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河南南阳有什么特产可以带 河南南阳十大特产图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河南南阳有什么特产可以带 河南南阳十大特产图片更新时间:2022-05-17 11:57:44

一. 河南省 南阳市 卧龙区 南阳角雕

南阳角雕,是南阳一种古老的民间雕刻工艺。生产雕刻主要以牛角为原料的艺术品实用品、保健品系列品等。产品质地细腻,色泽自然、雕琢精细,神奇自然,给人以独特新颖的感觉。雕刻手法有平浮雕、立体浮雕、通雕、沉雕等。风格古朴,深浅得宜,造型自然优美,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二. 河南省 南阳市 镇平县 镇平玉雕

镇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西北测,伏牛山南麓。辖12镇11乡,总人口93万,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是“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和“全国村镇文明建设示范点县”之一,是国家命名的“中国玉雕之乡”。镇平县的先民们从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磨玉,宋元两代玉雕产业渐成规模。改革开放以来,镇平县把这一传统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玉雕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1995年3月,这里被中国农业部等5部门联合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一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玉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明显表征。孔子说:“君子比德于玉。”故中国历史上向有“君子玉不离身”的说法。在中国人看来,玉的品格可用两上字概括:“温”、“润”。而这也是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境界的要求。
历史上,人们通常把新疆出产的“和田玉”、辽宁岫岩县出产的“岫玉”、河南南阳出产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出产的“绿松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玉”。
南阳玉文化历史悠久,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迄今发现最古老的玉器是距今5000年的黄山(今南阳卧龙区)仰韵文化遗址出土的独玉铲、玉瑛。这一时期玉器造型多为直方、圜曲、复合三种系列,诸如象征王权的钺、祭祀神明的琮、象征苍穹的璧,在琮、璧、瑛等礼器上还留有类似工艺痕迹的“经事符号”。这一博大精深的史前玉文化为华夏文明砌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1975年3月,镇平县城东北3里处安国城里出土了两枚带穿玉铲,经鉴定,属夏王朝前期的作品,很可能是楚人遗落的最早的玉器。随后,南阳盆地一些地方又出土了玉璧、玉璋等。《周礼·大宇伯》记载:“以玉作玉品,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赤璋礼南方……”上面记载的苍璧、赤璋、黄琮实际上是礼器系统之一,可见夏商周时期的玉文化处在礼仪化时代,此时期创作风格和艺术手法采取夸大局部、不求形似、突出神韵的象征手法,富有流畅婉转的韵律美。
东周时期,玉文化已发展到大大超越玉的自然属性的阶段,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赋予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将其从神权、王权的控制中解税出来。所谓“玉有十一德”之说,明显是把玉人格化了。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玉文化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封建色彩。在南阳发掘的汉墓中发现了大量的葬玉。这些葬玉主要有丸窍塞、玉含和玉握手,古人认为这样可以使尸体不朽。

到了汉代,南阳玉已被大量开采并雕琢,盛况可观,有了加工、雕刻玉器聚居区,一街两行,作坊林立,琢玉之声,不绝于耳。至少在西汉时,南阳玉雕就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现在独山脚下的沙岗店,还留有汉代“玉街寺”的遗址。唐宋以后,南阳玉雕逐步由原来单纯作为贡品供达官司贵人观赏享用,发展成为既有装饰品,又有生活用器皿。

唐宋以来,在绘画艺术的影响下,玉人巧妙地处理了形与神、骨与肉的关系,出现了佛教、人物、花鸟题材的新玉器,推动玉器迈进艺术殿堂,使玉文化呈现世俗化、生活化的新趋势。宋元明清时代,琢玉技术显著提高,宫中设立了“玉院”,同时,民间玉业日趋发达,玉器流行。

