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西河池南丹的特产 广西南丹县瑶族乡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西河池南丹的特产 广西南丹县瑶族乡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6-12 00:19:51

一. 广西 河池 宜州 什锦菜

什锦菜

宜州美食什锦菜,香、脆、辣是这一款泡菜的特点。

宜州什锦菜,在传统制作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精心腌制而成,其口味纯正自然,鲜美脆嫩,健脾开胃,切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木瓜酶素等,无添加任何人工色素,带给消费者更多的健康和美味的享受,也是人们闲暇的美食,家庭餐桌上的菜谱,更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等佳品。具有香、脆、辣等特点。

二. 广西 河池 南丹 南丹冰糖梨

南丹冰糖梨是南丹县自主选育出来的优质早熟梨品种,因其具有冰糖清甜香味而得名。

冰糖梨果实中大,平均单果重180-220g,最大可达500g,果实圆球形,果形端正,果皮黄绿色富有光泽,果实阳面金黄发亮,外观美丽。冰糖梨果心小,果肉白色,削皮后不易氧化变色,肉质细嫩脆口,汁多而具冰糖清甜香味,可溶性固形物13-15%。冰糖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熟上市。近年筛选出来的优良单株被评广西优良果树单株,全县已推广种植面积现有5000多亩,分布于六寨、城关、大厂等乡镇,年产量1000多吨。

三. 广西 河池 南丹 南丹椪柑

南丹椪柑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南丹椪柑品质优良,果实外观鲜亮,果肉细嫩无渣,平均单果重130克~200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15%。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南丹椪柑在河池地区历次柑橘类评优中都获得第一或第二名的好名次,1991年参加全自治区评比获第一名。2004年参加全自治区优质农产品评定,获椪柑类综合总分第二名,内在品质名列前茅。

(河池市)该县车河镇“八步椪柑”以质好价廉深受消费者喜爱,其品种具有果皮光滑、果形漂亮、含糖量高、籽粒少、口感好等特点,曾荣获“广西绿色食品”称号。近年来,该县把八步椪柑作为品牌来精心培育,从资金、技术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推动八步椪柑的发展,并为椪柑注册了“八步椪柑”商标。

椪柑是南丹县主要水果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车河、城关、大厂、芒场、六寨和八圩等乡镇。目前,南丹县是河池市最大的椪柑生产县。

南丹椪柑特点:外观鲜亮,橙黄色或橙红色;果形端正,圆球形或扁圆形;果皮光滑,油胞细;果实大小适中、均匀,平均单果重 130~200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一般在13%~15%,高的可达16%;果肉多汁,质地脆嫩化渣,酸甜适口,富有香气,既宜鲜食,亦耐贮藏,虽经2个多月的储藏,仍表现得橙红亮丽。20世纪80、90年代南丹椪柑 曾多次在区、市评比中获得好名次,在区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2003年,果品经国家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湛江)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特别是,2005年,南丹椪柑以上乘的品质和高水平的安全质量被评为全区优质农产品。

南丹县车河镇“八步椪柑”以质好价廉深受消费者喜爱,其品种具有果皮光滑、果形漂亮、含糖量高、籽粒少、口感好等特点,曾荣获“广西绿色食品”称号。近年来,该县把八步椪柑作为品牌来精心培育,从资金、技术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推动八步椪柑的发展,并为椪柑注册了“八步椪柑”商标。

四. 广西 河池 凤山县 凤山八角

凤山八角生产历史悠久,主要品种有柔枝红花八角、普通淡红花八角、柔枝白花八角等,远销广东、香港、上海等地,深受客商青睐。

八角全身都是宝,果、枝、叶均可提炼茴香油,其产品可深加工成为食品香料和工业化工香料,特殊凝固剂、涂料等等,用途甚广。

凤山八角生产历史悠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凤山借助自身气候优势,依托西部大开发、生态公益林补助工程和退耕还林等有力政策,调整林种结构,大力发展八角种植。目前,全县八角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投产面积18万亩,2011年八角干果总产量5502吨,产值5392万元。据悉,凤山的八角主要分布在9个乡镇和凤旁、坡桃等5个国有林场,其中长洲、乔音、平乐和江洲等乡镇的八角种植规模较大,是重要的八角产业基地;八角品种主要有柔枝红花八角、普通淡红花八角、柔枝白花八角等。

