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外地朋友来西安可以带什么特产 西安有哪些特产值得带回去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外地朋友来西安可以带什么特产 西安有哪些特产值得带回去更新时间:2022-05-02 00:59:13

一. 陕西省 西安 蓝田 蓝田大杏

蓝田大杏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相传在伏羲、女娲创世之时,因吃了其母阿氏亲手所植大杏树的百年杏果后,灵气顿生,方得河图络书,画八卦、创文字、炼石补天,建立了华夏远古文明之基。蓝田大杏栽培历史悠久,面积3.5万亩,产量3.2万吨。品种有大银杏、金钢拳、兰州大接杏、曹杏、菜子黄、麦稍黄、白沙杏、桃杏、银香白、万枝红、绑绑杏、梅杏、张公元、金太阳等,鲜食、加工、仁用均有。同一品种,不同地形,成熟期拉开,从5月下旬开始上市,至7月上旬结束。具有地方特色的蓝田大银杏果实圆形,果肉桔黄,果个匀称,单果重110克—180克,果肉纤维少,浆质多,含可溶性固形物12.3%,总糖9.3%,可滴定酸1.5%,果味甜香可口,果核近圄形,离核仁甜,6月上旬成熟。1992年第四届全国杏李学术研讨会在蓝田召开,与会专家对蓝田大杏生产给予了充分肯定,大银杏品种受到高度评价。产品远销海口、南宁、深圳等地,市场十分俏销。

地域范围

蓝田大杏栽植主要分布于陕西省蓝田县的华胥镇、洩湖、三里镇、安村、前卫、孟村、金山、三官庙、厚镇九个乡镇。以华胥镇为主,海拔高度在603.0-763.6米,地处东经109°11′25.93″-109°26′34.17″,北纬34°14′03″-34°16′0.58″。东到华胥镇东元峪村,西至旦村,北到姜湾村,南至孟岩村。包括阿氏村、上许、杨庄、东邓、上雷、孟岩、旦村、东元峪、西元峪、姜湾、寇家村,大杏种植面积1333.3公顷,年产量12000吨。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蓝田大杏主栽区位于:北部横岭黄土丘陵沟壑区和西部黄土台塬区,面积619.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1.48%,主产区海拔高度在603.0-763.3米。土层厚度50-100米土壤以塿土、黄土为主,pH值7.0-8.0之间,中性偏碱,塿土有机质含量高。。据《蓝田区划调查》报告所选取616个不同点位化验,土壤有机质含量1.199%,最高为2.688%,碱解氮为54PPm,速效磷为19ppm,速效钾为137ppm,微量元素丰富,塿土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具有良好团粒结构,非常适宜大杏生长发育。因此蓝田的半岭、老岭和黄土台塬生长的大杏,根深叶茂,树体健壮,结果多而果个大、

产量高、品质优,微量元素丰富,成为全国优质大杏生产基地。

(2)水文情况:蓝田年平均降水量720.4毫米,年总降水量168211万立方米县境内降水量受地形影响,各地雨量分布不均。河流分为灞河、浐河、零河三大水系,共有大小河流20条,年平均径流量69234万m3。地下水丰富,共分为4个水文地质区,8个亚区。全县地下水总量为32371万m3/年(含重复部分27461万m3),可开采的地下水量为5897.7万m3,占地下水总量的49.28%。地下水质良好,有瀵水全县储存面积2300亩,井952眼,属低级肥水。天然饮用矿泉水16处,富含锶、硒等国际标准规定9项。由于境内河流众多,南北纵向山沟常年有河水流出,呈阶梯状分布,密度较大,覆盖全县,水质良好;地下水矿物质含量丰富,无工业污染,为优质大杏生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3)气候情况:蓝田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分明,冬夏长春秋短,以及雨热同季等特点。年平均气温9℃-13℃,最热7月为26.8℃,最冷1月为-1.3℃,气温较差23.1℃;年平均最高气温19.0℃,年平均最低气温8.3℃,极端最高气温43.3℃,极端最低气温-17.4℃。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148.8小时,太阳总辐射量为118.5千卡/厘米2•年,占太阳总辐射量的50%。初霜期平均出现在11月1日,最早为10月9日,最晚为11月19日,早晚相差41天;平均终霜日在4月3日,最早为3月7日,最晚于4月24日结束,早晚相差48天,全年平均无霜期212天,最长236天,最短188天。独特的气候适宜发展具有特色的蓝田大杏生产,目前境内尚存有距今160多年历史的大杏老树,证实大杏栽培历史较久。四季气候分明,有利于大杏健壮生长,为蓝田大杏的丰产奠定了基础;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则是蓝田大杏含糖量高的主要因素,由于杏其果个大,色金黄,纤维少,果汁多,味香甜,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赢得了无尽的赞美。