明清时期南阳玉雕品种已十分丰富。清代以后,南阳玉雕已形成一大行业,独山玉的开发利用备受重视,在矿床研究、矿山开采、雕琢加工、市场销售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久负盛名的南阳玉雕业吸引了大量的业外人士,从而使得独山玉为更多的人所了解、欣赏和接受。
南阳独山玉花色品种繁多,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三十多种色彩类型,色泽鲜艳,硬度高,光泽好,质地细腻,透明度高,是雕琢玉器的上好原料,可同翡翠媲美,世人曾称其为“南阳翡翠”。
玉雕产品的品种,可分为人物、花鸟、走兽、器物等四大类,人物造型多取材神话传说、古代戏曲故事。花鸟有百鸟朝凤、喜鹊闹梅凤凰牡丹、长尾鸟屏等23种;走盖有狮、象、虎、牛、套马等16种;器物有玉城、玉环、转炉、飞禽、走兽、仁女人物等,雕技精湛,刀法复杂,寓意深刻;素活有戒指、手镯、耳环等。现代艺人除继承传统雕刻外,还融会了国画的山水、人物、花鸟等画风,进一步丰富了玉雕的图案,使其更具观赏性。经过历代玉雕艺人的潜心研究,逐步形成“花活以技取奇,素活以色显贵”的特点。

历经千年兴盛不衰的玉雕产业,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技艺高超的南阳玉雕艺人。南阳的玉雕艺术大师们的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引进、吸收、创新艺术设计雕刻手法。正是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美玉资源相结合,才使得南阳玉雕这一艺术瑰宝得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惊世之作也不断问世。截至目前,南阳玉雕艺术大师们设计雕刻的《卧龙出山》、《九龙转动花薰》、《鹿鹤同春》、《万里长城》、《九龙晷》等四十余件精品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多件产品被作为稀世珍宝由故宫博物院、美术馆和收藏家收藏。
被誉为“国之瑰宝”、重3500公斤的玉器《渎山大玉海》,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最大的巨型玉雕,为中国划时代的艺术珍品,也是世界玉雕发展史上罕见的杰作。但问包七百多年来,其玉料一直众说纷纭,未能认定。最近,由文化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亚洲珠宝联合会等单位主办的中华宝玉石文化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在论坛上,经过二十余名国内知名玉器考古、收藏专家仔细观察、研究,并与南阳的独山玉矿样品反复对比、鉴定,认定制作于元代、现陈列于北京北海公园团城的《渎山大玉海》玉料为南阳独山玉。至此,一桩“千古悬案”一锺定音。
目前,南阳镇平已成为举世闻名的玉雕之乡,民间从事玉雕者不计其数,走遍世界各地,都可以见到经营玉雕产品的镇平人。

三. 河南省 南阳市 南召县 南召辛夷

南召辛夷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辛夷系木兰科木兰属,又名望春玉兰,既是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收敛、降压、镇疼、杀菌等功效,可治鼻炎、头疼、肺炎、疮毒等症,又可提取香精,制作香料、饮品和高档食品。我市南召县素有天下辛夷第一县之称,其辛夷面积大,产量高,栽培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元明之间,广为栽植”,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明代《本草纲目》也载称“辛夷生于汉,丹阳之道”,即丹江以北的南召、鲁山、淅川为中心的汉水流域。南召县现有辛夷面积8万亩,其中盛蕾面积5万亩,年产鲜药1.6万吨,总产量占河南的80%,占全国的40%,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南召辛夷品质极优,挥发油含量高达3.78%,占全国同类产品之首位。1977年版《国家药典》将南召辛夷列为正品。1991年南阳中药材“仲景杯”国际博览会上,南召辛夷又获金奖。2000年三月,南召县又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辛夷之乡。( 南阳)

河南省南召县种植辛夷已经有着十分悠久的岁月,计算下来,至今有500年以上的辛夷天然植物群落。辛夷与山萸肉、冬花并称“南召三大”,闻名遐迩,近年来南召县用科学技术指导辛夷生产,通过普查、改良选育,从近20个品种中,优选出出口型、丰产型、观赏型3个辛夷类型,在全县大面积栽培。辛夷中含有辛夷素、木兰素、挥发油等化学成分,中医学上以干燥花蕾入药,性温,味辛,古代《本草经》中记载:“辛夷主五脏身体寒热,疗头痛、脑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辛夷能够散风寒,通鼻窍,久服下气、轻身、明目,增寿耐老,主治头痛、脑痛、鼻塞、鼻炎和齿痛等症。同时,辛夷还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兴奋呼吸、抑菌镇痛、抵抗病毒等作用。在东南亚地区辛夷被列为奇缺要药。1983年,县人大还将辛夷花定为南召的“县花”。

