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黄山有什么特产可以带回去 黄山最值得购买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黄山有什么特产可以带回去 黄山最值得购买的特产更新时间:2022-05-24 15:33:08

一.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祁门瓷土

祁门瓷土

瓷土是制造瓷器的原料,为祁门之一,自古就很有名。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载:“景德镇从古至今为烧器地,然不产白土,出土婺源、祁门两山”。清代《续文献通考》说:“陶土之种类极多,最纯粹者,西人称高岭土。高岭土虽多供输出,用者多来自祁门,祁门南乡龙风壁,西乡伊坑,产量均高,即景德镇所用之上等原料,亦多取于此。”《陶冶图》中“采石制泥”一节中说:“石产江南徽州祁门县平里、郭口两山,距窑厂二百里,开窑取之。”

祁门瓷矿资源丰富,全县总蕴藏量当在500万吨以上,东路双溪流、南路平里、西路伊坑、茅棚店等地均有出产,而质量最优的为东乡上程、下程、胡坑和庄岭一带。祁门瓷土开采,历史悠久,古代有专营瓷土生意的商人,是名闻一时的徽商中最独特的一支。尤以清朝时最为兴盛,南路瓷土经营者众多,其中最出名的瓷土商人为贵溪人胡元龙,生产的瓷土牌号名为“胡培春”。清同治4年(1865),他在祁东庄岭村,发现了太和坑瓷矿。

太和坑出产的瓷土洁白、细腻、质硬性粘、耐烧。适逢此时,景德镇御窑接受了为宫庭烧制御用瓷床的任务。因瓷床器大,试用了多处瓷土均未达到质量要求,正在为难之时,采用太和坑瓷土后一举成功,得到清皇朝嘉赏,祁门瓷土更加声誉鹊起。此后景德镇御窑瓷器,均以太和坑瓷土为主原料,太和坑瓷土厂就被定为御用专矿,不准一般民窑购用。因当年从祁门运输瓷土往景德镇均走水路,御窑厂特意颁给胡元龙一面小黄旗,插在运输太和坑瓷土的船头,经过关卡不须查看,显示了作为御用专矿的特权荣耀。

二.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绿豆兜

徽州风味小吃。事先将绿豆催芽,待皮破芽露时,拌小麦粉,加盐、水调和成糊,舀进锅铲上的篾箍内,徐徐潜入沸油锅中,等其粘结成块后,捞起篾箍,抽去锅铲,炸至暗黄带绿即可。

绿豆兜酥松香脆,口味独特。

三. 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 纱面

产于歙县南乡。纱面韧性足,咸淡适宜,口味纯正,宜于久贮。倘若来年开春天暖多雨,纱面返潮,只须包块生石灰搁入坛中,即可使其脆燥如初。

纱面制作过程如下:先用盐水和面,揉透揉匀,搓成条状,涂上菜油盘放盒中。片刻,再搓成细条,均匀交叉绕在两根长约尺余的芭茅杆上,一挂为一款,在保温的稻桶中静置半小时后移至户外的面挂上,下架后盘成饼状,晒干即成。

四. 安徽省 黄山市 黄山区 黄山“臭”鳜鱼

黄山“臭”鳜鱼

黄山“臭”鳜鱼又名“腌鲜鳜鱼”,此菜烹制后以其香鲜透骨,鱼肉酥烂并带有特殊的芳香滋味而倍受广大食客的喜爱,许多来黄山旅游的客人都慕名前来品尝此肴,尝后都为有如此美味而赞不绝口。此菜历经200多年的历史,至今还具有如此影响力,关键在于它的特殊性,在烹制之前腌制后的鳜鱼闻起来“臭”,烹制后的鳜鱼吃起来香。这一“臭”一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增加了此菜的魅力,使其成为徽菜的经典之一。

黄山“臭”鳜鱼的腌制方法:

制作黄山“臭”鳜鱼主要是鳜鱼的腌制,因为鳜鱼腌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菜质量。腌制黄山“臭”鳜鱼首先要选用新鲜之鳜鱼,去掉鱼鳞及内脏,清洗干净并沥干水分。

