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西宁有啥特产吃的 西宁必买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西宁有啥特产吃的 西宁必买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2-05-07 04:55:57

一. 青海省 西宁 城中区 鹿角菜

鹿角菜又名天花菜,珊瑚菌科。8~9月份生于岱阴枯木丛中,季节性强,不易采寻。其高15厘米,米黄色,基部白色。主枝粗壮,顶端不规则分枝,形似鹿角。小枝顶端钝,有2~3个小齿。菌肉白色,内实,孢子囊黄色,孢子无色。每500克鲜品中,含蛋白质12.9克、脂肪0.55克、糖9.8克、粗纤维0.9克、矿物质元素1.38克,含维生素B10.71毫克、维生素B21.46毫克,是上等滋补佳品

二. 青海省 西宁 城东区 彩陶

青海彩陶历史悠久。从出土文物中发现,从青海东部河湟谷地到西部柴达木盆地有新石器时代及较晚时期的古代文化遗址500余处。其中属新石器时代的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属铜石并用时代的有齐家文化类型;较晚时期的有卡约文化、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等。在这些文化遗址的发展掘中,各类陶器,特别是彩陶是主要出土文物。 这些彩陶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古代青海地区文化发展历史概况和多民族聚居地区的历史渊源。为满足群众需要,青海省工艺美术厂从这些彩陶中精选出有代表性的6件,缩小尺寸,复制出一套精美的仿石彩陶工艺美术品,批量生产,供应市场。其中有民和县大庄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双-瓶、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类型舞蹈纹瓶、民和县核桃庄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圆圈波纹壶、乐都县柳湾出土的马厂类型四大圈纹单耳长颈壶、西宁兴海路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双钮盆等。这些工艺品,忠实原物,制作精细、古色古香,不仅有艺术观赏价值,更有考古参考价值。( 海西)

三. 青海省 西宁 湟源县 湟源排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排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排灯流传于青海省湟源县城关镇,其产生可追溯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当时内地客商云集湟源县城,湟源城内商铺为招揽顾客而纷纷制作名号招牌,招牌内插蜡烛,夜晚一点亮便熠熠生辉。后来各商铺的名号招牌制作得越来越精致华美,成为带有底座而形态图案各异的牌灯,横跨街道的大型排灯即是在牌灯基础上改制而成的。

文化:湟源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流传于青海省湟源县城关镇,其产生可追溯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初街市商家为在夜间招徕顾客,纷纷制作商号广告招牌,内燃蜡烛,十分醒目,此后又逐步发展成为有底座、图案、形式迥异,能横跨街道的排灯,每逢元宵佳节便进行展出,成为湟源县城的一大文化亮点2006年,湟源排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工艺:湟源排灯的框架用上好木料制成,框边雕刻精细考究,其形状有长方形、马鞍形、扇形等,一般长2米,高0.6米,厚0.4米左右,前后面分3至6档,每档画一图案,内容为商家自选的历史人物、典故、山水花鸟等,各图之间相互关联,里面仍用蜡烛点亮。入夜以后湟源城街道上一排排排灯交相辉映,绚丽多彩。此俗一直沿袭到清末民初,并得到当地商会、火神会的支持,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都会举行排灯展挂活动。

四. 青海省 西宁 城西区 西宁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相传有近千年的历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吃法有三种,即热吃(切片后上笼蒸热蘸三合油)、冷吃(切片后直接蘸精盐)、煎吃(用平底锅煎热,边煎边吃)。特点是肉味鲜美,不腻不膻、色香俱全。

