶、壮人家世代相传,成了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佳肴。

七. 广西 河池 南丹 南丹冰糖梨

南丹冰糖梨是南丹县自主选育出来的优质早熟梨品种,因其具有冰糖清甜香味而得名。

冰糖梨果实中大,平均单果重180-220g,最大可达500g,果实圆球形,果形端正,果皮黄绿色富有光泽,果实阳面金黄发亮,外观美丽。冰糖梨果心小,果肉白色,削皮后不易氧化变色,肉质细嫩脆口,汁多而具冰糖清甜香味,可溶性固形物13-15%。冰糖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熟上市。近年筛选出来的优良单株被评广西优良果树单株,全县已推广种植面积现有5000多亩,分布于六寨、城关、大厂等乡镇,年产量1000多吨。

八. 陕西省 延安 志丹县 志丹荞麦

荞麦含有10—15%的蛋白质和芸香素,且这些蛋白质粘性差,类似于豆类蛋白质。其质优于禾本科粮食,含19种氨基酸,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均齐且丰富,还含有对儿童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的组氨酸和精氨酸,丰富的维生素B1、B2、B6、C、P和胆碱,还有丰富的无机元素磷、镁、铁、钾、钙、钠。

由于荞麦的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因此它对人体有极大的保健作用,对许多疾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茎叶入药能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降气、宽肠、健胃、治噎食,痈肿、止血、蚀恶心。荞麦粉作保健食品能防治糖尿病、高血脂、牙周炎牙龈出血和胃病。近年还被公认为预防癌症的保健食品。目前荞麦保健食品已风摩全球,尤其在日本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因此荞麦被称为用途广泛的21世纪型作物。

志丹素以“荞麦之乡”著称。所产荞麦、苦荞麦品质优良无污染,纯属天然绿色食品。据中国医科院测定荞麦粉中含蛋白质10.6%,脂肪2.5%,明显高于大米和白面。

九. 广西 河池 南丹 南丹黄腊李

南丹黄腊李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南丹黄腊李原产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罗富乡,在当地已有一、二百年的种植历史,是南丹最著名的传统土之一。南丹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温带落叶果树分布带向广西丘陵亚热带落叶果树和常绿果树混交分布的过渡地带,地理环境复杂而独特,孕育了别具地方特色的李中珍品——南丹黄腊李,其果实端庄,色彩亮丽,外观琳珑剔透,果肉酸甜适口,质地爽脆,风味、口感独特,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就蜚声广西区内外,九十年代初被国内果树专著收录为优良地方李子品种,是南丹特色水果的典型代表,被授予广西河池市“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称号。2001年7月,南丹县被中国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黄腊李基地”。

黄腊李产于广西南丹县罗富、小场一带,是南丹县特有的李果品种,它的种植有着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黄腊李明清时期的贡品。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形成了南丹黄腊李独特的风味和品质。

1983年至1993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连年调查和鉴评,认为其“早结、高产、稳产、盛果期长、品质优良、色美味甜肉脆,是我国目前有推广价值的优良品种”。

黄腊李果大,均匀,色泽鲜艳,果品直径一般4—5厘米,平均果重53.2克,最大达62.2克。其果面底为金黄色,成熟时有鲜红霞色,看起来黄亮黄亮的,在红霞色的点缀下,似少女羞怯的红晕,可爱之极。

果面还有一层薄薄的腊粉,对果实形成严密的保护,果皮极薄,易剥离,肉质细嫩,纤维少,淡桔黄色,肉质厚,一般1.39厘米左右,酸甜适中多汁,香味浓郁。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果部门检测,可溶性固形含量为10—12%,总糖含量为8.2%,还原糖7.45%,蔗糖1.52%,总1.24%,维生素C5.71毫克/百克,水分86.5%,PH值3—4,常温下果实可贮存6—8天,每年6—8月成熟上市。

地域范围

南丹黄腊李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行政区域内的城关、罗富、吾隘、大厂、八圩、里湖、芒场、车河、六寨、月里、中堡等11个乡镇及其所辖的行政村。保护范围位于东经107°1′-107°55′,北纬24°42′-25°37′之间,区域面积为3916平方公里。保护面积1000公顷,产量3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南丹黄腊李果实近圆球形~扁圆形,果顶平微凹,梗洼深、广;缝合线明显,两侧稍不对称;果皮有光泽、腊黄色、有红斑。果粉厚,灰白色。平均单果重53克。果肉黄色,内质爽脆、细腻、汁多、清甜。种核小,粘核。2、内在品质指标:南丹黄腊李可溶性固形物占比≧11%,总糖(以葡萄糖计)占比≧7%,总酸(以柠檬酸计)含量≦1.3g/100g,可食率>95g/100g。3、安全要求:南丹黄腊李实行无公害化、标准化生产,产品符合《NY/T2798.4-2015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中第四部分:水果的标准要求。

十. 广西 河池 宜州 宜州沙田柚

宜州沙田柚具有果大皮薄,皮色橙黄鲜艳,芳香浓郁,肉脆晶莹透亮,化渣良好,清甜可口,有“天然罐头”之美称。

刘三姐的故乡――宜州,是中国沙田柚之乡,据《宜州县志》载:自元、明、清以来,其产出的沙田柚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1990年被广西区定为沙田柚生产基地市。宜州沙田柚具有果大皮薄,皮色橙黄鲜艳,芳香浓郁,肉脆晶莹透亮,化渣良好,清甜可口,耐贮藏运输等优良特性,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有“天然罐头”之美称。无公害化的生产模式,保证了果品的卫生、健康和安全,常年食用有健胃、润肺、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和延年益寿之功效,是送礼之佳品。近年产品畅销国内,远销港、澳、台等地区。1996年获全国柚类评比金杯奖。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