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河南十大土特产郑州特产 河南郑州必买十大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河南十大土特产郑州特产 河南郑州必买十大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5-15 05:07:01

一. 河南省 郑州市 登封 嵩山石花茶

选用嵩山麦饭石为原料、并配以野菊花、野薄荷、山竹叶、土枸杞等十余种天然植物和矿物,依照佛、儒、道家传统饮茶配方,用现代技术精制而成。具有清热明目、生津润喉、降脂降压、清除燥热等功效。口感清爽,回味醇香,冲泡时杯中呈现鲜花状,四季饮用皆宜。

二. 河南省 郑州市 中牟 中牟玉雕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就有了玉制工具。商周时期,制玉成为一种专业,玉器成了礼仪用具和装饰佩件。玉石历来被人们当作珍宝,在中国古代,玉被当作美好品物的标志和君子风范的象征。

三. 河南省 郑州市 登封 茶亭沟红薯

茶亭沟红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茶亭沟红薯,在登封告成地区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告成镇地处中岳嵩山南麓,属于山区,非常适合红薯种植。其特点个头大,风味佳,常食有健脾胃,补肝肾,防癌,延年益寿和美容之功效。

告成镇位于登封市东南七公里,紧邻颍河,交通便利。辖区内有一行政村—茶亭沟,茶亭沟村地处岗岭,土地多为红褐色沙土地,水利条件较差,因独特的地质条件,种植耐旱的红薯却得天独厚。以大面积种植而闻名。红薯产品不仅产量高,而且生吃甜、脆,烧烤后更是香、软、面、甜,深受消费者喜爱,是保健、食疗佳品,常食有健胃、补肝、防癌、延年益寿和美容之功效,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第七大营养元素”。 茶亭红薯,历史悠久。 据历史资料记载,红薯在我国别名很多,有山芋、红芋、番薯、白薯、白芋、地瓜、红苕等名称,传入我国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从当时的西班牙殖民地吕宋(今菲律宾)引进中国,由东莞人陈益从安南首先引入广东。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又从吕宋携带回中国,试种后,“甫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并撰《海外新传七则》。《农政全书》详细记述了番薯的种植方式,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南人用当米谷果餐,蒸炙皆香美……,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红薯故也。”清雍正、乾隆年间引入河南。茶亭沟村境内有许昌、洛阳大道经往,当时,县署在路旁大皂角树附近设官地80亩,且树碑曰:凡耕种此片土地者,应设“茶亭”(或搭茶庵)为过路客商备茶解渴。当时乡吏赵某接种官地种植粮食和红薯,并搭庵设茶用红薯招待客商,深受欢迎。后来乡亲们见大片土地产薯甚多,且美味可口,即赶走赵家,埋掉石碑,平分官地,家家户户开始种植红薯。正因为茶亭红薯适应性强、产量高、用途广,所以成了告成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群众称之为“铁杆庄稼”,故有“苗活五成收”的说法。新中国成立以来直至20世纪70年代,一直都是群众的看家粮食,故有“一季红薯半年粮”的美誉。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食物构成的变化,食品和饲料加工工业的兴起,红薯在粮食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粗粮一跃成为工业原料和优良的饲料作物。另外,红薯富含多种营成分,俗称“土人参”,有健身、防病之功效,含有各种维生素和氨基酸,食用后可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补给,长期使用可预防癌症的发生,成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 经历风雨,终见彩虹。 告成镇地处中岳嵩山南麓,山区占全镇土地面积80%以上,解放初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山区发展,为改善农村人民生活,沿用茶亭沟村的老传统,大力号召和扶持种植红薯,红薯种植规模开始扩大。但红薯种植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由于种植技术和市场销售等原因,茶亭沟红薯也曾经一度衰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天气原因茶亭沟村红薯种植几乎绝迹,村内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茶亭沟、茶亭沟,山上光溜溜。晴天一身土,下雨无处走。人穷山也穷,种啥啥不收……”村民们守着红薯种植的老传统却找不到致富的门路,整个村子死水一滩。 为了彻底改变村内落后面貌,茶亭沟村支部书记胡双舟深思熟虑,决定恢复红薯种植传统,先从自己家里开始,进行市场调查,引进优良品种红薯徐薯8号、郑红11、川山紫、豫薯7号等几十余个,建设红薯专业交易市场,规划红薯产业园,茶亭沟村又以本村为中心,辐射五度、竹园、贾沟、八方、森子沟等周边村庄,成立了“优质红薯生产示范基地”。村民们的腰包开始鼓了起来。拿出仅有的几亩土地全部种上红薯,从育苗到栽秧,从浇水到治病,从贮窖到销售,他家里经历了几次风风雨雨,几次吵闹埋怨,最终把甜脆的红薯卖了出去。村支书胡双舟为带动周围群众注册了“茶亭”及“茶亭沟”两个商标,积极打造本土红薯品牌。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告成镇“茶亭沟红薯”通过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实现了登封市绿色食品“零”的突破,2013年,“茶亭沟红薯”又通过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茶亭沟红薯的种植开始恢复。 乘风扬帆,名扬天下。 历史自然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促进了茶亭沟红薯产业的发展。2002年12月,中央电视台编导赵富刚在此拍摄了《茶亭沟优质红薯》新闻纪录片,2003年1月1日晚7点在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播出,《河南农民报》于2003年1月进行了专题报道。 如今茶亭沟“红薯” 市场已形成规模,门市房90余间,交易场所2.7万平方米。基地红薯常年产量1000多万公斤,并采用优法储藏,保鲜度可接下季,产值500多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增加1000多元。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随着红薯品质的不断提升,茶亭沟红薯也成了人们走亲访友、馈赠亲朋的“香饽饽”,红薯批量远销郑州、商丘、安徽、陕西和甘肃等地。 茶亭沟将以红薯为根本,重视茶亭红薯品牌,让绿色、保健、美味食品走进千家万户是告成镇茶亭沟长期发展目标,做大做长产业链条,使茶亭沟红薯真正成为告成人民发展致富的优质产业,使茶亭沟“红薯”响遍大江南北。 正是:小小红薯益健康,美味佳肴首选它。茶亭候客高风尚,绿色品牌美名扬。

