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红河州蒙自有哪些特产 云南红河州蒙自市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红河州蒙自有哪些特产 云南红河州蒙自市特产更新时间:2022-06-04 23:08:06

一. 云南省 红河 泸西县 泸西苦荞

泸西苦荞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泸西苦荞适宜生长在海拔较高的三塘、向阳两乡,一年生作物,产量较低。

苦荞面是一种调节人体各个部位气管的最佳绿色保健食品,它含有丰富充裕的营养及美容养颜功效,它的营养成份是玉米及其它农作物的2至5倍,苦荞的做法用途很多,可以做荞饭、荞茶、荞蒿、荞面条、荞粑粑等,荞粑粑的做法如下。

1、先把苦荞籽磨成面,放入盆中;放入清水适量加一点小苏打调合即可。

2、 用汤勺启适量放入铁锅中用小火慢慢双面炕黄即可。

3、 食用时可以蘸蜂蜜和其它调料均可,味道爽口特佳。

泸西苦荞粑粑是餐桌上招待贵宾的一道佳品

荞,又称鞑靼荞,是山区不施化肥和农药的绿色食品,分苦荞和甜荞两种,泸西人最喜欢吃苦荞,据说苦荞营养丰富,含人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于保健养生,延年益寿有较好的功效,老百姓称之为“五谷之王”。泸西的荞系列产品主要有荞丝、荞玉片、荞自发粉、荞营养糊、荞奶粉、荞面条、蒸荞糕、荞饼、荞糕点等。

《本草纲目》中记载:苦荞麦性味苦、平寒,有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降气、宽肠健胃的作用。临床糖尿病治疗实践证明,苦荞麦能够降低空腹血糖、升高胰岛素水平、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降低血脂,从而抑制糖尿病及其合并症的发展。因此,苦荞麦是糖尿病的主要营养食品。 泸西苦荞种植历史悠久,据清乾隆《广西府志》卷之二十“物产”中记载:本府:麦之属 “大麦 小麦 燕麦 玉麦 荞麦(有苦、甜,有早、迟)”。《泸西农业志》和《泸西县农业志》中记载:“民国2年(1913年)种植13000亩,民国23年(1934年)种植面积13851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常年种植面积在1.7-2万亩之间,1954年种植43248亩,是最多种植年份,1958年因严重自然灾害被作为低产作物不准种植。改革开放以来,1985年种植面积12117亩,2005年发展到87937亩。”按此推算,有250年以上的种植历史。 随着本县旅游业的发展,苦荞产品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创新,泸西苦荞迎来发展的机遇。由于泸西苦荞生态、优质、安全、保健等作用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深受消费者喜爱(如“阿庐”牌苦荞米、苦荞粉等系列加工产品)。泸西苦荞种植方法简单,多为骨灰与化肥混合拌种点播。中耕历史习惯从不薅铲追肥。收割为人工割秆晒干后用连枷脱粒。 泸西县是典型的农业县,优良的生态环境条件,规范的生产技术,生产出了优质、营养的苦荞产品,2003年4月阿庐牌苦荞自发粉、荞粑粑被云南省烹饪协会评为云南名小吃;2009年7月阿庐苦荞自发粉、苦荞米被云南省农业厅评为云南名牌农产品;苦荞产品主销广东、福建、深圳、香港、江西、湖南、越南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地域范围

泸西苦荞分布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境内,产地范围涉及白水镇、向阳乡、三塘乡三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30 46′ 55″- 1030 58′25″,北纬24°21′49″-24°37′35″之间,东西宽14.8千米,南北长32.1千米,种植面积2992公顷,年产量8976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观特征 泸西苦荞株高60~120厘米,绿杆、有8~12节,茎直立,具分枝。下部叶具长柄,叶片宽三角状戟形,全缘或微波状;下部叶较小。 总状花序腋生或项生,花被白色或淡粉红色。小坚果圆锥状卵形,具三棱,灰褐色,花果期9-11月;千粒重12~24克。 (2)内在的品质指标 泸西苦荞味苦、性寒,营养丰富。其中,总淀粉含量≥68 %,总黄酮含量≥0.9%,油酸含量≥37%,亚油酸≥29%,氨基酸总量≥7.0%,蛋白质含量≥9.5%。 (3)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泸西苦荞产地环境按照《NY 5332-2006无公害食品 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技术条件》执行;产品质量安全按照《NY 5301-2005无公害食品 麦类及面粉》产品质量标准执行,生产加工规范按照《NY/T5334-2006无公害食品小麦粉加工技术规范》执行。进入市场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 云南省 红河 红河县 红河棕榈

