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陕西宝鸡凤翔区特产是什么 陕西宝鸡有什么特产或是好吃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陕西宝鸡凤翔区特产是什么 陕西宝鸡有什么特产或是好吃的更新时间:2022-05-29 14:29:55

一. 陕西省 宝鸡 太白县 太白甘蓝

太白甘蓝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太白甘蓝

高山蔬菜是近年来产业发展速度最快的一种越夏补淡蔬菜。高山蔬菜产地位处高海拔山区,距离大中城市较远,生产的蔬菜要求耐运输,商品性好。甘蓝具有的独特生物特性是高山蔬菜中主要种植种类;甘蓝品种繁多,特性各异,适于高山栽培的品种要求

地域范围

太白甘蓝生产保护区域为太白县境内秦岭以南、鳌山以北、黄牛河、红岩河流域以东,石头河流域以西,包括咀头镇、鹦鸽镇、桃川镇、靖口镇、王家塄乡、高龙乡等6个乡(镇),49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7°03′00″~107°46′00″,北纬33°38′00″~34°09′00″。总生产面积3万亩,年产量12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太白甘蓝生长期短、叶绿肥厚、包心紧、个大味美、质脆嫩、适口性好。 2、内在品质指标:太白甘-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其中每千克氨基酸含量在14632毫克以上,蛋白质含量近2%,碳水化合物4.08%,维生素C百克含量为45.4毫克,钠、钙、铁等元素含量均较高。 3、安全要求:太白是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县,每年均接受农业部产品质量抽检,多年检测结果表明,太白甘蓝符合无公害食品安全标准要求,抽检结果均为合格。

二. 陕西省 宝鸡 眉县 太白酒

太白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太白牌太白酒始于商周,盛于唐宋,成名于太白山,闻名于唐李白,是我国最古老的酒种之一。选用优质高粱为原料,大麦、豌豆制曲做糖化发酵剂,配以土暗窖固态续渣分层发酵,混蒸混烧传统老六甑工艺精心酿制,酒海贮存、自然老熟,科学勾兑而成。其品质清亮透明,醇香秀雅,醇厚丰满,甘润挺爽,诸味谐调,尾净悠长。曾被列入《中国名酒传》,被评为“陕西名酒”、“陕西名牌产品"等五十多项大奖。

太白酒太白酒年产量三千余吨,产品有高、中、低度六个品种,高、中、低档及容量为750ml-125ml八个规格、三个系列。其太白珍品一支笔,内装经酒海储存四十年以上的陈藏老酒,具有醇香典雅、甘润挺爽、尾净悠长的凤香型酒风格;50度浓香太白家宴酒,具有香气四溢、醇和绵甜、回味悠长之 特点;45度精品“一壶藏”、50度精装太白酒和48度太白喜酒香味纯正,绵甜爽口;250ml钻石精品具有醇香秀雅、醇和绵甜,酒体丰满、尾净悠长之风格。
“太白”系列的各种品牌酒都具有包装高雅、雍容华贵、喜庆大方等特点,是馈赠亲友宴请宾客的理想之选。
雪水酿太白,佳名传古今。陕西太白酒,香溢飘五州。
陕西“太白牌”太白酒,是秦岭主峰太白山北麓脚下陕西眉县金渠镇太白酒厂生产的历史名酒,是闪烁在浩瀚酒海中的一颗明珠,是我国唯一注册的正宗太白酒,也是闻名遐迩的中国优质酒。
陕西太白酒因唐代“诗仙”李白曾饮和采用太白山上的融雪水作酿浆陈酿而成,故得其名。
眉县金渠镇酿酒历史源远流长。据《眉县志》记载和关中西部出土的秦汉文物考证,古褒斜道的开通,促使眉县酒业自古就极为兴盛发达。金渠镇地处褒斜栈道要塞,又兼水陆交通要冲,加上太白山雪水甘醇和当地物产丰富等优厚条件,因而酿酒业早称“得天独厚”、“誉满秦川”,素有“酒乡”之称。唐初,李世民驾前有一吏部尚书王硅,是眉县北部王家水泉人。此人常给皇宫奉送故里金渠镇所产佳酿,深得宫廷喜爱。其后唐王朝常购此酒入宫,使金渠镇酒业大兴,名声远震。

