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恭城瑶族自治县特产食物 恭城特产有哪些可以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恭城瑶族自治县特产食物 恭城特产有哪些可以买更新时间:2022-05-13 01:14:37

一. 青海省 海北 门源回族自治县 沙果

乐都沙果色艳多汁,香酥脆甜。沙果,为苹果属的果品之一。它又有花红、香果、冷金丹等别称。沙果性甘温,营养丰富。

二. 广西 柳州 融水苗族自治县 融水禾花鱼

禾花鱼因吃禾花而得名。那些禾花鱼苗,都是苗胞们在清泉中用古老的方法培育的,然后把鱼苗分养到各梯田中。禾花鱼从不喂什么东西,吃的都是一些天然水虫子和滋生在禾苗上的害虫,更是以禾花为主食。每年的六七月份,正是禾花盛开的时候,那些糯米禾花,在风中飘落入田水中,禾花鱼欢抢食禾花,以禾花为食。等到禾花凋谢,结成了谷粒,田里的禾花鱼个个也长得肥美。待到糯谷变黄,芳香远溢时,禾花鱼也是最美味的时候了。这个时候,山里的苗胞们带着禾剪,背着一篮篮的糯米饭,邀亲朋好友,去剪禾,同时也是去山上野炊,去烤禾花鱼,进行野外亲朋好友团聚之炊。

制作工序

只需从山上砍一大堆木材,整把整把地丢进火堆里烧,熊熊火焰烧得“噼哩啪啦”的响,场面颇为壮观。熊熊的篝火,映红了每一个堆满笑容的脸。如何将禾花鱼固定在碳火上烤也是得讲技巧。长辈们从山上砍来一些脚拇指大的木棍和竹竿,用刀把竹竿前半部分剖开,然后把一条条活鱼夹进去,用绳子拴紧,然后放在火上活活地烤。烤禾花鱼要整条整条地活烤,等鱼烤得黄糊黄糊时,便散发出一股股淡淡清香的芬芳,鱼就算烤好了。在烤鱼的同时,要在火坛里放进一些白卵石烧烤加温,这是有用处的。等到鱼烤好时,就用火烤干一些野菜,掺些干辣椒,把野菜搓成粉状,放进竹筒里,把辣椒一起放进去冲碎,然后放上清泉,等到火坛里的白卵石烤热了,就一个一个地放到竹筒里,只听见竹筒里冒出一股股热气,还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这道野味调料也就做好了。野餐也就可以开始了,大家聚在一起,三五一堆,一手抓糯米饭,一手拿禾花鱼沾上野味调料,就可以吃了。竹筒里散发着股股竹子的香味,喝起酒来别有一番味道,清香得很。

三. 广西 桂林 恭城瑶族自治县 桂北油茶

    环绕桂林四周的各县少数民族都盛行“打”油茶,据说桂北油茶曾被乾隆皇帝誉为“爽神汤”。

油茶不说煮而称“打”,是各地的统一称法,而各地的油茶却各有其不同的风味。油茶的统—制作方法是以老叶红茶为主料,用油炒至微焦而香,放入食盐加水煮沸,多数加生姜同煮,味浓而涩,涩中带辣。恭城一带还再加磨醉的花生粉,使味道多了醇厚少了涩,并因煮的时间恰到好处,使恭城油茶被举为各地油茶之冠,享誉桂北和广西各地。

喝油茶必须配以各种佐食的小吃,都是各种油炸和炒香的食品。苗、瑶、侗等少数民族地区佐食多半是炒黄豆、炒花生米、爆玉米、炸花生米,再则就是糯米饭团或糯米粉糍粑。恭城平乐一带县城佐食则较为考究,酥炸小吃往往在十数种以上,请客人喝油茶往往摆上一桌子的小吃,看起来就像请客吃饭。侗族以油茶敬客是一种礼节,主人双手捧茶敬客,并说些谦恭的话,善歌者还以歌代言,客人必须喝完两碗,才算给主人面子,也是取“好事成双”之意。两碗之后不想再喝,便将碗筷一并交给主人,如果只交碗不交筷,则表示还想继续喝,主人就高高兴兴地再斟满一碗油茶送到客人手里。瑶族则在第一、二碗送来时不送筷子,并将米花、炒豆之类的小吃加入碗里。喝完碗里的茶还留些小吃在碗底,以示有余不尽,直到喝第三碗才送上筷子,所以客人必须喝三碗以上,只喝一两碗,主人会不高兴的。