南召县的辛夷极富盛名,当地有着中国辛夷生产基地,辛夷种植面积达8万亩、200万株,年产干药50多万公斤,占河南省年产量的80%、全国年产量的40%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辛夷生产基地县,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辛夷之乡”。 1997年版《国家药典》把南召辛夷列为正品。据河南农业大学测定,南召辛夷中的挥发油含量居国内同类产品首位,高达4.82%,高于我国其他产地辛夷含量的1—2倍,1991年,南召辛夷荣获仲景杯中药材国际博览会金奖。

四. 河南省 南阳市 卧龙区 玫瑰花茶

是石桥月季园的之一,用鲜玫瑰花和茶叶的芽尖按比例混合,利用现代高科技工艺窨制而成的高档茶,其香气具浓,轻之别,和而不猛。玫瑰花含丰富的维生素A、C、B、E、K,以及单宁酸,能改善内分泌失绸,对消除疲劳和伤口瘀合也有帮助,另外玫瑰花茶还具有美容养颜,通经活络,软化血管的疗效。

五. 河南省 南阳 方城 广阳大枣

广阳大枣东汉末年广阳枣被列入皇室贡品,明清时畅销江南,当时汉口枣行挂牌“九里山前广阳枣一等”,驰名大江南北。广阳枣鲜红个大,落地易碎,酥、脆、甜、后味香,为鲜食佳品。据河南农业大学化验,每百克鲜果含糖21.72%—33.0%,维生素C289.95—394.3毫克,可食部分占鲜枣的92%,出肉率高于其他品种。风味甘甜,宜鲜食,也可加工成干枣、枣品,罐头和枣汁饮料等产品。其干枣又富于弹性,打包成垛堆放的大枣出包后,一天内恢复原形,便于长途运输。

目前方城县栽植枣树面积1.35万亩,60万棵,年产鲜枣1300吨,除广阳大枣外,还有广阳大圆铃、小圆铃、柱铃、石磙铃、马牙枣、羊奶枣等,此外全县还有野生枣树资源21万亩,1760万株。方城县已确定以广阳镇为中心,建立3万亩广阳枣商品生产基地,年产鲜枣1万吨,并将县属五座果品加工厂年加工能力提高到5000吨,实施全方位开发,市场前景广阔。

六. 河南省 南阳市 淅川县 神仙凉粉

神仙凉粉是荆紫关镇特色小吃,性甘味苦,清热解素,杀菌抗癌;是用境内猴山上的一种野生灌木树叶加淀粉做成的,夏季吃了以后可以清热、解毒、活血,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关于这种凉粉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老家连遭三年大旱,饿殍遍野,十室九空,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灾民,成群结伙地向山外逃荒。途中遇一位神采奕奕的老奶奶,用拐杖挡住他们的去路,和善地说:“你们不必逃荒,荆紫关镇北猴山上有一种树,叶子能做凉粉,糊口度日不成问题。”接着她教大伙如何辩认叶子,如何制作凉粉。说罢驾一朵祥云腾空而去。众多灾民方知是神仙点化,便跪地叩头“多谢神仙救命!”
灾民们返回家园后,按照神仙指点的辩认方法,采回了叶子,又依照神仙教给的制作步骤,果然做出了凉粉,度过了灾年。因这种凉粉为神仙点化,故称之为“神仙凉粉”。
其具体做法是,将采回的新鲜叶子淘净,空水、放到盆中用开水烫匀;再掺凉水搅拌,使其不烫手为宜,接着双手双复揉搓,直使叶子和热水成为糊状,然后用布袋过滤盆中,待冷却后即成凉粉。神仙凉粉用刀片打成小块,浇上油泼辣子、醋和蒜水,味道凉爽口,是夏天消暑降温的极好食品。
灾民们返回家园后,按照神仙指点的辩认方法,采回了叶子,又依照神仙教给的制作步骤,果然做出了凉粉,度过了灾年。因这种凉粉为神仙点化,故称之为“神仙凉粉”。
其具体做法是,将采回的新鲜叶子淘净,空水、放到盆中用开水烫匀;再掺凉水搅拌,使其不烫手为宜,接着双手双复揉搓,直使叶子和热水成为糊状,然后用布袋过滤盆中,待冷却后即成凉粉。神仙凉粉用刀片打成小块,浇上油泼辣子、醋和蒜水,味道凉爽口,是夏天消暑降温的极好食品。

