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咸阳特产是什么 陕西咸阳特产一览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咸阳特产是什么 陕西咸阳特产一览表更新时间:2022-05-19 00:34:50

一. 陕西省 咸阳 三原 疙瘩面

系光绪年间城内“悦来馆”的伙计,绰号“帽盖李”者创制。其特点是:面条细长柔韧,臊子油而不腻,浇酸而香。细品慢咽,回味悠长。本品食用的方法也很讲究。食用前,先舀一小碗酸汤,谓之“渴汤”尝鲜。食用时需小碗两个,一碗盛酸汤,一碗盛面条(约50克)。食汤面时,向面碗内浇上臊子,倒入酸汤;食干面时,用筷子挑起面条,在酸汤内涮热涮匀,然后放回原碗,浇上臊子。

二. 陕西省 咸阳 乾县 乾县挂面

乾县挂面手工做成,细、白、筋、光,面丝细匀,加上烹调时汤煎、油旺、醋酸,并以嫩韭菜、白菜心、鸡蛋饼切碎置汤中做“漂稍”,色、香、味俱佳。酒后食用,解酒开胃,引人食欲
( 咸阳)

三. 陕西省 咸阳 兴平 秦川大蒜

大蒜,古时称为“葫”,又叫“葫蒜”,属百合科,一年生或二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为荤辛类蔬菜,原产亚洲西部。据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载:“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另据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云:大蒜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的,“胡国有蒜,十子一株,名曰胡蒜,俗谓之大蒜是矣”。因为其个体比我国野生小蒜大,故而得名大蒜。

秦川大蒜,主产于陕西省关中八百里秦川中部的兴平、武功、户县、耀县等县而得名。它以色泽洁白,皮薄瓣大,质地鲜嫩,汁浓味香,耐贮藏,品质优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除畅销国内市场外,还远销日本和港澳地区,常年出口约3000~4000吨,是陕西省传统的名牌大宗出口商品之一。

秦川大蒜主产地关中平原中部,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是我国农业的发祥地。农民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以兴平县为例,年平气温13.1℃,全年日照时数2037.7小时,年均降水量585.4毫米,7~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7%,无霜期229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大蒜的生长发育。

秦川大蒜营养丰富,据分析测定,每百克鲜蒜头含水分70克,蛋白质4.4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23克,粗纤维0.7克,灰分1.3克,钾5毫克,磷44毫克,抗坏血酸3毫克。此外,还含有氨基酸、维生素A、B、C、大蒜素等,可供药用。

四. 陕西省 咸阳 彬县 白吉馍夹肉

陕西有个白吉镇(今咸阳市彬县的北极镇),这个地方的饼很好吃,很有特色,所以把这种馍叫白吉馍。白吉馍据称源自咸阳。是用上好面粉揉制后做成饼形,置铁铛板上略烤成型,放入炉膛侧立,上下隔着铁铛板的炭火烘烤,稍顷翻面,双面焦黄即可。我一直以为烹制食物,外焦里嫩是难得的境界。上品白吉馍揉制充分,火候恰到好处.制好的白吉馍形似"铁圈虎背菊花心",皮薄松脆,内心软绵。可单独食用,配腊汁肉同食味道更佳。

白吉馍渊源典故

北极自古是陕甘通衢要道,设有驿站。因驿马全是白色因而得名白骥驿。金设白骥镇 明清时候,群众将“白骥”转音为“白吉”,也有人说是因为骥字难写,就成了“白吉”,现在当地群众仍是这个叫法。清中叶之前,这里原是回汉杂居,地名是“白吉里”,当地群众都能制作白吉馍,并作为日常主食。1863年8月,北极老户回民响应关中回民起义,就把这种白吉馍的制作技术带到了全国各地,而且成为至今仍然深受欢迎的名吃。因这种发源于“白吉”,因此也就把这种起面饼子叫白吉馍。

白吉馍夹肉制作方法

带皮猪肉250克,绍酒5克,盐3.5克,冰糖1.7克,生姜大蒜各5克,酱油1克,八角3粒,花椒3粒,桂皮0.2克,丁香1粒,草果、玉果各半个,砂仁1个半,良姜半个,毕拨半个,腊汁原汤250克。

1:先将猪肋肉改刀成3.5厘米厚的长条片,用清水浸泡一下,刮洗干净,沥干水分。

2:将腊汁原汤倒入锅内,放入250克——375克清水烧开撇去浮沫,将洗净的肉放入锅内,加入绍酒,酱油,盐,姜葱,八角,花椒,桂皮,丁香,草果,玉果,砂仁,良姜,毕拨等调料,再在肉上压一小铁弊,以便使肉充分浸入汤中。

3:用大火烧开后,转入小火炖煮,煮约2小时,肉酥烂时捞出放入砂锅中备用。

4:制馍时先留出50克面粉,将450克面粉按50%的含水量加酵面调制成面团,置30度室温下醒发2小时,加入碱面,加入剩余干粉,将面团揉透后再醒10分钟。

5:将面团分成10个面剂,每个剂重约75克,做成直径为10厘米的圆饼,放入烧热的锅上烙成淡黄色时,再放入炉内烤3分钟,止两面鼓起时即熟。

五. 陕西省 咸阳 淳化县 甘泉醇酒

甘泉醇酒是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的。甘泉醇酒具有凤香型风格特点,以“入口绵、落口甜”的独特风格而著称,产品远销安徽、河南、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市场销售一直看好。