仲夏到初冬是草茂羊肥的黄金季节,也是吃最鲜嫩可口的手抓羊肉的好时机。此时,倘有贵客来到,喝过奶茶之后,热情好客的牧人便到羊群里挑选出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杀,扒皮入锅,只需喝三碗奶茶的寒暄功夫,一大盘层层叠叠、热气腾腾的手抓羊肉就端在你面前了。羊肉上还插着几把锋利的藏刀。这一盘羊肉,肉赤膘白,肥而不膻,色泽诱人,用刀割吃,虽然吃得嘴油的手滑,但仔细品味,爽而不腻,油润肉酥,质嫩滑软,滋味不凡。草原牧民煮手抓羊肉有独到之处。烹调操作简单明快,只加一小把盐(也有的不加盐,吃时蘸盐),火候恰如其分,血水消失不久,肉熟而不硬,吃起来又鲜又嫩,十分可口。草原上的手抓羊肉,色、香、味、形都代表了草原牧人的粗犷、豪放、热情、虔诚和好客的性格;青海各族人民,无论是回、汉、蒙古、撒拉,都用手抓羊肉作为敬客的上好食品。近年来旅游事业大发展,青海各地宾馆已把手抓羊肉列为青海风味名菜之一。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五. 青海省 西宁 城东区 青海老酸奶

青海老酸奶在青海民族饮食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经过青海湖畔的日月山、倒淌河等地进藏的民间故事中,就有关于酸奶的记述。在可称之为古代藏族社会百科全书的史诗《格萨尔》当中,也有许多关于酸奶的记载。可见酸奶在青海问世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营养

酸奶的营养价值远远超过新鲜牛(羊)奶。它含有多种乳酸、乳糖、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酶等。有胃病的人喝了它,可促进胃酸分泌,食后非但不气胀、腹泻,反而通气、消食。青海老酸奶的不只是简单的酸奶,而她代表的是青海三江源地区自然无污染的纯生态绿色食品,酿造过程都不使用任何人工添加剂(防腐剂),属真正的绿色食品;更以高原回族(撒拉族)人民酿造技术见长,青海老酸奶可以清真生产;真正清真,绿色,营养食品,非青海老酸奶莫属。

发展

如今响应国家农业产业化号召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青海酸奶为品牌的酸奶食品产业已经初见规模,并且已经立足高原,走出高原,走向世界。青海老酸奶将为青海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目前,青海酸奶储存技术有待发展,保鲜期短,在青海原产地酸奶,只能通过空运到达全国市场。而富含营养,味道纯正的牦牛酸奶更是,家居,馈赠佳品中的佳品。 请大家先注意现在市面上来自国产品牌的主要是些小包装,果味的东西,而且大多与青海传统酸奶味道是有区别的,更甜而酸味淡。由于酸奶的保质期短,外地的产品口感与本地的区别,因此对本地的酸奶市场冲击不大。怀古的感觉,让目前老青海人更多的喜欢传统酸奶纯正的口感和味道。

满街老酸奶 谁家是正宗?

800多年前,老酸奶就在青海诞生了,不过出远门遛遛、见见世面还是前两年的事。为此,他特意给自己设计了件仿青花瓷的褂子,上面印着“青海老酸奶”的招牌。他从高原晃晃悠悠地一路往东,终于走进了祖国的首都北京。 令他郁闷的是,原本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但进了北京城没几天,却发现满大街都是穿着跟自己一样大褂的“老酸奶”,他们的产地包括东北、内蒙古和山东,甚至还有安徽和湖北的。这时,青海老酸奶有点懵了。

进京后迅速蹿红

从今年初的北京庙会开始,青海老酸奶正式进入北京市场,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口口相传,一度出现“洛阳纸贵”的局面。夏天到来时,网络论坛上的邮购和代购业务热火朝天,而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使老酸奶成了一种时尚消费品。目前,北京的街头小店和大型超市均有出售,驻足街边买杯饮料的消费风气催生了“买杯老酸奶”。 新品的热销吸引了众多大牌厂商扎堆儿往里挤,其中不乏蒙牛和完达山等知名企业。它们扯出的旗帜由青海蔓延至东北、山东、内蒙古甚至湖北等。企业的大量进驻也掀起了舆论战,各方都称自己才是正宗。 “史书上都有记载,青海牧民的这种食用方法已经有800年的历史了,是我们最先将这种制作方法工业化。”青海小西牛生物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维生坚称,他们才是目前市场热销的青海老酸奶的源头。在此前的一些采访中,内蒙古和东北都有企业宣称当地有食用老酸奶的传统,因此自己才是正统。在众说纷纭背后,到底是谁

谁继承了“道统”?