可选一木桶,先在木桶底部撒上少许精盐,然后逐一将鱼表面抹上适量的精盐,整齐地放入桶内,一层一层往上码,最后在鳜鱼上面压上重物将鳜鱼压紧,每天上、下翻动一次,数日后闻到“臭”味时便可出桶,将鱼清洗干净便可用来烹制,腌制后的“臭”鳜鱼一次用不完可以冷冻保藏。

腌制“臭”鳜鱼的关键:

(1)在腌制“臭”鳜鱼的过程中,温度和盐量的变化都起到了决定性因素。一般情况下温度在10-30℃为宜,在此范围内温度越高腌制的速度越快;盐量则以每25kg鳜鱼400-500克盐为宜,在此范围内盐量越少腌制的速度也越快。以25kg鳜鱼500克盐为例,当温度在10-20℃时,腌制时间约为7天,当温度在20-25℃时腌制时间约为4天,温度在25-30℃时则需2天时间便可腌制完成,达到“臭”的效果。

(2)腌制“臭”鳜鱼的桶以选用木桶为佳,这样才能使“臭”鳜鱼“臭”味醇正。在腌制过程中外加重物压制可以使“臭”鳜鱼烹制后肉质紧密,每天上下翻动一次能使盐份均匀地渗透每一条鳜鱼,使其出品统一。

(3)腌制“臭”鳜鱼还可以分为整条腌(适合于250克-500克/条的鳜鱼)和块状腌(适合于较大的鳜鱼,改小块后再腌制),烹制后风味都一样,但因块状鳜鱼具有易受味,便分食的优点,故而更受食客们之喜好。

五.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祁门香菇

祁门香菇是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的。祁门是徽菇主要产地,祁门香菇按品质和外观可分为花菇、厚菇和平菇,均是徽菇中的上品,在同类产品0类拔萃。

徽菇是徽州香菇的简称,为我国最负盛名的四大名菇之一,1990年12月全国香菇专业会议确定全国十大名菇,徽菇高居首位。

徽菇以其色鲜味浓、肉厚质嫩、香气沁脾和较高的营养药用价值等特点独成品系,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矿物质以及多种维生素,仅氨基酸就多达18种,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中的7种,并含有30多种酶。

徽菇作为山蔬珍品,其味鲜美可口,尤以香气浓郁著称,历来为徽菜中的上等原料,且不论作辅料还是作主料,不论红烧清炒还是熬汤,样样皆宜。传统徽菜中,以徽菇为原料的佳肴很多,如油焖香菇、香菇石鸡、香菇菜心等等,均脍炙人口。

徽菇还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明代祁籍名医汪机、陈嘉谟、徐春甫等都十分推崇香菇的药效,诸家本草记述:“常食香蕈,延年轻身,益智开心,坚筋骨,好颜色”;“大能益气,助食及理小便失禁”。民间至今袭用香菇治疗小儿水痘、麻诊,解毒菌中毒,治头晕头疼,降血压,预防感冒和人体各种粘膜溃疡、皮肤炎症、身体衰弱、坏血病、佝偻病、肝硬化等病症

祁门是徽菇主要产地,祁门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香菇生长。起先祁门香菇为天然生长,到了明末清初,开始用人工栽培方法生产。经过数百年不断改进,尤其是解放以来,大力推广段木接种法以及袋料栽培新技术,祁门徽菇产量有了突破性进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年产量已达百吨以上,畅销于国内外市场。

祁门香菇按品质和外观可分为花菇、厚菇和平菇,均是徽菇中的上品,在同类产品0类拔萃,其中,由山华集团生产的“山华”牌徽菇在第3届全国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名闻遐迩。1996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孙起孟为祁门生产的香菇题名为“黄山徽菇”。

六. 云南省 曲靖 沾益 花山带皮羊肉

花山带皮羊肉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的特色美食。花山带皮羊肉,其实便是黄焖羊肉。做好的黄焖羊肉汤汁浓稠,色泽金黄,全无膻腥,香辣柔韧,舒适可口。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的很多乡镇属山区半山区,畜牧业发展中山羊饲养占有很大比重,加之当地又多杂居有彝、苗等少数民族,吃羊肉十分普遍,甚至在一些地方肉食就是以羊肉为主。