红河棕榈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红河棕榈是云南红河红河县的。

红河县棕榈种植历史悠久。据《红河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境内山区已有棕树种植,本世纪(20世纪)20年代有所发展”。红河县哈尼族、彝族棕榈种植和利用历史源远流长,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棕片与棕板已成为山区群众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并形成了种棕、采棕、食棕、歌棕、舞棕、颂棕的独特棕榈文化。 很久以前哈尼族的祖先就会用棕片缝成蓑衣,是人们外出劳作理想的防潮防寒必需品,更是红河人南下“走坝子”的行装之一。后来,棕片在哈尼族的生产生活中用途极广,也就开始人工驯化、培育和大面积栽培种植了。所以,红河县境内哈尼族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习俗都与棕榈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吃、穿、住、行都离不开棕榈制品,至今流传有“年青人不砍棕榈树,只有老年人才能砍棕榈树”的习俗,人们歌颂棕榈树说“不吃你的饭,不穿你的衣,每年还送上一层皮”,也就有了“千年桐,万年棕,世代儿孙吃不穷”的美名,当下,用棕片加工棕丝做成高档床垫,是人们享受健康保健睡眠最理想的绿色家居产品,深受消费者青昧。 阿扎河是红河县棕榈树的原产地。据说远古时候,在红河洛孟和哈普后山经常有老虎出没,曾有人被老虎紧追不放,危急之时,穿上蓑衣,老虎大惊,以为怪兽,竟落荒而走。后来蓑衣就成为圣服而受到山里人的崇拜和爱戴,人们出入皆披之,一避风雨、二防凶兽。 红河县棕榈种植源远流长,采剥棕片加工棕丝是哈尼族、彝族传统的产业和重要经济来源。在哈尼族、彝族居住的山区就是一片棕榈林园,如今,棕榈树成为了哈尼族、彝族一种富贵、祥和、幸福的圣树,并把棕榈树称之为“红河哈尼梯田卫土”。平时,哈尼族和彝族老人都会讲“蓑衣圣服”、“年青人不吹棕树”的故事;每逢哈尼族、彝族六月年和十月年,无论男女老少都去街上跳“棕扇舞”,唱“棕榈山歌”;每年冬春季节可尝棕笋、棕苞、棕花菜果等美食,四至五月可品棕米饭或棕米粥等有机食品。每蓬街天,可欣赏和采购琳琅满目的棕榈工艺品作纪念。勤劳朴实的哈尼族、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一系列的棕榈文化,我县《棕煽舞》舞蹈、歌曲《棕榈情愫》已成为红河流域哈尼族聚居地区民族节日活动不可缺少的民族特色表演节目。散文《棕榈》、《棕榈情》、《棕榈林间也耕田》《棕榈树与哈尼族》等文献是红河县棕榈文化之乡的代表作品。 世界上可产纤维的棕榈科植物超过16个属100余种,但红河棕榈纤维是自然界最耐腐蚀的天然纤维,品质优良,用途极广,广泛用于工业、农业、渔业、交通运输、建筑、海产养殖、民用等方方面面。云南省80多个县(市)出产棕片中,红河县棕榈种植面积、棕片及棕丝纤维产量及质量均居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位,是全国最大的棕丝纤维原料生产基地县。红河县是有名 “棕榈之乡”。“红河棕榈”已成为红河县的一张名片。对此,中央电视台在农业综合频道(《每日农经》栏目)于2011年4月对我县的棕榈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报道。 近年来红河县委、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红河棕榈”产业发展工作,成立了以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为组长,农科、林业、棕业公司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红河县棕榈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红河县棕榈产业科技开发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的棕榈产业发展和科技开发。到“十一五”末全县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县林业局统计数),县内棕榈企业有棕丝加工、棕丝软垫加工和棕机械加工三种类型。据不完全统计,至2012年12月,全县棕个私企业有1800余户。在此基础上红河县制定了《红河县棕榈产业发展规划》,计划最终使全县棕榈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年产棕丝30万吨左右,棕丝软垫系列产品10万立方米,建成全国棕榈纤维原料种植基地、产品加工基地和技术研发基地;努力把棕编工艺产品技术开发培育成为红河县、红河州乃至云南省民族区域特色的优势旅游产品名牌之一。我县现已申请和批准的棕制品商标有“红榈”、“红河迤萨”、“阿姆山”和“棕榈之乡”4个。下一步我县还要加大对红河棕榈棕花、棕果的食用及红河棕榈药用的利用开发。 红河棕榈纤维用途广泛,可用于编织各种工业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用于生产垫、毯、刷、帚以及绳索,如棕榈床垫、座椅靠垫、地毯、棕榈绳、棕榈扫把、棕榈衣等,红河棕榈出丝率高,棕片出丝率达70%以上,棕板出丝率达30%以上,纤维长而粗细不一,纤维长度在15~60cm,最长达100cm以上,外观呈棕色、红棕色或褐色。纤维不蛀虫,具有拉力强,耐磨擦,耐腐蚀,耐水湿等特点。生产出来的坐垫、床垫、枕头等产品,具有舒适性、透气性、无污染、不受虫蛀等特点,深受人们青睐,产品远销昆明、贵州、重庆、成都、广州、深圳、苏州、杭州、上海等地。

