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东莞桂圆干特产有哪些 带皮桂圆干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东莞桂圆干特产有哪些 带皮桂圆干更新时间:2022-05-11 09:53:05

一. 广东省 东莞 虎门膏蟹

宋人苏东坡曾戏称蟹为 " 无肠公子 " ,古人有 " 把酒持螯 " ,细嚼慢斟之雅兴。每年秋风起,正是 " 九雌十雄 " 的品尝膏蟹和肉蟹的最佳时节。蟹宴席上,斛杯交错,铁螯相钳,如此品蟹把酒,闲逸中浅斟低酌,亦是人生一乐事。

蟹,有多种,虎门盛产青蟹 ( 即 " 青壳蟹 " ,属海蟹 ) ,青壳蟹又分膏蟹和肉蟹两种。肉蟹,是指雄性的蟹,膏蟹则是雌性的蟹。顾名思义,肉蟹体大肉多,适宜作姜炒之用;膏蟹之肉较少,但其膏则香酥无比,清蒸膏蟹最能得尝其中味,有诗云: "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 ,可见肉蟹、膏蟹各有风味,诱人食欲。现在秋风已起,膏蟹特别肥美,是食膏蟹的最好时机。

虎门蟹食出名,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盛产青蟹之外,更有其独特的传统烹饪方法。

推荐食法:食膏蟹以蒸为好。膏蟹宰杀后取出蟹黄,用生油拌匀,敲裂蟹壳、切块,放在碟中加姜、葱用旺火蒸 10 分钟,去掉姜、葱、汁水,把蟹黄铺在蟹壳上,再用中火蒸 2 分钟左右。食时佐以姜蓉、醋。

" 清蒸蟹饼 " 制作方法:先将蟹切开洗净,另有鲜猪肉、鲜蛋、姜葱调味料,拌匀剁烂,再以三两片食用薄荷叶 ( 又叫 " 士薄荷 ") 捣碎加入,用碟盛好,放入锅煲内蒸,饭好蟹熟。蛋、蟹、肉三者兼有的香味浓郁扑鼻,四溢邻里,未食先诱人,妙不可言。

" 姜葱蟹 " 制作方法:以多片生姜,先下油和蒜泥待油滚爆香后,入蟹锅中,明火炒匀,加少许绍酒及胡椒粉,盖上锅盖文火把蟹焗熟,再加生葱、麻油,搅拌即可上碟。此为既鲜美而又香浓,食之甘饴,闻之微醉,难怪乎,美食家趋之若鹜。

有人说: " 煮蟹不用油盐,有来觉味香鲜 " ,这就是最简单,最普通的 " 白切肉蟹 " ,将肉蟹冲水去污,放开水锅中煮熟,切成小块,佐以酱油或浙醋、蒜泥,醮之可食,原汁原味,妙哉!

二. 广东省 茂名 高州 高州桂圆肉

高州桂圆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高州元肉: 元肉又名桂圆,也叫龙眼,俗称圆眼。亦名益智、骊珠。属无患子科植物。产中国东南、南部及西南诸省。果供生食或加工成干制品《名医别录》称其为“益智”,言其功能养心益智故也。《开宝本草》称:“亚荔枝”,言其形状如荔枝也。龙眼肉、核、皮及根均可作药用。性温味甘,益心脾,补气血;具有良好有滋养补益作用,可用于心脾虚损、气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惊悸、眩晕等症。

简介: 元肉亦称龙眼,属无患子科植物。产中国东南、南部及西南诸省。果供生食或加工成干制品《名医别录》称其为“益智”,言其功能养心益智故也。《开宝本草》称:“亚荔枝”,言其形状如荔枝也。龙眼肉、核、皮及根均可作药用。性温味甘,益心脾,补气血;具有良好的滋养补益作用。可用于心脾虚损、气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惊悸、眩晕等症。还可治疗病后体弱或脑力衰退。妇女在产后调补也很适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对元肉倍加推崇。

俗称“元肉”,是中国南亚热带名贵,历史上南方“元肉”北“人参”之称。龙眼果实富含营养,自古受人们喜爱,更视为珍贵补品,其滋补功能显而易见。明李时珍曾有“资益以龙眼为良”的评价。据分析,果肉含全糖12.38--22.55%,还原糖3.85--10.16%,全酸0.096--0.109%,维生素C 43.12--163.7毫克/100克果肉,VK196.5毫克/100克果肉。龙眼除鲜食外,还可加工制干、制罐、煎膏等。龙眼有壮阳益气、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可治疗贫血、心悸、失眠、健忘、神经衰弱及病后、产后身体虚弱等症。现代医学实践证明 ,它还有美容、延年益寿之功效。