青海老酸奶的故事是这样的:在800年前的一个夜晚,一对农奴夫妇替主人放牧,走了很远很远,碰到了暴风雪,两人慌忙躲避,不小心将一罐煮熟的牛奶忘在了帐篷外面。第二天,牛奶凝固发酵之后,变成了状如豆腐花、需要咀嚼食用的酸奶,他们就靠这桶酸奶支撑着回到了家里。好吧,我承认,这可能只是美好的杜撰。事实上,史书只是记载了牧民在800年前就开始食用老酸奶。时至今日,在青海各地,牧民仍然在食用这种传统酸奶,他们用碗盛奶,用小勺挖取食用。由于这种酸奶制作工艺独特,许多到过青海的游客都被吸引。它之所以能够以商品的面貌大规模进军现代都市,根源在于其制作方法已经脱离了传统的手工艺,实现了大规模的量产。 “我们早就通过青海工商局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了 青海老酸奶 的商标,目前已进入公示期。”王维生强调说,由于带有地域标示的商标很难得到相关部门批准,往往要与历史文化和传统相关才行,而如果最终申请能够通过,那么“道统”之争也就不言自明了。

六. 青海省 西宁 城北区 夹沙牛肉

青海人能把鸡蛋黄白分离做成“黄金白银乌丝糕”(发菜蒸蛋),也能用鸡蛋把牛肉先裹后炸,做成不似牛肉通体金黄的夹沙牛肉。

做法:

1、皮是用豆腐皮或者鸡蛋摊的鸡蛋饼做的。

2、肉馅一般用牛肉或者羊肉,然后放一层豆腐皮或者鸡蛋摊的皮,把肉馅铺上,再放一层皮,夹沙就是肉放在中间,外面两层皮嘛!对吧。

3、弄好了之后切成小块,切什么形状随便了,不过一般是菱形的。

4、然后要烧油,烧热以后把这些切好的夹沙小块放进去炸,炸成金黄色,然后就可以出锅了。

5、吃的时候还要烧制以下的,一般是放木耳和黄花。

6、用葱爆锅之后放木耳和黄花,放一点点酱油,然后把炸好的夹沙放进去,翻炒一下就可以出锅了,记得出锅放盐啊!

7、不过,个人认为拌馅的时候已经放过盐了,如果口味清淡的话,可以放点鸡精,不用再放盐了。

七. 青海省 西宁 大通县 大通牦牛肉

大通牦牛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青海大通牦牛是中国牦牛重要的一个地方生态类型,由于其分布区常有野牦牛出没,所以,其遗传组成中含有野牦牛基因,具有明显的野牦牛体外貌特征,因育种父本为野牦牛,所以是青海高原牦牛生态类型中人工培育的新品种,是唯一充分利用青藏高原牧草资源繁衍的牛种。

成年牦牛肉的风味物主体香型应是具有浓郁的牦牛肉特有的香味和脂香,能充分表现牦牛肉的特有风味。犊牦牛肉的焦香甜风味明显高于成年牦牛,犊牦牛肉的风味物主体香型以焦香甜型为主,突出香甜气息,而肉香和脂香较为平淡。

大通牦牛肉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现辖行政区域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申报“大通牦牛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请示》,大政〔2012〕119号

青海省地方标准:《大通牦牛肉》(草案)

