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特产美食搜寻记 好吃的地方特产零食推荐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特产美食搜寻记 好吃的地方特产零食推荐更新时间:2022-05-29 13:33:01

一. 广东省 广州 越秀区 欧成记上汤鲜虾云吞

云吞(北方人称馄饨)和云吞面是深受广州人喜爱的风味小食。清代何淡如有一副著名的“无情对”(上下联字字对应,但意思毫无关系),“有酒何妨邀月饮,无钱那得食云吞”。可见那时云吞和云吞面都是大众向往的美食了。位于西关有“食街”之称的第十甫路127号“欧成记”制作的上汤鲜虾云吞堪称其中的佼佼者,自1956年以来获历届“名小食”称号。其汤料是用虾仔、大地鱼、猪细骨等原料精心煮制;云吞馅则采用鲜猪肉、鲜虾仁、鲜鸡蛋拌制,用碾得薄薄的云吞皮包裹、煮熟。熟后的云吞成粉红的肉色,玲挑剔透,香味诱人,故有“玻璃云吞”之美誉。1997年更荣获全国首届“中华名小吃”称号。


二. 香港 池记云吞

香港的鲜虾云吞面就像上海的小笼包一样,是不得不尝的美食杰作。云吞个个有婴儿拳头大,馅全部是完整的大个鲜虾做的。面条要用鸡蛋面做成,口感筋道。汤面也十分讲究,要用猪骨、大地鱼干、虾皮熬至而成。具备了这些工艺,才可称得上是正宗的港式云吞面。

推荐:池记云吞。是香港有名的经典小吃,曾获“香港美食大赏”的殊荣。面条和云吞馅都按配料比例严格制成,汤料味道鲜香醇厚,回味无穷。铜锣湾罗素街51号。地铁铜锣湾站A出口。

三. 河北省 廊坊 文安 苏桥靳记熏鱼

  文安----苏桥靳记熏鱼,苏桥靳记通过对苏桥熏鱼世代流传的制作工艺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研制出自己独有的秘方。苏桥靳记熏鱼是用各种新鲜鱼做配料,用秘方熬制高汤再配以各种辅料腌制,用白糖,茶叶,果木熏制而成。苏桥靳记熏鱼入口清香,风味独特,现有各种鱼类几十个品种,其产品已在河北省卫生厅备案,并已通过河北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检测,不添加任何色素,是真正的绿色安全放心食品,本产品含有多种维生素及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口感细腻,营养丰富,深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是新春佳节探亲访友的最佳选择。

四. 浙江省 杭州 下城区 五星记扇子

我国的扇子以杭州”五星记”扇厂生产的扇子最为著名。苏杭两地均为我国生产扇子的著名产地,杭州生产的黑纸扇十分俏销,苏州的檀香扇制作工艺精湛、香气馥郁,尤其受到女性的喜爱。杭州的五星记扇子是出了名,都用檀木制作,包装也十分讲究,实乃系一种高雅艺术的收藏品。有些人家还把大的纸扇子挂在墙上做饰品

在收藏上,扇子主要分为成扇和扇面收藏。成扇收藏除了扇面内容,还讲究扇骨的精致与否。扇骨材质是否优良,品相是否完好,是一个影响收藏的重要价值条件,虽然名家作品价值很高,但是明代以前的扇面,无论名头大小或有名、无名,都是非常珍贵的。而明清时期的成扇,只要品相完好,书画精到,我们也可以不过多考虑作者名头大小。特别是明代的成扇,存世稀少,每一把都是珍品。近现代的扇子,则往往要看品相、扇骨、画作等内容来鉴别收藏了。一般来讲,名家作品往往有价格上的优势。

扇子的日常养护

收藏环境:收藏扇子要注意温度与湿度的调节,如果收藏时温湿度过低,环境太干燥,就容易脆裂。反之,温湿度过高时,又容易孳生霉菌。另外在收藏扇子的过程中还要防虫、防蛀。所以一定要把扇子放入通风,防晒的地方。一般说,每年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如江南,秋高气爽,将藏扇检查一遍,通通风、透透气。既可以玩赏,又利于扇子的保护。

日常保护:把收藏的扇子拿出来欣赏时,要特别注意,应戴上干净手套,防止汗渍;观赏时注意不要吃东西,不能抽烟,以防污染藏品;藏品附近也不要有茶水和饮料,一不小心,后悔莫及;另外,最忌将藏品扇作为普通扇子使用。如使劲扇,乱扔乱放,这样易折,易损,易脏。

五. 河南省 郑州市 中原区 合记烩面

合记烩面是一种荤、素、汤、菜、饭兼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而享誉中原。94年5月荣获“全国清真名牌风味食品”称号,97年12月又摘取“中华名小吃”桂冠。

