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祁东特产卤豆腐 祁东纯手工豆腐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祁东特产卤豆腐 祁东纯手工豆腐更新时间:2022-06-13 08:20:31

一. 安徽省 合肥 肥东县 稀卤鱿鱼羹

稀卤鱿鱼羹是一道地地道道的徽菜,而一品小厨的“私房第一汤”就是“稀卤鱿鱼羹”。他家的稀卤鱿鱼羹里除了主料鱿鱼外,还有香菇粒、木耳、马蹄、胡萝卜,勾芡起锅后,撒入香菜,色泽淡雅,入口即化,口感绵滑,清淡鲜美有营养,十分适合老人和幼儿食用。

二. 福建省 三明 沙县 卤花生

卤花生

三. 河南省 洛阳市 洛宁 卤猪肉夹锅盔

客到洛宁,不吃洛宁的美食卤猪肉夹锅盔,可谓一大憾事。卤肉,乃是把猪肉放入加好各种佐料的铁锅中焖煮而成,色棕,味香。锅盔,就是把发酵的面抹油分层垫上盐、葱花等擀成半寸厚的圆饼,放在内垫小石子的铁锅里,底部用木炭加火,上下紧翻,烙制成饼,洛宁人叫锅盔。锅盔用刀片成上下两层,中间加上略带汤水的卤肉,“呵哧”一口嚼起来,包你香得直打颤……

信息来源:县旅游局

四. 福建省 泉州 泉港区 泉港涂岭卤猪脚

如果你来到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做客,当地人会热情地给你端上一道色泽鲜艳、酱香扑鼻、肥而不腻的卤猪脚(如上图),食后总让人回味无穷。因独特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今年,涂岭卤猪脚入选泉州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在闽南地区,吃猪脚被赋予了“否极泰来、延年益寿、福禄双全”的寓意。在泉港地区的婚俗中,猪脚不仅是人们答谢媒人的谢礼,也是宴请宾客必上的一道菜。当新娘接受新郎赠送的两只猪脚后,便寓意着女子将会同丈夫一起“前脚走、后脚跟”,从此夫唱妇随。

制作涂岭卤猪脚,挑选上好的食材是关键。好的猪脚,脂肪洁白透亮,肉色红润,肉质有弹性。去毛后洗净,切成拳头大小。把切好的猪脚放入锅内,用水煮沸3分钟左右,捞起来后,用凉水洗个两三遍,将猪脚里的腥味除去。在锅中下油后加入白糖,待白糖溶化直至变成暗红色时,将猪脚放进去,然后加入生姜、小鱿鱼干翻炒一会。如果想快点吃到猪脚,一般直接加水用大火熬,30分钟后就可以了。也可将猪脚移到煲仔,小火炖约50分钟,味道会更好。

不多时,色香味俱佳的卤猪脚终于出锅了。锅盖轻掀,浓郁的酱香便溢满了小小的饭堂,让食客们心痒痒的。无需华丽拼盘,一小盆浇上卤汁的猪脚上桌,就可让人食欲大振。

据载,泉港涂岭镇自古便有交通要道打此经过,常年舟车穿行,由此催生了不少沿道驿站,为过路人提供餐食。时光流转,不少涂岭镇人在国道边的一家家餐厅看到了当年驿站的影子。如今马匹已被汽车取代,不变的是歇脚逗留的过客。因本地所产的土猪长期在外放养,腿部肉质格外紧实,不少当地的厨师便相中这道食材,烹调出了一道道美味的“卤猪脚餐”。(庄国辉刘泽阳文/图)

信息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

五. 安徽省 淮北 相山区 卤狗肉

相城为汉封国沛国的国都,居民喜食狗肉,狗肉沛县有名气,占了地名的光,其实沛县汉属沛国,两地都是一种做法,几十种香料和肉汁调成卤,卤汁鲜浓,一般鲜杀狗肉要卤烧较长时间,卤好后肉色绛红,香气扑鼻,稍带咸味,大补,最好与酥油薄烧饼同食。

六. 安徽省 合肥 肥西县 卤牛肉

卤牛肉

制作:

