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大叔吃了藏族特产 藏族小哥饮食图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大叔吃了藏族特产 藏族小哥饮食图片更新时间:2022-05-20 07:52:59

一. 四川省 甘孜州 九龙县 藏族糌粑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宇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青棵炒面。它是青稞麦炒熟、磨细、不过筛的炒面,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人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人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众吃饭——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这种吃饭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饭也用手抓,叫做抓饭。

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有时,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过藏历年时,家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摆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斗内放满青棵,糟极和卓玛(人参果)等,上面插着青棵穗、麦穗花校和一种叫“孜卓”的绘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的彩脾。邻居或亲戚朋友来拜年,主人便端过“竹索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撤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二. 四川省 凉山州 木里藏族自治县 彝家回锅蛋

在凉山,回锅蛋几乎是大大小小彝族风味餐馆里必备的彝家菜肴。我第一次吃到回锅蛋,也就是在这样的彝家饭馆里。

没错,乍一听名字,第一反应联想到的是我们平常经常吃到的回锅肉。这回锅蛋和回锅肉有什么关系?好奇之心,驱使我在回锅蛋刚端上桌,刚刚落定之时,就忍不住立即动筷子夹起半个鸡蛋,品尝起来。“嗯……不错呢!”忍不住的赞叹之声叫了出来。这半个鸡蛋表面金黄、附着红色的辣椒碎块,吃在嘴里,外酥内软,蛋白绵软爽滑富有弹性,蛋黄粉嫩,不光有鸡蛋的香味,还真能吃出回锅肉的那种味道来,麻辣鲜香中融合了蒜的香味。鸡蛋里吃出回锅肉的香味,真的是别有一番风味。

虽然不知第一个创新制作回锅蛋的人是谁,但猜想大抵还是受了回锅肉的启发。一经打听,这回锅蛋的做法,还真和回锅肉的做法很雷同。通常,先将鸡蛋煮熟后去壳,再把鸡蛋从中间切成两半。然后把切好的鸡蛋放入烧好的油锅内,稍微炸一下,当看到鸡蛋表面有些金黄就可捞起来,放在旁边备用,注意不要炸过了。接下来的做法就和做回锅肉做法差不多。在锅里放上油,烧开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干辣椒、花椒、姜末、蒜末翻炒至香味飘出后,放入炸好的鸡蛋和蒜苗一起炒熟,最后放盐、味精等调料后即可起锅。

白水鸡蛋简单的回一回锅,加入些平常的佐料,一道美味的回锅蛋就做成了,味道和之前刚煮好的鸡蛋就有了很大的差别。由此,遂想到那些刚刚毕业走出校门的学生们,就如那白水鸡蛋似得齐刷刷的大都差不多,但进入社会后,因为不同的环境、各自不同的境遇以及自我喜好中的不1炼,最终走出的是丰富又各自千差万别的人生滋味。

三. 西藏 拉萨 尼木县 藏族酥油茶

日不可缺少的食品。牛、羊是西1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制作酥油茶的酥油就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

牧民们传统的提炼酥油方法是:先将从牛、羊身上挤出来的奶汁加热,倒入特制的大木桶中(这种桶当地叫“雪董”,是专用来提炼酥油的,高约4尺、直径在l尺左右),然后用专用的酥油用具用力上下抽打奶汁,来回数百次,搅得奶汁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湖黄色的脂肪质。这时就可以将这层脂肪质舀起来,灌进皮口袋中,冷却了便成酥油。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来取代人工提炼酥油。一般来说,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可放在稽耙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 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茶

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久熬成浓汁,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拉萨)

四. 西藏 昌都 左贡县 藏族奶品

奶品最普遍的是酸0和奶渣两种。酸0又有两种,一种是奶酪,藏语叫“达雪”,是用提炼过酥油的奶制作的;另一种是没提过酥油的牛奶作的,藏语称“俄雪”。酸0是牛奶经过糖化作用以后的食品,营养更为丰富,也较易消化,适合老人和小孩吃。奶渣是奶提炼酥油后剩下的物质,经烧煮,水份蒸发后,剩下是奶渣。奶渣可以做成奶饼、奶块。在煮牛奶过程中,还可揭起奶皮,藏语叫“比玛”。

