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九江农特产品政策 最新农副产品加工政策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九江农特产品政策 最新农副产品加工政策更新时间:2022-04-23 05:40:22

一. 江西省 九江 庐山市 如意三石

庐山石鸡是一种生活在庐山山涧岩壁洞穴中的麻皮青蛙,又名赤蛙,它前肢小后肢强壮,因其肉质鲜美如鸡故而得名。庐山石耳因其形似耳,并生长在悬崖峭壁阴湿石缝中而得名,含有高蛋白和多种微量元素,是营养价值较高的滋补食品,是一种稀有的名贵山珍。石鱼生长在庐山的峡谷溪流中,体小,长而略扁,其肉细嫩鲜美,味道香醇,因而遐迩闻名。此菜突出庐山三石的珍贵,营养极佳。富含高蛋白,及碳水化合物及矿物质,有清热解毒行水利尿、养胃益肺之效。

原料

主料:净石鸡茸300克,鲜石鱼茸20克,鲜石耳80克(庐山产);

辅料:肥膘茸100克、鸡蛋清10个、生粉20克、庐山白菜2斤;

调料:葱姜汁各5克、绍酒5克、精盐、味精各4克、文蛤精5克

制作方法

1、将石鸡茸、肥膘茸、石鱼茸调味上劲,加入蛋清1个,生粉5克调制成馅;将余下的蛋清用平锅烙成蛋皮;将石耳表面洗涮干净蒸好;在蛋皮上撒上少许干生粉,铺上石耳,再抹上馅心,从两边向中间卷成如意形,上笼蒸5分钟左右至熟出笼切成小段,均匀地摆放在扣碗中,上笼待用;

2、将白菜洗净修好,用大油盐水沸时下锅焯熟捞起,均匀地摆在大圆盘四周;将三石卷反扣于放了白菜的盘中,淋玻璃芡即可上席。

文化背景

如意三石是庐山历代厨师的经典之作,1959年和1970年,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的八届八中全会和九届二中全会,有幸被抽调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炒菜的九江名厨们为表达对领袖们的敬意,用心的做好了每一道菜品。此间有厨师把庐山的石鸡、石耳、石鱼制成如意形,寓意领袖们吉祥如意,国泰民安,周恩来总理食后赞不绝口,故此菜被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九江一道地方名菜,也备受游客赞赏,曾有多名烹饪大师凭此菜在省内外荣获大赛金奖。

二. 江西省 九江 柴桑区 鄱湖银鱼

&nbps;鄱阳湖银鱼形体细长光滑,头扁口大,晒干后,似雪白银条,故称“银鱼”。银鱼是淡水鱼类中之珍品,营养丰富,是上等滋补品。( 九江)

三. 江西省 九江 湖口县 湖口粑

湖口民间,凡是逢年过节、生辰寿筵、定婚成亲、敬神拜佛、丧葬祭祖、做屋上梁、栽田割禾等活动,都会分别做不同种类的粑食,其习俗一直沿袭。

湖口粑食的品种繁多,大致可分为糍粑、印粑、柳米粑、发粑、炒米粑、豆粑等六类共20多种。按口味分,有香甜的、爽口的、糍软的、鲜美的;按形状分,有圆的、扁的、方的、条状的;按颜色分,有红色芦粟(高梁)粑、黄色粟米(小米)粑、黑色荞麦、白色米发粑;按用场分,有迎宾宴请用的、有喜庆节日用的、有上梁抛撒用的、有敬神祭祖用的、有度荒充饥用的、有青黄不接用的;按寓意谐音分,发粑表示大旺大发,圆子粑表示团团圆圆,方糕表示步步高等等。

糍粑有两种,一种叫麻糍粑,另一种叫糯米粑,都是以粘性糯米为主料。麻糍粑是先用饭甑蒸熟糯米饭,盛进木盆(掇桶)或石臼里捣糊,直到不见饭粒即成。或搓团趁热吃鲜,或待冷却后切成方块留用,这种制作过程,湖口西南片民间,称作打麻糍粑,东北片百姓叫做扦糍粑。糯米粑则是把冼净的糯米磨成粉和面,捏成一个个小扁团、包馅、蒸熟而成。麻糍粑一般在年(春节)前制作,是年事准备活动之一。还有婴儿洗三、小孩满月、周岁,或生日庆寿之喜、女儿出嫁前下辞家礼,甚至老人过世后的红(薨)年酒席中,麻糍粑也是多种粑食之一。而糯米粑则是中秋节或其它庆典活动,但一般不会同时兼做麻糍粑和糯米粑。

