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贵港特产展销会 贵港特色产品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贵港特产展销会 贵港特色产品更新时间:2022-06-19 23:58:29

一. 广西 贵港 桂平 乳泉酒

产于广西桂平。

在桂平西山半腰上,有个二尺见方的泉眼,泉水从石罅中来,冬不涸夏不溢。相传唐代一位名士游览西山时,观看这口泉眼,突然白液泛起,犹如乳汁,他便命名泉眼为乳泉。清代乾隆年间浔州郡守胡南藩正式题写“乳泉”两字,叫人刻在石壁上,一直留到今天。桂平人民用乳泉水制成酒,其味甚佳,深受大家喜爱,故人们把它称为乳泉酒。酒色晶亮,味道甘醇,浓香芳郁,风味独特。

乳泉井酒以西山天然古井乳泉为酿造用水,以优质高粱为原料,配以麦曲发酵,采用特种工艺酿制,并经陈年储藏而成。酒液晶莹,香气袭人,醇厚绵甜,柔和爽净,浓香兼酱香,风味独特。

乳泉井酒质特佳,与酿酒用水有极大关系。乳泉水水质明净,清醇可口,沁人肺腑,还含有微量对人体有益的钾、钠、钙、镁等元素,天然氧甚多。这种天然氧能同茶和酒中的杂质起化学作用,把杂质挥发掉。因此用乳泉水酿的酒特别醇,并芳香纯正。

乳泉井酒的色香味类似茅台酒,香醇而又不刺喉霸嗓,颇为饮酒家称道,有“广西小茅台”的美称。曾多次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优质酒。1998年参加意大利博览会展览,开始打入国际市场。1998年底至1989年5月,对外贸易部门组织订货向香港发运3000多箱,远销台湾省和泰国、新加坡等国。

乳泉井酒另有云台曲、四季春酒、乳泉二曲和乳泉特曲等品种。乳泉特曲是区内首次生产成功的低度大曲酒。乳泉井酒是2004年南宁首届博览会的指定用酒。

二. 广西 贵港 覃塘区 覃塘莲藕

覃塘莲藕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覃塘莲藕是广西贵港覃塘区的。

覃塘莲藕是广西一个出名的特色美食,素有“藕中之王”的美誉,因其藕体鲜嫩、味道清香、口感粉酥而名扬区内外。清朝时成为了朝廷贡品。

关于覃塘莲藕,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古时候,贵县(今贵港)有一个望不尽边的池塘,塘中恶龙兴风作浪,乡民苦不堪言。农历六月六日这一天,荷花仙子下凡锄害,在池塘广种荷莲,成功将恶龙引出并制服。酣战之中,荷花仙子也受了重伤,鲜血滴入池塘之中。不久,池塘里的莲藕就变得浑身紫色。覃塘一带的乡民,至今还沿袭着用六蒸糕供奉荷花仙子的习俗。

在覃塘莲藕有多种吃法,如南乳爆炒,老火筒骨煲煮,或制作成藕粉调水成糊而食。

在当地人看来,能够引出莲藕的清香,又可感受莲藕粉绵的口感,还能保持丰富营养的吃法,当属老火莲藕骨头汤。因此,在覃塘镇上,每间饭店都有这样的习惯:在鲜藕上市季节,每天煲煮一锅老火莲藕骨头汤。汤头选用上等的新鲜猪筒骨和沙骨煲煮,莲藕也必选早上挖采的鲜藕,用煤火煲煮三四个小时。煮好之后,汤、藕俱佳。