凤山八角远销广东、香港、上海等地,深受客商青睐。

五. 广西 河池 南丹 珍珠香李

广西河池市南丹县月里镇位于河池市南丹县西北方向90公里处,距贵州省的麻尾与荔波镇相当近。该镇土地总面积305.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462公顷,下辖9村15屯,有216个村民小组,人口23260人,以农业人口居多。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开发农业资源,农作物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成为一大亮点。在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大力引导群众发展珍珠香李种植,目前已有珍珠李面积150多公顷,挂果面积80公顷,2009年全镇销售珍珠香李60万公斤,销售收入300万元,使珍珠香李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珍珠香李属本地名优水果,以往只是零星种植,政府引导逐渐走向规模化。珍珠香李适应性强,多种植于山、坡地,不与粮食争地,果实成熟时果面红绿相间,晶莹剔透,煞是漂亮,因其生长地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积累,故品质上乘,口感酸甜适度,香脆爽口,果实不大,一口一个。由于是地域,规模种植尚未进入盛产期,目前产品供不应求,都是客商慕名上门收购,更有许多顾客自到果园摘果,既可旅游观光,又能体验劳动乐趣,果农足不出户就把珍珠香李售馨,当地农民为有了这样的致富新路而深感欣慰。

六. 广西 河池 环江县 环江香牛

环江香牛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环江菜牛以黄牛的犊牛育肥为主。育肥方法采用传统的舍养方法,不放牧、不劳役、单栏圈养,以各种青草、野生莎树叶、青麻叶及红薯藤、玉米杆、玉米芯、黄豆壳等配以精饲料玉米、小米、黄豆等饲育。环江菜牛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香猪、香牛、香鸭号称环江“三宝”。

环江香牛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环江香牛也叫“下南菜牛”。是毛南族群众用传统的方法对本地黄牛进行育肥而成的。菜牛是毛南山乡的,现在也是毛南族农户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不少村民靠养菜牛致了富,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幸福生活。

环江菜牛产于环江县内国家级喀斯特地貌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该牛一生以传统的栏圈养为主,不劳役,专门采食野生莎树叶和青麻叶等野生保健植物,其肉与常规牛肉不同,素有“三隔肉相间”之称,肉质细嫩甜脆,鲜美可口。

牛肉制品有环江香牛肉干等等。

环江菜牛主要分布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下塘、才门、玉环、景阳、希远一带,亦称毛南菜牛或下南菜牛,是以黄牛的犊牛育肥为主,育肥标准体重约200——300公斤,净肉率40——45%,育肥方法采用传统的舍养方法,不放牧、不劳役、单栏圈养,以各种青草、野生莎树叶、青麻叶及红薯藤、玉米杆、玉米芯、黄豆壳等配以精饲料玉米、小米、黄豆等饲育。至今已有500多年的饲养历史。

近年来,该县立足市场需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实现了菜牛由 “零星饲养”逐步走向“规模养殖”的产业化发展,目前菜牛存栏量达16万余头。同时,该县积极转变发展模式,延长菜牛产业链,引进县内外一批畜牧产品加工企业鼎力加盟,大力发展菜牛特色品牌系列食品深加工,基本形成了饲养、饮食、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服务体系,使毛南菜牛特色产品畅销区内外,远销东南亚,“菜牛之乡”由此闻名遐迩。

经专家实地考察调研和论证审定,中国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及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中国菜牛之乡”称号。

七. 广西 河池 南丹 南丹富硒米

富硒营养调理大米是根据国家健康营养学专家提出,按照有机要求耕作,通过土壤改良,叶面喷施等物理方法,使无机硒变成有机硒,从而获得健康营养产品---富硒营养调理大米。经国家权威部门检验,三十多项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富硒营养调理大米的生产原料稻谷获得了国家有机认证机构颁发的“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2012年获得“全国质量信得过产品”称号;2012年公司被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和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评为“中国营养产业百强企业”;2014年获得“GIA国际绿色推荐产品”称号。

硒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人体缺硒就会造成重要器官机能失调,会导致多种严重疾病的发生。世界科学界研究表明:硒对心脑血管疾病、肝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等具有良好的防治和抑制作用。人体每日补充必需的硒元素,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解毒性和抗衰老性。人体中的硒含量主要从其日常饮食中获得,坚持经常食用符合标准的硒含量食品是保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有效途径。

八. 广西 河池 凤山县 方解石

方解石

凤山境内方解石资源相当丰富,现已初步探明并提交报告的储量有300万吨,经检测含Mn、Fe、Zn、Mg、Pb、Sr、Ba、Co、TR等类质同像替代物;当它们达一定的量时,可形成锰方解石、铁方解石、锌方解石、镁方解石等变种。此外,晶体中还常见水镁石、白云石、铁的氢氧化物及氧化物、硫化物、石英等机械混入物。