花山带皮羊肉的做法:选择大羯羊,宰杀后不剥皮,刮干净后连皮将羊肉砍成小块。炒锅里放入羊油和猪油的混合油,热后加干辣椒、花椒、姜、蒜、大料等佐料,待出味再舀一勺老酱进去炸炒,最后将砍好的羊肉倒进去一起翻炒,出油再移至高压锅内,掺入用羊排羊骨熬好的清汤,焖压一刻钟左右即成。

做好的黄焖羊肉汤汁浓稠,色泽金黄,不但具备以上诸方面的营养价值,而且全无膻腥气味,吃起来香辣柔韧,十分舒适可口。还可根据各人喜好添加羊杂碎、干发菜、时鲜蔬菜等共煮,尤为绝妙的是吃到最后就浓汤煮些米线、面条,就成了地道的羊肉米线、羊肉面条,滋味鲜美,若是大冬天里三五好友围炉而坐,吃肉喝酒,热乎乎地出一身汗,堪称一大享受。

花山带皮羊肉的吃法:置于文火上边煮边吃,根据各人喜好添加羊杂碎、干发菜、时鲜蔬菜等共煮,吃到最后就浓汤煮为线、面条。

七. 云南省 曲靖 罗平 罗平黄山羊

罗平黄山羊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罗平黄山羊评为云南六大名羊之一

10月12日,云南省农业厅发布2011年第15号公告,由省农业厅联合组织开展的“云南六大名猪、六大名牛、六大名羊、六大名鸡、六大名鱼”评选认定活动结果揭晓,经社会推荐、品种初选、专家评审、公众投票和综合评分,并经“云南六大名猪、六大名牛、六大名羊、六大名鸡、六大名鱼”评审委员会组织评审,认定罗平黄山羊为云南六大名羊之一。

罗平黄山羊

所在地域: 云南

申请人: 罗平县畜禽改良工作站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罗平黄山羊产地位于云南省罗平县境内,涉及罗雄镇、板桥镇、钟山乡、长底乡、旧屋基乡、大水井乡、鲁布革乡、九龙镇、马街镇、阿岗镇、富乐镇、老厂乡十二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3°57′~102°43′,北纬24°33′~25°25′之间,南北长128公里、东西宽68公里,养殖区域范围3018平方公里,年存栏15万只。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 外在感官特征 体形:罗平黄山羊体型体形较大,结构匀称,体质结实,近似于桶状,后肢略高于前肢,身体灵活而敏捷。 毛色:体躯被毛80%以上为浅黄色,头顶、鼻梁两侧、背线、腹线、尾尖、四肢下部为黑色。 头:头中等大小,额宽平,眼大有神,鼻梁平直,耳中等大小稍向前向上外倾,角粗呈倒八字微向外旋。 体躯:劲粗长适中,背腰平直,胸部宽深,肌肉丰满,尻稍斜,腹部紧凑,尾短上举。胸宽深、肋微拱起,背腰平直,尻部稍斜,后躯稍高,腹平不下垂。 四肢:粗壮结实,蹄质坚实呈黑色。 2、 内在品质指标:鲜羊肉呈鲜红色,有其自身特有的膻味,膻香而不臭,皮薄而少脂肪,易熟化。肉质鲜香可口,营养丰富。其中,成年羊肉质中蛋白质含量≥16%、粗脂肪含量≥10%、氨基酸总量≥12%、水分含量≤75%。 3、 质量安全规定:罗平黄山羊产品遵循的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名称、具体内容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9961~2001《鲜冻胴体羊肉》执行。

八. 安徽省 黄山市 屯溪 屯溪绿茶

屯溪绿茶属绿茶类,为历史名茶。创制于清嘉道年间,由松萝茶精加工演化而来。产于休宁县、歙县、黟县、祁门县、绩溪县等。

屯绿产区的深山狭谷,水绕山转,迂回曲折,河弯和河川会合地段,长期冲积形成的河谷洲地,溪涧山坞深冲,土层深厚,透水性好,富含有机质,肥沃宜茶,“休宁四大名家”和“祁门四大名家”都是洲地茶园出产,河谷洲地茶园,茶树长势茂盛,优质高产,当地称之为洲园茶。如祁门凫溪口的杨树林茶,休宁县流口的茗洲茶等,醇浓鲜爽,幽香绵长,具有典型的栗香韵味,为屯溪名茶中的珍品。