太白酒因太白山得名,又因唐带大文豪李白而成名,这些赋予了太白酒厚重的人文文化。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大、国力最强、历史最长的王朝之一,富足的经济和繁荣的文化促进了酒业的发展,太白酒在唐代也出现了空前昌盛的发展景象。李白是盛唐时期中国最著名的“诗仙”、“酒圣”,在他流传下来的1000多首诗中,与酒有关的就有170多首,其中著名的《蜀道难》写的就是李白从巴蜀到长安求取功名,过巴山翻越秦岭主峰太白山夜宿金渠镇,饮了当地所产太白酒后,诗性大发,联系人生艰辛,回忆蜀道艰险,写下的千古绝唱。唐代以后,长安、汴梁及关中一带大都市所开酒店悬挂“太白遗风”、“太白酒家”者甚多。

医学名著中的太白酒

医学名著《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中还记载着一段黄帝与岐伯讨论酿酒的对话(岐伯是太白山脚下人,他既是黄帝的臣子,又是我国医学家之始祖):“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 太白酒

访以治道:‘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答道:‘必以稻米引之稻薪,稻米则完,稻薪则坚。’”从这些讨论中,可了解到当时酿酒的原料是稻米,经过蒸煮酿成的酒称为“醪醴”。值得重视的是当时已经采用蒸煮工艺,这与考古发现的配套酿酒器具中的甑互为印证。甑的主要作用是蒸煮谷物原料,这表明那时可能采用繁殖霉菌的熟食原料作酒曲或直接酿酒,可见宝鸡地区当时的酿酒技术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眉县在炎黄文化的发祥地宝鸡。这一带气候适宜,土质肥沃,是中华民族最早发源地之一,颇具兴家酿酒之地利。炎黄先民在这里“耕而作陶”,在发明原始农业和原始制陶业的同时,也发明了中国最早的原始酒文化。在宝鸡地区的炎黄原始酒文化的孕育下,太白酒的诞生已是历史之必然。

三. 陕西省 宝鸡 岐山 大豆

黑龙江省东宁县老黑山镇生产的大豆是一九九二年十一届北京亚运会指定食品。老黑山镇位于黑龙江省东南边陲,东距俄罗斯59公里,南于吉林省汪清县交界,经图们可达朝鲜,是中、日、朝、韩、俄多国的经济大通道,本地土质肥沃,且开发较晚,农作物不含有害物质,纯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年产量可达600万斤。一九九二年北京亚运会前夕,国家亚运会筹委会为保证参赛人员吃上营养丰富无毒无害的大豆制品,委托国家粮食部北京粮食局特供办在黑龙江省几十家大豆中进行精选,经化验我镇大豆品质优良,大豆脂肪含量高达21%,蛋白质脂含量达45%,磷脂含量低于1.7%,粗纤维和质分比其他大豆低2个百分点,其他指标均符合规定指标,营养丰富是纯绿色食品,在日本、韩国享有盛誉。现我县予招国内外客商对优质大豆进行联营经销或深加工,有意者请与我县联系。联 系 人:董岐山孙海鹏联系电话:0453-3631112邮编号码:157200( 东宁县)

四. 陕西省 宝鸡 陇县 关中马

【主产区与分布】 陕西省关中渭河平原。宝鸡市数量最多,拢县柳林质量最佳。

【形成历史】

关中地区是农业基地。五十年代初,农业和运输也都需要体大、力强、速力快的新类型马,而当时当地的马体格小,挽力和速力不能满足要求,于是决定引用良种公马对当地马进行多品种复杂育成杂交,以期培育一个具有60-75kg正常挽力、步伐轻快、时速4.5-4.8km、体重500kg以上、体高152cm左右、外形结构好、体质干燥结实、能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挽乘兼用型马。新马种的培育工作先从陕西省柳林滩种马场开始,又以此为中心,然后扩大到全产区。其育种过程如下:从1950年开始,先选用英顿(后改称布琼尼马)、卡拉巴依和苏高血等轻型品种公马与本地母马杂交,获得一批轻型二代改良马。0马各项体尺较本地马均有明显提高。但体尺指数较小,表现体躯高、狭而短、步伐轻快、挽力不足的特点。1958年开始,又选用大型阿尔登公马再对二代轻型改良马进行复杂杂交,以加重体型,提高挽力。二代轻型0母马与阿尔登公马相配所产生的三代或四代0马,在体尺、体型、外貌和役力等方面,基本上达到原定育种指标。在本品种形成中卡巴依马和阿尔登马起主要作用。1965年开始,选择达到育种体尺指标、理想型的0公、母马,以同质选配为主,异质选配为辅的选配方法,进行横交,严格选择,扩大理想群。为迅速提高马群质量,柳林滩种马场建立核心群,重点选用遗传性较稳定的横交公马66-6号,扩大繁殖,连续使用几年,结果使马群的体尺、体型结构、外貌特征趋于一致,具备了挽乘兼用马的特点。1970年起,全部母马转入自群繁育后,用不同血统的公马,以中亲选配为主,适当进行近亲选配,逐步巩固所获得的优良遗传性状,使群体达到基本一致。核心马群的自群繁殖已有三个世代以上,母马群近交系数多为3.38%。马群基本由保持本地马种12.5%的血液,含轻型品种马和重挽型品种马的血液分别为25.0%和62.5%所组成。现开始有计划地试行品系繁育。在培育过程中,优越的饲养管理条件也起了重要作用。产区主要采取舍饲饲养,饲养管理精细。饲草主要是谷草、麦糠、野青干草和少量麦秸,夏秋补加青苜蓿、野青草和禾草,冬季加喂青贮玉米秸和干苜蓿。各种草料搭配比例,随季节和生产条件而变。精料主要有大麦、豌豆、黑豆、玉米、麦麸等。幼驹出生一月后,除随母马同槽采食外,另设专槽单独补饲。一岁左右开始使役-,两岁正式使役。母马妊娠后,多不使役或只担负轻役。育种由行政、教学、、科研单位和种马场组成“关中马育种协作组”指导,制订育种方案;并以柳林滩种马场为核心,以农村为基础,不断扩大育种群。经过三十多年,不断选育提高改良马群。1982年10月由陕西省农业局组织“关中马品种鉴定小组”,对育种核心场----柳林滩种马场的关中马进行品种鉴定和验收,认为其合格率达97%,达到育种指标,确认为一个新品种,命名为“关中马”。