九. 广西 河池 东兰县 东兰米酒

东兰米酒创建于1958年,是广西革命老区酒类明星企业、扶贫龙头企业,位于广西东兰县东兰米酒厂,也是集白酒、墨米酒和长寿保健食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唯一得到“广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重点支持的传统酿酒企业。东兰米酒生产基地坐落于风景秀丽、生态环保的韦拔群、1将军的故乡,也是当年1和张云逸将军五次踏上这片热土,创建红七方面军、进行举世闻名的百色起义的革命圣地——东兰县城。俗话说“好山养水,好水酿好酒”,东兰米酒拥有两口天然泉水,经广西检验院检测,完全达到瓶装矿泉水标准,是酿酒之“神水”。

东兰米酒始终秉持“以业绩论英雄,以诚赢天下”的经营理念,和“以良心制造产品,以科技提升品牌,以诚信开拓市场,以实力打造未来”的工作方针,抓技术研发,抓质量管理,抓销售报务,努力打造“长寿保健食品”品牌。目前东兰米酒拥有的品牌产品:1.东兰米酒;2.墨米贡酒(礼品、御珍、陈酿)系列产品;3.米酒22度、28度、38度、52度系列产品;4.长寿三宝;5.梅花鹿酒系列产品等。上述产品全部得到国家QS质量安全认证。

十. 广西 河池 巴马 巴马山茶油

巴马山茶油

活了100多岁的巴马长寿老人从小到大常吃山茶油,这是事实;从小到大吃山茶油的人不一定能活100多岁,这也是事实。在这个微妙关系中,巴马山茶油闯出了名气,食可健身,用可美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罗乜政,女,瑶族,巴马瑶族自治县所略乡尚勤村么妹寨人。1990年5月5日上午,她吃了一碗饭,喝了约200克米酒和一碗开水,躺回床上无疾而终,享年130岁。《巴马县志》记载,罗乜政身高168厘米,有几次挑100公斤的石灰到42公里外的燕洞圩卖,不觉得很累。罗乜政食量很大,最多的一餐可以吃一公斤米和1.5公斤鸡肉,平时常吃的油料包括当地产的山茶油。

许多媒体采访巴马长寿老人时,往往离不开饮食话题。长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巴马长寿老人有吃山茶油的习惯,巴马境内的所略、那社、燕洞等乡镇是山茶油原料——茶籽的主产区。广西医科大学做了一项研究,山茶油的物理、化学特性与橄榄油极为相似,且相对于橄榄油,山茶油的不皂化物含量很少。与橄榄油、花生油、菜籽油、猪油相比,山茶油的油酸含量最高,达80%以上。油酸是食用油中一种重要营养成分。

产茶籽的树在当地叫油茶树,有开红花、白花两种。开红花的油茶树主要分布在桂北地区,巴马的油茶树多见开白花的。

当地有人一早起来,梳洗完毕,不给头发上护发水,也不往脸上擦化妆品,而是往头发上或脸上抹一点山茶油,头发即刻油亮,脸也光滑。以前,茶籽榨油后剩下的茶麸是民间的洗衣粉或者洗发水。巴马茶籽的出油率较高,100公斤茶籽最高可以榨出30多公斤的油。

1982年以前,所略乡福乡村人榨油用的是土造榨油机。当地人在介绍这种机器时,可用“张牙舞爪”来形容——介绍者的普通话不怎么样,说的时候一帮人特别兴奋,所以每个介绍者各自做着不同的“动作”,不等别人明白头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就往前说下去。其间,有个人突然站起来对记者说:“给你画个图,就明白了。”

唰唰几笔,一幅榨油示意图呈现在记者眼前:大大的圆木(已被掏空“肚子”)旁站着一个人,那人举着一把大铁锤,直往大圆木上面的尖形木块砸去,一锤一份力,力从尖木底部传递到圆木“腹腔”内的木塞,木塞顺势挤压圆木内的茶籽饼,茶油就从圆木下方的孔里漏出。木塞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直到把油榨干。

圆木直径有大有小,较大的直径达五六十厘米,长6米左右,一次可榨约75公斤的茶籽。这种土法榨油,要先把油茶籽碾碎蒸熟,压成月饼状,一一塞进圆木“腹腔”。最初,每块茶籽饼约有10厘米厚,油被榨干之后,“瘦身”成一块薄砧板的样子。如此榨一次油,要花半天时间,且需五六个人帮忙,轮流挥锤,耗时耗力。