(4)人文化历史:蓝田县曾是“三皇故里”,《陕西通志》记载:“三皇祠在蓝田县北三十里,祀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盖伏羲氏、女娲氏皆华

胥氏所出,故祀于故里。”蓝田县华胥镇有华胥陵,民间称作“羲母陵”。相传在上古时期,伏羲、女娲因吃了其母华胥氏亲手所植大杏树的百年之果,

灵气顿生,从而识河图,译洛书,画八卦,创文字,炼石补天,建立了远古华胥文明。华胥氏大杏便由此得名,由于地处蓝田因而称之为“蓝田大杏”。

蓝田大杏栽培已有2500多年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大杏栽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据《蓝田县志》记载,远在唐以前,杏树在民间就已普遍栽植,唐代钱起的诗句“爱君蓝水上,种杏近成田”表明,在当时已有杏树成园栽培。民国《续修蓝田县志》记载“果类则桃、杏山外较多,李则偶一有之。……黎(梨)则皮厚多渣,近有人自豳地取叶眼之树枝芽初萌者归而接之,则辄变甘美,亦异事也。枣亦不多。(Wenpo)、木瓜、葡萄、山茶、石榴、晚春之樱桃,皆所时有,而均不如柿子在岭上,与栗子、核桃之在东南山居大多数也。

银杏惟辋川摩诘河一株甚大”。不仅详述了本县果树种类和分布情况,还记述了劳动人民早就知道用科学方法嫁接改良品种。足见当时对果树生产已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生产技术要求与规定

(1)产地选择:应选择大气环境、用水水源、园地土壤无污染;地下水位较低、土层深厚肥沃,pH值6.5-8.0,排灌良好的丘陵地、沙荒地壤土和砂壤土建园。如在粘重土壤上,需进行土壤改良。在核果类迹地上必须间隔至少5年以上,并经土壤改良。园地选择应远离国道、铁路等交通主干线100米以外。

(2)品种选择:应选择树势强健,丰产性好,适应性抗逆性均强;果个大,不裂果,果面着色均匀,成熟度均致,果肉为硬溶质或半溶质,风味浓且具芳香,较耐运输,货架期较长。根据区域化、良种化目标和选择优良品种,实行适地教栽的原则。适宜蓝田地区的鲜食杏

主栽品种有:蓝田大杏、麦稍黄、菜子黄、凯特杏、金太阳杏等。

(3)生产过程管理及农业投入品方面的规定:

①土壤管理:每年9月中旬到10月上旬进行扩穴或深翻,深度40-60cm,不允许损伤0.5cm粗度以上大根,扩穴可结合施基肥进行。深翻后及时耙平、灌溉。若园地土壤质地不良,结合深翻采取多施有机肥、农作物秸秆以及粘土掺沙土、沙土掺粘土等办法进行改良。生长季节要实施树盘除草,低于20cm

的行间草不除。雨后或灌溉后要及时松土保墒。

②施肥:

a基肥:基肥宜于果实采收后施入效果最好,最晚不迟于10月中旬。基肥种类以厩肥、堆肥、绿肥、沼肥、落叶等经堆沤腐熟的农家肥或经过登记注册的商品有机复合肥为主,磷肥生物菌肥、骨粉、复合肥等也可作基肥深施,采用环状“沟施”或“放射状沟施”的方法。施肥量因树龄、长势、施肥种类而有所区别,即幼树初果树每667㎡施优质粪肥2000kg-2500kg,加过磷酸钙20-30kg,盛果树每667㎡施4000kg左右,加过磷酸钙50kg左右。

b:追肥:追肥根据基肥施用量的多少每年可进行2-3次,即花前10日追施速效氮肥,硬核期追施氮肥辅以磷钾肥,成熟前追施速效钾肥。追肥宜采用树盘穴施。幼树初果树每667㎡施入三元复合肥15kg-30kg;盛果树施肥量按肥料种类和结果量大小而定,适当增加。

C:叶面喷肥,宜选择常用速效、易吸收的氨基酸液肥、沼液、尿素、磷酸二氢钾、有机钾和铁、硼、锌等微肥进行喷施。生长前期

喷施浓度较低,生长后期适当增加浓度。

③整形修剪原则:

整形修剪时期按照生长修剪、休眠季节整形以及幼树重整形的原则进行。生长季节修剪一般分为花前、果实膨大期、采收后和立秋后等时段进行。

整形修剪原则应依据立地条件、品种、树龄、树势等相应确定,做到随树造形,因枝修剪。总体要求按照轻剪、多放、少截。

④农药使用原则:以预防为主,采取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综合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有选用抗病品种砧木、合理修剪、及时清园等,物理防治措施有灯光糖醋液诱杀、人工捕杀等,生物防治措施主要采用保护天敌和使用生物源农药等,化学防治措施要做好病虫测报和农药选择。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天敌较安全的矿物源农药和化学农药,禁止使用国家禁用农药。

⑤农业投入品管理规定:投入品实行定点购买,销售点必须建立销售台账。使用时应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的规定:根据品种、采后用途、销售途径、市场环境条件及气候条件等,以采收成熟度、鲜食成熟度、生理成熟度确定适宜采收期。

人工采摘应按先冠外后冠内、先下后上的顺序进行。要求轻摘轻放,不能捏、碰、摔、挤压等造成损伤。

边采边分级。一般根据果形、大小、色泽等进行。(分级标准附后)

分级后的商品果要根据不同用途或销售渠道等对其进行分别包装。鲜食杏要求使用坚硬、干燥、清洁、的包装箱进行包装,所有包装物必须符合包装卫生标准。在包装物内要有标签或在包装物外标示出产品名称、产地、采摘日期、标准级别、生产单位等项目。

(5)生产记录要求:统一印制生产作业记录本,要求农户按管理的程序及时、认真填写,包括:施用肥料名称、时间、剂量;使用农药名称、时间、用量、防治对象;除草时间、方法;整形修剪时间、方法;保花疏果时间、方法;采收获时间、数量、销售地域。每户生产记录必须保存两年以上。

4产品典型品质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外在感官:蓝田大杏果实为圆形,直径约7公分,个大匀称,平均单果重125克,最大可达200克。顶平,缝合线深而明显,梗洼较深;果皮金黄色。蓝田大杏除鲜食外,还可

加工果脯、果干、果酱。杏仁既可食用,又能入药,是外贸出口的传统商品。

(2)内在品质:果肉呈黄色,纤维少,汁液多,味甜香,含可溶性固形物14.5%,含糖量8.6%,酸糖比9.56%,Ca246.6mg/kg,含蛋白质0.93%。离核,果核近圆形,出仁率为17.9%,甜仁,含脂肪8.55%,含蛋白9.26%。果实货架期为5-7天。

(3)安全要求:蓝田大杏市场准入遵循的国家强制性技术规程名称和相关法律法规:

XANY5008-2007西安市鲜食杏生产技术规程

NY5013-2006无公害食品林果类产品产地环境条件

NY5112-2005无公害食品落叶核果类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农产品标识包装管理办法》

《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1)分级包装:

①包装容器必须坚实、牢固、干燥、清洁卫生,无不良气味,内外两面都无钉头、尖刺或其它尖突物,对产品应具充分的保护性能。包装材料及制备标记所用的印色与胶水应无毒性,无害于人类食用。

②同一批货物的包装件应装入同一产地、品种、等级和成熟度较一致的产品,优等杏要求果径、色泽都具有一致性。

③在同一包装件内,优等杏的成熟度应一致,一、二等杏对成熟度一致的要求略低于优等杏,但也不能装入成熟度差异太大的果实。成熟度的选择应根据贮存和运输条件、贮期长短和运输日程,保证产品安全贮存和安全抵达到货地点等因素加以决定。

④分层包装的杏,果径大小任何等级都不应相差5mm,散装的一等杏允许相差10mm,散装的二等杏不限。(分级标准附后)

⑤采后用于低温进行中长期贮存的杏,可由库方自行选用在冷

藏库内适用的容器,容器的模式、容量及使用材料暂不统一规定。

⑥采后在常温下短期贮存或计划发运的杏,可采用纸箱、纸盒和塑料箱、条筐包装,各种包装容器的规格。

⑦优等杏采用纸箱、套发泡网分层包装,包装内杏的陈列外表应整洁美观。一、二等杏可采用箱装,可以分层包装,也可以散装。任何包装件内底、中部和表面果实的外观和品质应完全一致。

⑧包装时应注意勿使树叶、枝条、尘土、石砾等杂物或污物带入容器,避免污染产品,影响外观和损伤果实质量。

(2)纸箱:

①纸箱用瓦楞纸板制成,必须装订结实,外形美观完整。出口杏的包装

纸箱应符合GB5038的规定。

②纸箱的规格尺寸按内外贸易习惯和要求适当采用,不作统一规定,在纸箱的两端或两侧适当留有通气孔,气孔直径约16mm。

③纸箱分层装果时,每层可用纸板和塑料托盘或其他材料制成的果垫隔开,若用平面纸板作为隔层,每层果实之间宜用坚实抗压的纸格板将果逐个分隔,分格的高低大小可依果实大小或装箱组别果数适当确定,使果实在纸格内只能稍微移动。

④装果时必须注意勿使果梗有可能伤及其它果实的果肉,装果必须装实装满,如有空隙须用适合要求的填充物补满,以免果实在箱内晃动。

⑤装箱后,纸箱合缝处用胶带封严,并要用塑料带设二道捆扎

牢固。

(3)标识:

①同一批货物的包装标识,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完全统一。

②不同纸箱应在箱外的同一部位,印刷或贴上不易抹掉的文字和标记,必须字迹清晰,容易辨认。

③标志内容应标明杏商标、品种、质量等级、净重、产地、经销者名称和地址、包装日期、挑选人员代号。如产品有果径大小或果数规定者,也应标明果径大小和装果数量。

(4)运输与贮存:

①杏采收分级后生产者应尽快装运、交售、验收。

②验收后的杏应根据成熟度和品质情况,按计划迅速组织调运;混级收购的杏,经验收后应由收购单位进行深加工。

③杏在站台或码头待运时,必须批次分明,堆码整齐,环境清洁,通风良好,严禁烈日暴晒、雨淋,注意防冻、防热。

④杏在堆放和装卸时要轻拿轻放、文明操作,运输工具要求清洁卫生,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装、混运。凡装过化肥、农药、有害化学物品或其他易腐食品的车厢或舱位,必须经充分清扫、冲洗后才可装运。

⑤杏贮存时,不得直接着地或靠墙存放,堆垛不得过高,垛间应留通道。

果品库内要加强防蝇、防鼠措施。

二. 陕西省 西安 未央区 西安刺绣

秦绣曾为中国传统刺绣的重要流派,以古朴精致见长。西安刺绣以穿罗绣最为著名,是流传于民间的手工刺绣,取材于真丝罗纱和彩丝绒。其特点是针法变化多端,每组都是一个独立的几何图形式花案,整幅绣品能表现绘画和色彩艺术,从而获得花中有花、虚实相间的艺术效果。西安刺绣产品主要有绣片、挂屏和高级服装等实用品和装饰品,其中装饰绣品《半坡姑娘》、双层细纱绣《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产品以人物生动、色彩绚丽等特色,分别在中国旅游纪念品展览评比会和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中获奖。西安的毡绣亦具特色,其选择具有汉、唐古典色彩及西安民间特色的图案,采用民间编织、穿针、贴补、缠绕等多种手法,将各色绒线绣在毛毡上,图案纹样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用色协调,质地优美。毡绣背心、座垫、挂屏等实用品和欣赏品都很畅销,其中半坡彩陶鱼纹毡绣座垫在全国旅游纪念品展览评比会上获得优秀奖。

信息来源: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三. 陕西省 西安 临潼 临潼甜瓜

甜瓜又称甘瓜或香瓜。甜瓜因味甜而得名,由于清香袭人故又名香瓜。甜瓜是夏令消暑瓜果,其营养价值可与西瓜媲美。据测定,甜瓜除了水分和蛋白质的含量低于西瓜外,其他营养成分均不少于西瓜,而芳香物质、矿物质、糖分和维生素C的含量则明显高于西瓜。多食甜瓜,有利于人体心脏和肝脏以及肠道系统的活动,促进内分泌和造血机能。祖国医学确认甜瓜具有“消暑热,解烦渴,利小便”的显著功效。
香瓜属葫芦科,一年蔓生草本植物。原产于非洲热带沙漠地区,大约在北魏时期随着西瓜一同传到中国,明朝开始广泛种植。现在我国各地普遍栽培,果肉生食,止渴清燥,可消除口臭,但瓜蒂有毒,生食过量,即会中毒。据有关专家鉴定,各种香瓜均含有苹果酸、葡萄糖、氨基酸、甜菜茄、维生素C等丰富营养,对感染性高烧、口渴等,都具有很好的疗效。
性味:香瓜甘、寒、无毒;瓜蒂苦、寒、有毒。功效:香瓜清热解暑止渴;香瓜子清热解毒利尿主治:香瓜治暑热烦渴;
品种特性该品种单瓜重600-800克。果实圆球形,乳白色,果面光滑,无棱无沟,不易产生裂纹和污点,外观美丽。果肉白色,含糖15%-18%,特甜,个个保甜,肉质松脆,香味浓,风味正,品质极佳。果皮耐磨损,运输过程皮不变色,瓜不裂,不倒瓤,自然条件下可存放20-30天。