炒青绿茶初制工艺流程为:鲜叶→贮青→杀青→揉捻→二青→三青→辉干→毛茶。屯绿精制:炒青绿毛茶通过分筛、抖筛、撩筛、风选、紧门、拣剔,初步分离出长、园、筋、片等形态茶叶,再分别加工。成品茶有珍眉、贡熙、秀眉等花色。

自1980年代茶叶供过于求以来,屯绿产区产品结构发生变化,黄山毛峰等名优茶产销量剧增,高中档炒青毛茶减产。价格因素,目前高档炒青绿毛茶已经无有,屯绿出口茶多为低档货,且造假着色加糊等陈规陋习卷土重来,进一步陷入产品质量和价格的恶性循环。处于贫困线下的茶农生产低档炒青只是谋生;加工厂商降低质量是利润;出口商面对质量问题也无可奈何。如何走出困境,进一步产品结构,少生产或不生产外销绿茶,可能是一条不归之路。

《清史稿·地理志》称屯溪为“茶务都会”,徽州六县、浙西、赣北之绿茶也在此集散,故称“屯绿”,在国际茶市称屯溪茶(Twailay Tea),“屯溪绿茶”是一个地域品牌,不是屯溪生产的绿茶产品的简称。

九. 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 黄山贡菊

黄山贡菊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黄山贡菊也称“贡菊”、“徽州贡菊”,又称徽菊。与杭菊、滁菊、亳菊并称中国四大名菊。因在古代被作为贡品献给皇帝,故名“贡菊”。盛产于安徽省黄山市的广大地域。主产于著名旅游胜地黄山风景区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之间,盛产于休宁县兰田、南塘等地,其生长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品质优良,色、香、味、型集于一体,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被誉为药用和饮中之佳品,是黄山著名,驰名中外。

传说黄山贡菊之所以被称为“贡菊”是因为清代光绪年间,京都紫禁城里流行红眼病,皇帝下旨寻求良方,遍访名医,均未见效。这时徽州知府献上徽州贡菊花干,泡后内服外洗,眼疾即愈, 一时徽州贡菊花名扬北京城,并被钦定为贡品。 黄山贡菊

.黄山贡菊原称“徽州贡菊”,又称徽菊,是从菊花群体中选育出的优良品种。主产于著名旅游胜地黄山风景区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之间,盛产于休宁县兰田、南塘等地,其生长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品质优良,色、香、味、型集于一体,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被誉为药用和饮中之佳品,是黄山著名,驰名中外。清末光绪年间,北京紫禁城里流传红眼病,皇帝下旨,遍访名医良药,徽州知府献上徽州菊花干,京人泡服后眼疾即愈,于是徽菊名气大振,被尊称“贡菊”。贡菊历来被当作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并出口东南亚。“黄山贡菊”具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清凉解毒之功能,可治伤风感冒、疔疮肿毒、血压偏高及动脉硬化等症。用它调配其它药物可以制成桑菊感冒片等成药和菊花晶等饮料。可以泡茶、泡酒,常饮可“清净五脏,排毒健身”,有延毒美容之功效。饮用过的菊花晒干后还可充作枕芯,使人清凉降火,明目醒脑。“黄山贡菊”的制作十分讲究,鲜菊采下后,先用竹簟阴置凉干,然后用炭火悉心烘烤,成品后的贡菊以朵大色白者为佳。“黄山贡菊”是从菊花群体中选育出的优良品种,原产于歙县金竹岭一带,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据民间传说,“黄山贡菊”原是宋朝徽商从浙江德清县作为观赏艺菊引进的。在一大旱之年,有许多人得了红眼头痛病,有人采用鲜菊花泡水将火,十分灵验。 以后人们经常用鲜花或菊花干泡水泡茶,医治目赤羞明、胆虚心燥等病。从此,这一带农家门前屋后广种菊花,为了久藏又特意烘制成干菊花,金竹岭由此闻名远近。清光绪年间,北京紫禁城里也流传红眼病,皇上下旨,遍访名医良药,黄山知府献上黄山菊花干,京人泡服后眼疾即愈。于是徽菊名气大振,被尊称“贡菊”。 贡菊历来被当作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并出口东南亚。