七. 河南省 南阳市 南召县 南召地毯

以棉、麻、毛、丝、草等天然纤维或化学合成纤维类原料,经手工或机械工艺进行编结、栽绒或纺织而成的地面铺敷物。它是世界范围内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工艺美术品类之一。覆盖于住宅、宾馆、体育馆、展览厅、车辆、船舶、飞机等的地面,有减少噪声、隔热和装饰效果。
地毯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中国地毯,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以手工地毯著名,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300多年以前;有实物可考的,也有2000多年。它始于西北高原牧区,当地少数民族为了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利用当地丰富的羊毛捻纱,织出绚丽多彩的跪垫、壁毯和地毯。由于维、蒙、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创造,并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东各国互相交流,逐渐形成了卓越的古代中国地毯艺术。
地毯采用优质的纯羊毛,再经过选毛、洗毛、梳毛、染色、织毯、剪片、水洗等工序加工而成。它具有毛质优良、技艺独特、图案典雅的特点,在国际上独树一帜,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工艺品。
地毯是用棉、毛、丝、麻、椰棕或化学纤维等原料加工而成的地面覆盖物。包括手工栽绒地毯、机制地毯和手工毡毯。广义上还包括铺垫、座垫、壁挂、帐幕、鞍褥、门帘、台毯等。新石器时代人们用兽毛捻纺成线,编织成粗厚的毛织品,用以铺地。

中国东汉墓出土的地毯残片为典型的手工栽绒地毯。汉代以后丝绸之路促进中原地区地毯生产。元代由于蒙古族人民以游牧生活为主,所以地毯生产比较发达,宫廷下设地毯作坊。明清时期新疆、西藏、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区的地毯生产有了发展,在继承传统地毯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织锦、刺绣艺术的特点,创造出独特的寓意吉祥的地毯图案,并且一直流传。20世纪,北京、天津建立了生产出口地毯的企业,成为中国地毯的重点产区。

世界手工栽绒地毯的传统产区集中在东亚、中亚以及欧洲和亚洲交界处的各个国家。自1720年英国首创布鲁塞尔地毯织机,机制地毯应运而生,发展至今机制地毯已占世界消费总量的99%,手工地毯仅占1%。地毯分类方法很多,按制造工艺分有手工栽绒地毯、手工编织平纹地毯、手工簇绒地毯、手工毡毯、机制地毯;按用途分有地毯、炕毯、壁毯、祈祷毯等;按原料分有羊毛地毯、丝毯、黄麻地毯、化学纤维地毯等。

八. 河南省 南阳市 淅川县 香花辣椒

香花辣椒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香花镇位于亚洲第一大水库--丹江口水库西侧,以镇中心的香花辣椒城为核心。辣椒城于1992年建成投入使用,占地近9万平方米,南北长1050米,东西宽84米,建筑面积26400平方米。一字排开的四大城门均为仿古式建筑,雍容华贵;城内建筑布局合理,设计新颖;赏心悦目的花园式环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商贸、洽谈、交易场所。

香花小辣椒是1978年从日本枥木县三樱市引进的原种,后经过培育,更加优良。1993年因其色泽鲜、皮肉厚、辣味浓、油分大、营养价值高等特点,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定名为“香花小辣椒”。

目前,这种辣椒已发展成为国内同类产品中品质最好、品牌最响、最具区域优势、备受国内外客商青睐的南阳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产品之一,也是深圳、天津、广州等口岸的免检产品。

辣椒城建成后,因其优美的环境、繁盛的商贸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四川、湖南、广东、贵州、天津、深圳等20多个省市、130多个县市近150家客户在这里开店经营。它还带动了淅川县域内乃至周边邓州市、内乡县的小辣椒生产和加工,使其种植面积及质量大幅度增长和提高。