五. 陕西省 宝鸡 岐山 岐山锅盔

岐山锅盔(烙馍)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西府。



唐、宋以来,岐山城多驿店,客商东来西往,北上南下,岐山锅盔作为客商的携带干粮已远走他乡。明、清以来,做卖锅盔者遍布县城四周,光绪时期的张聪、刘有学;民国时期的邢呆子、赵乾儿、张广善;解放以来的庞天红、席金卵等,皆为此行能手。



岐山油酥锅盔是在传统锅盔的基础上,经反复试验,用现代电烤箱适温调整下,使调料充分随温而散发出来的,质感硬;食之酥;口味香醇;存放持久等特点.而深受岐山人对外馈赠送礼外出旅游之佳品.



本品采用传统杠压工艺.调味品选用传统配方调和而成.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选用岐山传统小麦上好精面粉;大油;作料调和而成食之放心安全是纯真绿色食品 .

六. 陕西省 宝鸡 凤县 马勺脸谱

80年代初民间艺人将秦腔、社火脸谱绘制于木头马勺之上,凤县的民间艺术品--马勺脸谱,曾在北京、杭州、广州、西安、法国巴黎、美国俄亥俄州展出,并在中国首届艺术节“画中戏”展览,有24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拥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的木勺脸谱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这里有挂件系列、社火系列、还有古老的吉祥物系列。近300幅作品,让您大饱眼福。

陕西省关中地区与陕南地区,历史上曾经流行过用悬挂绘有彩色善面图形的木马勺来镇宅辟邪的习俗。凡家中遇到不顺心的事,诸如人丁不旺,意外灾难发生,就请社火艺人在平日的舀水木马勺上画一善面图形,挂在门框上或房廊下,据说可以镇宅辟邪。今天看来这是一件滑稽的举动,但在科学不发达的当时,人们采取这种方式,把希望寄托在这么一把木马勺上,有时可能会起到一定精神慰籍作用的,这与我们祖国其它民俗如春节贴春联换桃符,端午节插菖蒲剑、悬挂钟馗象等有着同一的道理。

七. 陕西省 宝鸡 凤翔 大海子羊肉宴

大海子羊肉宴是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尹家务乡大海子村的特色美食。烤羊排、酱羊头、烧羊蹄、炒羊肝、爆羊肚、焖羊肉……从头到脚,羊的全身都被端上了桌,就连羊眼睛也变成了一道菜,真是名副其实的全羊宴。

在凤翔吃羊肉,尤以尹家务乡大海子村最为有名。大海子村是远近闻名的屠宰专业村,全村家家户户以屠宰业为生,每天都有大量的羊肉运往宝鸡、西安、平凉、天水等地。2000年,村民郝乘祥等青年,尝试开发羊肉产品深加工,在家中办起了羊肉系列食品餐饮业。起初,他们以烤羊肉串为主,后来又发展了羊血、羊肚、羊肉泡等系列羊肉饮食,很快吸引了四邻八方的人前来品尝。

