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大连地区的土特产 大连十大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大连地区的土特产 大连十大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2-06-04 00:42:05

一. 天津市 东丽区 赛珍珠的小站稻

小站稻,以原产天津津南小站地区的优质粳米而名扬海内外。其米粒大而饱满,半透明没有粉白色的腹白。蒸干饭,无论软硬,不粘不连,犹如满碗珍珠,油江发亮。煮稀饭,无论稀稠,都是汤汁浓郁,散发着清香。吃在嘴里,细腻滑润,有咬劲。小站稻,不仅好看好吃,而且营养成分丰富,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赖氨酸、淀粉、脂肪等,容易使人吸收、消化,属于营养型的天然食品
( 天津)

二. 辽宁省 大连 瓦房店 将军石地瓜

将军石地区农产品有地瓜、桃和苹果,由于受到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沙质土地)的影响,这里生长的地瓜外观梭形、红皮黄壤、整体光滑顺溜无凸凹不平、口感细腻甜脆。也正因其特殊的生长环境,将军石地瓜中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特别是含有丰富的赖氨酸,而大米、面粉恰恰缺乏赖氨酸。同时这里的地瓜也是抗癌明星,在所有的抗癌食品中,它的作用经科学验证,在全世界推广。

三. 辽宁省 大连 庄河 淡菜

中文名称:淡菜 英文名称:dried mussels 定义:紫贻贝的煮干品。

菜是贻贝科动物的贝肉。也叫壳菜或青口。海洋软休动贻贝是一些双壳类软体动物,壳青黑褐色,生活在海滨岩石上。淡菜在中国北方俗称海红,是驰名中外的海产食品之一。贻贝是贝类养殖事业中的重要种类,世界许多地区都有养殖,特别是北欧、北美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养殖贻贝很盛行,生产数量也很大。淡菜的经济价值很高,也有一定的药食价值。

淡菜是贻贝(拉丁文学名:Mytilidae)的干制品,又名壳菜。贻贝是一种海洋软体动物,也是属于双壳类的一种贝类,它的身体构造跟蚶子和牡蛎、蚌等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它的左右两个外套膜除了在背面连接以外,在后端还有一点愈合,所以在后面背方形成一个显明的排水孔。在外套膜的后腹面的边椽生有很多分枝状的小触手。通过淡贻贝身体的水流,就是从达些生有触手的外套膜之间流入外套腔内,然后经过鳃到身体背部由排水孔排出来。贻贝便利用流经身体的海水进行呼吸和循环,它也利用水流带进体为的微小生物做食料。[1] 贻贝有两个闭壳肌,前面的一个很小,后面的一个很大,是属于异柱类的。它的韧带生在身体后背缘两个贝壳相连的都分。贻贝也是利用闭壳肌和韧带开启和关闭贝壳的,但是贻贝闭壳未能象蚶子闭得那样紧,常常留有缝隙,缝隙就是足丝伸出的地方,因为贻贝是用由足分泌的足丝固着在海底岩石或共他外物上生活的。足丝是一种蛋白质物,很坚固而又有韧性,所以用足丝固着的力量很大,有时候人们要采它是很费力的,但是贻贝在用足丝固着以后,还可以牵制足丝,使身体在固着面上做小范围的活动。如果遇到环境变化,还能使足丝脱落,进行较大范围的活动,在新的适宜环境分泌新的足丝,重新固着。[

四. 辽宁省 大连 普兰店 费屯草莓

连市普兰店市四平镇费屯村地处辽南北部山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环境优越,是远近闻名的草莓专业村。全村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559人,耕地面积4325亩。目前,全村发展高标准“四位一体”草莓日光温室大棚1500余座,占地面积3180亩,年产优质草莓300万公斤,总产值2000万元,经济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均收入达到了6800元。该村的草莓日光温室大棚生产,是辽南地区最大的反季节草莓生产基地。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农业标准化管理示范基地”、被辽宁省政府确定为“现代农业园区”、被大连市政府确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06年“辽南四平”牌草莓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

费屯村的草莓日光温室大棚生产,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与草莓公司、草莓协会对接,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管理模式,并配有自动化供水设施、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声波助长仪、水磁化仪、二氧化碳增效器等先进设备和测土配方施肥、三茬生产等先进技术。并与辽宁省草莓研究所、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同时还聘请了多位农业专家担任常年技术顾问,负责品种开发、引进和技术指导。目前,生产的草莓在国内市场已供不应求,主要销往大连、沈阳、哈尔滨等国内几个城市。

五. 辽宁省 大连 庄河 步云山苹果

步云山苹果

步云山海拔较高,无霜期短,秋后昼夜温差较大,生产的苹果着色美观,口感好,储藏期长。其中红富士、王林、乔纳金等苹果多次荣获省市金奖。现有7000多亩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年产量10000吨以上,出口韩国、菲律宾、俄罗斯等国家。

六. 辽宁省 大连 瓦房店 将军石海参

将军石海参完全采捕自将军石海域,这里依山傍海,风景秀美,气候宜人,海水平均温度12.1℃,最高25℃,最低1℃。潮差1.5米至2米(最大4米至4.5米)。盐度垂直分布一致,平均30‰至32‰,营养盐丰富。这些客观条件为海参生长繁育提供了最佳的环境,也保证了将军石海参的营养成分。这里拥有长达十公里的深水岸线,水质符合国家海水二类标准,盛产海参、螃蟹、虾皮、海蜇等其他优质海产品。