龙眼对生产环境比较挑剔,世界上能种植龙眼的地方有限,一般在亚热带、偏温和气候无严重霜冻地区为合适。

三. 广东省 东莞 龙舟饼

龙舟饼又名松沙酥或嫁女饼,是传统的手制饼之一,喻意为富贵团圆、幸福连年。每年的龙舟节都以龙舟饼作为犒船的主要物品,而每艘龙舟都会在游龙过程中向沿河两岸群众派发龙舟饼,人们争先恐后,为抢先夺得一块龙舟饼而欢天喜地、笑逐颜开。龙舟饼主要选取面粉、白糖、鸡蛋、花生油等材料,采取人工制作和烘焙两个程序制成,入口爽脆松化,老少咸宜。

四. 四川省 泸州市 合江县 桂圆

龙眼亦称桂圆,性温味甘,益心脾,补气血;具有良好有滋养补益作用,可用于心脾虚损、气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惊悸、眩晕等症。

新鲜的是龙眼--水果,干的是桂圆--补品,也就是说龙眼晒干了就是桂圆。

由于以前水果不能储藏,不利于运输,龙眼总是晒干才运往北方,因为龙眼是广西(桂)产的比较多,又圆圆的,所以北方人叫桂圆做桂圆,(不知是不是封建时代忌讳说龙,所以不能叫龙眼,所以官方叫法(北方)也有的叫桂圆),所以他们并不知道桂圆原来的形态是龙眼。

后来水果能储藏,方便运输了,龙眼作为水果运往北方,可是北方人没接触过它,只接触过它的干尸“桂圆”,于是把龙眼也叫做桂圆。

所以南方一带把龙眼叫龙眼的比较多,中原以及北方把龙眼叫桂圆的比较多而已。

五. 广东省 东莞 道滘裹蒸粽

道滘裹蒸粽用料讲究,选用上等咸蛋黄、湘莲、绿豆、五花腩肉、糯米,加上蒜蓉、沙姜、五香粉等调味品配制,再用泡软洗净的上好青竹粽叶包好,绑上东莞咸草,经沸水浸泡、明火滚煮数小时制成,道滘裹蒸粽粽香扑鼻,入口油而不腻,糯而不粘,咸甜适中,芳香四溢,香嫩鲜美。

道滘裹蒸粽在解放前已有名气,但由于个体经营,数量较少,发展不大。1982年,道滘冠华酒家由李绍裘主持制作的道滘裹蒸粽,味道越做越好,销路越来越大,东莞华侨大厦餐厅等都成批订货,作为美点,供应茶客。粤港澳同胞作为道滘带回馈送亲朋戚友,堪称美食佳品。

“山到成名毕竟高”,道滘裹蒸粽得名并深受人们的喜爱,主要是用料讲究,做工精细。选用晚造糯米、自制咸蛋黄、五花腩肉、精选绿豆、湖南莲子、上等冬菇,配以佐料蒜蓉、沙姜、回香、八角、五香粉、白糖等,用泡软洗净的上好青竹棕叶包好,加以东莞咸草绳捆绑密实,经沸水浸泡,明火滚煮。其技术要点是配料要均匀,火侯要掌握得好,煮到6至8个小时,出炉时蛋香、肉香、米豆香溶为一体,芳香四溢,令人垂涎,食时加幼砂白糖,使人食欲大振,欲罢不能。悠悠道滘粽,粒粒水乡情。道滘裹蒸粽是道滘劳动人民创造的驰名小吃,也反映了道滘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一面。

六. 福建省 福州 连江 红虫寻桂圆汤

红虫寻桂圆汤

红虫寻——是我县沿海千百年来驰名中外的,味美肉鲜,营养价值很高。红虫寻煨桂圆,不仅是历代官家宴席上的珍品,而且列入福建十大名菜之一。据说,明朝万历年间,朝庭竟要福建年年进贡红虫寻,从那时起,连江红虫寻成为国宴佳肴的原料。

红虫寻具有滋阴补肾,消积健脾,养心安神之功效,人们称:“红虫寻桂圆汤,营养胜人参”。

红虫寻桂圆汤主要原料,是红虫寻和桂圆干,取一只较大红虫寻,姆虫寻为佳,剌死洗净,揭开虫寻壳,摘除虫寻鳃,切块排放汤碗内,糯米垫底,桂圆干散放周围,渗入滚沸开水,置蒸笼旺火蒸半小时即可。

红虫寻还可以抱蛋(炒蛋),亦可单一清炖,也可碎成虫寻茸加入肉丁、糯米熬煮汤饭。

七. 广东省 东莞 麻橛

麻橛 橛者,东莞人称之为一小段。在炒糯米粉中,拌入炒花生(研碎),更有芝麻。一粒粒麻橛大小相近,约二三公分长,菱形,其色如麻。一把麻橛在手,往往相叠相连,成方胜(四方端正)图案。寓意为方正无邪,同心合意,优胜吉祥。东莞人互相赠送麻橛,互祝吉祥如意。