而在贵港当地,覃塘大红莲藕粉也是是传统美食之一。据地方资料记载,覃塘大红藕粉的制作有上千年历史,在清末民初就美名远扬。制作藕粉,先把刚刚挖出的莲藕冲洗干净,把藕身晾干后,在特别的磨钵里磨成粉状。也可把藕节除去,置于打浆机或石臼中捣碎,再加清水用石磨磨成嫩浆,这样制浆效率高,但是质量不如手工操作的好。粉浆加工好后,要装入洁净的布袋中放到水缸内不断搓洗拍打,使淀粉从布眼渗出,直至滤出液体为清水止。淀粉在水中还要漂一天,等待沉淀下来,再把浮在水面的细藕渣撇掉。这样的过程要重复两三次,最后才把粉浆装入布袋内,吊起来把水分沥干。最后就是把藕粉团捏碎晒干。不论采用手工还是机器操作,有一个原则是必须坚持的:那就是白天能制作多少粉,就挖多少藕,莲藕要当天用完,绝不过夜。

覃塘大红藕粉新鲜时呈淡肉色,放置3~5个月后渐呈淡红色或赫红色,放置时间越长,色泽越深。食用时,将藕粉用冷开水调匀,再加适量的白糖,用滚沸的开水冲成糊状。这时,藕粉糊呈紫红色,晶莹透明,吃起来滑润细腻。覃塘大红藕粉不仅口味好,而且还具有补中养神、益气力抗衰老、固精气强筋骨等功效。在贵港民间,常用覃塘大红藕粉治疗痢疾,患红痢者用红糖煮食藕粉,患白痢者用白糖煮食。

覃塘莲藕微甜而脆,可生食也可做菜,而且药用价值相当高,它的根根叶叶,花须果实,无不为宝,都可滋补入药。

用莲藕制成粉,能消食止泻,开胃清热,滋补养性,预防内出血,是妇孺童妪、体弱多病者上好的流质食品和滋补佳珍,在清咸丰年间,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了。

所在地域: 广西

申请人: 贵港市覃塘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覃塘莲藕保护范围位于广西东南部的覃塘区,包括覃塘镇、东龙镇、三里镇、黄练镇、石卡镇、五里镇、山北乡、樟木乡、蒙公乡、大岭乡等十个乡镇。保护范围位于东经108°58′~109°18′,北纬22°48′~23°25′之间,东与港北区接壤,西与宾阳县、横县毗邻,南与港南区隔郁江相望,北与来宾市的武宣县、兴宾区交界。边境线总长217.6公里、东西宽31.2公里、南北长69.6公里。保护范围面积1.2万公顷。现年产量110000吨。

三. 广西 贵港 港南区 木格白玉蔗

白玉蔗

白玉蔗是贵港市港南区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因其表皮白色,如白玉般光洁,故名“白玉蔗”。白玉蔗富含磷、铁、钙等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糖份适中,嚼之甜而清脆爽口,具有生津止喝、清热、润肺、解酒之功效,是果蔗中的珍品,深得各地消费者青睐。年种植面积8000亩,年产量6.5万吨。历年来销往广东、海南、武汉、上海等地,大受顾客喜爱,市场前景广阔。

木格白玉蔗的唯一产地是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木格镇,其历史悠久,根据考察资料,清朝后期已有相当规模的种植。木格白玉蔗种植于木格镇镇中心周围3公里内,主要分布在木格村、护录村、谭冯村、江石村,其中以护录村的种植历史最为悠久,按村里老人的回忆,清朝晚期时已有白玉蔗。

港南白玉蔗

木格镇在北回归线以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21.5℃,建制于五代时期,座落在贵港市港南区西南部,位于贵港、玉林两市的交界,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利,距贵港市城区36公里,有南梧高速路兴六路段接入口(距木格镇政府驻地木格圩仅3公里),素有“贵县四大名圩”和“桂东南商贸重镇”之称,盛产优质谷、木格白玉蔗、黑皮果蔗、草席、荔枝、龙眼、山华李等名特优农产品,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更是全国唯一的木格白玉蔗生产基地和最大的草席编织基地。木格镇全镇总面积1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万亩,林地面积14万亩,森林覆盖率43%。2011年,全镇辖26个行政村,人口约10.8万人。