历史渊源

“黄山贡菊”是从菊花群体中选育出的优良品种,既有观赏价值

.,又有药用功能。据民间传说,“黄山贡菊”原是宋朝徽商从浙江德清县作为观赏艺菊引进的。在一大旱之年,有许多人得了红眼头痛病,有人采用鲜菊花泡水降火,十分灵验。以后人们经常用鲜花或菊花干泡水泡茶,医治目赤羞明、胆虚心燥等病。从此,这一带农家门前屋后广种菊花,为了久藏又特意烘制成干菊花。清光绪年间,北京紫禁城里也流传红眼病,皇上下旨,遍访名医良药,徽州知府献上徽州菊花干,京人泡服后眼疾即愈。于是徽菊名气大振,被尊称“贡菊”。.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通过了对黄山贡菊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批准自2004年8月9日起对黄山贡菊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公告2004年第105号)。

地域保护范围

黄山贡菊原产地域范围以安徽省歙县人民0《关于请求将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列为黄山贡菊原产地域的请示》(歙政[2003]109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安徽省歙县所辖行政区域。

十. 安徽省 黄山市 黄山区 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太平猴魁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太平猴魁是中国历史名茶,创制于1900年。1915年,太平猴魁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新中国建立后,1955年, 太平猴魁又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产地】

太平猴魁产于黄山北麓的黄山区,由于产地低温多湿,土质肥活,云雾笼罩,故而茶质别具一格: 茶芽挺直,肥壮细嫩,外形魁伟,色泽苍绿,全身毫白,具有清汤质绿、水色明、香气浓、滋味醇、回味甜的优秀特征,是尖茶中最好的一种。 曾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赛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和奖状;20世纪 30年代曾在玻利维亚等国展销;1979年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博得五大洲客商好评。

【品质特征】

太平猴魁的品质特征:其成品茶挺直,两端略尖,扁平匀整,肥厚壮实,全身白毫,茂盛而不显,含而不露,色泽苍绿,叶主脉呈猪肝色,宛如橄榄;入杯冲泡,芽叶徐徐展开,舒放成朵,两叶抱一芽,或悬或沉;茶汤清绿,香气高爽,蕴有诱人的兰香,味醇爽口。其品质按传统分法:猴魁为上品,魁尖次之,再次为贡尖、天尖、地尖、人尖、和尖、元尖、弯尖等传统尖茶。

太平猴魁的采摘在谷雨至立夏,茶叶长出一芽三叶或四叶时开园。

【特点】

“太平猴魁”的色、香、味、形独具一格,有“刀枪云集,龙飞凤舞”的特色。每朵茶都是两叶抱一芽,平扁挺直,不散,不翘,不曲,俗称“两刀一枪”,素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全身披白毫,含而不露,入杯冲泡,芽叶成朵,或悬或沉,在明澈嫩绿的茶汁之中,似乎有好些小猴子在对你搔首弄姿呢。品其味,则幽香扑鼻,醇厚爽口,回味无穷,可体会出“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的意境,有独特的“猴韵”。

【采摘与制作工艺】

一般在谷雨前开园,立夏前停采。采摘时间较短,每年只有l5~20天时间。分批采摘开面为一芽三、四叶,并严格做到“四拣”:一拣坐北朝南阴山云雾笼罩的茶山上茶叶;二拣生长旺盛的茶棵采摘;三拣粗壮、挺直的嫩枝采摘;四拣肥大多毫的茶叶。将所采的一芽三、四叶,从第二叶茎部折断,一芽二叶(第二叶开面)俗称“尖头”,为制猴魁的上好原料。采摘天气一般选择在晴天或阴天午前(雾退之前),午后拣尖。经杀青、揉捻、烘烤等工序,当天制成。