八. 广东省 东莞 石龙麦芽糖

石龙麦芽糖的主要原料并不是麦芽,而是糯米。东莞糯米米质特别优良,加上有精巧的传统工艺,所以制出来的麦芽糖特别好。盛麦芽糖的容器也很别致,它是一个陶瓷有盖的圆盅,每盅盛一斤左右的麦芽糖。麦芽糖入满盅后,即行上盖加封,再贴上商标。这里的麦芽糖,品质优良,呈金黄色且透明,味道清甜目带蜜味。

常吃麦芽糖,可以开胃消滞,滋补养颜,清心润肺;可以治疗肺气肿、胃病;又可作调味品,烧烤、腊味都需要麦芽糖。

九. 广东省 东莞 厚街烧鹅濑粉

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东莞最出名的烧鹅濑,当然非厚街莫属。烧鹅濑,最讲究的是一锅美味的高汤,那得用整只鸡、大块肉、大块骨,加许多特种药材和香料熬制。吃的时候,将濑粉在热水中烫一烫放入碗中,然后加上一大勺高汤,粉面再铺上一层皮脆肉嫩的烧鹅,那本就鲜美的汤中浸上了烧鹅的香味,更是美味诱人。

那烧鹅腿皮脆肉香,让人垂涎欲滴;濑粉则爽滑,略有弹性。最后你绝对不能错过的是那碗汤。此汤听闻是用红枣等中药材熬制而成的,又渗入了烧鹅肉的浓香,饮起来清甜而别有风味。

十. 广东省 东莞 糖不甩

这“糖不甩”的由来 , 据传还跟八仙有关哩。 清朝道光十九年 , 东坑镇一带吸食鸦片之人甚多。初春二月二 , 由于流毒泛滥 , 民不聊生 , 赶往东坑过“卖身节”受财主雇佣的男丁精壮无几,大都是面黄肌瘦 , 劳力退减。上天大八洞神仙吕洞宾闻说后连忙打制治瘾灵丹,普渡众生。但良药苦口,再者私自下凡,乃冒犯天条。于是吕仙人把仙丹藏于熟糯粉丸内 , 配以糖浆煮成甜滑、可口的“糖不甩”( 取之“糖粉粘丹不分离”之意 ), 摇身变成一个挑担叫卖的老翁 , 从街头到墟尾实行半卖半送。众人吃后,果真杀住了鸦片流毒 , 体力、智力恢复。农历廿四节气倒背如流 , 东坑“糖不甩”因此而名扬远近。

东坑“糖不甩”做法简易。直接把糯米粉煮熟 , 挪搓成粉丸 , 在铁锅中用滚热的糖浆煮熟 , 然后撒上碾碎的炒花生或切成丝的煎鸡蛋伴食 , 口感绝对是酥滑香甜、醒胃而不腻、味香四溢、老少咸宜。

相传“糖不甩”还跟男女姻缘相关呢。地处东坑、茶山、横沥各镇的“埔田片”一带 , 旧时男婚女嫁还比较保守 , 更谈不上如今的自由恋爱了。每当媒婆带后生仔到女家“相睇”, 如果女方家长同意这门亲事 , 便煮“糖不甩”招呼男方。男方看到端上桌上的是“糖不甩”,知道这门亲事“甩”不了了 , 于是大功告成 , 大碗“糖不甩”越吃越香 ,吃完一碗再添一碗 , 表明愿意好事成双。如果女方不同意这门亲事 , 则煮打散鸡蛋的腐竹糖水 , 男方看到台上摆的是碗打散鸡蛋的腐竹糖水 , 知道这门亲事“散”了 , 那就知趣一点 , 以后别再纠缠了 ,这时“腐竹糖水”虽甜在嘴巴 , 却苦在心上 , 匆匆喝上一口 , 便告辞而去。这样的事 , 对上年纪的东坑人来说 , 都非常清楚。

有关“糖不甩”的趣事尚多。据传公元1883年,即光绪9年,慈禧终止听政,光绪帝亲政皇朝。广开贤路,恢复全国科举大考。东坑丁屋村贫苦才子丁仁长,上京赴考,沿途以吃母亲所做“糖不甩”糕点充饥。试后被光绪帝钦点为癸末科当朝进士 , 御封“翰林院庶吉大学士”,惊动乡梓,现存丁屋村有碑为证。

时过境迁 ,“糖不甩”小食已传遍省港城乡。朋友,当你来到东坑 , 别忘了去吃正宗的“糖不甩”。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