红河棕榈

所在地域: 云南

申请人: 红河县棕榈产业协会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红河棕榈产地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境内,涉及辖区内迤萨镇、阿扎河乡、石头寨乡、洛恩乡、甲寅乡、宝华乡、乐育乡、浪堤乡、架车乡、大羊街乡、车古乡、垤玛乡、三村乡,共13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9′~102°37′,北纬25°05′~23°26′之间,东西长81km,南北宽40km,种植面积66666.7公顷,棕丝年产量为30万吨。

三. 云南省 红河 泸西县 高原梨

高原梨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沪西高原梨是泸西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点产业,目前已建成高原梨基地5万亩,已挂果2.5万亩;同品种比北方提早成熟40天,比日本提早成熟2.5个月。年产量达6000吨,预计2006年全县优质梨总产量可达12000吨,到2010年,生产基地达到10万亩,年产量(商品量)达10万吨以上。

泸西高原梨是在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孕育的甘露,是云南水果中的精品。无污染、无公害,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肉质脆嫩润口,味甜微香,汁多化渣,风味极为优美,食后让人回味无穷。是亲朋好友间馈赠的佳品。

泸西高原梨从引入的80余个国内外良种中,筛选确定了适宜泸西栽培的高原梨系列,经过多年的推广和发展,规模达到七万亩。有90.92年两次获《云南省优质水果产品证书》,99年获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2005年再获首届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的雪花梨; 90年获《云南省优质水果产品证书》的金花梨;97年在庐山召开的南方早熟梨评选会上获第一名的早酥梨;2004年获全国优质早熟梨奖的早白蜜。2008年泸西高原梨又获云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泸西优质梨“发展规模化、布局科学化、定植规范化、品种良种化”。

泸西高原梨不仅成熟期早于原产地一个月左右,品质好于原产地,而且有便捷的交通、通讯和优惠的政策,我们真诚的希望,社会各届人士参与到我县优质梨产业的培植中来,将泸西高原梨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品牌。

泸西优质梨(水果)的发展按照打造观光果树长廊的构想进行设计,规划形成“三线三片区”。 2010年泸西水果面积12万亩,优质梨面积7.4万亩,优质桃面积3万亩,其他水果面积1.6万亩。全县优质梨挂果面积4.5万亩,产量50000吨,产值达10000万元。水果总产量80000吨,总产值14000万元。目前,弥泸师公路线观光果树长廊已经基本形成。“三片区”也初步形成。

四. 云南省 红河 绿春县 紫米

紫米是滇南的,俗称“接骨糯”。其米呈紫红黑色,颗粒大小均匀,属糯米类,民间历来视为滋补佳品。据《本草纲目》记载:“紫米有滋阴补肾、健脾暧肝、明目活血”等作用。紫米蒸煮后色泽鲜艳,紫中带红,香糯软醇,食之香甜,甜糯而不腻口。紫米中含有丰富蛋白质、脂肪、赖氨酸、核黄素、硫安素、叶酸和多种维生素以及铁、锌、钙、磷等人体所必需微量元素,为天然的绿色食品,具有滋补作用。

五. 云南省 红河 开远 开远蜜桃

开远蜜桃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开远蜜桃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开远蜜桃独具特色的优良果种,蜜桃果大、果形奇特、果色绿黄有红晕,果肉绿白色、肉质细、质脆,味浓甜。