七. 辽宁省 大连市 庄河 干烧辽参

干烧辽参

干烧辽参是一道家常菜,肉质脆香,营养丰富。

主料:关东辽参150克

配料:冬笋20克、肉粒15克、芽菜10克、瓢儿白100克,姜、葱、蒜、味精若干

做法

流程一:将关东辽参取出,放入盛有干净水的容器中浸泡,当辽参肉质开始变得松软脆嫩后,用刀将之切成瓦块状。然后放入锅内,加入高汤,置在火上煨好。

流程二:将瓢儿白洗净,汆水,摆在盘子的周围。

流程三:锅内放油,待油4成热,放入冬笋翻炸,然后再加入肉粒和芽菜,并加入姜、葱、蒜、味精等配料翻炒;当香味飘出,将煨好辽参加入,并滴入香油、花椒油,然后出锅盛盘即可。

八. 辽宁省 大连 甘井子区 大连焖子

大连焖子

原料

白薯淀粉,食用油,酱油,蒜泥,香油。

制法

1.将白薯淀粉制成凉粉,然后切成方块;

2.将酱油、蒜泥、香油放入小碟中,制成蘸食佐料;

3.将平底煎锅烧热,放少许食用油,将凉粉小块放入锅中煎至微黄,出锅,趁热蘸取佐料食用。

特点

辽宁大连地方著名传统风味小吃。具有香酥可口的特色。

九. 云南省 丽江 永胜县 摩梭人的猪膘肉

摩梭人的猪膘肉

猪膘肉是泸沽湖畔摩梭人家非常有特色的一种佳肴,它特殊的味道和制作方法同泸沽湖一样令人感到神秘而玄妙。

冬天的泸沽湖非常美丽,尽管在这个时候湖畔已非常寒冷了,但是如果你在冬月初一前后进入泸沽湖,走在村村寨寨里,你就会感到一种温暖。不仅由于人摩梭好的热情让人有一种特别的亲切,给人一种暖意,还因为这个时候那里房顶上楼上都堆满了包谷,到处是黄橙橙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村那寨都响起了宰杀年猪的声音,走进村子里你就能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制作猪膘肉,这里的大人小孩子都充满了喜悦,人们那被包谷和猪膘肉映红了的脸上总是那么的灿烂,一座座木楞子房构成的一个个村落是边泸沽湖一幅幅丰收的美丽图画。

在沪沽湖畔的草海边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家摩梭人有两兄弟,父母把老大分了出去,老大分到一头猪和一条狗,分家后老大很勤劳,家里搞得像模像样,猪也喂得又大又肥,冬大的时候他先把菩萨敬了,就开始杀猪。他先把猪肚割开,把肠和内脏拉出,把里面的瘦肉和骨也剔除。然后缝上猪肚晾干后搁在神柜上。猪的大肠装上燕麦,小肠装荞麦,肚肠心肝肺都挂在家里,没油的时候,他就从膘猪的肚里取了猪油来用;没肉的时候就从猪膘身上割一块来吃。到了年三十的时候就开猪膘肉,初二猪头项圈敬菩萨,取项身肉一圈孝敬父母,过年的时候就要吃几天的猪膘肉。

摩梭人制作猪膘肉非常讲究,他们一般选在冬月初一杀猪,如果十月二十九属狗三十属猪,那么就改在十月二十九杀猪,如果初一属鼠、猪、羊、猴、狗、鸡,也是不能杀的,就要改期进行。所以人摩梭在冬天做猪膘肉,定要选择一个吉日。这个时候村子里到处都闻杀猪声,到处都可见制作膘肉,场面很是壮观。

猪膘肉的制作过程分为宰杀、剔骨肉、抹调料、缝制、压扁、晾晒、放置等几个步骤。当地人将猪宰杀后将猪肚剖开,将内脏取出,然后就将猪背朝下肚朝上铺着,用刀将骨和瘦肉从猪体内剔出,这一道工序比较复杂,几乎将瘦肉和骨剔干净,但是只有猪头不经过这道工序,猪头保存完整,在猪头上抹盐并加上调味品,这是一道重要的工序,抹盐时要均匀,一般配料要用盐、花椒、大蒜、生姜,有时还加上酥油和蜂蜜。调料涂抹均匀后就是缝制,即将剔好,抹好调料的猪膘肉用大铁针和麻绳将其缝合,缝的部位主要在猪肚、猪脚,缝的针眼约寸长,缝时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力气,所以一般都是由男子来完成的。缝好以后就进入下一道工序凉晒,将猪膘肉放置在太阳下晒上几天或是阴干,将猪肉的水分凉干,至此猪膘肉基本做成,将它搬进屋里,搁在家里的神柜或灶台上,一个挨着一个,或叠放堆码。

猪膘肉是人摩梭贮藏的肉食品,平时想吃的时候就割下一块,如果家里有客人,也要用这猪膘肉招待客人。猪膘肉的吃法非常多,或煮、可炒、可蒸,膘肉看似肥腻,吃起来却很爽口,味醇香,口感很好。除了日常食用外,猪膘肉常用于祭祀,也用于置办宴席。猪膘肉是摩梭人家庭富裕的象征,如果哪家的神柜上放满了整条整条的猪膘,那这个家庭在当地一定是很富有了。

猪膘肉放置时间长短不一,短的一年两年或三年,长的甚至放置八九年,不少猪膘肉都在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以后仍保存完好,不坏。到边泸沽湖的人摩梭家作客,经常会用搁置已久的猪膘肉待客,这些猪膘肉经过了好几个年头,表面上布满烟尘,呈深褐色,有一种苍桑感。但烹制好后味道很好,无异味,也不会闹肚子,很神奇。这大概取决于当地的地理位置,高原湖泊周围,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加上制作的工序讲究,所以猪膘肉能保存很长时间。

十.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