奶皮就象豆腐皮一样,好吃又富有营养。奶品是藏族的重要食品,家居或外出,人们都带着它。在零食品种不多的西藏,大人们常把奶渣给小孩当零食。

五. 西藏 阿里 措勤县 藏族血肠

藏族血肠

藏族地区的农、牧民,每宰1只羊,羊血不单独煮食,而是灌入小肠内煮熟吃。

制法

1.把最好的羊肉剁碎待用。

2.在羊血内加适量的盐、花椒、少许糌把粉与剁好的羊肉混拌,灌入肠内,用线系成小段。

3.制法与制香肠同。

4.血肠的烹煮,将灌好的血肠,放开汤中煮沸,煮至血肠浮起,肠成灰白色,约八成熟时便起锅,装入盘内,全家席地围坐,割而食之。

特点

吃时不碎不渣不脱皮,清香软嫩,不腻不柴。

六. 四川省 凉山 木里藏族自治县 木里沙棘

沙棘果实酸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在其所含的 20多种氨基酸中,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丰富的维生素C、E、B1、B2、P,叶酸,叶酰胺以及微量元素和不饱和脂肪酸。沙棘果中的5-羟色胺。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作用。 沙棘果具有滋补肝肾,补脾健胃,高经活血的功效,特别适合老人,妇女、儿童食用。

七. 西藏 日喀则 吉隆县 藏族围裙

藏族围裙

特点:藏语称为“帮典”,以贡嗄县姐德秀围裙厂所产最为著名。系以藏南纯羊毛为原料织成。

八. 西藏 阿里 措勤县 藏族吐巴

藏族吐巴

可谓藏族的团圆饭,一般在腊月二十九享用,类似于内地的饺子。有些面团吐巴里会包有石子、辣椒、木炭、毛线等。每一样都有特定的含义,石子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心肠硬,毛线表示心肠软,木炭表示心肠黑,辣椒表示嘴如刀。这是一种饮食娱乐,无论谁吃到什么,都必须即席吐出,于是在哄堂大笑中,节日的气氛也就愈热闹起来。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

九. 青海省 海南 同德县 藏族酸奶

青海省藏族地区是牛奶的海洋,从春到夏,从夏到秋,鲜奶源源不断地流进奶桶。用牛奶制成酸奶,是藏族老少喜食的佳品。

制作方法:

1.将牛奶煮沸,倒入容器内,加入少量酸牛奶作发酵剂,温度控制30~40℃,使乳酸菌大量繁殖,将牛奶中的乳糖分解成乳酸。

2.随着乳酸酸度的不断增加,牛奶中的酪蛋白开始沉淀,就凝结成嫩豆腐状的酸奶,并产生一种芳香气味,即可食用。

产品特点:色洁白,宜解暑生津。

十. 云南省 迪庆 香格里拉市 中甸藏族木碗

中甸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一个县,凡来到中甸县的人,几乎都要买一套当地的木碗,带回去作纪念。中甸木碗,是藏族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实用工艺品,藏族人民由于从事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劳动,流动性大,不便使用容易破碎的陶瓷碗和又贵又重的金属碗,轻巧实用,价廉物美的木碗即因之盛行,受到普遍喜爱,木碗系选用桦树等的树疙瘩经雕琢而制成。制作中要经过选料、晾干、做毛坯、水煮、修整成型、上漆等多道工序,制成的木碗,一套三个,两大一小,两个大碗可将小碗扣合于其中而成一个扁圆的 “木球”,十分精巧,而且木碗质地坚硬,碗面光滑,纹路清晰,经久不变型破裂。因此木碗也为各族人民所欢迎,争相购买,供不应求。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