陕西省淳化县甘泉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久负盛名的甘泉宫遗址所在地——淳化县。公司始建于七十年代,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40平方米,注册资金500万元,现有职工50人,其中各类专业人员25人。年生产白酒2500吨,主要产品有50%(V/V),52%(V/V)“甘泉醇”白酒两大系列十二个品种。

“甘泉醇”酒以优质高粱为原料,以大麦、小麦、豌豆制曲,以泉水作酿浆,经土暗窑续渣法发酵,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精酿的纯粮佳酿,使其具有凤香型风格特点,以“入口绵、落口甜”的独特风格而著称,产品远销安徽、河南、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市场销售一直看好。2003年被评为第十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2002至2004连续三年被淳化科技局评为“民营科技型企业”;2005年元月陕西省工商局举办的诚信企业与诚信商品展示交易会确定为“陕西省信用体系建设单位”;2005年6月被陕西省消费者协会评为“陕西省消费者信得过企业”,同年7月,“甘泉醇”牌系列酒荣获“中国名优品牌”荣誉称号;2008年11月在陕西省旅游博览会上荣获陕西旅游商品(产品)“最受欢迎奖”;2011年12月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称号。

六. 陕西省 咸阳 兴平 兴平辣椒

兴平辣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陕西省兴平市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全市总面积507平方公里,总人口5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4万人,辖7镇4乡3个街道办事处223个行政村,辖区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方便,光照充足,地下水资源丰富,素有“关中白菜心”、“平原粮仓”和“辣蒜之乡”的美誉,是陕西省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县市之一。

兴平地区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10.1卡/cm2,日照时数为2005.4小时,年平均气温13.1℃,最高温度42.2℃,最低温度-19.9℃,年平均降水量528.4毫米,海拔高度390—541.8米,是大蒜和辣椒生产的优生区。

辣椒和大蒜是我市的传统农产品,栽培历史悠久,素有“唐蒜明椒”之称,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兴平辣椒种植面积3.5万亩,年产辣椒7000吨;大蒜种植面积稳定在5.5万亩,年产蒜苔3万吨,蒜头3万吨,辣椒和大蒜的年产值近3亿元。兴平大蒜蒜头肥、瓣个大、包衣紧、味辛辣,蒜苔翠绿鲜嫩、体长均匀、辛辣适中、味道鲜美,久负盛名。兴平辣椒生产基地属典型的温暖带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光热资源丰富和雨热同季的特点,年降水量的85~90%集中于线辣生长的旺盛期,有利线辣生长发育。另外,兴平市的辣椒生产基地海拔在400—500米之间,生育期季风较多,风力缓续,对改善线椒作物群体通风透光条件显然有益。因此,兴平的线椒色泽红亮,辣味浓郁,营养丰富,品佳味香,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椒中之王”和“一枝独秀”。

兴平辣椒种植面积35000亩,主栽品种为兴平线椒和优质8819线椒,年产辣椒10000吨以上,年加工辣椒粉和辣椒油20000吨(从新疆、岐山等地调入)。1999年“兴平线椒”被国家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抽检为“一级品”。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土壤:培育兴平线椒的垆土是自然褐土经人类长期的耕作和施肥,堆积覆盖形成的。垆土土体结构为“蒙金型”,上层为覆盖层,质地为砂轻壤至中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高,结构良好,通透性好,利于作物生长。下层为粘土层质地吸收性强,能托水托肥,具有耕作性良,上松下实,保水保肥,抗旱抗涝等特性,该种垆土仅分布于以兴平市为中心的渭河冲积平原上的狭小地带。

气候:兴平线椒生长地的气候属于雨热同季的暖温带半湿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受秦岭山系等独特的地理因素影响,该地区辣椒成熟期的夏季昼夜温差极大(13.6℃),这十分有利于秦椒养分的积累。

二、源远流长的栽培历史

兴平市从唐期初年即开始种植秦椒,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经过数代人的辛苦培育,并结合当地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逐渐培育出今日享誉国际市场的天下第一椒——兴平线椒。

三、举世无双的辣椒品质

兴平辣椒以株型紧凑,结果集中、果实长、果顶实而弯、果肉厚、油分大,辣味浓厚为特点,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具有开胃健脾、活血名目、健美减肥之功效,远销东亚、东南亚等10多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顾客青睐。

兴平辣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陕西省兴平市桑镇、汤坊乡、丰仪乡、庄头镇、赵村镇、马嵬镇、阜寨乡、田阜乡、西吴镇等9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七. 陕西省 咸阳 乾县 水柿

一、水柿基本特性

水柿子属于晚熟品种,具有果大、个头均匀、果皮光滑、肉质松脆、汁多味甜,含糖量高等特点,制成的柿饼质细,味甜,透明,霜厚,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二、全市柿子生产情况

