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北京风光文化特产介绍 北京的风物特产都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北京风光文化特产介绍 北京的风物特产都有哪些更新时间:2022-06-15 11:09:29

一. 北京市 密云 “云岫”李子

“云岫”李子

密云县新城子镇地处雾灵山脚下,境内海拔300—1735米,平均海拔699米,属暖温带大陆干旱季风型气候,年平均降雨量760毫米,年日照时数2800小时。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独特的气候极适宜李子的生长。

新城子镇李子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具备了先进的李子生产技术及经验。“云岫”牌李子颜色鲜艳,着色80%以上,风味美,具有良好的耐储型;平均单果重150克左右,果型整齐。精美的10公斤包装箱不仅适于长途运输,同时是您走亲访友的最佳选择。并于2001年5月获得北京市食用农产品的安全认证,使您吃起来放心,是倍受市民青睐,市场供不应求,消费者首先的安全保健食品。

二. 北京市 密云 老北京炸酱面

老北京炸酱面

材料:袋装干黄酱(北京人只用六毕居的,买不到黄酱,用甜面酱)带皮五花肉半斤,葱姜粒适量,绿豆芽半斤,黄瓜一根,心里美萝卜一个,香菜一把。酱油,盐,白糖,料酒适量,面条一斤(最好是手擀面或是刀削面拉面也不错)。

准备:把干黄酱放入一个大碗里,加少许凉开水调匀,水不能加太多,太稀了不好看。把五花肉洗净切成指甲盖大小的丁。黄瓜和萝卜去皮切细丝,香菜切段,绿豆芽淖水。

做法:炒锅下油(油要多多放,至少三两油),油热后下葱姜末,爆出香味后下肉丁翻炒,同时加入料酒,少许盐,酱油,待肉丁炒熟时倒入调好的黄酱,不停翻炒(不然会巴锅糊底),同时加入料酒,盐,白糖(若是甜面酱就不放白糖),炒至酱鼓出大泡,颜色变深即成,盛入大碗中。大锅加水烧开,放入面条煮熟,事先准备好一个盛面的大碗,碗内放入温开水,煮熟的面捞入放了温开水的碗里,上桌。吃时把面条捞出沥水盛入碗中,加入一大勺酱,放入黄瓜丝,萝卜丝,香菜段,绿豆芽。爱吃酸辣味的可以加辣椒油和醋,然后象拌热干面一样搅拌均匀。

三. 北京市 石景山区 北京织毯

北京织毯分地毯、壁毯两大类。北京地毯选毛精、织结牢、剪法平齐、柔软舒适、色彩宁静、图案古雅。图案有两大类:京式、敦煌、采枝、素凸 。京式地毯一般是"八宝","博古"以及龙凤等图案,北京还可以购买到内蒙、新疆、江浙等地毯产地的优质产品。( 北京)

四. 北京市 平谷区 北京啤酒

历史:北京啤酒厂建于1942年。 特点:北京特制啤酒采用优质国产麦芽和新疆酒花,啤酒泡沫洁白、细腻持久,具有幽雅的酒花香味和麦芽香味,口味纯正、清淡爽口,是北方地区群众喜爱的啤酒。每年还向美、英、俄罗斯、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出口。 奖项:北京特制啤酒(白标)120P,1985年全国第四届评酒会上被评为国家名酒,从60年代起被入选国家"国宴用酒"。 生产企业:中国北京啤酒厂。( 北京)