四. 陕西省 西安 灞桥区 圪坨

圪坨,陕北语,关中称麻食、猴耳朵。以荞面为料,掐指蛋大面团在净草帽上搓之为精吃,切厚块以手揉搓为懒吃。圪坨煮出,干盛半碗,浇羊肉汤,乃羊腥圪坨。

吃圪坨离不开羊肉汤,民歌就有“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紧跟上”之句。

圪坨是一种富饭,羊肉汤里有什么好东西皆可放,如黄花、木耳、豆腐、栗子。

此物有一秉性:愈剩愈热愈香。但食之过甚则伤胃,切记。

五. 陕西省 西安 长安 羊肉泡

    牛羊肉泡馍出了名,就有人钻故纸堆考证,有说是那位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流浪时发明的,有说是胡人传入大唐的;更有说是周时已有……故事精彩,但都乏根据,笔者亦访过一些行家,对此有一浅见,这玩意其实就是由中原古已有之的羊羹与西域来的客商所携之面饼"见面"后组成的一个新品种,其制做方式,则又是吸收了关中道最早的名小吃的煮法而逐渐改进形成的,时间在清初,且最早是贩夫走卒的美食,阔太太大闺女是不问津的。大概是因了"混血儿"的原因,它的生命力与魅力格外强,以至于今天在西安名小吃中风头最劲

泡馍这一滋味独特的美食,就像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一样,总是让人忘不了。西安的牛羊肉泡馍,不知有多少人反复念叨过它,从巷子间到电影《西安事变》、到陈忠实的《白鹿原》,一直念到中南海的宴会上。此美味出自西安,如今反过来,西安这座城市的名字却常常由泡馍而出名了

一碗好的泡馍,须先有一锅煮制成的好汤,好汤的制法当然是商业秘密。只说那肉吧,据行家说,从开始洗就有讲究,有用老井水洗泡,有用流水洗。煮出来的肉在切之前,老早的讲究是要由顾客点选的。笔者曾听解放前泡馍馆的情景:客人掰完馍,伙计手托摆着肉的案板上前,什么后座(瘦肉)、肚梁搭眼泡,胸口(肉)清肺加肥瘦,依客人自点配肉。那时吃泡馍肉是肉钱,馍是馍钱。客人点完吃茶等候,堂倌便依次而唱,例:"楼上三位,头一碗口汤、肋条搭眼泡……"吃完饭,收帐时照例要唱头一碗多少元,第二、三碗多少元,共计多少元,小费多少元。唱完小费多少元,全店所有的伙计都一起朝着客人坐的方向欠身齐喊:"谢!"