1、整块牛肉去杂洗净,切成锅能放下的大块。

2、烧开一锅水,将牛肉放入,再烧开片刻后捞出待用。

3、把锅烧热,加入素油,烧六成熟时,先爆香葱姜蒜,淋上料酒,加入酱油、盐及其他调料,加入鸡汤(加水也行,但要热水,这是窍门),牛肉,大火煮20-30分钟,改为小火煮至牛肉熟烂入味。

4、待肉连汤凉后,放入冰箱内凉透,捞出切片即可。

七. 湖南省 衡阳市 祁东 祁东黄花菜

祁东黄花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黄花莱

又名金针菜。古时称“忘忧”或“谖草”,属百合科萱草属的宿很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能生叶两次。当黄花含苞欲放时,就采摘其花蕾经过蒸制晒干,叶干黄花,便于收藏。黄花菜营养丰富、经济实惠,干湿可食,味道鲜美,还有医药价值,具有养血平肝、利尿、健胃。生津等功效。衡阳产黄花的历史悠久,明弘治元年(1488)就有人种植。衡阳市辖祁东、衡南。耒阳、常宁、衡阳等县(市)及市郊都建立黄花生产基地,以祁东县种植面积最大,占全市黄花基地面积的65.8%,1983年,全市黄花菜总产量达2900吨,总产值达10OO万元以上。产量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邵阳市。

黄花菜即金针菜,又名忘忧草、萱草花、健脑菜,是一种营养价值高、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的花卉珍品蔬菜。祁东县黄花菜己有500多年的种植历史,清朝年间,当时祁东县所在地的地方开始将黄花菜作为地方贡品向朝廷进贡。清朝朝廷要员、有铁嘴铜牙之称的风流才子纪晓岚最爱吃黄花菜.他还赞美道:黄花菜可是个好菜,清爽香脆,其味无穷,常吃黄花菜的人聪明。

20世纪80年代中期,湖南祁东黄花菜基地以祁东县农科所为主的科研人员,对黄花菜的新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繁殖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培育了一大批黄花菜的新品种,按早熟、中熟、迟熟三种类型,早熟型有:四月花、五月花、清早花、早茶山条子花共4种;中熟型有:矮箭中期花、高箭中期花、猛子花、白花、茄子花、杈子花、长把花、黑咀花、茶条子花、炮竹花、才朝花、红筋花、冲里花、棒槌花、金钱花、青叶子花、粗箭花、高垄花、长咀子花共20种;迟熟型有:倒箭花、细叶子花、中秋花、大叶子花4种。经过科研人员的研究实践下,发现冲里花、猛子花和白花是产量最高,长出的黄花菜质量最好的.所以现在湖南祁东一带现在主要种植的是这3个品种。

1.猛子花又叫大种花,是湖南省祁东县的栽培品种。中熟,全生育期190天,叶片直立,深绿色,长75~95厘米,宽13~17毫米。花蕾黄色,长10.5~13厘米,粗7~8毫米,每50~60朵晒干花50克,干制率18%。花莛高110厘米左右,每莛能采花蕾60个左右,耐旱力强,虫害少,分蘖快。

2.冲里花又叫大叶子花、黑嘴子花,是湖南省祁东县的主栽品种之一。生长势强,叶较柔软,多自叶身中部曲折下垂,花莛高约150厘米。6月中、下旬开始收获,9月上旬收完,采收期70天左右,抗病和抗旱力强,落蕾少。花蕾大,长达12厘米,花被厚,干制率高,每60个鲜花蕾能晒干花50克,5.5公斤鲜花蕾晒干花1公斤。花蕾色黄,但嘴尖略带紫红色,干制后呈黑褐色,俗称黑嘴子花,等级较低、分蘖慢,栽植后进入盛花期需要时间长,但栽一次连续收获的年数较多。产量高,一般每亩产干菜350~400公斤,高的可达475公斤。

3.白花湖南省祁东县的优良品种。中熟,全生育期196天,叶平直,淡绿色,长91~110厘米,宽19~20毫米,花莛高150厘米,每莛着花60~100朵,6月上旬开始采收,至9月初结束,长约90天。花蕾长10~11厘米,粗6~8毫米,干花浅黄色,花嘴麻红色,干制率22%。抗病虫力强,耐旱,分蘖快,落蕾少,花蕾再生力强,每亩产干菜可达400公斤。