印粑是将米粉面团放入粑印模内,印成各种图案的生粑胚,然后蒸熟而成的粑,故名印粑。粑印是木制的,常见的图案有福、禄、囍、寿、春、神仙仕女、飞禽走兽、花草鱼虫等。印粑是用籼米粉作为主要原料,也有芦粟(高梁)粉,上乡人家还有用粟米粉做的。印粑又叫年粑,也是年事准备活动之一,每年一次都安排在冬季进行,如家里人手少,还请兄弟和姑嫂帮忙。女人和小孩磨粉、印粑,男人和面、上下蒸笼,做印粑的场面和谐热闹。印粑需用腊水(立春节气前的水)浸存,时间才能保留较长,春节期间用于招待宾客,春耕农忙时也是方便快捷的主食。

柳米粑是将米淘洗滤干,用开水浸泡、磨成米糊、蒸熟后切成方块形状。柳米粑是与印粑同时做,也以水浸的方法保存。柳米粑既可切丝(或切片)炒熟当菜肴,也可同印粑、豆粑混煮为主食。

豆粑是以大米为主要原料,按比例或配绿豆、黄豆、荞麦粉、小麦粉等,和水磨成稀糊,然后用柴灶大锅煎(烘)成一整张簿皮,冷却后切成带状丝条,晒干、储存。煎豆粑一般在重阳节后进行,因制作工序繁多,用人也多,灶上煎,灶下烧火、磨糊、凉、切都要专人。还会邀请亲朋好友、乡里邻居、甚至远道客人,到家里来尝鲜,甚至还趁热分送新鲜豆粑于近邻。所以,几乎每家煎豆粑都请帮手,或姑嫂妯娌、或亲戚朋友。豆粑煮烂即食,既省时又节约粮食,可作农闲时的早、晚餐或农忙季节的快餐。

发粑有两种,一种是小麦粉发粑,另一种是米粉发粑。小麦发粑是用小麦粉和面放粬发酵蒸熟而成,米发粑是浸米磨糊,拌粬发酵后,蒸熟成粑。发粑四季都可做,所以小孩生日、老人做寿、喜庆宴席做粑都有发粑,后渐渐少见农家自做发粑,小麦发粑有馒头代替,米粉发粑也被发糕所取代。

炒米粑又叫包心粑或蒸米粑,都是以制作工序而得名。先将大米淘洗滤水,然后在锅里炒至米熟,再磨粉和面、包馅、蒸熟。炒米粑不受季节限制,只是不同的季节所包的心(馅)不同,所以,各种喜庆之宴,炒米粑为首选,也逐渐成为招待宾客的美味佳肴。流泗的炒米粑以皮薄、透明、形美而闻名。

湖口粑俗表达人们美好的祝愿,也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各式各样粑的制作必须掌握各自的制作技能:麻糍粑的蒸饭洒水、印粑的和面、柳米粑的泡米、豆粑的配兑和煎烘、发粑的拌粬发酵、炒米粑的炒米和包心等,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虽说不求师学艺,但都是母教女、婆传媳,世代传承,形成独特的粑俗文化。2006年,中央电视台节目摄制组,专程到付垅乡一甲村饶林山湾,拍摄农户做年粑的场面,并制作成年俗专题片,于春节“年俗”节目中播出。

2007年,湖口粑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收集的各式粑印,藏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

2008年,吴春花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湖口粑俗)代表性传承人。

四.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糍花片

糍花片 这是客家人用作茶点或干果的佳味小吃,其做法简单:用洗净的红薯或芋头,煮熟后捣成糊状,加薯粉和少许黑芝麻进去揉搓,做成椭圆形的长条,放入烧开的锅水中煮熟后捞起,冷却后切成薄片晒干。春节前用砂炒、用油炸都可,味道又香又脆,是下酒咽茶之佳果。

