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苏州采芝斋特产有哪些 苏州采芝斋有哪些必买礼盒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苏州采芝斋特产有哪些 苏州采芝斋有哪些必买礼盒更新时间:2022-05-23 23:58:13

一. 江苏省 苏州 吴江 八坼皮蛋

吴江“八坼皮蛋”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

相传,在明代泰昌年间,吴江有一家小茶馆,生意兴隆,招待客人很忙,主人就把茶叶渣倒在炉灰堆中。他家的鸭子又常在炉灰堆上生蛋,主人难免漏捡鸭蛋。一次,主人清理炉灰渣时发现了不少鸭蛋,以为不能吃了,谁知剥开一看,里面黝黑光亮,上有带白色松花针花纹,香味扑鼻,尝一尝,鲜嫩爽口。这就是最初的皮蛋。

在制作“八坼皮蛋”时,将新鲜的鸭蛋放入事先配制好的料液缸中,料液配方由一定量的纯碱、生石灰、无机盐和水等组成,封缸浸泡25—35天后出缸,出缸后的鸭蛋成为可食用的松花蛋。

二. 江苏省 苏州市 昆山 母油鸡

母油鸡又称熝锅油鸡,是苏州的传统名菜。油鸡选用肥壮的“四黄”新母鸡,用玉梁、桂皮、八角、小茴香、山奈、姜黄等配料,精细制作而成,食用时淋上油卤,用酱油蘸食。

三. 江苏省 苏州 姑苏区 苏州湖笔

据《苏州府志》记载,清道光年间,湖笔的制作方法已从浙江吴兴传人苏州。从此以后,湖笔便逐渐成了苏州的。苏州湖笔选料严格,工艺精细,性能多样,品种齐全。共有300多个品种,分为羊毫、兼毫、紫毫、狼毫、鸡颖、山马六大类,具有“尖(据笔锋尖如圆锥)、齐(笔锋整齐无参差)、圆(笔头浑圆丰满)、健(笔头具有弹性,苍劲有力)”四大特点。

四. 江苏省 苏州市 吴中 苏州玉石雕刻

苏州是我国玉雕发源地之一。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吴县草鞋山吴江梅堰古文化遗址的中上层,都发现经过琢磨的玉璜、玉伏文物,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玉器。

苏州历史上玉工巧匠辈出。明代有贺四、刘谂、陆子刚等人,以白玉、琥珀、水晶、玛瑙琢成精巧的小品,誉满南北。清代,阊门南段自专诸巷到学士街,玉作鳞次栉比,琢玉声不绝于耳。苏州玉雕工艺精湛,具有空、飘、细的艺术特色。作品分平面和立体两大类,大都因料设计,因材施艺,造型生动,琢工精细,古雅在致。下虽有晶莹润泽的美质,但也难免有瑕斑,玉工高手,匠心独运,或琢成花上小鸟,或松间小鼠,变瑕疵为美点。目前,苏州玉雕厂产品以艺术欣赏为主,部分产品观赏与实用相结合。主要工艺品有仿古炉瓶、人物、花卉鸟兽和首饰玉器等。炉瓶,装潢古朴,浑厚壮观,整体和谐;人物,丰韵婉丽,多姿多彩;花鸟走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五. 江苏省 苏州市 吴江 盛泽丝绸

翻开盛泽的历史,看到的几乎只有两个字——丝绸,如果把盛泽的历史比作一条河,那么这条长河里流淌的便是丝绸文化,可以这么说吧,盛泽的历史,就是一部丝绸发展史。

                 

盛泽的先辈曾经创造了“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辉煌,使盛泽这个偏僻的乡间小镇挤身于中国的四大绸都之列。今天,15万盛泽人从先辈那里接过了发展的接力捧,他们年复一年,不懈努力,正在开创绸都新的辉煌。            