五. 北京市 延庆区 北京炒肝

北京炒肝是北京特色风味小吃。具有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味浓不腻,稀而不澥的特色。北京炒肝历史悠久,是由宋代民间食品“熬肝”和“炒肺”发展而来,清朝同治年间,会仙居以不勾芡方法制售,当时京城曾流传“炒肝不勾芡——心熬肺”的歇后语。吃炒肝时应就着小包子沿碗周围抿食。清代炒肝的制售者有铺面和肩挑两种。北京天兴居制作的炒肝,1997年12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清代炒肝的制售者有铺面和肩挑两种。铺面者首推前门外的会仙居。北京天兴居制作的炒肝,1997年12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炒肝本是由会仙居刘氏兄弟所创制。刘氏兄弟哥仨,起先经营白水杂碎,但时间一长买卖并不景气;哥仨商量着如何改进白水杂碎的做法。恰好当时《北京新报》的主持人杨曼青常常光顾北京小吃店,与刘氏兄弟很熟,知道他们的想法后,便给他们出主意:你们把白水杂碎的心肺去掉,加上酱色后勾芡,名字可不能叫烩肥肠,就叫炒肝,这样或许能吸引人。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叫炒肝,你们就说肝炒过。

哥仨一听甚好,依言而行。哥仨把鲜肥的猪肠用碱、盐浸泡揉搓,然后用清水加醋洗净,用文火炖;肠子烂熟之后切成小段,鲜猪肝则片成柳叶状的条儿。接着准备作料,作料也十分讲究。先将食熬热,把大料炸透后放入生蒜,在蒜变黄时放入黄酱炒好,蒜酱便做好了。此外还要熬上好的口蘑汤备用。作料备好后,就可制作炒肝了。先将切好的熟肠段放入沸汤中,然后放入蒜酱、葱花、姜末和口蘑汤,之后放入切好的生猪肝,马上勾芡,最后撒上蒜泥,炒肝就做好了。汤汗晶莹透亮,猪肠肥滑软烂,肝嫩鲜香,清淡不腻,醇厚味美,炒肝不愧为京城小吃中的佼佼者。

六. 北京市 怀柔 清炒鳝鱼

清炒鳝鱼

清炒鳝鱼丝加香菜末,比其他有鳞鱼别具风味。“软肚加粉”,系用巨鳝白肚切丝,加粉条炒成。北方饭馆一向不做鳝菜,江苏、四川、贵州等饭馆擅长做鳝菜,仔细品题,江苏馆的苏沪馆和淮扬馆又不同,五芳斋、玉华台的鳝菜味在众馆之上。

七. 北京市 密云 香葱猪蹄

香葱猪蹄

原料:葱50克,猪蹄4个,食盐适量。

做法:1、将猪蹄拔去毛桩,洗净,用刀划口。2、将葱切段,与猪蹄一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和食盐少许,先用武火烧沸,后用文火炖熬,直至熟烂即成。

八. 北京市 西城区 北京戴月轩毛笔

80多年以前,制笔工匠戴月轩在北京琉璃厂东口的一家笔店做工。他技艺高超,经他整修出的笔特别好。书写者使用起来与同样的湖笔相比有迥然不同之处。后来,他便在毛笔杆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出售。时长日久,这家笔店的毛笔声誉大振,戴月轩三字也出了名,在许多书画家笔筒中都备有戴月轩毛笔。1916年,戴月轩和几个制笔工友正式开设了“戴月轩” 笔店,专门从浙江湖州购进湖笔半成品,精修、整理后出售。

戴月轩毛笔以尖、齐、圆、健的“四德”著称,品种繁多且各有特色:山羊毛制作的羊毫笔性柔软;野兔毛做的紫毫笔性硬健;黄狼毛做的狼毫笔性中常。还有用羊毛、兔毛、狼毛混合制成的羊紫狼毫笔,也有用貂毫、鸡毛、制成的毛笔,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另外,有些采取特殊工艺加工的精品,如乌木镶头,玉杆或玉顶,再配上锦盒包装,更是古色古香,格外珍贵。