地域范围

茶亭沟红薯的地域保护范围在河南省登封市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3°05′-113°07′,北纬34°24′-34°26′之间,总面积23.35平方公里,其中茶亭沟红薯的产地面积666.7公顷,年总产量1000多万公斤,主要分布在登封市境内告成镇茶亭沟村、竹园村、贾沟村、五度村、八方村、范店村、森子沟村、北沟村等8个行政村。

四. 河南省 郑州 新郑 新郑小枣

新郑小枣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域范围

孟庄、薛店、郭店、龙王、八千、新村、和庄、龙湖,谢庄、张庄、芦义庙,南曹、十八里河等乡镇

郑名小枣。主产于河南新郑、中牟等地,也是新郑枣区的主栽品种之一,约占新郑枣区总产量的30%,是我国红枣出口拳头产品,主要固定销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经济效益较高。

果实较小,平均单果重5.6g,大小整齐。‘鸡心枣’的代表型为鸡心状,果皮薄,果肉厚,致密,质细,味极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1%以上,可食率91.8%,是优良的制干品种,制干率较灰枣高,干枣可食率约为90.3%,核小,肉质较紧实,有弹性,耐压挤,耐贮藏,品质极上。

果实于9月中旬成熟。树势较旺、丰产、稳产,抗干旱、耐盐碱、耐瘠薄、抗干热风、抗病虫能力强,特别是抗枣缩果病。成熟季节遇雨不裂果。因与酸枣亲缘关系较近,因而用酸枣作砧木改接后丰产、稳产性好。最枣中的优良品种,可大面积推广栽培。

五. 河南省 郑州市 巩义 星神鸡蛋

星神鸡蛋产于巩义市鲁庄镇,皮为绿色,绿色食品。

六. 河南省 郑州市 上街区 郑州烤鸭

郑州烤鸭店以经营荣获国家“金鼎奖”的郑州烤鸭和中国烹饪协会认定的中华名吃“葛记焖饼”、“蔡记蒸饺”、“三鲜伊府面”而享誉省会郑州。

郑州烤鸭点主打名菜“郑州烤鸭”选材于北京填鸭。制成的烤鸭外观美观、红润油亮,具有外脆里嫩、肥而不腻、味道鲜美的特点。另外,该店还精心制作各种名肴大菜,包办酒席。名菜有:“玉珠双珍”、“雪山广海”、“铁锅蛋”、“芙蓉海参”、“清汤荷花”、“莲蓬鸡”等。

七. 河南省 郑州市 登封 焖子

焖子是流行于登封东部的一道特色菜肴。相传,清代时登封名人、礼部右侍郎加礼部尚书衔的景东扬幼时家贫,过年时因无钱买肉,其母亲在煮好的骨头汤秫入粉芡,并加入肉末、粉条、五料,遂熬制而成了焖子这种风味小吃。因景东扬的影响,这种小吃风行于登封东部及邻近县市。

八. 河南省 郑州市 新密 烩羊肉

烩羊肉是河南的特色名吃,在登封盛行,现在已经在河南地区内广泛流传,乃是河南名吃的一大特色。

九. 河南省 郑州市 惠济区 樱桃番茄

樱桃蕃茄又名珍珠果,俗称洋柿子,国外又有“小金果”、“爱情果”之称。

樱桃蕃茄为一年生长草本植物,无限生长型,采果期长达十个月,单果重15—20g,形如樱桃,色鲜红,有光泽、新颖美观。

樱桃蕃茄含多种营养素,有较高的保健作用,抗坏血酸(VC)含量较高,能阻断致癌物亚酸胺的形成,烟酸的含量远高于其它水果和蔬菜,具有降低毛细血管的破裂、防止血管硬化、预防高血压的特殊功效,所含的蕃茄碱,具有抗真菌作用。所含的苹果酸、柠檬酸具有分解脂肪的作用。所含蕃茄素具有利尿和助消化作用,对肾脏病患者尤为有益。

樱桃蕃茄既是蔬菜又是水果,不仅色泽艳丽,形态优美,而且味道适口,营养丰富,因此堪称“菜中之果”、“水果之王”。

十. 河南省 郑州 新密 密县寒羊

密县寒羊是国内绵羊优质品种之一。其毛在纺织工业史上久负盛誉。据《河南出口商品志》记载:在历史上河南羊毛集散为郑州、淮阳、密县三个地方,所产皮毛驰名国内,远销国外。 密县寒羊具有耐粗饲,易管理,抗病力强,生长发育快,成熟早、繁殖力强,肉用性能好等优点,密县寒羊毛细毛率高达97.21%,净毛率为52.52%。密县寒羊因毛细而洁白,质量居全国第一位。民国期间,就有寒羊毛通过上海、天津等港口远销国外。 近几年来,政府非常重视对密县寒羊的改良和推广工作。1985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在《密县推广改良羊》的报道中说:"改良前,全县养羊23318只,年产毛量1.19万公斤,每只平均单产0.51公斤;1983年,全县养羊5.82万只,其中密县改良羊5.57万只,占95.7%,年产毛量31万公斤,每只平均单产5.6公斤,比改良前提高9倍,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羊毛制品出口苏联、日本和英国。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