2007年我市柿子种植面为20.15万亩,产量8.7万吨。其中水柿子种植面积约为1.06万亩,产量6000吨。主要分布于彬县、乾县、永寿等县。

八. 陕西省 咸阳 乾县 马油馇酥

马油馇酥以马油或大油和面,用冰糖、青红丝、白绵糖为馅,做成茶盖般的圆饼,放入油锅煎炸。圆饼炸成后红中透黄,入口香酥脆甜,博得了男女老幼的喜欢。
相传馇酥为唐代祭祀乾陵和神祀的供品,后传至乾州民间,延续千年,成为民间走亲访友、招待宾客的传统食品。

九. 陕西省 咸阳 乾县 乾州锅盔

乾州锅盔

传说,乾陵修筑时,成千上万的民工参加筑陵工程,民工为解决生活问题,就用自己头盔烙制面饼。这样的作法,大家都感到烙制起来方便,一传十,十传百,普遍传开了。大多数民工就是这样制作锅盔,烙出来的馍好吃耐放,香味扑鼻,这就是锅盔的前身。后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在实践中技术不断的改进,用具不断的

革新,锅盔的质量越来越好,成为民间的传统食品,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锅盔特点:

形如菊花火色匀,皮薄如纸馍膘多,用手掰开是层层,用刀切开如板油。入口越嚼越多,下咽回香无穷。吃起酥、闻起香、耐存放、寿命长。如果带有乾州锅盔,同车异座,未见其馍,即闻其味。

制作方法: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制作乾州锅盔不

断总结,不断改进。把原来柴禾烧在小锅内烙制改成了用煤烘烤在鏊内烙制,把原来用手揉面改成了用木杠压面。这样以来上下烘烤,温高气保,火色均匀,熟的足到,达到耐存放的目的。用木杠压面,面排揉的到,能使馍色增白,香气浓郁,味美可口。具体作法是:面粉十斤,水四斤(水

温要按季节掌握),酵面夏季五两,春季七两.冬季一斤,碱面按季节零点五至一两,面水酵面,搭上碱面,和成面

团,放在案上用木杠边折边压,压的过程中,再加面粉二斤左右,直压到面光色润,酵面均匀时,分成一斤三两重

的小块,再分别逐个用木杠边压、边转,制成圆直径八寸,厚六分的菊花式圆形饼,上鏊烙制。第一鏊是上下火,火

候要小而稳,主要是给馍被木杠压后产生的波浪上面上火色,让酵面进一步发酵和最后定型,然后进第二鏊。二鏊是一面火,火候较旺,因火旺鏊内可放一个铁圈,将馍置于空中,主要是起烘烤作用,两个鏊一共要达到三翻六转,大约十分钟可烙制而成。

传说,乾陵修筑时,成千上万的民工参加筑陵工程,民工为解决生活问题,就用自己头盔烙制面饼。这样的作法,大家都感到烙制起来方便,一传十,十传百,普遍传开了。大多数民工就是这样制作锅盔,烙出来的馍好吃耐放,香味扑鼻,这就是锅盔的前身。后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在实践中技术不断的改进,用具不断的革新,锅盔的质量越来越好,成为民间的传统食品,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锅盔特点:

形如菊花火色匀,皮薄如纸馍膘多,用手掰开是层层,用刀切开如板油。入口越嚼越多,下咽回香无穷。吃起酥、闻起香、耐存放、寿命长。如果带有乾州锅盔,同车异座,未见其馍,即闻其味。

制作方法: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制作乾州锅盔不

断总结,不断改进。把原来柴禾烧在小锅内烙制改成了用煤烘烤在鏊内烙制,把原来用手揉面改成了用木杠压面。这样以来上下烘烤,温高气保,火色均匀,熟的足到,达到耐存放的目的。用木杠压面,面排揉的到,能使馍色增白,香气浓郁,味美可口。具体作法是:面粉十斤,水四斤(水

温要按季节掌握),酵面夏季五两,春季七两.冬季一斤,碱面按季节零点五至一两,面水酵面,搭上碱面,和成面

团,放在案上用木杠边折边压,压的过程中,再加面粉二斤左右,直压到面光色润,酵面均匀时,分成一斤三两重

的小块,再分别逐个用木杠边压、边转,制成圆直径八寸,厚六分的菊花式圆形饼,上鏊烙制。第一鏊是上下火,火

候要小而稳,主要是给馍被木杠压后产生的波浪上面上火色,让酵面进一步发酵和最后定型,然后进第二鏊。二鏊是一面火,火候较旺,因火旺鏊内可放一个铁圈,将馍置于空中,主要是起烘烤作用,两个鏊一共要达到三翻六转,大约十分钟可烙制而成。

十. 陕西省 咸阳 长武县 淤面

  【淤面】搓洗麦面,滤淀分离面皮、面筋,将过滤淤积的面水炼蒸或摊擀薄饼,切条或压饸饹,配择骨肉,加盐、醋、葱、蒜、姜、辣子,凉调入席。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