五.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龙凤什锦汤

龙凤什锦汤

这是修水泰乡一道风味独特、人见人爱的菜肴,后来因风味好而传遍全县,只是因用料各异、风味不同而已。乡下人俗称为“虾米蛋”,城里人简称“什锦”。“什绵”谐音“十景”,泛指由多种食物混合做成,实际上这龙凤什锦汤还真不止十种食物。此道菜做法简单,先把洗净的胡萝卜、莴笋、香菇、木耳、五花腊肉、腊猪肠和浸泡好的小山竹笋干切成丁末,与虾米一同用油炒过,加鸡汤或肉汤,配佐料慢火煮熟,起锅前冲入鸡蛋花,加上葱花、姜末和适量淀粉即可。但要注意稀稠适中,以便于用调羹食之。这道菜色香味齐全,盛在碗里,可见红黄绿白黑五色混合,色彩斑斓;闻入鼻中莴笋香、腊肉香、虾米香、葱姜香,使人谗得口水欲滴;吃入口中,胡萝卜、莴笋、香菇、腊猪肠等是又甜又香又脆又爽。用作主食时,还可加一些弄成米粒长短的碎面条。喜辣者可适当加一些辣椒粉。冬春两季食用时,既可饱肚,还可祛风寒,这道菜不但是乡村请客必备菜,还成了城里各特色土菜馆的当家菜。

这“龙凤什锦汤”的来历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说的是泰乡八都龙峰山里的龙伢凤妮两家要开亲。这龙伢早已成人,长得粗壮结实,怎奈上有爷爷奶奶,下有弟弟妹妹,家中人多劳少不富裕,好在他与父亲勤快,母亲会持家,日子还过得去;这凤妮漂亮贤惠,也到了婚配年纪,是父母掌上明珠,女大当嫁,父母也想她找个好人家,于是经媒人一说,也动了心。两家虽说住在两对门,鸡鸣狗叫都听得见,但大山中来去常要半天时间,虽然龙伢凤妮早有相互爱恋之心,但两家大人还是不太了解。按泰乡风俗,女方父母和主要亲戚约清明后三日到男方“采家舍”进行实地考察,考察满意了就在男方家吃中饭,否则,将托辞借故离去。

对于龙伢家来讲,这席招待“贵宾”的饭理应档次高一点,但却十分为难:一怕女方赚穷不同意,那可就既浪费又受气;二是家里也不富裕,加之正是乡下人度饥荒之时;三是不准备又不行,弄不好将在新亲面前出丑。

话说迎接女方家的客人和媒人落座后,给每人泡上一碗上不见水、下不见底的芝麻、豆子、花生、干姜、萝卜干和菊花的相料茶。双方客套几句后,女方父母以散步为由房前屋后、牛栏猪圈都看看,见男方家勤快干净,虽然目前不宽裕,日后却有奔头,心里基本满意,再与龙伢聊聊天、问问活,见其诚实忠厚心里有了几分喜,于是,与媒人一碰头,决定在男方家吃中饭。

再说龙伢母亲会过日子,留了些过年的腊猪肉、腊猪肠和香菇、木耳,家里养了鸡、也有蛋,菜园中有胡罗卜、莴笋和鲜葱,两个出嫁的女儿一个带来了水塘里捞的虾子,一个带来了上山采摘的小山竹笋干。龙伢母亲心灵手巧,将这些食物切成丁未煮了一锅羹,冲上鸡蛋花加上芡粉,做了一盆色香味全的佳肴。宾主吃得满意,谈得投机,媒人看着这一盆如游龙戏凤般的什绵汤,想着龙伢凤妮将喜结连理,高兴之余,即兴将此佳肴命名为“龙凤什绵汤”,意为“龙凤呈祥”。这道菜因制作简单,口味适众,名字吉祥,同时解决了男方家准备“采家舍”宴席的为难之处,所以迅速传遍泰乡、传遍全县,成为婚宴喜庆的一道主菜而传至今天。

六. 江西省 九江 濂溪区 赛酒

“赛酒”系列产品是以优质大米、糯米、高粱为原料,采用中温大曲,经糖化、发酵、老酵陈酿数年后,由高级调酒师精心配置而成。工艺独特、风格清雅、老窖浓郁、清澈透明、纯甜甘爽、余味悠长,比显江南米酒特色。 该系列产品在’99江西食品展销洽谈会上荣获“省优产品”称号,在2000年中国庐山国际旅游文化节名优产品展销会被评为二等奖,在九江市农副产品展销会上获“优秀产品”奖。( 九江)

