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民勤特产图片 正宗的民勤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民勤特产图片 正宗的民勤特产更新时间:2022-06-03 14:55:19

一. 甘肃省 武威 民勤 银蒂白兰瓜

银蒂白兰瓜以皮薄瓤厚,色鲜味美,含糖量高,驰名中外,含糖量高达18%以上,富含钙、磷、铁及各种维生素,风味醇香,甘甜如蜜,是消暑解渴,生津保健的佳品

二. 甘肃省 武威 民勤 民勤小茴香

产品绿中带黄,色泽鲜亮,颗粒均匀饱满,气味芳香,含有2.3—2.4%的挥发有机茴香脑、宁稀、茴香醚等多种成份,广泛应用于医学、食品化工及化妆工业,也是主要调味品。

三. 甘肃省 武威 民勤 民勤甘草

民勤甘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民勤甘草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特定品质

甘草是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大面积种植的一种地产中药材。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由于气候趋于干旱,县境内部分河道及湖泊逐渐干涸。甘草属耐干旱植物,有防风固沙,遏止荒漠化的作用,且种植经济效益良好。民勤县推进沿沙荒漠地带甘草生态修复栽培工程,鼓励农民种植甘草,力求探索节水增收、治理生态的新途径。

文化典故

据《中国现代中药》杂志介绍,甘肃民勤栽培乌拉尔甘草产量大,甘草酸含量高,可作为选育高产、高甘草酸含量甘草品种的育种材料。该县甘草种植面积已达8万亩左右,同时推行“企业+技术+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年加工甘草3000多吨。

民勤甘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甘肃省民勤县现辖行政区域。

四. 甘肃省 武威 民勤 民勤沙米凉粉

沙米凉粉系民勤传统纯天然无污染美食珍品,选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野生沙米为原料,浸水6—8小时,用太阳射线消过毒的麦秸揉搓粉碎,置瓷器内揉搓取汁三次,然后用草木文火加热成浆,盛于瓷器中冷却,至清秀晶亮时翻转倒取;或摊晾凉于案上制成粉皮。食用时,切成条状,配以葱、蒜、盐、辣椒、芝麻、民勤陈醋,芳香扑鼻,令人口舌生津。食之,酸辣滑爽,香留口腹。如果佐之以酒,便成宴席之上的山珍野味,令人兴味大增。

五. 甘肃省 武威 民勤 野生鹿角菜

多年生草本植物,属藻类,因形似鹿角而得名,干菜发白稍淡黄色,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的苔藓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纤维素及多种微量元素,每100g含粗纤维25.25%,维生素C1.63mg,粗蛋白2.54%,胡萝卜素.55mg,并含有钙、铁、磷、锌等多种微量元素,是一种唯独不含砷的纯天然绿色食品

鹿角菜,生长在高山积雪中,不怕严寒,不腐烂变质,干菜用水浸泡后变新鲜翠绿,晶莹剔透,具有很强的离子交换功能和吸附作用,改善人体消化功能,对肠胃道疾病、糖尿病有一定的食疗作用,有扶正祛邪之功效,久食可增强体质,防止男女肾气亏损,精力不佳以及溃烂等病。( 武威)

六. 甘肃省 武威 民勤 野葱花

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矮生植被的花蕊,其形状形似菊花。味辣,颜色发黄,又名黄菊花,是天然纯绿色佐料
生长环境:野葱花生长在我省草原上,五、六月份开花,耐干旱。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微量元素和大蒜素,有利于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对维生素缺乏症有很好的疗效。具有行滞气、健脾胃、助消化、解毒等功能。( 武威)