喝油茶不分季节,一年四季、一天早晚都喝。客人到来则不分早晚,随时煮好奉客,而且更为丰盛。( 桂林)

居住在桂北地区的苗族、瑶族、侗族均有打油茶的传统风俗。桂北各少数民族制作油茶的方法大同小异,简单地说,就是在铁锅中烧上适量的花生油或茶油,放入茶叶炒过,然后加水,边煮边捣打,同时加入生姜、盐、糖,一锅香气四溢的油茶就打成了,瑶族人打油茶时,先将糯米蒸熟晾干,成了“阴米”,然后把茶油或花生油倒入锅中烧沸,接着阴米入油锅中炸成米花,同时也把花生、黄豆、糯米油果等炸好,再抓一把生贴米炒焦后拌以茶叶小炒片刻,立即加水并放生姜片至锅中,用专用的捣打工具(基本上是由木头制成)不停地捶打以使味道浸出,煮沸后用编织得密密的竹漏勺将茶叶过滤去渣,盛入粗瓷碗中,放入适量的油米花、炸花生、炸黄豆、油果子等,客人再根据自己的喜爱加上葱花、香菜(灌阳、平乐一带的油茶更加随心所欲,可以加入干鱼仔、虾子、米粉、排骨),调入盐巴、辣椒等,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油茶便在你的面前了。打油茶打油茶,油茶可以三五次地反复进行捶打,其中以第二次或第三次打出的油茶口味为最佳。“一杯苦、二杯涩、三杯四杯好油茶”。第一碗,浓浓地,涩涩地,一碗下去,苦里微甜,第二碗盛上来,茶色微淡,客人再喝,嘴里便开始有了回味,第三、四碗再上来,茶色清亮,再品,口中自然生津。油茶一来防寒去病,二来提神爽脑,三来是主人示好客之意。油茶也可以配上各种粑粑同吃,在有些地方(如灌阳、平乐)还可当正餐,该算是居家待客的上等饮品了罢!“一碗又一碗,姑娘情浓浓”,喝油茶会上瘾,可别醉倒在茶里了......有客自远方来,好客的恭城人总要打上一锅油茶,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之意。假如你有幸走进了到恭城瑶族人家,到热情的瑶族人家里喝油茶吧,与主人坐在锅边,细细品茶,慢慢聊天,田园诗意渐渐地曼声在这一碗香香的油茶中......

现在,桂林各少数民族兄弟的油茶已进入餐饮市场,成为人们品尝美食的又一选择,桂林人还“发明”了各种以油茶为主的“油茶火锅”,如油茶鱼、油茶鸡等等。

四. 广西 柳州 融水苗族自治县 艾糍粑

艾糍粑也叫清明糍粑,通常于清明节前后采摘刚出芽时的艾草制作,是融水清明节时用来祭祖的食品之一,也是融水一种特有的民间小吃,一个个绿油油的,圆润饱满,散发着艾草特有的清香和糍粑天然的糯香,和着香甜的花生芝麻馅,让人食欲大增。

原料 :田艾(清明菜)、豆沙、糯米粉

制作方法:

第一步:煮艾草

用大锅把水烧开,加少许碱,放入洗净的艾草,不要加锅盖,中小火保持水微开,用筷子稍翻动艾草,使其均匀受热,煮至叶子变得青黝黝的,用手掐艾梗,绵软至一捏就断即可关火。煮制过程中盖锅盖会导致煮出来的艾草发黄,色泽不鲜亮。放碱是为了去除艾草中的苦味。