如今的西安人,几天不吃泡馍就好象身上缺了点什么。至于女性,也已从老早的过门不入变成现在的以吃泡馍为享受了。在大大小小的泡馍馆里,常见口袋里装着小收音机的老者和香鬓边上插着耳机的漂亮姑娘同挤一桌,老者听得是热耳心酸的秦腔;姑娘听得是软绵绵的港台歌曲。耳里的声音不一样,心中想得更不一样,但所有的手都在干同一件事;掰饦饦馍!现在有外乡客人来陕,西安人总要招待一回引以为自豪的牛羊肉泡馍。若就休闲旅游而言,这实在合适不过了。因为泡馍从煮汤到掰馍都是一个慢活,尤其是掰馍,更是别有一层深意藏焉:旧时食家讲究掰出的馍要像蜜蜂头,太大了五味不入;太小了又易煮糊,于是很多人早上是在家一边听戏,甚至一边会客一边细细地掰馍,时候到了端到泡馍馆就行。这泡馍的吃法也有讲究,一是"单走",馍与汤分端上桌,这馍(饼)最好是发面的,掰到汤中吃;二是"干泡",煮好碗中不见汤;三是"水围城"和"口汤",前者汤多一些将馍围在中间;后者食后碗底余一口汤。本地的吃家多爱要"干泡",食后单喝一碗鲜汤,曰"各是各的味。"这吃的次序也有讲究,可不象吃油泼扯面那样--先要用筷子翻调好几遍。而是要从一边一口一口吃,老吃家们都说这样鲜热之气跑不散。一次陪一位作家吃泡馍,先看了操做过程,待吃时,他笑言,谁说西北人不会表现?你们这泡馍煮时肉辅到下面,出锅时肉就升到最上面了,可惜粉丝偏要讲究辅成网状,好看则好看,则又多添了一份约束……虽是戏言,也颇觉玩味。我还遇到一位先生,他一边吃泡馍,一边满脸严肃的问,为什么吃泡馍一定要吃泡菜?有人说是解腻除腥,他摇头说不尽然,在从前西部荒凉的岁月里,吃泡馍首先是为顶饱,而便携耐放的泡菜主要是为了满足旅人对蔬菜的需求。吃泡馍吃到这程度上,不由使后生小子们肃然起敬!西安的羊肉泡馍招待过江泽民总书记,也招待过各行各界的要人名人,这就引出了两个"天下第一碗"来。先是已故国画大师黄胄到"同盛祥"吃泡馍后非常高兴,自己提出要写幅字留念,遂提笔写下"天下第一碗",为什么不说是"挥毫"呢?原来黄老先生当时已抱病在身,在写那个"天"字中间一竖时,有墨下滴,遂顺手巧补,观者皆击节称绝,故而说是精工细活。后来刘华清同志到老孙家品完泡馍后,也兴致勃勃地精心书写了"天下第一碗"。这就有了西安城里关于牛羊肉泡馍两个"天下第一碗"的故事。但谁若是钻牛角尖非要把老孙家和同盛祥的泡馍分出个伯仲来,那就太小家子气了。其实,对于中外食客来说,这"第一碗"的故事,倒正成了去这两家品尝正宗牛羊肉泡馍时最为有趣的话引了。羊肉泡的传说故事: 牛羊肉泡馍,是独具西安方邦特色的著名小吃,西安老孙家饭庄从一八九八年开始经营,迄今已有百年历史。传说,牛羊肉泡是在公元前11世纪古代“牛羊羹”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西周时 曾将“牛羊羹”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据《宋书》记载, 南北朝时,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献上牛羊羹这一绝味,武帝竞封为太官史,后又升为尚书光禄大夫。还有一段风趣的传说,大宋皇帝赵匡胤称帝前受困于长安,终日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一日来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铺前,掌柜见其可怜,遂让其把自带的干馍掰碎,然后给他浇了一勺滚热肉汤放在火上煮透。赵匡胤狼吞虎咽地吞食,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一日,路过长安,仍不忘当年在这里吃过的牛羊肉煮馍,同文武大臣专门找到这家饭铺吃了牛羊肉泡馍,仍感鲜美无比,胜过山珍海味,并重赏了这家店铺的掌柜。皇上吃泡馍的故事一经传开,牛羊肉泡成了长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赞美诗句。( 西安)

六. 江西省 萍乡 芦溪县 如春带皮牛肉

特点是麻而辣,带皮牛肉滑而嫩,体现了川味的特色。原料采用鲜带皮牛肉,鲜朝天,小米椒、姜等调料。制作方法:将姜片、辣椒段两种放入油锅中煸炒,加入牛肉放入小米椒水,加入白糖、蚝油、鸡精放冷水至将牛肉全部遮盖一起煮。等锅里的水煮干一半时,放入切好的芹菜段,干辣椒放入味精,再淋上花椒油翻炒几下,就起锅入盘。