木格白玉蔗每亩种植430蔸(捆)左右,一蔸一捆,每蔸八棵,约20千克,亩产量8.5吨左右,收获期是11月份直至翌年的3月份。2012年,木格镇全镇木格白玉蔗种植约3000亩,预计产量129万捆,折合2.55万吨。2011年木格白玉蔗在蔗田的出田批发价格约在25—28元每捆(扎)。

四. 广西 贵港 桂平 桂平龙眼

桂平是广西有名的龙眼之乡,出产的龙眼以量多质好而闻名海内外。主栽品种大乌圆和广眼,果大肉厚,肉质脆嫩,味甜如蜜,鲜美爽口。大乌圆每公斤鲜果60至80个,特大的只有36至40个,宜鲜食和加工鲜肉糖水罐头。广眼每公斤鲜果80至120个,大的60至70个,宜加工桂圆肉、龙眼干。桂平龙眼及其各种制成品,向来博得区内外厂商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龙眼的经济价值很高,除鲜食外,还可加工干果。鲜龙眼晒干或烘干,叫龙眼干,可长期贮存食用。龙眼干去壳去核后,叫圆肉。广西桂圆肉驰名海内外,桂平出产的“桂圆肉”是其中的佼佼者。最近,利用鲜圆果肉做原料研制成的新产品糖水龙眼罐头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果核含淀粉高达70%,可酿酒、制香糊和加工成活性炭。龙眼木质坚硬,纹理细,是制工艺品、造车船及家具的上乘材料。

桂圆肉色泽黄亮、透明、干爽、糖分足,泡开成梅花状,是传统的名贵滋补品,有“强魄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之功能,置干燥密封瓶内,可长期保存。

桂圆肉除入药外,两广人常配以沙参、玉竹和猪肉熬汤,味甜不腻,作为暑天佐膳佳肴,名之日清补凉;或以桂圆肉煮鸡蛋,作为产妇或病后体弱之滋补品;或将桂圆肉配上若干味补药泡成药酒,对神经衰弱、气血两亏患者有特殊疗效,也是年老气衰者的常用保健饮料。

桂平县龙眼主产于金田、江口、南木等乡镇,其中金田镇产量占全县的1/5。县内现有龙眼树40多万株,最高年产1981年达347.97万公斤,接近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居当年广西之冠,是本县出口换汇率很高的商品。鲜果远销全国各地及港澳地区,著名的桂圆肉、龙眼干

还远销欧美各国。

五. 广西 贵港 覃塘区 壮族银饰

壮族银饰为金属工艺品,有银梳、银镯、耳环、项圈、项链、脚环、戒指等。胸排为长方形,透雕,花式为鸟、兽、花卉,下垂有小链穗,用银链挂在脖子上,胸前闪着银光,走在山道上,银饰叮当作响,一路远远荡去,与漱石的山泉融汇成一支山野小曲。

银镯有的是用银打成的一指多宽的薄片,有的打成一根藤,有的打成多根相互缭绕,上面缭绕着枝叶、镶嵌着绿色的玉珠。在壮族,银镯是男女爱情的信物,那银镯上的图案含蓄地表达了姑娘心中的爱情。在对歌择偶中,姑娘若对小伙子有意,手上的银镯才肯让小伙子抢去。

银梳是用坚韧木料做成的梳子,外面裹上银质薄片,银片上的图案多为花草,插在发髻上的银梳,在乌黑秀丽的头发上闪着银光,美观大方,格外醒目。

壮族银饰样式、图案、花纹的选取,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壮族银饰图案多选花、草、虫、鱼、鸟、兽形象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造型。

六. 广西 贵港 平南县 平南葛薯

平南县葛薯种植以思旺、官成、介思、大新、大安较多,品种以番禺种、顺德沙葛种。种植面积1.2万亩,产量2.5万吨,思旺镇成为远近闻名的葛薯生产加工基地,思旺镇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种植,其中思旺葛薯久就享誉盛名,“思薯一号”品种品位较高,口感较好,各种微量元素含量丰富,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厚爱,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全镇形成了“基地+公司+农户”的新型经济。全镇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80多家。