湖南祁东黄花菜种苗适宜各种土质,但以红黄土壤最好,产量平均在干菜800余斤/亩(每5斤鲜菜晒1斤干菜)。每年农历阳历12月是其根茎移植最佳期,阳历5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采摘期,每日采摘最佳时间是10时以前,10时以后采摘易开花,它的有效生长期9-10年,移种后9-10年应翻耕重种。

目前祁东已经发展成全国最大的黄花菜种植基地,从祁东县城出发,依次经过风石堰、白地市、响鼓岭、黄土铺、官家嘴、步云桥、蒋家桥等几个大镇,黄花菜产区就集中在以官家嘴镇为中心,覆盖黄土铺、步云桥2个镇的拓展范围。全县年产干黄花菜8万吨,年销售额10多亿元,已经成为祁东农业经济的主要来源。

目前在祁东比较活跃的黄花菜公司、经济实体主要有:衡阳映武黄花集团、祁东忘忧黄花菜销售中心等几个公司。其中衡阳映武黄花集团为广大黄花菜销售企业所熟悉,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祁东忘忧黄花菜销售中心为农村合作化组织,现有基地3000多亩,以村民种植黄花菜带动公司销售的合作模式大力发展祁东黄花菜产业。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带动全村2000多户农户,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祁东黄花菜以根条大,上市时间早,产量最大,货源最充足、质量均匀为突出特点。

祁东黄花菜主要干货品种以原干菜,熟针、脱水药发菜为主。其中脱水药发菜占据了全国药发菜的90%以上市场。药发菜主要用来进行泡菜加工、火锅作料等。

祁东黄花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祁东黄花菜原产地域范围拟划定为祁东县所辖行政区域。

八. 广西 河池 宜州 豆腐瑶

豆腐瑶

当你走进宜州,无论去到哪个乡哪个村,尤其是到远离圩市的峒场人家作客,热情好客的山里壮家人,都会有粥有酒招待你。在满桌丰盛的菜肴中,还有一只大品碗装的“糊糊”,淡黄色的糊里,碧绿的菜叶上凝结着一朵朵、一串串“恋枝不舍的桂花”。这碗“糊糊”,壮家人叫它“豆腐瑶”。由于汉、壮语言的语序有别,城里人称为“瑶豆腐”,即是“瑶家人的豆腐”。

关于“瑶豆腐”的来源,在宜州壮家人中有个古老的传说:远古时候,瑶、壮本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后来大家都长大成人了,树大分枝,崽大分家,兄弟俩一个走北一个走南,各自成家,繁衍了各自的子孙,才形成了两个族群。由于生息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也逐渐不同,渐渐地表达思想感情、交流信息的语言也不同。壮家的先祖莫一大王深深地感到兄弟们忙于生活,天各一方,但亲骨肉的感情,不能疏远,必须经常走往才对。于是,他带领了十多个子孙,不远千里,到如今广西和湖南交界瑶家聚居的“千家峒”去看望兄弟。瑶王一见莫一大王的到来,异常高兴,兄弟久别重逢,少不了隆重设宴招待老弟及侄子侄孙。桌上鸡鸭鱼肉自不必说,其中还有一只大海碗装夹着碧绿菜叶的淡黄“糊糊”。莫一大王一见,禁不住笑道:“瑶兄,一别几十年,真想不到你们在千家峒里拿玉米洋当菜吃。”瑶王听后,哈哈大笑起来:“我说壮老弟呀,你眼睛老花了,还没看清楚是什么东西呢?”说完他用木勺舀一勺到莫一大王的碗里,和声劝道:“壮老弟,你尝尝看,是玉米洋还是什么?”莫一大王一尝,的确不是玉米洋,而是有着浓郁的黄豆原汁原味的芬芳,柔滑而又有嚼头的“糊糊”。“好!的确好!”莫一大王连连夸赞后,问道:“瑶兄,你们煮的这东西怎么煮得比我们的‘洋’好吃呢?”“壮老弟,这不是玉米粉捣的‘洋’,而是我们瑶山用黄豆粉做的豆腐,瑶家豆腐。”莫一大王央求兄长教他做这种瑶家豆腐,回到南方好好的传授给子孙,这也是对兄弟亲情的惦念。于是,瑶王把做“瑶豆腐”的方法传给莫一大王。他回到南方后又传给自己的于孙,并告诫子孙:往后凡是贵客上门,必须用“豆腐瑶”招待,不忘瑶兄的亲情。从此,“豆腐瑶”作为一道壮家招待客人家庭菜,一传了几千年。