八. 青海省 西宁 城西区 青海鹿茸

古诗有云:“尾闾不禁沧海竭,九转灵丹都慢说;唯有斑龙顶上珠,能补玉堂关下穴。”诗中所谓“斑龙顶上珠”指的就是鹿茸。

鹿茸是青海省传统出口商品之一,是青藏八宝之一。主要有带血马鹿据茸和带血赤鹿据茸两个品种。青海鹿茸采集于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荒冷的高山峻岭之中的马鹿、白唇鹿、梅花鹿雄鹿未骨化密生绒毛的幼角,经切片,含有丰富的鹿血清以及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具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节任何疮毒之功能。主要用于阳痿遗精、宫冷不孕、赢瘦虚劳神疲、胃寒、腰脊冷痛、眩晕耳鸣、耳聋、崩漏带下、阴痛不敛等症。

现市售品种类规格较多,由于原动物不同,分为花鹿茸(黄毛茸)和马鹿茸(青毛茸)两种;由于采收方法不同又分为砍茸与锯茸二种;由于枝叉多少及老嫩不同,又可分为鞍子、二杠、挂角、三岔、花砍茸、莲花等多种。

鹿茸生长在春秋两季,以春季长出的品质最好。鹿茸锯下后,在加工中需以沸水反复洗烫,除去血污,再经过烘干、凉透、整修工艺过程,才能成为药用鹿茸。鹿茸的药用价值很高,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盘健骨,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痴"。

主要功能

1、 具有强大的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以其药为主,辨证用之,可使白 血球、血色素、网织红细胞升高。

2、 兴奋神经。举凡男女性欲冷淡、低下、阳痿、早泄、滑精、精少不育、肾虚腰痛、虚寒带下、羸瘦神疲、幼稚子宫、久不受孕等。本品为首先药物,用之无不效。

3、 主治小儿发育不良或大脑发育不全,或囱门不闭、筋骨萎软、行走迟。皆辨证用之,有奇效。

4、 能抗衰老、为良好的滋补强壮剂。改善睡眠与食欲、减少疲劳。凡精亏血虚,耳鸣耳聋,眩晕健忘、神疲乏力、久泄不逾、腰脊冷痛、筋骨萎软、皆可辨证用之。

5、 能促使生长发育、溃疡创口的愈合,对久不收口的寒性脓疡用之尤益。本品性味、甘、咸、温。含25种氨基酸、硫磺软骨素A、雌酮,还有多量骨胶元、蛋白质及磷、钙、镁。归肾肝经。易助阳动火,为良好强壮剂。

九. 青海省 西宁 城东区 土族刺绣

土族民间刺绣艺术品是青海旅游最具特色的纪念品之一,其刺绣品与土族乡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服饰刺绣有衣领、衣袖、绣花口袋、围肚、大腰带、袜跟、绣鞋等;生活用品有绣花枕头、钱搭、烟袋、针扎、香包等;宗教方面有刺绣、堆绣佛像及喇嘛头饰、用具等。土族刺绣之所以自成一体,与其民族宗教、文化、习俗是分不开的。所以,土族姑娘从8、9岁就开始习练刺绣技艺,直到出嫁年龄乃至终生以刺绣为荣。土族刺绣的内容非常丰富,胸襟上绣有“转魁子”、“五瓣梅”、“太极图”等具有宗教色彩;饶有民间情趣的花围肚上绣有“孔雀戏牡丹”、“石榴花”、“寒雀探梅”、“狮子滚绣球”等传统文化;五颜六色的绣片、针扎、香包上,绣有仙桃、牡丹、佛手等吉祥、祝福图案。常用的针法有三种:平针、掺针、插针。平针以“平涂式”的色彩效果,使画面整体均匀、平稳;掺针以“晕染式”将画面颜色深浅过度自然,有光泽,质感强;插针以“点缀式”使画面局部华丽、活跃。不同针法又延伸出独特的盘绣、拉绣、挂绣。盘绣是将数根丝线搓成细绳,用绳线盘绣出图案,有立体感,多用于大腰带、钱搭;拉绣是将丝线绣出编织效果,一般用于彩带、花鞋、烟袋等;挂绣是用色线绣成彩条,装饰吊带之用;堆绣是将棉絮充入主体图案布里层,形成起伏不一的浮雕效果。如今的土族绣品已走向市场,成为特色浓郁的旅游纪念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