合记羊肉烩面,选用上好鲜羊肉,经反复浸泡后下锅,撇出血沫,放入全大料,将肉煮烂。另用精制面粉,兑入适量盐碱和成软面,经反复揉搓,使其筋韧。下面时,锅内放原汁肉汤,将面拉成薄条入锅,放上羊肉,配以黄花菜、木耳、水粉条。上桌时外带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其味更鲜,成为郑州有口皆碑的佳肴,外地人也经常慕名前来品尝。受合记烩面的影响,经营羊肉烩面的国有、集体、个体饭店林林总总,遍布全市的华街冷巷,人称郑州为“烩面城”。

没吃过羊肉烩面的郑州人不多,爱吃羊肉烩面的人肯定尝过老合记烩面。最近,人民路上的合记烩面总店有了一个小变化:这里的服务员也开始像绝大多数饭店一样送面上桌,顾客不用自己排队端饭了。在郑州餐饮行业的名店中,只有合记烩面总店长期坚持顾客自己排队端饭的销售方式。

说起这种变化,合记烩面馆总店的张伟芳说,这是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过去是排队等饭,现在是等座位。虎小黑经理在这里干了几十年,说话更直,以前排队还知道前面有几个人,心里有数;现在坐在那儿等,啥时端上来,心里没底。据说这一变,有的顾客还不愿意了,外地一个食客抱怨:我大老远领着朋友来体验排队的感觉,你却不让排队啦!

这话是真是假无从考究,但合记生意火爆却是“地球人都知道”,拿郑州的土话讲:生意好得“带样”,语气中包含着羡慕和妒忌。每到饭点,人民路上的合记烩面馆里都会有这样的场景:三五人结伴而来的熟客,分头行事,有的排队,有的买票,有的找座位……统筹安排大大提高了效率;一个人来就麻烦了,好不容易排到取饭的窗口,小心翼翼地端出烩面,却找不到座位,手里的烩面碗越来越烫,直烫得人龇牙咧嘴,实在耐不住了,只有借别人餐桌一角放下,眼巴巴等着人家吃完……

除了合记,在郑州其他几家有名的烩面馆也会经常出现如此的场面。

记得以前相声中就有这样的情节,等座位的人看见有一桌快吃完了,就兴奋地招呼同伴:“这几个人快完啦!来这儿吧。”恐怕20世纪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有过吃饭排队、等位置的记忆,但在餐饮市场发达的今天,如此现象确实罕见。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郑州的羊肉烩面馆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遍布大街小巷,20多年来此消彼长,前赴后继,有的茁壮成长,有的已如日中天,有的如流星划过。但郑州人吃烩面的爱好却被扎扎实实地培养出来了。说郑州是一个烩面城,一点都不过分,据了解,仅计算标有“烩面”字样的饭店,郑州就有4600余家!

烩面的由来

随便问一个郑州人,他都会如数家珍般给你介绍几家好吃的羊肉烩面,冯记、闪记、刘记、周记、黎记、丁记、八一八、老四场……许多老郑州从外地回来,一下火车不是赶紧回家,而是直奔相熟的烩面馆。郑州人招待外地的客人,尝尝本地的特色小吃,首选也是羊肉烩面,烩面已成了郑州一种特有的地域文化。

熙熙攘攘的烩面馆里,无论是高大威猛的小伙儿,还是苗条秀气的姑娘,面前都是一只大海碗。初来乍到的外地食客,看见这碗就会感觉有些先声夺人,再看碗里的面条,仿佛皮带般粗细,更是吓人一跳。热腾腾的肉汤上面漂着一层红红的辣椒油,绿莹莹的香菜点缀在上面,即使你不饿也肯定会舌下生津,食指大动。先喝一口汤,浓酽醇厚,再吃一口面条,鲜香有韧劲,拿郑州话说是汤鲜味美面筋拽……

关于烩面为什么会在郑州产生并发扬光大,说法不一,但北方人喜好面食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郑州本地流传的“夏天吃捞面,冬天吃汤面,不冷不热吃卤面”的顺口溜是很好的佐证。

多年从事郑州市餐饮行业报道的廉春融老师和郑州市饮食公司宣传教育处的利宝生同志都说是赵荣光师傅首创了合记烩面。而合记烩面的最初产生是赵师傅的“即兴发挥”,它的前身居然是饭馆厨师和服务员的工作餐。

据他们介绍,赵荣光师傅1901年生于直隶省(今河北省)长垣县(今属河南省),14岁到河南开封同天聚饭店跟名厨周文汉学徒。赵荣光是汉族人,但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回族饭菜的制作。他个人喜好面食,尤喜面条。抗日战争时期,饭店经常因躲避空袭关门,有时厨师刚端起饭碗就要急于逃命。空袭过后,饭早已凉了。赵师傅就把剩饭加汤烩烩再吃。久而久之,他发现重新烩过的面很好吃,于是就在面里放些盐、碱之类的原料,使面更筋,别有一番风味,成为店员们的主要伙食品种。后来,一些老顾客发现店员吃的面香气四溢,就要求购买