七. 陕西省 西安 蓝田 蓝田玉

蓝田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蓝田玉有翠玉、墨玉、彩玉、汉白玉、黄玉,多为色彩分明的多色玉,色泽好,花纹奇。据近年勘测,蓝田玉储量达100万立方米以上,主要分布在玉川乡和红门寺乡。当地民间玉匠过去都是用人工采玉加工,近年来开始使用机械采石加工,生产出多种多样的装饰品和工艺品。如玉杯、玉砚、玉镯、健身球等。不少玉石品隐现出天然的山水图象,不失为物美价廉的工艺品。
陕西蓝田玉俗称“菜玉”,质地坚硬,色彩斑澜,光泽温润,纹理细密,一玉多色,其矿石主要构成有蛇纹石化的大理石,透闪石、橄榄石及绿松石、辉绿石、水镁石等形成的沉积岩;化学成份有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铜、三氧化二铁等。摩氏硬度2-6度。是良好的玉雕和制作工艺美术品原料。
蓝田玉经物理化验表明,其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钙、铁、钾、钠、锰、铜等多种微量元素。对人体有舒筋活血,养颜等功效,蓝田玉被视为保健玉。经常佩带玉器能使玉石中含有的微量元素通过皮肤吸入人体内,从而能平衡阴阳气血的失调,使人祛病保健益寿。
历代皇室和显贵都视蓝田玉为珍宝,秦始皇曾用蓝田玉做玉玺,杨贵妃的玉带也是蓝田玉。传说当年李隆基送给杨玉环的爱情信物就是蓝田玉,由于它的纹理结构像冰块撕裂一样,所以后来人们用杨玉环的小名芙蓉来命名,也叫“冰花芙蓉玉”。出水芙蓉,清爽亮丽,它象征着美好的爱情,特别适合年轻人和肤色白的人佩带。由于它的形成位于泉水眼部分,接受温泉水冲涮的次数特别多,所以可溶性的矿物质非多,用它泡水洗脸,对皮肤有很好的保养功效,可以杀菌消炎,美白肌肤,是唯一的一种养颜玉,它最大的特点是变色快所以深受广大女孩的青睐!用蓝田玉制成的玉器翠色晶莹,神韵横生,有的如苍松翠柏,行云流水;有的似百鱼戏游;有的状如牡丹、连菊怒放、翠竹挺拔;有的如熊猫噬竹,猛虎啸谷;丹鹤飞翔,百鸟朝凤;有重墨泼洒;有的乳白如脂;有的绿如翡翠;有的淡黄似金。这些虚实相兼、神态各异的产品,使自然美中又增添了无限情趣,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其产品行销全国,远销欧美。蓝田玉及其工艺品已成为陕西地方的一个支柱产品,名誉中外。


八. 陕西省 西安 临潼 临潼石榴

临潼石榴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临潼石榴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临潼石榴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临潼石榴具有悠久的历史,引进初期,先在京都长安(今西安)御花园的“上林苑”和骊山的温泉宫(今华清池)内种植,是供皇子后妃观赏的。东晋潘岳称之为“天下之奇树,九洲之名果”。到了唐代,长安周围石榴栽种已有相当规模。临潼在长安以东二十五公里的地方,南依骊山,北跨渭河,自然条件极宜石榴生长,加之长期培育,形成临潼石榴的优良品种。

临潼石榴共有十七个品种,根据植株状况,叶形大小,果实色泽和口味甜酸,可分为普通石榴(食用种)和花石榴(观赏种)两大类。两大类中又有红白之分:红石榴嫩梢、叶柄、花、果、皮和籽粒呈红色;白石榴除梢叶同于红石榴外,花、皮、籽粒均呈黄白色。普通石榴按果汁又可分甜、酸两个品种群。甜石榴中有“临潼净皮甜”、“临潼天红蛋”、“临潼鲁峪蛋”三个大品种;酸石榴中有“大红酸”和“鲁峪酸”两个大品种。普通白石榴目前仅有甜石榴一种,即“临潼三白”,它因花瓣、果皮和籽粒均为白色而得名。

临潼石榴是陕西一大。它集全国石榴之优,素以色泽艳丽,果大皮薄,汁多味甜,核软鲜美,籽肥渣少,品质优良等特点而著称。名居全国五大名榴之冠,被列为果中珍品,历来是封建皇帝的贡品,享誉九州,驰名海外。

临潼石榴主要分布于骊山北麓华清池两侧和秦始皇陵一带。东起新丰、骊山,经斜口、城关、代王,西至石榴沟,沿骊山长约15公里范围内,面积12万多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榴基地。年产石榴约10万吨。

临潼石榴经过2000多年的栽培和选育,已形成数十个各具特色的优良品种。既有籽肥汁多、香甜可口的食用品种,也有飞红流绿,花色艳丽的观赏品种。食用品种共有10余个,分为酸甜两大类。酸石榴以大红酸、鲁峪蛋两个品种为上品,其果实硕大,籽粒饱满,汁丰味酸,最大的可达500克左右。酸石榴,以陕西乾县产的有名,酸甜可口,清香宜人,也是名产;甜石榴中以大红甜、净皮甜和三白甜为佳。前两个品种果皮为红色或粉红色,籽粒肥大柔软,汁多味甜。三白甜因花瓣、果皮、籽粒均为白色,风味以甜为主而得名。其特点是果皮薄,籽粒软,汁液多,味纯甜,贮性好,品质佳,当地群众又叫“软籽石榴”或“冰糖石榴”,名列甜石榴之冠。