盛泽丝绸不仅以量大胜人一筹,更以质优而著称于世。1962年,新生丝织厂生产的美丽绸在全国评比中获得第1名,此后,盛泽丝绸屡屡获奖,深受国内外同行的青睐。1983年,在杭州举办的全国丝绸实物评比中,新生、新华、新联、新民四家丝织厂和吴江印染厂生产的四只真丝绸产品同时获得第1名,惊动了全国丝绸界,《浙江日报》为此连发了三篇社论备加赞誉,在以后的国家质量奖评比中,盛泽的丝绸产品又先后获得了三个金质奖、四个银质奖,盛泽丝绸誉满全球。现在,盛泽丝绸的品种已从传统的桑丝绸发展到桑丝、交织、人丝、合纤四大类数百个名种,产品的70%左右通过各种渠道销往国际市场,盛泽镇已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五强”乡镇,真丝绸的出口量已占到全国的1/6,成为国内主要的丝绸出口基地。

丝绸贸易在盛泽的发展史上曾经留下辉煌的一页,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它一度沉寂,昔日的“庄面”也因丧失了专业市场的功能而解体。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日趋活跃,于是“东方丝绸市场”应运而生,十五年来,市场不断地发育、壮大,发展成为集专业性、综合性、技术性、开放性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丝绸贸易中心。目前市场内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家丝绸商行,年交易额超过130亿元,名列全国十大专业市场。再环顾全镇各主要街区,到处是丝绸商行林立,丝绸产品琳琅满目,难怪人们说整个镇区就是一个大市场,真可谓是万商云集,万绸来朝,车水马龙,蜂攒蚁集,再现了“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的繁荣景象。盛泽已经成为国内丝绸产品的一个主要集散地。

丝绸业的迅速发展,凝聚了几代人毕生的心血。这里面有殚精竭虑、苦心经营的企业家、有潜心研究、屡克技术难关的科技人员、有不辞辛劳、日夜奔波在机台旁的普通工人。尤其令人自豪的是五十年代末丝织厂走出了一群荣获全国劳模、操作能手称号的丝织女工,从洪金凤、钱福珠、鲁桦、吴凤英到金顺珠,代代相传。

丝绸业的再度辉煌,带动了盛泽经济的繁荣。盛泽镇区的面积已从建国初的2平方公里,扩展到16平方公里,镇区道路已形成了“一环、一纵、二横”的大框架。全长14.8公里的环镇路宽阔平坦,环路的两侧便是盛泽经济开发区,区内100多家丝绸厂织机轰鸣,展示了“机声十里”的壮观景象。呈十字交叉的舜湖路、舜新路繁华商业区内,各式商店鳞次栉比,遍布全镇的16家宾馆灯火辉煌,宾客盈门。400余辆出租车、近千辆私家轿车和运输丝绸的大货车、小三轮以及潮水般的自行车流穿梭往来,把马路挤得满满当当;13路公交车把全镇的各个社区和行政村串连在了一起。位于市场西侧的货运中心内,31条货运专线通向全国几十个省、市,把各地客商的丝绸物品迅速、安全地运达目的地。

盛泽这个充满了活力的绸都,正用自己的业绩描绘着中国丝绸业明天的灿烂辉煌。

六.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苏州丝绸

早在2000多年前,苏州地区就有植桑、养蚕,以及缫丝、捣棉的生产活动。明清时代,苏州的丝绸已经名扬海外,苏缎与云锦、杭罗被列为中国东南地区的三大名产。丝绸至今仍是苏州重点发展的传统产品。

七. 江苏省 苏州市 常熟 盘香饼

主料:精白面粉1500克。

辅料:熟猪油300克,糖猪油丁500克,绵白糖450克,芝麻250克,适量的饴糖、碱。

制作:

1)将600克面粉加进300克熟猪油,制成干油酥;将剩余的900克面粉和好后拌成酵面团,面发起来后,加上碱弄匀,分成60个剂子。

2)将60个剂子擀成皮,每片里放进15克酥油。收口后擀成条形片。

3)将糖猪油和白糖拌成馅,将馅分别放在条形面片中间,将它由外网内折紧,再将手搓成25厘米左右的长条,制成盘香形状的饼胚。

4)将饼胚的表面刷上饴糖,然后撒上芝麻。

5)将它们放进饼炉里或者烤箱里进行烘烤,一直到呈现出金黄色,即可出炉食用了。

石梅油酥饼,制作精细独特,以松、脆、味香而饮誉四方,它的出名,相传与南朝梁武帝的长子昭明太子有关。

昭明太子叫肖统,他从小好学,聪明过人,为了寻找一个读书的好处所,曾多次来虞勘察,最后选定了南方夫子--言子墓旁的石梅。

石梅,在虞山南麓,岩崖突兀,泉水清澈,虬松翠柏,曲径通幽,是个读书的好处所。昭明太子读书喜欢清晨读,且喜欢一个人静思,不许别人去打扰,这样一来,早晨吃饭便成了问题。不吃早饭,饿坏了身子可不行,梁武帝知道了,怪罪下来那可担当不起。几个仆人急得团团转,大家凑在一起商量办法。有个仆人说:“山脚下有个烧饼店,每天给太子送上几个烧饼不就行了!另一个仆人说:“那烧饼是给普通百姓吃的,又硬又咸,太子怎么能吃这种饼呢!”“那怎么办?”仆人们一起到山脚下烧饼店,与店老板一起商量。店老板说:“你们不要发愁,我给太子做几个尝尝。”

晚上,店老板亲自动手做起烧饼来,他在面粉内放入饴糖,拌上香油,做成形如盘香的饼,表面又洒上一圈又一圈白芝麻,然后,放到炉上烧烤,待烧得金黄时即夹出。店老板自己品尝一下,觉得味道不错。

第二天一早,店老板又做好了一锅烧饼,用荷叶包好,亲自送到太子读书处。太子正聚精会神读书,忽然闻到一股香味,抬起头来。仆人忙说:“太子,店老板送烧饼来了。”店老板忙打开荷叶包,昭明太子见这饼子形如盘香,色泽金黄,马上拿一个品尝起来。这饼外香脆,内酥松,上口甜,不粘牙。太子吃得高兴,问:“这饼叫什么名?”店老板说:“这饼是我特为太子做的,还没有起名呢!太子给这饼起个名吧。”太子很高兴,站起来,眺望山林,见一块突崖上有“石梅”两字,灵机一动,便说:“就叫石梅盘香饼如何?”店老板忙说:“好!好!还是太子聪明,给这饼起了一个好名。”从此,昭明太子的早餐常以石梅盘香饼为食了。

昭明太子喜欢吃石梅盘香饼,城里居民都知道了,也纷纷去购买,这家烧饼店生意越做越红火。后来,昭明太子回到京城,把石梅盘香饼也带到京城,分赠亲友。由此,石梅盘香饼誉满京都。在昭明太子读书的山上,后人建了一只古朴典雅的亭子,起名为“读书台”。

石梅盘香饼,色泽黄爽,品种繁多,有荤素之分,甜咸之别。甜的有桂花白糖、玫瑰、豆沙、枣泥、百果;咸的有葱油、椒盐等。石梅盘香饼用料讲究,做工精细,香酥油润,色、香、味、形均有独到之处,被美食家誉为常熟食品一大特色。

1928年,白粮仓一家杨姓大户有一儿子在北京做官,特地写信给家里,说想吃石梅盘香饼,要家中派人买了,从上海乘特别快车送往北京。1983年,有六十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和夫人来常熟参观,设宴时有盘香饼招待。他们吃了非常满意,翘起大拇指头,盛赞盘香饼的风味和特色。

八. 福建省 福州 台江区 鼎日有肉松

鼎日有肉松是福建省福州市的。鼎日有油酥肉松呈深红色,颗粒大小均匀,质酥软,入口溶化,含蛋白质高,含脂肪低。

福州三坊七巷里的肉松被称为肉制品中的一绝。色泽鲜艳,入口自溶,味道清醇鲜美,酥香可口,有油香味,却不生油腻感,风味独特,食后满口留香。肉松创制人林振光(小名鼎鼎)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闽侯上街人。因家贫,来福州当兵,后学厨,最后进入刘府当家厨。一次,在烹煮方块肉时,因煮得太烂,不得已就试着将肉的筋膜、油等剔去,加上特别调料,焙成条状肉绒,勉强端上桌去。不料刘府人食后非常满意。于是林鼎鼎不断加以改进,使之成为人人喜尝的名牌产品而流传下来,就是现在的鼎鼎肉松和鼎日有肉松。

鼎日有肉松的做法:

材料:

主料:猪腿肉(5000克)

调料:白酱油(500克)白砂糖(400克)赤砂糖(250克)

制作工艺:

1.原料整修:选用猪后腿精肉,去皮拆骨,修尽肥膘和油膜,切成方形小块。

2.煮烧:先将肉块煮烂,撇尽浮油,至肉纤维能松散为度。加入白酱油、白糖和红糟混匀。

3.炒松:锅内倒入配料后,不断地翻动肉块,将肉块挤碎挤松,一直至锅内肉汤烧干为止,然后分小锅炒,有铁瓤翻动挤压,使水分逐渐烤干,待肉松纤维疏松不成团时,改用小火烘烤,即成“肉松坯”。

4.油酥:将“肉松坯”再放到小锅内用小火加热,用铲刀翻动,待到80%的“肉松坯”成为酥脆的粉状时,用铲刀铲起,用铁丝筛子筛分,去除颗粒后,再将粉状“肉松坯”置于锅内,倒入已经加热溶化成液体的猪油,用铲刀拌和,结成圆球形的圆粒,即为福建肉松。

九. 江苏省 苏州市 吴中 苏州水芹

水芹是苏州“水八仙”中的一只当家产品。水芹中最好吃的是那段15厘米左右长、又白又嫩的茎,俗称“白头”,“白头”越长,水芹的品质越好。水芹上的这段“白头”是如何种出来的呢时下正是地产水芹产销两旺的季节。昨天记者在吴中区横泾街道上林村水生蔬菜基地看到,田里成片的水芹长得郁郁葱葱,几位妇女穿着长统套鞋、齐胯的防水裤子,戴着齐肩的防水袖套正在田里忙碌着。只见她们双手伸进泥中,将一棵棵水芹从泥中连根拔起,转身又将刚刚拔出的水芹“种”入泥中。“为什么拔出来的水芹还要种下去”记者不解地问。上林水生蔬菜基地负责人-元告诉记者,这叫揿水芹,是水芹种植中一道重要的工序,这样种出来的水芹才会有又白又嫩的“白头”。

水芹从8月份起播种,10月下旬开始上市,一直可以种到来年的5月份。将水芹种子播在田里,45天左右水芹的根在泥下长到两厘米左右,而茎全部长在泥土上面,是青的。这时就要把水芹连根拔起,再将水芹揿入15厘米左右深的泥中,让水芹的茎在缺氧的泥土下生长。一个月后再将水芹连根拔出,这时水芹的茎已经全部变白,这段“白头”不仅好看而且好吃。

脆嫩清香的水芹是市民餐桌上的家常菜肴。水芹茎、叶都可食用,而且有多种吃法,在开水里稍烫后,浇上酱油、麻油等作料凉拌,香脆、鲜嫩、爽口;水芹与豆制品素炒、与肉类混炒,味道鲜美,各具风味。

水芹还是只保健食品,医学研究证明,经常吃水芹对高脂血、高血压等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便秘、肠癌等消化系统疾病有良好的调理功能。

十. 江苏省 苏州市 虎丘 苏州豆腐干

苏州豆腐干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于江苏苏州。采用新鲜圆柱大豆为原料,经备料、除杂、浸泡、磨浆、甩浆、煮浆、凝固、压榨、成型、油炸、卤煮、冷却、包装而成成品。在加工过程中,根据产品特点及气温变化,严格控制大豆浸泡的时间。冬季以豆瓣凹膛九成为最好,夏季七成为佳。按日产量的多少,分桶、分时浸泡,浸泡成熟后经冲洗,然后加清水碾磨。豆浆成半糊状,加入清水进行分离,前后共分4次,3次为冷浆分离,1次为热浆分离。要求头浆干、二浆清、三浆净。豆浆的蒸煮采用一次性蒸汽翻动式煮浆,三开三退,让豆浆受热充分、均匀。凝固时严格控制豆浆浓度与温度,并根据浓度、温度加入适量天然盐卤为凝固剂。经点花、涨缸、翻缸、抽水、上榨、压榨等工序制成白坯。其软硬适中,结构严谨,富有弹性。切片后采用不同温度的油锅来炸,先膨胀后定型。炸后坯色金黄,具有一定的皮层及疏松度。然后再蒸煮,先用高压将坯子煮软,再逐渐加入各种辅料与天然香料,经低压蒸煮、收胶后,即涨锅、出锅,冷却而成。该卤汁豆腐干在筵席上常用作冷菜拼盘,又为街头巷尾风味小吃。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