第二步:浸泡煮好的艾草

将煮好的艾草捞出泡入凉水中,漂去苦味,泡差不多12小时,期间最好换两三次水,以便苦味充分渗出。

第三步:剁

泡好后,捞出艾草挤掉水份,剁碎,剁到没什么茎就可以了,这样最后吃的时候口感才会细腻,不会在吃的时候吃出一根草来。

第四步:炒

剁好的艾草放入干净锅中用中火炒一会,闻到香味即可,也可加入少许色拉油,这步是起到提香的作用。

第五步:和面团

炒好的艾草,加入糯米粉、白糖,倒入刚烧开的水,边倒先用筷子将其充分搅拌,等温度降下来后,用手揉和成艾草团。一定要用很热的水,使糯米粉遇热变成粘性,和的时候才好成团,包馅的时候更好操作,成品的外形和口感更好。加糖量别太多,和好后面团有微甜味即可,因为馅料也是甜的,糖多太腻。

第六步:包

取一小块和好的艾团,捏成小碗形,放在手心包入馅料,封口,整成圆球状,再压扁一点,在底面抹点油,放在一张柚子叶上,也可以在包之前在手心里抹油。艾草米团不像面团那么有延展性,做的时候要靠按、压、捏的劲儿,不能在手心里揉搓,不然就散开漏馅了。

第七步:蒸

做好后上,冷水架锅蒸,水开之后半个小时就可以吃了。

五. 新疆 伊犁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伊犁特曲

伊犁特曲产于伊犁河谷的肖尔布拉克。该地泉水明澈清凉,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乃是酿造美酒十分难得的水源。酒味纯正,舒心爽口,醇厚甜绵,香气浓郁,回味悠长。在1992年日本东京第四届国际酒类博览会上,新疆的伊犁特曲、伊犁特酿,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

六. 新疆 巴音郭楞 焉耆回族自治县 烤肉飘香

烤肉飘香

每当你徜徉在城市的小吃街或喧闹的夜市,一缕馨香的烤羊肉味不时窜入你的鼻息。有时烤肉摊像个偌大的磁场吸引着你,你闻着那股辣香味,干咽着口水,而烤肉师傅恰好将肥香流油的烤肉放在你的面前,一时间你豁然开朗,迫不及待地吃下一串烤肉,任香气在肺腑之间回荡。一年四季,烤肉师傅都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从安置烤具开始,到点燃炭火、切肉、串肉、上架、煽火、翻串、上佐料,甚至细致到肉块如枣一般大小,一根铁钎子穿好红白相间的肉片,撒上红色的辣末、绿色的孜然、给人以色香交融的吸引力。还有烧烤的时间、火候、佐料的多少,其考究成度、精细程度、操作时的娴熟程度,那洋洋自得,不文不火、不高不低的吆喝声,都完全可视为一种行为艺术。

热辣肥香、风味无穷的烤肉摊长年摆放在那儿,空气中弥漫的全都是烤熟的肉香。约一米高的铁制烤肉槽子内装着旺旺的炭火,呼呼的炭火团恰似盛开的“火花”。每当微风四起,火星闪烁,轻烟腾起,烤肉师傅在弥漫的烟雾中娴熟的烤制着肉串,偶尔也会有油滴溅在炭火上,浓浓的白烟从烤槽中袅袅升起,烤肉师傅的身影随风若隐若现,有时会“犹抱琵琶半遮面”,烟雾中笼罩的一切,扑朔迷离,影影绰绰,使人如临仙境一般。

轻烟散尽,烤肉摊前依然是那样炽热。天热无风时,烤肉师傅便手挚一块尺许见方的薄木板煽起火来。炭火呼呼作响,烤肉滋滋乱叫。人在火光的映照下,在肉香的包围中,格外惬意、畅快。不消五分钟,肉熟了,烤肉师傅便利索的收扇,拿一只盘子装好,递于你—一种很世俗很特别的幸福会洋溢在烤肉摊的周