“瑶豆腐”的制作并不像汉人制作豆腐那么复杂。古时没有电,加工粮食在壮家瑶寨里主要靠“碓”。用一只脚一下一下的踩,“碓嘴”在石坎中慢慢的一下又一下舂,把玉米、谷子、黄豆的颗粒倒入石坎中重新再舂,如此来回数次,才能舂好。宜州旧时民谣:“妹呀妹”嫁到北山背。手攀墙,脚舂碓。哥哥骑马去接妹,家公家婆不给回,扯起围裙抹眼泪。”由此可见“手攀墙,脚舂碓”这种繁忙笨重的体力劳动千百年来压得壮家妇女喘不过气来。她们周而复始的天天舂,舂谷子、舂玉米、舂黄豆,保证全家人一天的食用。做“瑶豆腐”的基本原料也是用碓舂出来的。经过来回几次舂筛之后,得出很细的黄豆粉,架锅、装水、生火,一只手拿筷条慢慢运搅动,另一只手抓黄豆粉均匀地洒入锅中,不能让豆粉在水中“结子”,越搅得均匀越好,直到沸腾,仍然继续搅动。锅里的水渐渐由稀变稠,说明黄豆粉已熟八成,此时把切碎了的任何一种蔬菜的叶子加人“糊”中,仍不停地搅动,使之混合均匀,等到菜叶熟了,加人葱花、辣椒,少许米醋,最后放盐,再搅匀后,盖上锅盖,退火。不久,黄豆粉就会凝结在锅边和菜叶上,像一朵朵、一串串的“桂花”,即可吃。经济宽裕的人家加叶的同时,加入肉松,其味更甜滑、口感更好。这就是散发着黄豆原汁原味芬芳的“瑶豆腐”。

如今时代进步了,发达的科技取代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碓”,这一古老笨重的粮食加工工具,除了极少数还无法拉电的边远山区峒场仍使用外,农村里已基本绝迹了,都用电动的粉碎机加工粮食,黄豆打粉就是小事一桩,而且菜市场里天天有人卖“瑶豆腐粉”,做“瑶豆腐”方便得多了。但是,老一辈的宜州人却认为机器打出来的黄豆粉比不得碓春出来的好吃,真令从未见过碓的年轻人将信将疑。

虽然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荷包里有钱,市面上物质丰富,餐桌上中外古今、南北风味,不同档次的各种名菜多的是,低档次的瑶豆腐,虽然登不上大雅之堂,但作为壮乡里瑶壮人家古老品种的传统菜肴,因其花钱不多,容易煮,口味鲜,营养丰富,依然在千万瑶壮人家餐桌上吐放芳馨,备受青睐。

九. 云南省 玉溪 红塔区 玉溪卤饵块

“看上去油晶晶,吃起来香喷喷”的玉溪卤饵块,由于卤汁紧裹,油而不腻,绵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人们的欢迎。

玉溪卤饵块约有7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20年代,玉溪的名厨师翟永安在昆明端士街经营“永顺园”小食店,以出售饵块、小锅米线为主。翟师傅对各种米线、饵块的加工颇有研究,不断增加花色品种。一次,有位伙计提出,煮饵块吃腻了,能不能增加一个玉溪口味的卤饵块。翟师傅和大家合计,觉得肝有卤肝、鸭有卤鸭、肉有卤肉,饵块当然能卤。于是他博采了炒饵块、小锅煮饵块等的长处,用卤法加工成了吃味鲜美的玉溪卤饵块。由于他们加工考究、用料精细,这种独特风味的饵块制品,很快就受到了广大顾客的青睐。“永顺园”的生意越来越兴旺。

玉溪卤饵块以它独特的风味,一直相沿至今。其制作方法也不费事:将小锅放在火上,放进鸡汤,煮沸后依次将韭菜、酸菜、饵块丝、鲜肉末,酱油,油辣椒、味精放进去,待汤汁快干时放进猪油,用手勺滑锅底,使油包住饵块,在小锅内翻颠几下,便可以了。

今日,玉溪街头有不少食店能烹制卤饵块,南来北往的人们,常常停车下马,以一饱口福为快。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