七. 广西 贵港 桂平 江口竹器

江口镇是县内有名的竹乡。是出口竹制品的重要生产基地。茂密的竹林遍布各村和沿河两岸,连绵数十里。

江口竹器业有悠久的历史。解放前,竹器编织除供农用外,主要作生活用具。制作工艺比较粗糙。解放后,产品种类日渐增多,除用传统手工制作外,还采用机械化生产。每逢圩期,江口圩上自然形成竹器行,有生活用具类的竹箕、竹筛、竹篮、竹笠、竹筷、竹椅、竹床、竹帘、竹盖、竹蒸笼、竹席、竹扫、竹笼;有农用类的竹[竹参]、竹箩、竹耙、竹笪、竹围、竹扁担;有供船用的竹篙、竹缆、竹茹油灰;有专供出口的竹针、竹托、2521型两耳基托、2510型二头基碗、258%型圆头饭盒、258%型三头基皮盒、106型两耳光形盆等等,令人目不暇接。

竹器加工遍及千家万户。镇上曾有5家竹制品厂。镇竹针厂采用机械化生产,从日本引进一套竹针加工设备,生产竹器150多种,其中110多种专供出口。这些竹制品工艺精细,美观大方,深受外商欢迎。

江口年产竹笪约100万张,1986年年产值150万元,主要销往广东省和柳州市等地。出口竹制品每年产值约80万元,占全县竹器出口量的80%以上,主要销往西欧、日本、美国、东南亚。在县内市场销售的竹器制品年产值约50万元。

八. 广西 贵港 桂平 桂平绿豆糕

桂平绿豆糕作为桂平的美食代表。其中宏发祥绿豆糕便是典范。 宏发祥绿豆糕是桂平宏发祥饼家的传统产品,早在解放前已闻名广州和港澳等地。

宏发祥绿豆糕细嫩、甘滑、清香,甜而不腻,融糕点和清凉补品两特点于一体。宏发祥绿豆糕如柠檬,嫩绿莹润,有如碧玉。品尝时佐之以西山茶,味道更佳。

宏发祥绿豆糕畅销于广西、广东等大陆省份,并远销到、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等地。

到桂平旅游,购其绿豆糕曾予亲朋好友更是每个游客的习惯。

九. 广西 贵港 港北区 雍羊

石山镇的雍羊( 琼山)

十. 广西 贵港 覃塘区 覃塘红米、覃塘黑米

覃塘红米、黑米历史称禾米,由野生稻演变而来,是特种稻米的一种,素有米中优秀之称,民间又称其为“药谷”。据《贵县志》(光绪版)记载:“郭南里及郭北水南里产”(今贵港市),其生产、属性都有翔实记载。贵港市地处浔郁平原,水稻种植历史悠久,至此是广西水稻主产区。

覃塘红米、覃塘黑米采用覃塘当地产型原生稻为种,壮家原始自然的耕种、培育、加工方法,生长周期比普通稻米长约2个月,红米外皮呈紫红色,内心红色,黑米外皮呈紫黑色,内心黑色。米质好,富含硒,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较高,有补血、健脾、养胃及治疗神经衰弱症等多种作用。可做粥,亦可做羹,也可加工成风味小吃,微有酸味,味淡。

2016年,覃塘红米总种植面积6000多亩,年产优质红米550多吨,其中以山北、东龙、蒙公、三里、五里五个乡镇种植面积最广,达4500多亩,其他乡镇也有覃塘黑米种植面积4200多亩,年产优质红米种植1300多吨,其中以山北乡、蒙公、三里、五里、石卡五个乡镇种植面积最广,达3000多亩,其他乡镇也有种植。2016年,覃塘区以贵港市和顺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名义注册的“壮园”牌红米、黑米获得“富硒”认证,同年9月“壮园”牌“黑米”获得中国第三届(恩施)硒博会中国特色硒产品称号。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