遭,将你围裹起来。

一顿美美的饱餐之后,消失在城市的尽头。享受美好生活的男女老幼,沐浴在新时代的春风里,一阵阵馨香从烤肉摊中飘出,似乎缘自母亲的体香一般,一种民族精神在生命中繁衍、继续、生生不息。

七. 广西 贺州 富川瑶族自治县 富川脐橙

富川脐橙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富川脐橙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富川脐橙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桂东北,地处农业部划定的“湘南─桂北─赣南”柑桔优势产业带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5′21″-111°28′50″,北纬24°37′21″-25°09′20″,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9.2℃,极端最高温度为38.5℃,极端最低温度为-4℃,全年≥10℃的活动积温为6017.4℃;年均降雨量1699.7mm,年均相对湿度为75%;年均日照时数为1573.6小时,无霜期318天,土质为沙质红壤,土层浓厚、疏松、肥沃,通透性好,富含P、K、Fe等元素,土壤PH值在5.5-7.5之间。 脐橙,是柑桔中的一个品种,富川种植柑桔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有文字记载的县志现仅存的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和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两种版本都有种植柑橙的记录。2005年广西名优品牌志对富川种植脐橙也有专门论述,中国瑶族通史对富川种植脐橙也有专门记载。 脐橙已成为富川主要产业,全县十二个乡镇都种植脐橙,到2015年底止,全县脐橙种植面积33万亩,产量22.4万吨,总产值6.72亿元。

名称: 富川脐橙 产地: 富川

    产地属亚热带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9.2度。广西富川国有立新农场现有3500吨,果形呈鹅蛋形,橙色鲜艳,果肉脆嫩,入口化渣,汁多,香气浓郁,富含维生素c,果实色、香、味优于其它柑桔品种而誉为“柑桔皇后”。

    1996年纽荷尔、罗伯逊脐橙在中国农业博览会上分别获金银奖,1996年被国家南亚办指定为脐橙生产基地,1997年获得使用绿色食品标志,2003年“富-”脐橙被评为2002年度广西名牌优质产品。

1981年,富川从中国柑桔研究所引进美国脐橙,经过多年悉心“照料”,成就了今天的富川脐橙。实际上,很多人并不知道,脐橙“安家”富川是偶然的。1981年的一天,位于重庆的中国柑桔研究所从美国引进200株脐橙苗,计划将果苗“嫁”到福州市。这批果苗坐飞机抵达福州机场,短暂呼吸几口气后,居然返回了重庆。出了什么意外?原来,果苗到了机场,竟然无人“迎亲”。

这样的事情让中国柑桔研究所“很没面子”。中国柑桔研究所决定重新给这200株美国脐橙苗找“婆家”。分析桂东北区的气候环境之后,中国柑桔研究所的专家认为富川也适合脐橙栽培。这样,200株美国脐橙苗重新登上飞机,飞到桂林。富川有关部门的人员兴奋不已,早就在桂林的机场等候,接到“新娘子”后立刻返回富川,第一时间将它们栽在富川立新农场。

果苗栽下后,一数,只有197株,并不是中国柑桔研究所说的200株。后来分析原因,大概是在转途中死了3株果苗。这197株果苗有7个品种:“纽荷尔”、“萘维林娜”、“大三岛”、“华脐”(即华盛顿脐橙)、“佛罗斯特”、“罗伯逊”、“朋娜”。在美国,它们都是优良品种,来到富川后,并不都适应,有的产量很低,有的市场不看好。例如,“朋娜”脐橙的果形特大,在国内市场不好卖。“纽荷尔”脐橙和“华脐”因品质好、产量高、果形适中,且上市时间相错,在富川大面积推广,目前富川脐橙主要是这两个品种。

经过20多年努力,富川脐橙由区区197株发展到2009年18.2万亩的种植规模,至于有多少株,谁也没有去数过。另有一个数字可见一斑:近年来,富川每年培育出来的脐橙苗达80万株以上。

富川脐橙成名的那一年是1995年,它刚好“14岁”。在当年农业部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富川脐橙中的“纽荷尔”、“罗伯逊”、“朋娜”3个品种分别获得金奖、银奖和铜奖。