太平猴魁的优异茶质:其成品茶挺直,两端略尖,扁平匀整,肥厚壮实,全身白毫,茂盛而不显,含而不露,色泽苍绿,叶主脉呈猪肝色,宛如橄榄;入杯冲泡,芽叶徐徐展开,舒放成朵,两叶抱一芽,或悬或沉;茶汤清绿,香气高爽,蕴有诱人的兰香,味醇爽口。其品质按传统分法:猴魁为上品,魁尖次之,再次为贡尖、天尖、地尖、人尖、和尖、元尖、弯尖等传统尖茶。现分为三个品级:上品为猴魁,次为魁尖,再次为尖茶。

【关于太平猴魁的故事】

清末,南京太平春,江南春等茶庄,纷纷在太平产区设茶号收购茶叶加工尖茶,运销南京等地。江南春茶庄从尖茶中拣出幼嫩芽叶作为优质尖茶供应市场,获得成功。猴坑茶农王0〈王魁成〉在凤凰尖茶园,选肥壮幼嫩的芽叶,精工细制成王0魁尖。由于猴坑所产魁尖风格独特,质量超群,使其他产地魁尖望尘莫及,特冠以猴坑地名,叫“猴魁”。

【治疗】

太平猴魁花香高爽,滋味滑润甘甜,具有独特的“猴韵”,品饮此茶真正体会到“深谷幽兰”之感或喻为“大山深处的高贵公主”。据广大爱好者反映,对慢性咽炎,经常吸烟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太平猴魁的传说

安徽省太平县猴坑地方生产一种猴魁茶,说起猴魁茶,还有一段故事呢。传说古时候,在黄山居住着一对白毛猴,生下一只小毛猴,有一天,小毛猴独自外出玩耍,来到太平县,遇上大雾,迷失了方向,没有再回到黄山。1猴立即出门寻找,几天后,由于寻子心切,劳累过度,老猴病死在太平县的一个山坑里。山坑里住着一个老汉,以采野茶与药材为生,他心地善良,当发现这只病死的老猴时,就将他埋在山岗上,并移来几颗野茶和山花栽在老猴墓旁,正要离开时,忽听有说话声:"老伯,你为我做了好事,我一定感谢您。"但不见人影,这事老汉也没放在心上。第二年春天,老汉又来到山岗采野茶,发现整个山岗都长满了绿油油的茶树。老汉正在纳闷时,忽听有人对他说:"这些茶树是我送给您的,您好好栽培,今后就不愁吃穿了。"这时老汉才醒悟过来,这些茶树是神猴所赐。从此,老汉有了一块很好的茶山,再也不需翻山越岭去采野茶了。为了纪念神猴,老汉就把这片山岗叫作猴岗,把自己住的山坑叫作猴坑,把从猴岗采制的茶叶叫做猴茶。由于猴茶品质超群,堪称魁首,后来就将此茶取名为太平猴魁了。

茶史追溯

太平猴魁是中国历史名茶,创制于1900年。关于太平猴魁的来历,还有个小故事:清未,南京叶长春茶庄在太平县新明茶区设茶号,收购茶叶。老板为了赚取利润,将成茶中的幼嫩芽叶单独拣出,高价销往南京等地。猴坑茶农王0〈王魁成〉借鉴茶商的做法,在凤凰尖茶园,选肥壮幼嫩的一芽二叶,精工细制成王0魁尖。由于它在尖茶之中的魁首品质,故以产地猴坑所在地定名为"猴魁"。

1915年,太平猴魁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新中国建立后,1955年,太平猴魁又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名茶鉴赏

"太平猴魁"的色、香、味、形独具一格,有"刀枪云集,龙飞凤舞"的特色。每朵茶都是两叶抱一芽,平扁挺直,不散,不翘,不曲,俗称"两刀一枪",素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 全身披白毫,含而不露,入杯冲泡,芽叶成朵,或悬或沉,在明澈嫩绿的茶汁之中, 似乎有好些小猴子在对你搔首弄姿呢。品其味,则幽香扑鼻,醇厚爽口,回味无穷,可体会出"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的意境,有独特的"猴韵"。 为茶树良种,茶园四周植被覆盖率为 90% 以上,猴坑、猴岗、颜家三个自然村得天独厚,是太平猴魁主要产地。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