临潼石榴营养丰富,含糖量高达11%~14%,果酸0.4%~1.0%,含水分79%,蛋白质、脂肪各占0.6%,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和梨的2~3倍,尤以磷的含量最为突出,每百克达145毫克,在水果中名列前茅。还含有碳水化合物、铁、钙等矿物质。其籽粒味道甘美,含果汁36%~61%。它的香气和微微的酸涩,能生津,化食,健脾,益胃,食后可开胃,滋阴、平肝、补肾、明目。·也是制糖、果子露、酿酒、造醋、制高级清凉饮料的上等原料。

临潼石榴又是农家常用的中药,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石榴皮、花、叶、根部都可入药。它性味甘、酸、温、涩而无毒,并含有多种生物碱、鞣质等。《名医别录》上说:能“疗下痢,止漏精”。《罗氏会约医境》说:“石榴皮,性酸涩,有断下之功,止泻痢、下血、崩带、脱肛、漏精”。《本草纲目》说它“御饥疗渴,解醉止醉”。其果富含石榴素,性温涩,既润燥又收敛,用于治疗肠胃病、高血压和冠心病。其果皮含有石榴皮碱、甲基石榴皮碱、异石榴皮碱、甲基异石榴皮碱、伪石榴皮碱等多种生物碱,总含量为1.8%。可治疗扁桃体炎、口腔炎、肠炎、胆道感染、气管炎、肺炎、慢性阑尾炎、外伤感染、虚寒久咳、下血崩带、肠有绦虫等病症。石榴籽对绦虫、姜片虫、钩虫、蛔虫以及牙痛病,也有一定的疗效。其花可治吐血、,鼻血和中耳炎脓水不干等症。根也有驱除绦虫的作用。叶可治眼病。但石榴伤肺气,多食亦不利。

石榴之盛于临潼,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大有关系。临潼背靠骊山,面临渭河和广阔的关中平原。又有温泉,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开花期无大雾;石榴主要栽植于骊山北麓,土质松软,含沙量大,透水性好;渭河和温泉水气蒸发,增加了空气湿度;夏季昼夜温差较大。这样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石榴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环境,所以世代相传至今。这里的果农历代栽培石榴精心选择,去劣存优,沿袭至今,使临潼石榴品种越来越好,享誉国内外。

临潼石榴在1977年引植到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后,北京的天坛、故宫、中南海、颐和园以及许多企业单位均有栽植。近年从临潼引植苗木进行建园的省份有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辽宁等省地。近几年来,久负盛名的临潼石榴倍受青睐。石榴花被定为西安市花。为了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满足中外人士品赏石榴的要求,西安市政府决定,从1991年起,每年9月份在石榴产地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临潼石榴节”。美丽俊俏的“石榴仙子”,手捧鲜红的石榴,热情地接待中外游客。

九. 陕西省 西安 高陵区 枣沫糊

“枣沫糊~~~~”只听一声吆喝,立即就有许多老人和小孩向卖枣沫糊的担子奔去。这是笔者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古城西安经常目睹的一种情景。这枣沫糊,就是驰名西安的一种物美价廉的风味小吃,因其以红枣为主要原料而得名。

说到枣沫糊的来历,在关中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唐贞观年间,同州(今大荔县)有一位贫苦农民,受雇为一家财主栽培枣树。狠心的财主一天只供给他一块“蒸饼”当饭,他饿得实在难受,就把落在树下的烂枣煮成糊糊吃。繁忙的秋收季节过去了,这位雇工不但没有饿坏,反而容颜焕发,身体比以前更好了,第二年,这位雇工辞掉了财主家的活,在同州城内开了个专卖枣肉糊糊的小店,生意果然红火。日久天长,枣肉糊糊的声誉也不胫而走,传到了京城长安。以后,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和改进,成为今天的“枣沫糊”。

制作枣沫糊,需先将大枣洗净煮熟,制成糊状。锅内添水,投入江豆,用大火煮至豆烂时,将面粉和成稀糊与枣糊糊一起倒入锅内,再加入白糖搅匀烧开即成。

这样烹制的“枣沫糊”,色红味甜,滑润可口,具有滋阴补气之功。食后口留甜香,令人回味无穷。

十. 陕西省 西安 碑林 西安石子馍

石子馍是颇受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又名古鏊饼。由于它历史悠久,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化石”。石子馍的原料是面粉、碱面、精盐、熟猪油、鲜花椒叶等,经和面、加工石子,制坯焙焙几道工序制作而成,其特点为酥松荃香,易于消化,携带方便,利于储存。( 西安)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