独特的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造就了富川脐橙,其特点是色泽鲜艳,肉质脆嫩,风味浓郁,无核化渣,可溶性固形物(主要指含糖量)高达13%~15%。一般来讲,可溶性固形物超过13%的水果,就属于清甜型。另外,闻起来很香是富川脐橙具有的另一个性。

在1995年以后的10多年时间内,富川脐橙接连不断地拿奖,不仅有国内的,而且有国际性的。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10月,全国4大脐橙产区30多个县送了95个样品参加评比,富川的富-脐橙获得第一名,拿到了国内第一个“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

地域范围

富川脐橙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富川县县域内,位于桂、湘、粤三省区交界,属农业部划定的“湘南—桂北—赣南”柑桔产业优势带。地域保护范围位于东经111°05′21″,东至东经111°28′20″,南起北纬24°37′21″,北至北纬25°09′20″。包括富阳镇、古城镇、莲山镇、白沙镇、新华乡、福利镇、石家乡、葛坡镇、麦岭镇、朝东镇、城北镇、柳家乡等12个乡镇及国有立新农场。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富川脐橙以纽荷尔品种为代表,果实椭圆形,橙红色,美观,平均单果重332g,平均果实纵径88.4mm、横径83.1mm,果形指数1.06;果顶微凹,具脐,为闭脐;果皮光滑,平均果皮厚5.28mm,不易剥离;可食率74.97%,肉质细嫩脆口,汁多味甜,无核化渣,风味浓郁,富香气,品质上乘,果实耐贮藏。 (2)内在品质指标:可溶固形物含量10g/100g-15g/100g、总酸量0.5g/100g-0.7g/100g,总糖8g/100g-11g/100g,维生素C含量53mg/100g-57mg/100g固酸比10:0.5,可食率73-76%。 (3)安全要求:富川脐橙产地选择IVY5016—2001《无公害食品柑桔产地环境条件》进行,种植过程执行IV/T5015—2002《无公害食品柑桔生产技术规程》实行无公害化、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对照行业标准,进行无公害生产认证。 (4)包装:采用牢固、洁净、无毒、无异味的纸箱、塑料为包装材料,包装材料符合CB/T5737的规定。 (5)贮存:鲜果的贮存地应阴凉通风、防晒、防雨、无毒、无异味、无污染源,严禁烈日暴晒或雨淋,不得与有毒有害、腐败变质、有异味的物品同时存放。 (6)运输:运输工具应清洁、无毒、无异味、无污染等、并应有防晒、防雨设施,不得与有毒有害、有不良气味的物品同时存放。

八. 贵州省 铜仁 松桃苗族自治县 紫色红薯

贵州省松桃县太坪营乡永红村地处梵净山东麓,位于贵州东北边缘川、湘、黔三省交界处,这里山清水秀、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森林植被、山川河流仍然保留着原生态的景像。当地土质肥沃,多为酸性红壤,地势较为平坦。得天独厚的土壤和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营养保健价值很高的特色农产品的培育。

永红村建有特色农产品原生态生产基地3000亩,主要生产紫色红薯、紫色马铃薯、蓝莓浆果等紫色、蓝色花青素特色农产品。农作物的生产全部采用生物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不施化肥和化学农药。注重于原生态的生态系统平衡,其产品安全、环保、质优。2009年该村种植紫色红薯250亩,由于种植的紫色红薯品种质量好、商品外观好、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欢迎,产品销往重庆、怀化、贵阳,被消费者称为“紫罗兰”红薯。 2010年该村种植紫红薯1000亩,总产鲜薯2000吨。

太坪营乡永红村2010年被国家发改委授于“中国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区”称号,2011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九. 广西 柳州 三江侗族自治县 三江侗族油茶

三江县是广西柳州市最北面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境内的老百姓都有打油茶的习俗,特别以侗族、苗族为甚,如草苗一天至少要喝三餐油茶,早上起来先喝油茶再出工,中午收工回来先喝油茶再吃午饭,晚餐也先喝油茶再做饭。那么老百姓这种打油茶的习俗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得从中国史上的两次禁茶事件说起:

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但是,在中国史上的金国却有两次禁茶事件,据顾炎武《日知录》所引据《金史》说,一次在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一次是金宣宗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第一次因尚书省奏,“茶,饮食之余,非必用之物,比岁上下竞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商旅多以丝绢易茶,岁费不下百万,是以有用之物易无用之物也”。原来是因为金地在北方,是以游牧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其国内不产茶叶,进口茶叶所费甚大,所以要禁;但章宗下令禁茶,只禁民间,“命七品以上官,其家方许食茶,仍不得卖及馈献,不应食者以(斤)两定罪赏。”。第二次省臣奏言虽仍称之为“非余食之急”,但说得比较明白,云:“茶本出于宋,……而边民又窥利越境私易”,这无异是以“有用之资”资宋。原来不是因为茶叶“无用”,而是因为资财“有用”,要保护国力,在宋金对峙、时战时和的状况下它尤感必要。这时,“许食”的级别也提高了,不再以七品为起点,而是须“五品以上官”;禁令也严了:“余人并禁之,犯者徒(刑)五年,告者赏宝钱一万贯”。为什么“无用之物”的茶,到了七品、五品以上官吏宅第就“许食”,就不再是“无用之物”了?可见“无用”云云只是托辞,我们姑且不去管他,但是农民“食茶”已成习惯岂能说禁就禁得了的?这样老百姓也只好想出其他的招法了。你官府不是禁茶吗?难道你还禁汤禁菜不成?于是就改变了“食茶”的方法,他们先放少许米在锅中用油炒焦,再投入茶叶稍炒一下,最后放水渚成茶汤,食时佐以各种菜肴或干脆用以泡饭而食。这样就巧妙地把“食茶”变为食菜食汤了,官府自是奈何不得。五代十国两宋时期,北方人民不堪金人统治纷纷南迁。随着金、元的大举南侵,北方的游牧民族也继续南迁,特别是元朝时期,汉族向边疆地区迁移;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到了明初,朱元璋驱赶少数民族,他们逐渐迁徒至湖南和与湖南交界的广西。(如今有些人还能在湖南通道县自己的宗族族谱上寻祖追宗。)而他们的“食茶”方法也逐渐演变成一种饮食方法与饮食文化传承下来。现在生活在三江县八江乡布代村的草苗可作佐证,从他们的服饰和他们饮茶文化上看,他们很可能是蒙古族的后裔。他们说侗话唱汉歌着蒙服,特别是女人着长衣服,扎腰带,很像蒙古的服装,女人和男人扎的头巾,都和现在的蒙古人类似。只不过现在是就地取材,用当地的蜡染布来制作服装罢了。他们的鼓楼顶,不像侗族用的是葫芦,而是奔马(马是游牧民族的图腾)。还有一些习俗更能体现草苗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渊源,就是在打油茶时,碗里都放一种或竹、或木质刀状的 “签”,这是由蒙古族的餐刀演化而来的。用他们自已的话说是“由于祖先为游牧民族,有着喝茶割肉的习惯” 故沿习至今。

众所周知,中国茶道经历了煮、煎、点、泡四种饮茶技艺的演变历程。“寒夜客来茶当洒”,正如我们汉人接待来客必须奉茶一样,由于上述少数民族饮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当客人进侗家、苗家时,他们不递开水不备茶,而是打油茶来招待客人,这与汉人的奉茶礼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油茶:侗族历来有“打油茶”的习惯,凡到三江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都自然“染上此好”,故侗家喜种植茶叶树,代代相传,喝油茶是侗寨民众的早餐主要饮食方式。

茶叶:三江盛产仙人山茶,品质很好。江、浙一带的茶叶商户经常坐地三江等待收购上等茶叶。优质茶叶产自八江、独峒、同乐。农民靠产茶致富,积极性高涨,“十五”期间茶叶生产将成支柱产业。