七. 甘肃省 武威 民勤 武威凉粉

  凉粉是夏季当令小吃。武威凉粉有青粉、黄粉、沙米粉三种。青粉是用扁豆粉,或绿豆、山药粉制成的。做法很简单,先量好粉面,加冷水拌成稠面糊,锅开后把调好的糊均匀下锅 ,不停搅动,以免沾锅,煮透,倒大盆或平盘晾凉,切条,搁上各种调料即可食用。做得好的 凉粉白中透青,冰清玉洁,不软不硬,吃起来滑爽森凉黄粉是用豌豆粉做的,比青粉软绵。切时不在刀板上,是用一方带刃的薄铁片,在粉 陀上削下一块。搁在手心里,“截”成滚刀棱子条,吃时撤一捏儿青盐,淋一匙红辣油,满口都是豆面特有的清香。 吃沙米粉得看各人的口福了,寻常难得一尝 沙米是一种叫“沙蓬”的植物的籽实,出产于大漠之中。金秋十月,沙米成熟,是采集的最好时节。住在沙漠边上的庄户人,便带着布单子、柳木棍去“打沙米”。将布 单子铺在沙滩上,把沙蓬棵子摁在布单上,用棍子敲打,沙米便落在布单上。采回晒干、碾去皮。做凉粉时先用清水泡米粉一两个时辰,使软,拢一把白净光洁的麦杆, 铺在案上,将泡软的沙米倒在麦杆上,揉搓成细浆,用细箩滤过.粉浆入锅烧开,煮一袋烟功夫就可倒入盆中晾凉,切细条,拌调料,风味首屈一指。

八. 甘肃省 武威 民勤 扇子

扇子

在甘肃省民勤县,每年的端阳节,家家户户都要蒸做这种叫“扇子”的面食。从外观看,它酷似人们常见的扇子。

和中国其他地方的人们在端阳节吃粽子、戴香袋、系五彩绳、喝-酒、插杨柳枝、赛龙舟一样,民勤扇子的来历,有其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渊源。据史料记载,今天民勤的大部分户族,是明代洪武至成化时期从浙江宁波和江南应天府迁徙到民勤的。当时的明朝政府实行军屯战略,这些南方的军卒,便在民勤定居下来,成为民勤最早的屯田移民。有了移民,就有了移民文化。因为移民迁出地的习俗会随着移民传播到迁入地,并受当地原有习俗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进而与当地习俗文化融和,形成介于南北之间的一种新的文化品种。移民文化便应运而生。一种民俗、一个建筑甚至一首歌谣都会成为这种文化的载体,“扇子”也不例外。调查得知,在浙江宁波一带,自古就有在端阳节“发庚贴”、“送扇”的习俗,如是某家在年内要娶媳妇,就要在端阳节这一天发庚贴;如遇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端阳节,则娘家父母兄弟,要向女婿家送去扇子、手巾、麦饼之类的礼物。扇子按性别和身份分出等级,送女儿、婆母、姑嫂的是制作精致的细竹扇;送公公、阿伯、女婿的是大芭蕉扇;送给小叔的就是一把纸折扇了。也有未婚青年男子,在端阳节这天把扇子送给自己的意中人。由此可见,扇子承载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最初的民勤移民,保留着这种风俗习惯。但是,民勤不象江南水乡,盛产竹子和芭蕉。没有竹扇和芭蕉扇,就创造出了面扇,在遄阳节这一天,相互向亲人们赠送。

民勤扇子一般在端阳节前三四天蒸做。蒸做前,选用民勤优质面粉做成发面,经多次兑入面粉后,擀成约半寸厚的面层,将研细成团的姜黄、玫瑰、薄荷、胡麻涂抹于面层,三、四层叠加在一起,做成大小匀称的扇形,手巧的家底主妇,还要在最上面造型,并用红花颜料进行点缀,然后盛放在木制蒸板上,进入大铁锅蒸熟。扇子出锅后,稍加晒晾即可。看时红星闪烁白面之上,令人赏心悦目,吃来美味绘萃面层之中,顿沉清香涌口。若有亲人在端阳节出门在外,不能吃到扇子,家中的亲人便会将扇子晾干,等外出的亲人回家时品尝,扇子历久弥香。

民勤扇子,西北沙漠地区独具特色的一种面食,它连接着一个地方的昨天和今天,也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民俗和风情。

九. 甘肃省 武威 民勤 骆驼蹄筋

骆驼蹄筋

骆驼蹄筋素称“小熊掌”,与燕窝、鱼翅、熊掌、海参等齐名,具有名贵美食的特点。骆驼蹄筋选成年腾格里沙漠金色骆驼脚掌为原料,采用脍炙的加工后,晶莹剔透、净白如雪、清纯素雅、视之爽心悦目,食之滋阴润阳,是不可多得的纯天高然滋补精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