地域范围

开远蜜桃的地域保护范围为云南省开远市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03°04′-103°43′,北纬23°30′-23°59′。东西长64公里,南北宽52公里,幅员面积1950平方公里。主要涉及开远市的乐白道、灵泉、小龙潭、羊街、大庄、中和营等5个乡镇,共计25个行政村。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开远市境内的土壤主要是:赤红壤、红壤、紫色壤、棕壤、石灰(岩)土、冲积土、水稻土等七种土壤类型,山地多,平坝少,山地占72%;平坝占28%。开远地处哀牢山以东,黔桂台地的西部边缘,昆明凹陷的南端,红河与南盘江两大断层之间,地形复杂,山脉为南北走向,地势起伏,东南高,西北低,最高海拔为东南部大庄老寨非尼冲大黑山顶2775.6米,最底海拔为东北部南盘江出境处950米,相对高差1825.6米,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变化十分显著,为典型的立体地形。

(2)水文情况:开远市境内有南盘江穿境而过,还有泸江河、南洞河、大庄河、中和营河四条主要河流以及泉水六十多处,最大总流量839.4m3/秒,最小总流量6.4m3/秒,年产水量4.31亿m3,水资源在坝区较为丰富。

(3)气候情况:开远市地处低纬高原,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划分不明显,但干湿季分明的特点,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主体气候,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特点。

光照:开远市年平均日照2230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1%,光照资源丰富,日照日期长,十分有利各种作物的光和作用。

气温:极端最高气温38.2OC,极端最低气温—2.4OC。平均温度19.8OC,年降雨量800.7mm。

(4)人文历史情况:开远蜜桃栽培历史悠久,生产发展几经波折,在“以粮为纲”的年代,从面积产量等方面受到了很大影响,但是,由于开远蜜桃具有果大、甜脆、肉汁细腻,口感特佳是一个地方特有的优良水果品种,在市委、政府采取鼓励广大果农积极保护扩大种植的优惠政策措施带动下,面积产量产值都有了较快的发展,现在已超过20000亩,而且在2008年通过了无公害蜜桃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并成功举办了“中国.开远首届蜜桃节”。

六. 云南省 红河 红河县 烧黄鳝

烧黄鳝,是红河县彝族支系卜家人的传统名菜。是用烧熟的黄鳝炒熟而吃,麻辣干香,鲜美爽口。

卜家人捕捉黄鳝十分有趣。刚收完早稻,翻田搭埂,每当夜晚,一条条又肥又壮的黄鳝从泥土中钻出来,躺在泥土上休息。这时,卜家青年们一个个腰间系着鳝箩,举着火把,握着竹钳捕捉黄鳝。一些捕鳝能手一夜可捉到七八斤。回家后放入火塘的子母火中,活生生的黄山变成了圆圈似的鳝卷。然后把鳝鱼串在竹竿上,逢年过节或家里来客,便成了首选荤菜。

七. 云南省 红河 开远 优质香米

优质香米

开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无公害污染土壤生产加工的云恢290精米,1994年荣获中国昆明科技成果新技术产品金奖,1995年被评

为国家新产品。该产品外观乳白透明,煮食性较好,具有油润光滑、回

甜清香及冷后不回生等特点。另外,“滇屯502”和“红优1号”也是开远市近年来叫得响的优质香米。

八. 云南省 红河 泸西县 竹编鸭

竹编鸭是泸西回族的特色小吃之一,它的主材料是鸭子。鸭子的大小是生时总量在1公斤左右,熟后是0.7公斤左右。制作竹编鸭首先是把活鸭杀后洗净,然后用食用盐,然后再用竹编把鸭子整只编入竹编筐放入水中煮,煮后完全冷却,取掉竹编剁成小块,加入炒好的黄豆酱料,这样美味可口的竹编鸭就做好了。

竹编鸭色香味俱全,是招待朋友和客人的佳肴

九. 云南省 红河 泸西县 赵氏香肠

泸西赵氏香肠是一家独家配方,所采用的是新鲜的猪肉、食用盐、糖、酒等及配料精细制作加工而成的食用佳品。

泸西赵氏特色香肠可分为三种口味:五香、广味、麻辣味,吃起来有一种浓郁独特香味,麻辣突出的独特,让人回味无穷,多食用香肠可开胃助食,增进食欲,是平时生活及节日的佳品。

制作好的香肠还有精制的包装,赵先生家每天可制作500~600公斤,包装好的香肠售价为65元/公斤,做香肠手续费为7.00~8.00元/公斤。

赵先生家从12月做到1月底只做两过多月的香肠能增收8.6万余元,欢迎各消费者及商家前来订购及订做。地址泸西县综合市场后大门前。

联系人:赵先生 联系电话:13466257988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