九. 北京市 朝阳区 北京特制八宝印泥

北京特制八宝印泥色泽鲜艳、纯正,印迹清晰,不糊印章,不泅油,不怕日晒,不怕火烤,久放不干,永保原色。

八宝印泥采用麝香、朱砂、红宝石、珊瑚、朱胶、赤合叶、老陈蓖麻油及艾绒等8味上等名贵药材为原料制成。朱砂选用上等镜百砂;天然红宝石、珊瑚经研细和多次漂制;珍珠选用上品研制;蓖麻油经自然阳光照晒与四季冷热处置,存放20年以上,艾绒经挑选、漂制、摘绒加工等工序制成。上述材料加工后,进行配料、搅拌、研磨、检验细度、再加入精制艾绒,用石臼研砸匀细,前后达30多道工序。放入缸内存置6-10个月,使油、料浸透、回性,成为成品。

十. 云南省 怒江 福贡县 马吉乡古当村傈僳族传统文化

古当村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马吉乡,古当行政村共有农户306户,1142人,其中村办事处周边5个自然村共178户,646人。人均收入580元(2004年)。古当村是著名的傈僳族服饰和歌舞之乡,素有“美女村”的称誉。

该村地处碧罗雪山腹地,依山而建,海拔1890米,森林覆盖率98%。4条小河在村尾汇合后冲出峡口,附近有两条瀑布、两个温泉,生态环境极佳。这里是通往维西县、贡山县的交通要道,翻越碧罗雪山走10小时就可到维西县。该村傈僳族在清末从维西县迁来,民居建筑与村落格局传统风貌保存较好,建房中择地、选材、建房、进房等过程一直延续传统方式,在各类傈僳族传统民居建筑中,传统竹木结构“千脚落地”茅草顶房占62%,传统竹木结构“千脚落地”石棉瓦顶房占22%,砖木结构房占16%。古当村现在仍然保留传统纺织和榨漆油工艺,是农耕、采集等生计方式的补充。

傈僳族服饰简朴大方,做工精细。女装以红、白色为主色调,上衣为无袖右衽衫,下穿手工纺织的麻布裙,裙边装饰蓝红线条或花边。左肩斜挎用贝壳串成的长链“拉奔”和红白相间的串珠,胸前配挂多根串珠为胸饰,在“拉奔”和串珠下方结数个毛线球,鲜艳美观。传统男装以黑、白为基调,穿及膝白色长衫,外罩黑褂子,型似喜鹊,称为“喜鹊服”。现在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襟等显眼处镶花边。成年男子普遍配“怒刀”、带弩弓、背兽皮箭包,英勇剽悍之气尽显。妇女头戴用红、白色串珠和贝壳制作的珠珠帽Zone“哦勒”,男子戴1尺高的布帽子,右边挂一块红布飘带作装饰。

民间文学在傈僳族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古当村流传着丰富的神话故事、儿歌、诗歌、谚语、传说等,如《孤儿找龙女》、《猴子搓麻线》、《兔子与狐狸的故事》、《刮木毕斗鬼的故事》、《狗食太阳》等。

傈僳族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当地流传的民歌有情歌“优叶”、叙事歌“木刮”、儿歌“然尼斗石”、迎亲调“吃知斗俄”、哀歌“阿双吉俄”、挽歌“诗俄斗俄”等。民间乐器有弹拨乐器“其奔”、短笛“笛哩图”、竹笛、三片口弦、单片口弦、木叶等。傈僳族民间舞蹈称为“千俄千”,种类较多,有生产舞、丰收舞、婚礼舞、模拟动物动作舞、织布舞、洗麻舞等,多为集体舞,或成排,或围圈,脚步有进有退,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有规律地变化。

民族文娱体育活动丰富。除传统的射弩外,还有用于强身健体、节庆活动时比赛和表演的打球、爬竹竿、过溜索、射粑粑、射鸡蛋、摔跤、荡秋千、斗膝、压翘翘板等。

传统节日阔时节,即傈僳族的新年节,节期为每年12月20日。现在,阔时节已经成为怒江州的法定节日。每年阔时节时,全村人聚集在村公所进行各种活动,唱歌跳舞,吹奏乐器,欢庆节日。

傈僳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在古当村多有保存。根据月亮圆缺推定节令,安排生产。有自己传统的民间医药。村里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优良传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