辣椒上市旺季,日客商流量达2万余人,年吞吐辣椒10万吨,成交额达5亿元人民币,成为全国最大的辣椒交易市场。干椒还飘洋过海,远销日本、美国、菲律宾、东南亚、香港等17个国家和地区,饮誉海内外。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香花辣椒

申请登记人:淅川县辣椒协会

登记证书编号:AGI00333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

外在感官特征:

香花辣椒的品质特点可以用十个字概括,即:形美、色鲜、肉厚、辣浓、味香。

形美:是香花辣椒的植株生长紧簇,辣椒大小均匀,青椒深绿色,老熟椒红色或紫红色,光亮鲜艳。是当今国内外所有辣椒品种的佼佼者。故有“香花辣椒一片红”之美誉。

肉厚:香花辣椒果肉厚,肉质嫩脆、口感舒雁。果肉厚度为0.05mm,备受人们喜爱。

辣浓:香花辣椒辛辣味强,适宜制干椒。

味香:香花辣椒辣香兼备,香醇可口,细细品味,绵绵悠长。

内在品质指标:

每100克香花辣椒产品中干椒,含有蛋白质14克,脂肪10.4克,碳水化合物60.3克,钙200毫克,磷300毫克,铁23.1毫克,维生素A 0.52毫克,维生素B1 0.05毫克,干椒0.6毫克,维生素B2 1.36毫克,尼克酸15.3毫克,维生素C 59毫克,钾2400毫克,钠20毫克。香花辣椒营养丰富,国字名牌是当之无愧。

香花辣椒的地域保护范围为河南省淅川县境内的香花、九重、厚坡、马蹬、仓房五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7′~111°79′,北纬32°69′~32°03′,南北宽43千米、东西长50千米,总面积1670平方米,产地面积8000公顷,年产量50000吨。

九. 河南省 南阳 新野县 南阳油茶

喝一口漂着嫩绿的葱花、焦黄的芝麻的咸香可口的油茶,仔细品味那细小的芝麻,那香就在舌尖,那味含的口中。慢慢咀嚼那碾成碎块、炒成焦黄的花生,齿香盈余……南阳油茶的魅力不知倾倒多少食客。旧时,南阳城里卖壶装油茶的小贩那“喝———油茶”粗声怪气的叫卖声,更是古城南阳饮食文化的一道风景。

南阳的油茶,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解放前卖油茶的小贩卖的大都是壶装油茶。壶是铜制长脖壶,壶嘴长长的,外套棉套保温。往外倒油茶也是一道“景观”:小贩以脚顶起壶尾,油茶顺壶嘴呈弧状喷出,顿时香气四溢,令食客垂涎。南阳人还为卖油茶的小贩编了一个顺口溜,生动形象:“卖油茶的生得苦,黑了(晚上)白天背夜壶,屁股一撅头一点,倾刻就是一大碗。”

南阳油茶配料为面粉、花生、芝麻、香油、核桃仁、葱等,味道浓郁,咸香适口。

南阳油茶为泊来品,其起源与佛教文化有一定有渊源。

佛教的传入,对我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佛教禁戒宰杀动物,食素(佛教徒食素始由梁武帝提倡),促进了净素烹饪流派的兴起和发展。

清朝是我国饮食文化大盛的朝代,开创了前所未有的饮食文化新局面,研制出了一大批新型食品,油茶就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是典型的佛教文化产物。清朝雍正帝信佛教,喜欢素食。相传雍正皇帝为治黄河水患带着大批人马亲临河南,视察黄河。一天来到武陡县,知县吴世碌深知雍正喜爱素食,便召来县内名厨。当时有一厨师姓牛,祖居南阳,在武陡当差,煞费苦心地想出了一个讨好雍正的办法:把花生炒黄去掉外皮和内衣,把嫩黄的花生仁再分成两片;把核桃仁也稍炒出香味,切成豆子大小的块状,再把芝麻也炒出香味;还有面粉加入适量盐放入锅内炒出香味。最后把这些花生仁、核桃仁、芝麻、面粉加一小勺香油,同时放在一容器内搅匀,加上水调成糊状,倒入沸水中做成汤。汤做好了,顿时香味扑鼻,令人垂涎,盛了一碗,敬献给皇上。雍正食后大加赞赏,问是什么食品,牛师傅跪下回奏道:“皇上,这是小民家祖传食品油茶”。雍正吃得高兴,立即指令油茶为朝廷贡品,并传旨开油茶馆。油茶因雍正而声誉鹊起。雍正走后,吴县令依法广为制作,并开油茶店大赚油茶钱,将上好的油茶进贡朝廷,中等的卖给来往客商,下等的卖给普通百姓。南阳的油茶大约就是在此之后兴盛的。