油果:用大糯制,用三江植物油茶油炸出的油果脆香。

油茶的制作方法

三江油茶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原料:茶叶(专用的油茶茶叶),油果,荫米,花生米

先把荫米用油炸成米花(最好用茶油),油炸花生米。然后就是煮茶水了。在锅里放少许茶油,烧热,放茶叶翻炒,烧半焦,放水煮沸,滤去茶叶,加上荫米,花生米,油果,葱花。喜欢吃咸的就加盐,甜的就加糖。这是最简单的。想要丰富点的就买点猪肝粉肠,烫点青菜。

打油茶源于侗族,柳州的苗、瑶和部份壮族也都有用油茶待客的习俗。三江的油茶是很有名的,制作有简易,也有精工,吃油茶历史久矣。侗家人喜欢吃油茶,每天除了三餐正餐之外,还要打一到三次油茶。解放前,一天分三次出工,早上,人们空腹去作两个来小时的工,回来先吃一碗油茶,休息一会,再吃早餐。早饭后,再出工三个来小时,午饭前也先吃一碗油茶,午饭后上鼓楼去闲聊,八、九点才吃晚餐。这种一日三次油茶,都是比较简便的、低档的。在油锅里放下老茶叶,烧半焦,冲水,煮熟呈黄色后,放盐便成油茶,放一小团饭或玉米或豆子之类在碗里,泡进茶水,就可食用了。

比较高档的油茶,制作就比较复杂了。先把阴米用热油炸成米花,然后油炸花生或黄豆,再炒猪肝、粉肠或瘦肉、香肠,再煮汤园或烫糍粑片,最后煮油茶。有的还加些生米、姜泥、蒜子,待茶煮沸,滤去茶叶,加上盐、葱花、茼蒿或菠菜等佐料,即成香喷可口的油茶了。过年时招待客人的油茶特别讲究,通常客人要吃四道油茶,这四道油茶又称:一空、二园、三方、四甜。一空,指第一道油茶有米花、油果、花生米和猪肝、瘦肉、粉肠;二园指的是第二道油茶在"一空"的基础上添加了水园;三方,是在"一空"的基础增加了切成方粒的侗粑;四甜,让客人喝糖水润喉、清嘴。过年时,不论到哪一家,一定要吃完这四道油茶,用本地人的说法是"油茶一吃吃到底,不吃到底不讲礼"。

吃油茶也有一套程式;第一回吃小半碗的油茶,只放些米花和花生;第二碗多加些佐料,还有五六碟酸菜、酸鱼、酸肉和牛肉巴之类供食用者送茶;第三、四碗主要是汤园或糍粑片,如来不及作汤园、糍粑,则用糯饭代替。第五碗多为甜品。这种高档正宗的油茶,一般都要吃够五小碗,主人才高兴,不然,主人以为自己打的油茶不好吃,客人才不领情。

十. 云南省 怒江 泸水市 瑶族三角帽

瑶族妇女戴的帽子都是三角形的。三角帽用竹片扎成架子,然后用一幅白布将架子四周扎起,用绳子扎牢,再用一幅绣有花纹图案的青蓝色方帕从后边向前边履盖而成。

戴帽子前,头发用猪油和蜜蜡梳顺,戴上帽后,将头发和帽子牢固地粘在一起,以保刮风或是躬身劳作时,帽子不掉下来,帽子戴上头后,不轻易脱下,因为猪油和蜜腊都来之不易,所以有的人一辈子都不洗头。生活好,有条件的妇女,一个月脱两次帽,拆下帽后,将长长的头发向后拨,背脊后烧盆火,将发腊慢慢烤溶,然后将头发梳顺。没条件的人家,几年都不脱一次帽。

戴上这种高而重的帽子,上山砍木钻筋蓬,下田插秧劳作,都很不方便,且很不卫生。解放后,载三角高帽的习俗已基本改变,只有一些偏僻的地方,在年长的妇女头上,仍可见此帽。现在瑶族妇女大都喜欢用四方花巾或花毛巾覆盖头顶。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