大海子村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据在凤翔陈村出土的一通元代石碑上记载:成吉思汉一后裔在凤翔为官,为给爱女找个好地方,找个好郎君,他在全县范围内视察。一天,他经过现在的尹家务乡一个小村庄,看到那里有山丘、有平地,绿草茵茵,流水潺潺。他心想蒙古人讲“背靠山,而朝海”,这个地方背靠山但前无海。正在叹息之际,突然天降大雨,一位壮士为他撑起了雨伞。看到雨水积成了大水潭,这位1看到了蒙古草原上那美丽的“海子”,肥壮的牛羊,便灵机一动,这不就是大海子吗?从此,这个小村庄就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大海子,这位壮士也有了蒙古族的妻子,蒙古人的生活习惯也在这里流传开来。

现在,大海子的羊肉餐饮业声名远扬,“看宰羊、吃羊肉、体味农家风情”成了大海子村的民俗品牌。乡村两级因势利导,大力支持村民发展羊肉系列餐饮,使全村羊肉饮食接待户由三户发展到上百户,大海子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羊肉餐饮民俗村”。

八. 陕西省 宝鸡 陈仓区 宝鸡豆腐包子

宝鸡豆腐包子: 制作的主要原料:精粉、蒸过的豆腐、韭菜等。特点:形如宫灯,折如花辩,皮绵面筋,馅嫩味鲜。

相传1703年,康熙皇帝西巡途经宝鸡,当时告老还乡的党崇雅阁老曾以段家面店的豆腐包子奉献。康熙皇帝食用后感到异常可口,龙心大悦,特赐三角龙旗一面。从此,段家豆腐包子名声大振,二百多年来相沿流传,它不仅为当地人所喜爱,外地顾客食用后亦交口称赞。段家包子继承人强克都掌技后,豆腐包子再次被评为优质食品。一九八四年五月,陕西省名厨师鉴定驰名小吃及菜肴时,也给了宝鸡豆腐包子以美誉。

制作豆腐包子的主要原料有;精粉、蒸过的豆腐、韭菜等。吃时将制好的灌汤(醋、油辣子)灌入包子中。特点:形如宫灯,拆如花瓣,皮绵面筋,馅嫩而鲜,如醋辣灌汤,其昧更美。

九. 陕西省 宝鸡 金台区 宝鸡荞面凉粉

荞面凉粉是宝鸡传统美味小吃,制作简便,就地取材,物美价廉,一般农家不仅喜欢吃,而且都会制作,民间叫“粗凉粉”。

十. 陕西省 宝鸡 眉县 眉县炉齿面

眉县炉齿面是陕西省宝鸡市眉县的特色小吃。眉县炉齿面以它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和入锅不粘、柔中带韧、荤而不腻、色味俱佳的特点名扬西府。

民国中期,名叫居儿(又称帖师)的岐山人,在眉县齐家寨(今齐镇)开铡面铺。一天中午他为自己做饭,擀出碗口大一块又薄又光的面片,在中间划了几刀,形状像个炉齿。下锅煮熟加好调料浇上汤就要吃时,忽来了位山东客人就餐,他顺手端上此面,客人吃后,赞不绝口,炉齿面由此得名,一时名声大噪。

眉县炉齿面的做法:制作炉齿面的关键是制面和调汤。原料以优质小麦精粉为佳。制作方法是用20%的水和1.5‰的食碱和面,搓到揉光,以湿毛巾捂盖10分钟左右,放在案板上用杠子反复叠压,使面团软硬适度,富有拉力和韧性,再搓条捏成约2两重的小块,擀成面饼,撒上面粉摞起来用湿布加盖备用。下锅前,将面团用手工擀成薄圆片,用刀切成宽细均匀,形如炉齿状的面片,用擀杖从横断面挑起,单碗下锅,在翻滚的沸水中上下飘浮,待煮熟后捞入碗中,即成纹理均匀、不叠、不粘、薄筋、光滑的炉齿面。调汤佐料的佳品是隔年陈醋、菜籽油、老生姜、大青叶、细辣椒面、肥瘦相间的大肉臊子和蒜苗等配菜。肉臊子必须肥瘦肉分开过刀,薄细均匀,先在炒锅内放入适量大油,溶化后倒入少量菜油,待油沸锅烫后,先倒入肥肉,后复翻炒至出油后,再投入瘦肉,用火炒到肉色变黄时,调入食盐、五香粉、辣面等佐料,以文火烫炒,约至七成熟时,调入食醋烹熟。调汤时,先在干锅内倒入适量菜油,等油烧沸后倒入开水,用食盐、陈醋、油辣子、肉臊子和配菜等烹调,撒上漂菜蒜苗,浇入面碗,即成味美可口的炉齿面。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