油茶,不仅在河南在南阳有名,在国外也享有一定的声誉。解放前留学欧洲的学生常有背着长脖壶,沿街叫卖油茶勤工俭学的。据资料记载,现在巴黎街头的华人餐馆仍以油茶为上等汤食。

十. 河南省 南阳市 镇平县 镇平地毯

镇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西北测,伏牛山南麓。辖12镇11乡,总人口93万,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是“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和“全国村镇文明建设示范点县”之一,是国家命名的“中国地毯之乡”。

镇平地毯生产始于70年代,经过20多年的风雨创业,镇平地毯形成了龙头在国际市场、龙尾在千家万户的大型集团规模,走出了一条科、工、农、贸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成为县域经济的又一特色支柱产业。
镇平地毯采用蚕丝、羊毛为原料,经图案设计、染色、编织、水洗和平毛等工序精制而成。图案华美,色泽艳丽,有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种造型、既可挂壁,也可铺地,表面平整,质地细密,广泛用于室内装饰,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尤其是1000道精工超簿型洗净丝织地毯,实现了波斯、伊朗两种纹样艺术在图案上的有效组合和单位平方内含结数量的最高密度化,开创地毯历史之先河,填补了世界丝毯行业的又一空白。在1998年元月世界最大的地毯交易会——德国汉诺威地毯博览会上引起极大轰动,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会》。

1989年,镇平地毯集团公司化学水洗丝毯攻关小组通过大胆探索,一种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保值性的超薄型丝毯工艺研制成功,该产品图案清晰、光泽明亮、质地柔软、富有弹性,能折叠、便携带、鼠不咬、虫不蛀,且长期保存不变质、不褪色,填补了中国丝毯发展史上的空白,投放国际市场后,倍受外商欢迎,销售价格增长43%以上。该产品被评为省轻工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优秀新产品一等奖,荣获轻工部颁发的科技进步奖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
在科技攻关中,企业还成功研制了丝毛交织地毯。这种产品原料宜购,生产周期短,资金周转快。既有观赏价值,又有使用价值。投放市场后,受到日本及美国中下层消费者的欢迎,成为镇平地毯的又一拳头产品。接着,又成功研制了高道数薄型丝毯和精工簿型洗净丝毯,荣获省、部科技成果新工艺奖7项。1993年9月23日,在德国法兰克福世界地毯博览会上展出时,各国商人对镇平地毯兴趣浓厚,德国地毯巨商托卡斯专门为之举行的剪彩仪式,并邀请南阳地区行署专员李清彪、镇平地毯集团工业公司总经理王进生参加。高道数丝毯的研制,不仅节约原料三分之一,而且销售价格比低道数丝毯高出4倍,每年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
至目前,公司已形成丝毯、丝毯合织毯、羊毛毯、绢丝毯等6个产品序列,开发研制高、精、尖系列产品360个,花色品种1400多个,其中有56种获省优、部优和省以上科技时步发明奖;1990年夺得国家质量最高奖——金杯奖。水洗丝毯和500道、600道、700道、800道、1000道超薄丝毯填补了国内外62项空白,镇平“华新”牌地毯已成为世界地毯的知名品牌。

在地毯工业发展过程中,各级领导对地毯公司的发展十分关心,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岚清、宋健、李长春、李德生、袁宝华等先后到公司参观指导,并对公司的快速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李德生专门为裕隆经贸公司题名,袁宝华参观后挥毫题写“质量第一,品种第一,开发技术,加强管理”。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