土法榨油最热闹的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仅福乡村就有5台土造榨油机。每台榨油机一有声响,油香就满村飘,大人、小孩闻香赶来,守在油房旁,为的是得到一点茶油或者茶麸,用来吃或者洗头、洗衣。

1982年,福乡村拥有第一台电动榨油机。从这一年起,土造榨油机在该村慢慢消失。电动榨油机榨油不用什么技术,把晒干的茶籽直接倒入机器,等着盛油就可以了,出油率比土法榨油高出一倍。

村里人常常带了原料,叫当地人榨油。奇怪的是,村里人不但不用交加工费,还可以得到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酬金,条件是村里人要毫无保留地留下茶麸。原来,茶麸的卖价不便宜,曾一度达到每公斤约4元的价格,榨油者就靠这些茶麸挣钱。

巴马种植油茶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清朝中期。1962年,全县茶籽产量为51万公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年产量。到上世纪70年代才得以恢复,年产量稳定在100多万公斤。据巴马林业局统计,目前该县有37.6万亩油茶树,年产茶籽约600万公斤,产量依然不算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部分油茶树没有进行改良,亩产量只有几十公斤;二是油茶树过于亲密接触,树的光照不足;三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在收获油茶籽时,要刨平树下的地面。

为何要刨平地面?巴马林业局的干部说,此举实际上是农户为了方便捡籽。捡籽是当地收茶籽的传统习惯,即茶籽熟了,自然落地,人工从地上拾捡收回。刨平树下的地面虽然提高了拾捡速度,但造成了水土流失,加上农户一般不对茶树追肥,所以影响次年茶树生长。有的农户更“出格”,在收获前一个月就把树下地面刨平,其实这时候还属于当季茶籽生长期。这样“捡”回来的茶籽自然不够饱满,出油率大打折扣。这些年来经过宣传,不少农户改变了“捡籽前刨地”的不良习惯。

周涛是福乡村委支书,也是当地一名油茶树种植大户,拥有80亩油茶树林。凭借茶籽,他一年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现在他像村里许多人一样盖了平房,把收回来的茶籽挑到屋顶晾晒,楼上还盖了小屋,存放干茶籽,十分方便。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晾晒茶籽就没有这么快活。

那时候,周涛家里没有平房,能晒茶籽的地方不容易找,只好在室内烤茶籽。整个房间,甚至连着几个房间,全部立起支架,支架之上放置大大小小的竹筛,或者仅放一个房间那么大的竹筛,筛上铺满四五厘米厚的生茶籽,然后在支架下方烧微火烘烤,隔一段时间让茶籽打个翻身。几个翻身之后,用脚一踢,茶籽互相撞击的声音嘭嘭闷响,说明还得继续烤;要是声音啪啪作响,就表明已经烤干,可以入库或者出售。烤完一批茶籽,视天气情况而定,短则几天,长则两周时间,是一件很折腾人的事情。而且如此烤出来的茶籽,好像到煤矿里走了一遭,“皮肤”变得更黑,所榨出来的油也会丧失光泽。

所略乡农户收获茶籽有两种方式,一是捡籽,二是摘果。摘果是一种省事的做法,在茶籽还未自然开壳落地之前,就将其摘下,晒干后取出壳里茶籽。相对而言,捡籽更能保证所榨茶油的品质,摘果之法会增加茶油的泡沫,且油色不够明亮,出油率低一些。

不管价格多么高,福乡村的村民都会在家里存留50公斤左右的茶籽,等有空就拿到村里加工点榨油,用来自己吃。原始的山茶油带黄色,装在瓶子里,就像花生油一样。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新工艺可以把山茶油提炼,形成透亮的山茶油,也就是今天在超市内看到的透明的山茶油。这种山茶油除了食用,还常常被人用来美容。

茶籽价格最好的那一年是2007年,当时外地老板与本地老板抢购巴马茶籽,每公斤价格由8元抬至11元,11元的价格是外地老板开出的。实际上,这一现象暴露了巴马人今天的困惑:深加工企业人士认为,原料不够,所以影响到山茶油加工;而管理部门人士及农户却说,事实并非如此,外地老板的收购价高,巴马的大部分油茶籽流向外地就顺理成章。以福乡村为例,该村60%的茶籽被外地老板买走,这些外地老板来自湖南、江西等省。这意味着,巴马山茶油加工企业之所以遭遇原料不足,关键在于自己的收购价上不去。此外,这些企业目前还没有建成属于自己的大规模油茶树林。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