七. 江西省 九江 庐山市 庐山石鸡

庐山石鸡,蛙的一种,叫石蛙,是著名的庐山“三石”之一。庐山三石:石耳、石鸡、石鱼。

庐山石鸡是一种生长在阴涧岩壁洞穴中的蛙类。又名赤蛙、棘胸蛙,体呈赭色,前肢小,后肢强壮,表皮光滑细腻。肉质鲜美,因叫声像鸡鸣而叫石鸡。庐山石鸡昼藏石窟,夜出觅食。属蛙类的一种,体大,,一般体重三、四两,大的重约一斤左右。 庐山石鸡由于易于消化,营养丰富,系肴中佳品,庐山各大旅游馆店中以石鸡为原料的菜肴比比皆是,其中“黄焖石鸡”就是庐山名菜之一。 石鸡以庐山产的为最佳。

庐山石鸡以色泽酱红、浓香肉嫩、原汁原味的特色,广受游客喜爱。

十大赣菜之一--庐山石鸡

原 料

主料:庐山石鸡750克;

配料:鲜红椒1个、大蒜头5个、生姜、葱

调料:封缸酒60克、熟猪油60克、酱油60克、麻油少许。

制作方法

1、将庐山石鸡宰杀,去掉爪、皮和头,用清水洗净,去掉内脏,生姜刮皮切成1厘米见方的指甲丁,葱白扎成把待用;

2、用刀把石鸡斩成4厘米长左右一字形长块,装入砂钵内,放葱、姜,下3杯调味品,加盖待用;

3、取泥炉一只,木炭点燃,将装石鸡的砂钵放在炉上,文火焖制,水干时,淋入麻油,稍焖至石鸡烂离火,以托盘上桌即可。

八.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修水相料茶

修水人喜吃茶,尤其喜吃相料茶。修水相料茶区别于其它地方茶的主要特点是以佐料下茶,故称喝茶为“吃茶”。在修水,凡仅以茶叶或菊花入茶者称之为“白水茶”,加以佐料入茶才称为“相料茶”。相料茶又显区域特色,可分为仁乡茶、奉乡茶、泰乡茶及县城“十锦茶”等多种。

仁乡茶以大桥茶为代表。茶料除茶叶外,通常使用的是菊花、黄豆、芝麻三种,因其用料比较简单、普遍,故流行较广,其特点是茶色淡雅,清香可口。

奉乡茶以上奉茶为代表。此茶在仁乡茶用料基础上还加上罗卜丁下茶,其特点是清香味浓,有嚼头。

泰乡茶以三都茶为代表。与以上两种茶相比,此茶更有特色,通常以米爆(爆音bàng修水方言,即用火炒过的大米,下同)为主要茶料,因此又称“米爆茶”。泰乡茶还有以嫩小麦为主要茶料的小麦茶,以嫩玉米为主要茶料的“苞芦茶”等。泰乡茶的特点是其香可口,尤其在工间食之,既解渴又饱肚,很受人喜欢。

县城“十锦茶”是茶料最丰富多样的相料茶,其茶料集各区乡之大成,多能凑成十样八样的,故名为“十锦茶” 。主要茶料有茶叶、菊花、黄豆、芝麻、花生、柑桔皮、生姜、罗卜丁、花椒、桂花、茶芎等。当然,十锦茶也不是十来种茶料同时下茶,只是相对其它茶用料更讲究、更丰富而已。因县城十绵茶茶料丰富,现在全县农村也有许多人喜泡十绵茶。十绵茶色彩斑澜、食之甘醇入胃、回味久长,且有其营养成份和药用价值。菊花清心明目,生姜湿中补气,茶叶提神健脑,花椒去湿防寒,桔皮化痰止咳,花生芝麻润肺,黄豆绿豆解毒,罗卜丁去郁下气,茶芎澄血祛风,长年饮之可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

九. 江西省 九江 武宁县 武宁竹笋

武宁竹笋是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的。武宁竹笋分季节可分为冬笋和春笋。竹笋富含氨基酸、蛋白质、肠纤维、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

武宁县位于赣西北修河中游,境内九岭、幕阜两大山脉万山叠翠,在3506平方公里的沃土上,380多万亩山地和42万亩水面组成了林区、库区并存的独特风景画。

武宁竹笋按品种可分为毛竹笋、小山竹笋和雷竹笋。分季节可分为冬笋和春笋。全县有毛竹13万亩,蓄积量在2460万支以上,年出商品竹100万支,产冬、春笋8000吨;小山竹笋11万亩,提供商品竹3000吨,产竹笋3000吨;雷竹千余亩,产笋150吨。年加工的冬、春笋罐头在千吨以上,小山竹笋罐头1200吨。竹笋富含氨基酸、蛋白质、肠纤维、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

推荐特产