六. 河南省 郑州市 中原区 蔡记蒸饺

蔡记蒸饺的创始人是河南长坦县蔡士俊先生。蔡老先生早年在北京皇宫里帮厨,辛亥革命之后,蔡士俊流落于北京街头,为了养家糊口,在帮朋友的帮助下,在北京前门外开一小饭店,经营蒸饺、馄饨,生意倒还红火。几年后,蔡士俊携家眷辗转来到郑州。1919年在西二街开店重操旧业,定名为“京都老蔡记馄饨馆”。蔡士俊去世后,其子蔡永泉继承父业,并于1949年迁德化街继续经营,他不但完全掌握祖传技艺,而且坚持质量第一,薄利多销,因此,蔡记蒸饺、馄饨成为郑州有名的风味品种,近八十年来久卖不衰。



蔡记蒸饺制作颇为讲究,肉馅剁好之后,要边打边加水,使肉馅打上劲,各种调料也要按一定比例,缺一不可,蒸饺皮用半死半烫面粉,经反复揉搓使面团筋韧,再擀成薄皮,装馅提成柳叶褶,使蒸饺形为弯月,所以蔡记蒸饺具有皮薄微黄、色泽光亮、馅饱透明、造型美观、灌汤流油的特点。由于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传统操作规程,群众对其质量有“出门百步外,余香留口中”之赞誉。1989年该店选派张玉枝等同志参加商业部馅食大赛时,摘取“金鼎奖”桂冠.1997年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七. 山东省 滨州 惠民县 韩记香肠

惠民坤鹏牌韩记香肠师承北京老字号宝元斋之传统精华,不断探索食品营养科学之真谛,以香味纯正,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而久负盛名,享誉齐鲁。产于兵圣(孙子)故里的惠民韩记香肠,自韩己香肠创始人拜北京宝元斋名师潜心学艺,至今己百与年历史,经韩氏几代人经心选料,科学配方,传统的手工工艺制做,精美包装,真诚、诚信、善待每位消费者,成为深受消费者青眯的品牌,实为款待佳宾、馈赠亲朋的高档食品,外出旅游方便携带的美味佳肴

主料:新鲜猪后肘精肉(今锣放心肉)。

配料:碘盐、八角、花椒、桂皮、香叶、小茴香、肉寇、惠民小磨香油等二十四种香料、中药材。

八. 天津市 河西区 陆记烫面炸糕

陆记烫面炸糕成品小巧玲珑,扁圆状,褐红色,外酥里嫩,馅心目前有豆馅、红果、白糖三种,细甜清香。陆记烫面炸糕凭其独特的精致和美味,一九八四年获“天津最佳食品”称号,一九九七年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专营烫面炸糕的“陆记”食品部,于一九一八年开业于天津东北角鸟市游艺市场。因其制作方法与众不同;成品具有独特的风味,故而驰名远近,与“耳朵眼”炸糕,如春兰秋菊,各含韵致。陆记烫面炸糕与其他炸糕最大不同点就是用料为面粉,且要用开水烫面,揉光揉熟乎了,然后下剂包馅炸制,呈老红色,面软而不粘牙,吃起来松软酥脆,细沙香甜。由于是烫面,所以易于咀嚼和消化,最宜老人、儿童食用。如今,这种烫面炸糕已在中,高档筵席上亮相,成为一道筵席甜点。

九. 湖北省 武汉 硚口区 谈炎记水饺

谈炎记水饺,1920年创店,制作风味水饺(混沌、抄手),皮薄、馅嫩,配料齐全。有冬菇水饺、广米水饺、虾仁水饺等花色品种。( 武汉)

谈炎记鲜肉水饺是武汉传统风味小吃.有独到的制作水饺技艺,从选肉、配料、点味、制馅、制度到包制、熬汤、煮熟等各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如以鲜猪腿、黄牛腿肉制馅,猪蹄熬汤,配上虾米、香菇、香菜、葱花等佐料,使水饺的馅嫩、汤鲜、形美、皮薄,吃起来爽口润腹,余香满口,吃后留有余味,使人吃了还想吃。 除了传统的鲜肉水饺,名师谈银山近几年还陆续研制出冬菇水饺、厂米水饺、三鲜水饺鸡茸水饺、虾仁水饺等新的品种,适应不同食客的口味。

90多年前,汉口有位姓谈的食贩,改进了馄饨工艺,创造了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的谈家水饺。谈炎记水饺具有形美、皮薄、馅嫩、汤鲜,食之爽心润腹,余香满口的特点。 它之所以做的这样好,关键是坚持“八严”:

一是选料严,专选肥瘦适宜的猪前腿肉和黄牛腿肉;

二是制馅严,肉要洗净沥干,筋络要清除干净,馅要剁得细腻均匀;

三是制皮严,面要和上劲,条要出均匀,皮要反复压,四方都标准;

四是包制严,收口不轻不重,饺成金鱼形体;

五是熬汤严,只用筒子骨,水与骨控制一定比例;

六是作料严,专用猪花油,葱、姜都制成末状;

七是汤饺严,汤水要滚开,下锅要顶份,随时用勺拨,受热都均匀;

八是点味严,下盐讲分量,一次要点准,咸淡刚合适,盛碗香喷喷。

因谈家水饺确有独到之处,故深受人们喜爱,已成武汉市的知名小吃之一。

谈炎记”的煨汤水饺,就像天津“狗不理”包子、长沙“火宫殿”臭干子一样,以其独特的风味征服众多食客,历经数十年不衰,成为闻名全国的地方风味小吃。武汉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谈炎记”水饺的创始人是谈祥志,1920年从黄陂乡下来汉,起初是肩挑小担在汉正街、利济路一带走街串巷的熟食小贩,主卖水饺,也卖汤圆,并无多少特色。因当时夜市生意较多,谈祥志的担子上时常放着带罩煤油灯,玻璃业罩上横排“谈言记”三个小字,言字下面又竖写了“煨汤水饺”四个大字,以示招徕。过不多久,谈祥志听人劝告,把谈言记的“言”改为&ldquo,武汉土;炎”,取意于炎为两火,谈字一半又为两个炎,炎上加火,以图生意红红火火,买卖兴旺发达。

1940年谈祥志辞世,儿子谈艮山继承父业,歇掉了沿街叫卖的担子,在利济路三曙街口租房坐摊经营,招牌仍打“谈炎记水饺”店名。

谈艮山为了与汉口大大小小的水饺同业争夺顾客,着手在总结其配料经验的基础上,迎合汉口市民的口味,精心在水饺制皮、调馅、配料、熬汤等各方面改进工艺,注重质量,形成独特风格口味,跃为三镇同业之佼佼者,“谈炎记”水饺跻身于汉口风味小吃之列。

谈记水饺制皮选用上等精面粉。其薄如纸、极有精色。

保证水饺下锅后不破不粘,而且水饺皮坚持卖多少做多少,不会造成隔夜跑碱,影响水饺的口感。

别家水饺馅大多专用纯猪肉,谈记水饺则在馅中加入约三分之一的瘦牛肉,拌上精炼的花油后,馅子吸水不吸油,既能增加鲜味又不粘皮、加工方便,风味别致,谈记水饺馅中调拌的香茹、虾米、荆冬菜、五香菜等十多种佐料均十分讲究,如味精只选当时的上海天厨牌或日本“味之素”,酱油非香菇、虾米酱油不用。配料所有猪油是加入葱段、姜片精炼的花油,既有板油的香味,又使浮在水饺碗中油珠晶莹透亮,异香扑鼻,能让顾客食欲大增。

为了保持水饺原汤原汁,谈记煨制骨头汤总是按骨头多少一次加水熬制成形,让汤汁浓度控制在既不腻味、又不清淡的最佳状态。

谈艮山还按照顾客“一热当三鲜”的嗜好,在店堂设两套炉灶——个炉子下水饺的开水,另个炉子熬煨微微煎开的骨头汤,顾客进店落坐,现买现下水饺,再加入热腾腾的骨头汤,配上葱花佐料,香气四溢,色味兼备。

谈炎记水饺的独特风味和上乘质量使三镇市民慕名而至,不几年,谈记水饺就由摊而店,由店而楼,抗日战争胜利后堂而皇之地挂起了“谈炎记水饺大王”的招牌,生意历数十年而不衰,成为武汉市知名的特色饮食店。

如今,当你在“天下第一街”尽情留连购物之后,转到中山大道闹市,还可以品尝到这种令老武汉倾倒多年的美味小吃,而且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雨之后,它仍然挂着那块“谈炎记水饺”的古香古色招牌。

十. 广西 百色 凌云县 梁记狗肉

凌云土狗肉皮色红润油亮,肉质筋道耐嚼,肉味醇香爽口。

灌狗肠外观圆润丰满,内里糯软香滑。凌云人喜吃狗肉的食俗由来已久,制作狗肉的方法也多种多样,红烧,黄焖,碎炸,整煎,等等,而梁记狗肉真是其中的佼佼者,味道妙不可言.

主要食材:凌云土狗、沙姜、草果、糯米饭、山茶油等

信息来源:凌云县人民政府网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